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 格式:ppt
- 大小:884.00 KB
- 文档页数:37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内伤发热
1.内伤发热以内伤为主要病因,由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以及外伤出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调,或气血水湿郁遏所致,临证当注意辨其虚实。
虚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证以气郁、瘀血以及痰湿为主。
当根据本病的虚实而治,调理阴阳,补虚泻实,予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行气、活血、化湿之法。
禁用发散解表药物,以防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之药,以防损伤中阳,化燥伤阴。
2.本病病程较短,证候单一,胃气尚未衰败者,预后较佳;病程迁延,病势缠绵,证候兼杂转化,正虚邪恋,胃气衰败,格阳戴阳者,预后不佳。
二、内伤发热的日常防控措施
1.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2.要保持情绪乐观,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3.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之品。
4.若因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其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肝郁气滞: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气郁发热。
2. 瘀血阻滞:情志失调,气机郁滞,日久不愈,或外伤,导致瘀血内停,瘀久化热,瘀热内蒸而发热。
3. 痰湿内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过食肥甘厚味,酿成痰湿,蕴结日久,郁而化热,痰热内蕴而发热。
4. 气虚发热: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失养,以致气虚,卫外不固,营卫失和,或阳虚阴乘,虚阳外浮而发热。
5. 血虚发热:久病血虚,或失血过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血行不畅而新血不生,以致血虚不能濡养脏腑组织,阴不制阳,阳气偏盛而发热。
6. 阴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以致阴精亏损,阴不制阳,阳气偏亢而发热。
总之,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其病机复杂,虚实夹杂,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辩证分析,以明确病因病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