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32.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上课题目】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新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程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从标准可以看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运用图表,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给学生。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完了第一章《行星地球》这个宏观世界之后,来到相对微观的地球,学习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跳跃性。
本课分为两个次级知识点,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这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一章的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基础上的,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同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 2 课时〕教学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对课标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观看,并能运用图示法来直观地生疏理解大气受热的各个环节;落实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应学问点。
同时在理解热力环流的根底上理解风的形成的相关学问点。
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局部内容,作为其次章的开篇,就整个章节而言,是有猛烈后续支撑作用的学问模块,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热力环流的根底,只有正确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及直接的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而同时热力环流又是其次课时水平运动的根底。
此外,本节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进展”这一主线开放,与人类生存生活有亲热联系,即对后续必修二的农业等人文学问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根底作用。
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的学习根底: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学问及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有关太阳辐射的学问。
2.学生的力量根底:高中学生心智日渐成熟,思维比较活泼,已经具有肯定的问题争论力量、分析推理力量、表达力量及观看力,具备自主搜集、筛选、概括、提炼相关地理信息的力量,能够对资料进展简洁的分析和归纳,也初步把握阅读相关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古怪心也比较强,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
3.学问和力量上的差距:第一,学生虽有很多的感性生疏,但往往缺少肯定的理性思考;其次,学生对简单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生疏上还存在着局限性,综合分析事物的力量有限,尤其是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力量稍显薄弱。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对小组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导学法、问题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到达高效、和谐的课堂效果。
例如,第一,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自主预备近期天气状况的数据,通过小组合作争论的方式来进展地理现象及问题的初步探究,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学会小组合作;其次,通过课堂演示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分析热力环流;第三,对身边城市热岛效应、农业大棚案例的展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以及以“雾霾”这一热点现象来说明“大气逆辐射”。
高中地理“二元五步”案例教学设计系列
《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内容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情分析
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
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
P28 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
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
四、“二元”教学目标
“一元”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元”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
五、“五步”教学过程
新课引人: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引出本课学习“地球大气”。
【第一步】呈现原理示意图:展示视频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课件名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为便于学生观察,连续播放一次后,第二次分步骤播放:太阳辐射几乎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热量;但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大量截留,几乎没能穿透大气层。
然后定格(圈定处为重点观察部位),提出讨论问题。
【第二步】问题引导:根据课件提出第一个讨论问题:同样是辐射,为什么太阳辐射可以几乎穿透大气层而地面辐射就不能呢?
【第三步】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铺垫,着重引导学生从大气不同成分吸收辐射能量的特性来思考解决问题。
讨论的思路为:(1)区别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波长;(2)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辐射能力的特性。
【第四步】问题结论:大气层(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对太阳辐射只是吸收波长较长红外线;臭氧也只是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所以太阳辐射能量能几乎穿透大气到达地面。
而地面辐射能量因波长较长被大气强烈吸收而截留在大气中。
(教学小循环,继续讨论大气受热过程的后续环节,主要对大气逆辐射的观察和思考)【第一步】继续观察课件,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样以大气辐射向外传播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被成为大气逆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的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为负相关(圈定处为重点观察部位)。
【第二步】问题引导:是什么决定了散射宇宙的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之间大小变化?【第三步】分析讨论:同样引导学生从大气组成成分所起的作用入手,着重讨论(教师解释)云量多少、云层厚度的作用。
【第四步】问题结论: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而形成的云越多、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就越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的就越少。
【第五步】核心知识结论:以板图(教师)和笔记(学生)的形式,将本课核心知识“大气受热过程”以简图再现。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巩固认知,将大气受热过程简化文字表述,以及特别区分大气直接热源与根本热源的问题。
六、教学目标检测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引用本课知识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