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人高考政治 物质和意识
- 格式:ppt
- 大小:834.00 KB
- 文档页数:36
2016考研政治命题趋势: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来源:文都教育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2016考研政治马原的新增考点,同时,又是一个重要考点。
一些同学认为这部分考点有新瓶装旧酒的感觉,事实上并非如此。
新增标题是需要我们首要关注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具体内容都是新增部分。
下面,文都网校考研政治老师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考点内容、命题趋势分析作出如下分析:一、2016考研政治考点内容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物质。
关于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辩证关系,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
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
第三,人的活动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2.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计划性,并进而通过人的活动将目的、蓝图变成现实存在,从而改变世界,创造出符合人的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的制约的。
第一,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认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
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一个时代的实践只能实现特定的目的,试图超越时代实践水平的限制,只能流于空想。
二、2016考研政治命题趋势分析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既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材料分析题。
当然,这一考点的核心意思很明确,那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因为考研政治命题集具灵活性、综合性、应用性于一体,提到物质华融意识,体现应该能够扩展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概念的准确区分,考点再细化,需要掌握唯物主义的三分支、唯心主义的二类型等。
只有这样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考点,才能在考试是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套)2016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
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古代朴素辩证法D.英国古典哲学2.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指( C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4.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C )A.绝对精神的表现B.人脑的主观创造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D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6.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 D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7.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D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9.地理环境和人E1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 )A.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B.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1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 )A.国家政权B.党派组织C.社群组织D .法律设施1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C )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B.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D.决定生产力的构成12.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的科学技术C.社会的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相应的意识形态13.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指A.劳动者B.除杰出人物之外的普通百姓C.被剥削与被压迫阶级D.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14.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是A.儒家思想B.马列主义的传播C.三民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15.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历史性飞跃有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16.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A.反对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C.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D.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7.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A.民族资产阶级B.工人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农民阶级18.我国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是A.积极领导,稳步前进B.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C.循序渐进,由初级到高级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1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20.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到社会主义高度现代化D.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建立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的矛盾B.发展生产力与科技、教育体制的矛盾C.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2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就业压力大B.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C.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D.为了弥补资金短缺,多方面筹集资金的需要2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4.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共同富裕就意味着 ( )A.所有社会成员同时同步富裕B.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C.分配上完全平等,否则会两极分化D.先通过两极分化,再走向共同富裕25.政体是指 ( )A.政治体制B.国家性质C.政权组织形式D.政治结构26.精神文明 ( )A.与人类文明是同一概念B.是教育、科学、文化的总和C.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包括思想建设成果和文化建设成果D.与物质文明相互对应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B.法制建设C.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哲学社会科学建设28.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南北差距的不断扩大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和斗争D.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原因而引起的局部冲突和战争29.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维护世界和平30.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 )A.通邮、通航、通商B.一个中国的原则C.结束两岸敌对状态D.发展两岸经贸关系3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3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3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 )A.共产党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C.工农联盟专政D.新民主主义专政34.首次提出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 ( )A.《告台湾同胞书》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C.汪辜会谈纪要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 ( )A.长期共存B.民族平等C.共同繁荣D.民族团结(36~40题为去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的时事题,此处略)二、辨析题:41~42小题。
成人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成人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大全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区别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派生的;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4、简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我们去研究。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量变、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7、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三种情形含义: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过程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2016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优劣有关”,这种关于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见解是( )A.正确的B.错误的C.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D.过分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B.法学C.伦理学D.语言学3.社会存在是指(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B.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D.自然与社会各种条件的总和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A.信息功能B.教化功能C.强制功能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 )A.宇宙神灵B.劳动C.人民群众D.英雄人物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D.哲学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人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8.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 )A.环境问题B.自然条件问题C.发展问题D.生育问题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二、辨析题1.劳动创造了人。
2.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
三、简答题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2.简述国家的实质。
四、论述题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D3.C4.C5.B6.B7.D8.C9.D10.C二、辨析题1.正确。
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2.答:错误。
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有重要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2016 年景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政治一、选择题:1~40 小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世界观是()A、人们对人生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B、人们对自然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D、人们对社会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是A、自然和社会有无一致性的问题B、时间和空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物质和运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D、思想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示,物质的独一特征是A、客观实在性B、空间广延性C、无穷多样性D、客观规律性4、“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句话表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量变是质变的必需准备C、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D、实践是查验真谛的标准5、全部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起源的,这说明A、认识归根究竟是从实践中获取的B、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依靠于直接经验C、书籍知识其实不是从实践中获取的D、只需参加实践就能获取正确认识6、在认识论上,全部唯心主义都坚持A、实践论B、反应论C、矛盾论D、先验论7、真谛的相对性是指真谛的A、客观性、无穷性B、客观性、一元性C、有条件性、实用性D、有条件性、有限性8、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地理环境B、人口数目C、生产方式D、人口素质9、社会形态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致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致C、社会和自然的一致D、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统一 10、阶级斗争是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人类社会发展的独一动力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阶级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力11、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众看法和民众路线的理论依照是A、人民民众是一个历史范围B、人民民众是历史的创建者C、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必需条件D、人口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必需条件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系统之间的关系是A、相互代替B、相互包含C、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D、相互增补13、近代班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遭到的最大的压迫,是A、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B、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D、帝国主义的压迫14、抗日民族一致战线中存在着进步权利、中间权利和固执权利,党对固执权利采纳的策略目标是A、孤立B、发展C、消灭D、争取15、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标记是A、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1952 年土地改革达成C、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达成D、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6、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目标。
专升本政治考点物质和意识专升本政治考点物质和意识考点1物质的定义(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考点2运动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和特殊状态。
另一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考点3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考点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程。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1.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2.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点5主观能动性欲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一、选择题:1~4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4.认识的客体是指()A.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唯一动力D.最终动力7.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B.自然环境的改善C.民主程度的提高D.社会秩序的稳定8.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A.武装斗争B.实事求是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9.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A.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10.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B.中共六大C.七届二中全会D.十二月会议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间派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12.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A.惩办主义B.残酷斗争,无情打击C.不扣帽子,不揪辫子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3.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D.《不要四面出击》114.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D.《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奋斗》2016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2016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是()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16.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A.先进政党B.先进阶层C.先进阶级D.人民群众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B.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8.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A.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改革开放’19.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A.科学兴国战略B.教育兴国战略C.经济兴国战略D.科教兴国战略20.计划和市场是()A.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手段B.性质不同的两种经济制度C.计划是经济制度,市场是经济手段D.市场是经济制度,计划是经济手段21.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A.主要基础B.主要内容C.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D.性质22.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A.是完全一致的B.形式上是统一的C.本质上是统一的D.内容上是统一的23.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2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实行三通B.和平共处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求同存异25.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A.知识分子B.共产党C.农民D.解放军26.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2D.先进阶级的进步观点27.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A.实行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生产力高度发达28.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在()A.1979年B.1982年C.1984年D.1985年29.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A.工人阶级B.知识分子C.农民革命D.资产阶级30.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仍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封建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31.毛泽东第一次公开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联合政府C.新民主主义论D.将革命进行到底3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A.共产党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C.工农联盟专政D.新民主主义专政33.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纲领B.基本路线C.基本方针D.基本政策3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原则C.公开公正的原则D.平等自立原则3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学,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D.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36~40为时事政治题(略)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16年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40小题。
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社会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答案:C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是( )A.自然和社会有无同一性的问题B.时间和空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物质和运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答案:D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空间广延性C.无限多样性D.客观规律性答案:A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答案:B5.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说明( )A.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每个人的认识都依赖于直接经验C.书本知识并不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答案:A6.在认识论上,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实践论B.反映论C.矛盾论D.先验论答案:B7.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客观性、无限性B.客观性、一元性C.有条件性、有用性D.有条件性、有限性答案:D8.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地理环境B.人口数量C.生产方式D.人口素质答案:C9.社会形态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答案:A10.阶级斗争是(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答案:C1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D.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答案:B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替代B.相互包含C.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D.相互补充答案:C13.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 )A.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B.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D.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答案:D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党对顽固势力采取的策略方针是( )A.孤立B.发展C.消灭D.争取答案:A15.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D16.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1.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 F )剖析: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两者并非相互依存。
2.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 F )剖析:“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F )剖析: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4.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 F )剖析: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5.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解析:选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 中的理论属于意识的范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符合题意。
人口结构变化、能源资源需求减少、社会转型都属于客观现实的变化,不是意识的范畴,排除A、C、D。
6.(2015·高考福建卷)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解析:选A。
本题的题眼是“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
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为: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
①是非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②是生物(植物)刺激感应性,③是人脑的机能,④是低等动物的感觉。
因此意识产生的正确历史演进顺序为①→②→④→③。
【2016考纲解读】(1)本专题的知识复习分为三部分,哲学的基本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
从宏观上把握“一个基本问题”、“两条线索”、“三个意义”、“四对概念”、“五大关系”。
(2)一个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条线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个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对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五大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重点知识梳理】一、哲学及其基本派别1.哲学的内涵2.几组概念的比较(1)哲学与世界观联系:①二者对象相同,即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②二者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
而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世界观与方法论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3)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物质区别:二者具有物质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联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所以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