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宗族的姓氏总谱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大禹
禹,姒姓,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远古传说中的著名治水人物。
他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淹没了房屋,冲坏了田地,百姓们深受其苦。
尧命崇地伯稣领导治水,鲸采用”障水法”但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水患。
后舜即位后,命鳏子禹继续负责治水。
禹总结其父'障水法”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走遍九州历时13年平息了水患。
时至今日,黄河两岸仍广泛流传着夏禹治水的传说:如宁夏的青铜峡,晋陕之间的龙,伊水流过的伊阙,都说是禹用神斧劈开;著名的黄河三门峡砥柱石及三门一一神门、鬼门、人们,也说为夏禹所凿,甚至鬼门岛上的两个圆坑,也被说成禹从狮子头骑马跃过三门时,马失前蹄所留下的印记。
夏禹公而忘私、不畏艰险服洪水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精心整理
禹简介,名人故事
禹个人简介
中文名:姒文命
又名:禹、大禹、夏禹、帝禹
性别:男
民族:华夏族
氏之女
禹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
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
政教。
解体的时期。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所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
夏帝少康(大禹5世孙)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
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
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帝国境内以郡县替代分封。
由于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的首领安朱被迫臣服秦,东瓯国变为秦的闽中郡,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
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
据史籍《史记?孝惠本纪》记载,驺摇和另一位叫无诸的闽越王举族投奔了原秦鄱阳令吴芮,参与打击项羽的军事活动,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
因其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册封安朱(勾践6世孙)之子摇(勾践的7世孙)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所以又叫东瓯王。
父亲称王,儿孙们封侯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东海王摇的一位庶子(非正妻所生)由于受封于顾邑,号为“顾余侯”(勾践8世孙),其后代世以顾为氏,因此顾余侯就被认为是顾姓的得姓之祖。
顾余侯就是(南方)顾姓的始祖。
各个省份,各个姓氏辈分大全(20)黄氏世系第1世(中华民族总始祖):少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第2世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第3世昌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第4世桥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高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日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高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穷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称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第6世卷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第7世吴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第8世陆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第9世季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第10世女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第11世皋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
历史上尧舜禹分别来自哪里尧舜禹都是中国上古时代著名的帝君,他们开创了中国模范君王的先河,为后人津津乐道。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尧舜禹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尧来自哪里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
十三岁封于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
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
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
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
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
舜来自哪里舜(shùn):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
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
出生地在诸冯(诸城)或者姚墟,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禅让”为有虞氏首领。
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
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
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
西汉末年,虞舜后裔王莽篡汉称帝,建立“新朝”,设“九庙”,追谥虞舜为“新始祖”。
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提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
《史记·五帝本纪》讲“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
”《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发展史上五圣之一,现今世界舜帝后裔达3亿多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陈、胡、袁、姚、虞、田、孙、陆、车、王十姓),其中舜帝后裔陈胡公的分出姓氏陈姓全球人口总规模达九千万人,胡姓全球人口达到两千多万人。
大禹来自哪里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在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亲是鲧(ɡǔn),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二十四史传承谱五帝、夏、商、周黄帝(少典氏之后,姓公孙,名轩辕,妻嫘祖)玄嚣昌意蟜极高阳(颛顼)高辛穷蝉皋陶鲧(被杀)(帝喾,妻陈锋氏、娵訾氏)放勋契弃挚敬康益文命(大禹)(尧)(殷始祖)(周始祖)(为启所杀)丹朱昭明不窋句望启(大夏开国之王)相土鞠桥牛太康中康昌若公刘瞽叟相帝曹圉庆节重华象少康帝(舜)冥皇仆商均予帝振差弗槐帝微毁隃芒帝报丁公非泄帝报乙高圉不降帝扃帝报丙亚圉孔甲帝历帝主壬公叔祖类皋帝主癸古公亶父发帝天乙公季履葵帝(商汤,灭夏立殷)(夏桀,夏亡,放逐饿死)太丁外丙中壬昌早(周文王)亡太甲高旦奭发(周公)(周武王,灭殷立周)沃丁太庚诵(周成王)小甲雍己太戊钊(周康王)中丁外壬河亶瑕(周昭王)祖乙满(周穆王)祖辛沃甲繄扈(周共王)辟(周孝王)祖丁南庚艰(周懿王)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燮(周夷王)武丁胡(周厉王)祖庚祖甲静(周宣王)廪辛庚丁宫涅(周幽王,被杀,西周亡)武乙宜臼(周平王)伯服(褒姒之子,被杀)太丁洩父(太子,早亡)帝乙林(周桓王)微子启辛陀(周庄王)(商纣,被杀,殷亡)胡齐(周釐王)穨(被杀)克(逃奔燕国)阆(周惠王)郑(周襄王)叔带(晋文公所杀)壬臣(周顷王)班(周匡王)瑜(周定王)夷(周简王)泄心(周灵王)贵(周景王)寿子朝子丐猛(早亡)(作乱,结局不知)(周敬王)(被杀)仁(周元王)介(周定王)弃疾叔嵬揭(周哀王,为叔所杀)(周思王,为嵬所杀)(周考王)(被封西周桓公)天子居于东周武灶班(周威烈王)(西周威公)(东周惠公)骄朝召(周安王)(西周惠公)(东周文公)喜扁共之根(周烈王)(周显王)(西周武公)(东周武公)定咎杰(周慎靓王)(西周文公)(东周靖公)赧(周赧王)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赧王迁都于西周,赧王死,秦攻西周,后七年,灭东周,周亡。
中国36姓始祖起源,中国姓氏最新排名!中华姓氏树全图(最下方分解显示)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
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
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
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
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
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
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
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
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
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
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虞舜、大禹、子契、后稷:王姓的血缘始祖群杂谈虞舜出自东夷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世纪到前22世纪年之间,他继承帝尧的天子位,被称为舜帝。
在以舜帝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里,有大禹、子契、后稷等重要成员。
大禹、子契、后稷三个人是黄帝的后裔,按辈分推算,他们是同辈兄弟,其中,子契、后稷还是同父异母兄弟。
在大禹的率领下,他们共同完成了治水的壮举,并被舜帝分别加封。
当然,那时候,这三个人无法知道,他们的后代会相继建立夏、商、周三个王朝;而包括虞舜在内的君臣四人也不会知道,他们会共同组成后世王姓人的血缘始祖群。
1、虞舜: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关于他的世系,传统观点认为他是黄帝的八世孙。
但很多现代学者认为,舜出自于与黄帝部落同样古老的东夷族。
相传东夷族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后因人口繁衍,大部分南迁至山东泰山山脉一带,并沿着东海海岸分布于江浙地区。
这是我国古代东方人数众多的一个部落群,夷,是指用大弓的部落,《说文》称:“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
”也就是说,以长弓善射飞鸟而被称作夷,因其居东方,故称东夷。
舜的母亲叫握登。
据说有一天握登看见一条很大的彩虹,感而怀孕生下舜。
舜生得身材矮壮、皮肤黝黑、方头方脑、龙颜大口。
他还是个“重瞳子”,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所以又名重明、玄景、仲华、重华等等名字。
由于他来自于东夷族的有虞氏部落,所以又称作虞舜。
虞舜的出身相当寒微,是一个普通平民。
他的母亲握登死得很早,父亲瞽叟是一个盲人。
母亲死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名叫象。
瞽叟和后妻很爱象,不喜欢虞舜。
《史记》说:“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
”但虞舜并未因此怀恨在心,而是注意回避,依然尊敬父亲和后母,依然爱护同父异母的弟弟。
虞舜十七岁时,被后母赶出家门出外谋生。
他自己开荒种地,第二年就有了收成。
很多的人跟着他来到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定居下来成了村子;再过一年,就成了一个繁华的地方。
大禹宗族的姓氏总谱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曾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后来历经变迁,其姓氏不断发展增多。
寓居三峡地区的居民大多由上述姓氏演变而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禹文化。
(一)轩辕与嫘祖的后裔大禹。
禹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
一说名文命。
夏后氏部落领袖。
鲧之子。
鲧因治水无功被杀,他奉舜命继续治水,劳身焦思,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平水患。
后因功由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推荐,被舜选为继承人,“尽力于沟洫”,发展农业生产。
舜死后继位。
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后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传曾铸造九鼎,用铜作兵器。
在位时,四岳推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推举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
后在东巡时死于会稽,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建立夏朝。
司马迁《史记》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也。
”史载,黄帝有四妃传子25人,而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生高阳,高阳即帝颛顼,高阳生鲧,鲧生禹。
可见,大禹是轩辕黄帝和西陵嫘祖嫡系玄孙,黄帝和嫘祖是大禹的高祖父、高祖母。
从黄帝至大禹,世系图谱为:轩辕--昌意--高阳(颛顼)--鲧--禹。
这五代人中,大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鲧,这两人不在帝位,为人臣。
从黄帝到禹的历代帝王,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到了商氏,姓子氏,周代姓姬氏。
(二)大禹宗族的八十九姓氏。
据文献记载,我国的一些古老姓氏,世代相传,绵延至今。
明代陈士元撰《姓希》和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刊印于嘉靖年间(1522-1566),被称为“历代姓书之集大成者”。
其中《姓希》收录姓氏3635个,而涉及大禹宗族的姓氏共84个。
根据《史记》增加夏后氏,《越绝书》补入梅氏,《新唐书》补入娄氏,侯氏,《辞源》补区氏,共5个姓。
在大禹宗族89个姓氏中,一是最早的姓氏4个,崇(父鲧封于崇)、苡(母女嬉食薏苡生禹)、姒(大禹本姓)、虹(尧初禹封于虹)。
二是夏朝用国为姓13个,有夏后、有扈、有男、斟寻、彤城、褒、费、杞、曾、辛、冥、斟、戈等姓氏。
三是夏后氏衍生的姓氏13个,有观、窦、毒、纶、东楼、楼、偻、杞、夏、把、夏侯、娄、侯等姓氏。
四是由大禹葬地会稽衍生的姓氏30个,有会稽、稽、嵇、越、植、坦、戒州、诸、诸稽、余、乌、余不、乌余、欧阳、欧、区、欧羊、欧候、闽、沤、瓯、摇、讴、驺、多、杭、疆、灵姑、梅、畴等姓氏。
五是其他衍生的姓氏29个。
有扈、户、男、斟戈、灌、彤城、彤、币、弗、莘、弋、成功、功、弓、雍丘、司空、题、禹、雨、鲍、寝、计、沛、郁厘、泊、阳、庐、寻、似等姓氏。
(三)、大禹的后裔越王勾践。
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动人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那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我们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努力拼搏的动力。
越王勾践是大禹的正宗传人,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杰出代表,这是有目共睹的。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其世系如下:大禹(居阳城,后都阳翟,河南禹县)--启--太康--王相--少康--无余(按:《史记》曰,禹崩会稽,陵庙在焉,封少康庶子无余,使守禹祀,历二十余世)--夫镡--允常--勾践。
然而他的后裔世系,却一直鲜为人知。
据史料记载,越王勾践后裔血亲,有越、驺、讴、瓯、区、欧、欧侯、欧阳等各氏族。
因姓氏众
多,谱牒浩繁,无法一一赘笔。
天长地久,人宗高皇,玄历尽史,前赴后涌,无穷无尽。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
水有源头,畅通四海而有后浪;树有根,则枝叶茂盛;人有祖,却子孙繁衍如瓜瓞之绵绵。
俱古物之稽考,夏氏之起源自从盘古分天地,伏羲八卦定四方,神农皇帝制五谷,轩辕皇帝制衣裳,尧舜封山把贤访.禹王治水分九江。
谓者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
夏氏之起源轩辕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骆明,骆明生古鲧,古鲧生大禹。
大禹治水有功,德授天命,舜帝让位,万民选举,建立夏朝,以国姓夏,继代相传十四代历十七帝共四百七十一年。
大禹王《史记·夏本记》记载:“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