社区矫正工作汇报ppt
- 格式:docx
- 大小:23.38 KB
- 文档页数:15
社区矫正情况汇报ppt
社区矫正情况汇报PPT。
近年来,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次汇报将围绕社区矫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绩。
1. 社区矫正人员数量逐年增加,矫正对象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帮助。
2. 社区矫正机构建设逐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3. 社区矫正工作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更加密切,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合力。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社区矫正人员管理不够精细,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盲区。
2. 社区矫正机构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机构存在服务水平不足的情况。
3. 社区矫正工作与相关部门协作仍有待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不够顺畅。
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1. 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
2. 加强社区矫正机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3.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形成更加紧密的工作合力。
四、结语。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矫正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社会治安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次社区矫正情况汇报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社区矫正工作,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区矫正工作汇报ppt【篇一: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报告甘井子区司法局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亟待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
区委开展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区司法局围绕人民调解工作当前所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对我区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当前,我区经济和社会进入转型期。
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各种利益冲突和磨擦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涉法信访问题越来越突出。
民事纠纷导致治安刑事案件上升,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较大压力。
首先,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据调查,目前,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而转向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
参与者的构成复杂化,不仅有工人、农民还有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
其次,各类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2006年,全区共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276件。
2007年,共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359件,同比增长1.07%。
再次,纠纷参与面呈现规模化。
纠纷所涉及到的已不再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涉及了群体性利益。
诸如土地占用,拆迁安置等问题。
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
同时,群众的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越级上访、基层干部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亟待解决。
产生这些矛盾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分析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体制上的原因。
随着我区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体制取代了旧体制,新体制的建立必然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导致矛盾纠纷的出现。
二是基层调解队伍的思路、能力滞后。
公民普法虽然已进入“五五”阶段,一些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不研究新政策,仍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
三是个别基层干部作风不扎实,导致简单矛盾复杂化。
二、我区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区人民调解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为构建和谐甘井子做出了贡献。
健全调解网络,抓好队伍建设。
多年来,坚持不断强化人民调解网络机制建设,完善和规范人民调解组织体系。
建立了“组包组,片包片,退休党员包楼院,信息员包责任段,调解主任包全面”的网络工作机制,强化了社区、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和防范功能。
到目前为止,全区设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5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21个(含涉农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47个,人民调解员874人,调解信息员3858人。
同时,拓宽人民调解网络建设,注重在企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独资企业中建立民调组织。
在中运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我市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人民调解组织,在韩国独资企业和承制鞋(大连)有限公司成立了我市首家外资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
另外,还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区域、集贸市场和农村大棚承包户聚集地以及一些集体和民营企业中组建了263家人民调解委员会,构筑了大调解的新格局。
强化管理,打造服务平台。
在司法行政工作中,司法所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窗口和服务平台,承担着管理与指导人民调解和直接调处重大矛盾纠纷的任务。
以抓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了基层全面履行调解职能的力度,拓展服务平台。
目前,15个街道司法所实现了办公场所独立化和办公条件现代化,100%达到了“六有”建设标准。
其中,营城子街道、革镇堡街道、甘井子街道的司法所和调解庭的面积均达到了200平方米,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调解能力水平。
创新人员管理机制。
在全区推行了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确立了四级人民调解员制度。
创新调解方式机制。
组织司法行政干部、律师、法律工作者协同作战,开展联合调解,协助基层及时有效地调解疑难复杂的纠纷。
目前,我区所有街道、社区、村均与律师事务所、律师建立了合作关系,律师在人民调解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一些街道设立律师接访日,为群众解疑释惑。
律师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不仅化解矛盾纠纷,同时也指导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使调解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化解涉法性、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存在问题目前,我区人民调解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司法所所长兼职太多,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少,使一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果。
第二,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和调解技能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社区、村调解委员会建设不规范,软硬件设施欠缺,有的调委会连最基本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民调主任多数由村、社区书记、主任兼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第四,在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调解组织难度大,有的企业领导认识不高,拒绝承担社会责任,发展不平衡。
第五,调解工作创新意识不够。
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调解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仍然沿袭传统的调解模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调解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出现了调处不到位,适应不了新要求的情况。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日前,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我区的民调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思路。
即:坚持发展、创新、务实的原则,把人民群众满意,各级党委、政府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以人民调解工作为主线,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一)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
扩充信息员队伍,补齐人民调解网络,充分发挥调解组织的职能作用。
在巩固现有街道、社区(村)调解网络的基础上,要大力扩充信息员队伍,补齐过去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网络漏洞现象,使城市社区每个楼院甚至每个门洞都有信息员;涉农街道各村,每排居民房都有信息员。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发展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特别是在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区和民营、外资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不断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覆盖面。
努力在全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层次、全方位的调解组织网络,随时掌握纠纷的苗头,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二)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系互动机制。
以贯彻落实《大连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暂行办法》(大委办发〔2008〕5号)为契机,在大调解格局中发挥司法行政部门的作用,探索新机制,推进工作。
人民调解要在已建立的网络、制度的基础上,要创新调解组织。
在社区设立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室,并同街道调委会、调解庭,社区调委会、调解室结合起来,实行“法制教育在前、信息预警超前、调解工作提前”的“三前”工作法,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
同时,针对矛盾纠纷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相互间的衔接和配合,实行“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和“访调对接”,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实现相互部门间的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和矛盾纠纷的联排、联防、联调,全面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水平。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人民调解组织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功能。
今年是奥运年,根据省司法厅、市司法局的部署,全区开展了“迎奥运、促和谐、化解矛盾在基层”为主题的民间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各级调解组织应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把防“民转刑”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加大对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协调力度,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变有求调解为主动调解、变固定场所调解为事发现场调解。
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区级为各种矛盾纠纷的终结点。
(四)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整体素质。
要加大考核力度,防止不作为现象发生。
在当前调解经费紧张,调解人员基数庞大的条件下,提高调解员、信息员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力度和考核力度。
对发生的进区进市以上上访的案件,以及“民转刑”案件等进行倒查,防止出现不作为行为。
要对调解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培训针对当前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以会代训、以案析法、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水磨镇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文章来源:李凤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9日阅读次数:396[ 大中小 ] [ 打印 ][ 关闭 ]社区矫正是一种新型的刑罚处罚机制。
目前,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是那些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都较轻的罪犯,即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尚无现成的经验可予借鉴,以致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严峻。
为了今后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水磨镇社区矫正工作,笔者于2011年2月至3月对水磨镇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作了专门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水磨镇位于鲁甸县中部,与小寨、龙头山、乐红、梭山、龙树相邻,是原铁厂乡、水磨乡合并的一个镇,全镇国土总面积270.9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全镇辖10个村委会,1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万多,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人口构成复杂。
目前我镇共接管社区服刑人员15人,解除3人。
其中犯故意伤害罪8人,盗窃罪4人,抢劫罪1人,走私罪1人,拐卖妇女儿童罪1人;原判决10年以上有期徒刑5人,3年以上10以下有期徒刑7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3人。
并且经过进一步分析,本地犯罪6人,多为家庭、邻里不和而将他人打伤,属于较轻的罪行;而外出犯罪9人,多为暴力伤害、盗窃他人财物,属于较重的罪行。
二、经验和做法在县司法局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镇从2009年10月开始,坚持“依法、规范、有序”的工作原则,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注重积累和总结经验,力求取得对社区服刑人员成功改造的实效。
(一)基本形成镇、村两级工作网络社区矫正工作在水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2009年10月开始,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司法所、派出所、镇属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司法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另外,10个村委会设立社区矫正工作联系点,由村干部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村民代表担任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