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金过高过低处理的司法解释以及理论观点
- 格式:doc
- 大小:145.05 KB
- 文档页数:39
最高院买卖合同违约金约定的司法解释《最高院买卖合同违约金约定的司法解释》是针对买卖合同中违约金约定和处理所制定的规范,旨在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此司法解释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和规定。
一、定义与基本信息1. 买卖合同违约金指当买卖合同中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规定,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对方当事人根据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可以要求违约金的金钱补偿。
2. 买卖双方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或名称、地址等,应明确记载于合同中。
二、各方权利与义务1. 买方应支付货款并按照约定履行其他支付义务,接收符合质量和数量要求的货物,对货物或服务提出质量或合同约定的异议,以及在发现卖方违约时要求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卖方应积极履行合同,按照约定提供货物或服务,及时处理买方提出的异议,以及在买方违约时要求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三、履行方式、期限与违约责任1. 双方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2. 买卖合同应约定合理的履行期限,并按期履行。
如未约定履行期限,应在买方支付货款后、卖方提供符合要求的货物后的合理期限内履行。
3. 各方当事人除非有免除违约责任的法定原因外,应按照合同约定或根据违约免责条款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违约金的具体数额或计算方式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四、违约金调整1. 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为由请求增加的,应当以违约造成的损失确定违约金数额。
2. 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为由请求减少的,应当以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30为标准适当减少。
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双方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时,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和条款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法律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查阅最新的法律文件或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最高院买卖合同违约金约定的司法解释(1)《最高院关于买卖合同违约金约定的司法解释》第一条定义买卖合同违约金指当买卖合同中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规定,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对方当事人根据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可以要求违约金的金钱补偿。
第1篇一、引言买卖合同是民法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违约金作为买卖合同中的一项重要条款,旨在保障守约方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对民法典中买卖合同违约金30%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二、违约金概述违约金是指当事人因违约行为而应当向守约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违约金的目的在于补偿守约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同时起到惩罚违约方的效果。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违约金分为约定违约金和法定违约金。
三、民法典买卖合同违约金30%的法律规定1. 约定违约金《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根据该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比例,包括30%。
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损失,守约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守约方也可以请求适当减少。
2. 法定违约金《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支付相当于对方损失数额的违约金。
”根据该规定,如果买卖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约定的违约金不符合实际损失,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支付相当于对方损失数额的违约金。
在这种情况下,违约金的比例可以是30%。
四、违约金30%的适用条件1. 违约行为的发生违约金30%的适用条件之一是违约行为的发生。
即当事人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导致守约方遭受损失。
2. 实际损失的存在违约金30%的适用条件之二是实际损失的存在。
民法典违约金30%的法律依据一、不同时期的违约金规定1.原《合同法》没有规定违约金的上限,合同法司法解释称,关于违约金的意见是以赔偿实际损失为原则,兼顾公平。
原《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不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的数额应当等于因违约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103010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的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实际损失。
违约金增加后,当事人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要求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综合考虑合同的履行、当事人的过错程度、预期利益等因素,按照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衡量后裁定。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所造成损失的30%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所造成的损失”。
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可以看出,违约金的最高限额为30%,并且是以“一方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为基础,但也提到了“预期利益”。
2.倾向于尊重协议原则,计算基数包含预期收益。
同年11月发布的《合同法》(简称《九人纪要》)第50条规定:确定约定违约金是否过高,一般应以《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113条规定的损失为依据进行判断,其中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除借款合同外,双务合同作为对价或作为报酬支付的债务,不属于借款合同项下的还款义务。
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不能作为判断违约金是否过高的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预期收益等因素综合确定。
主张违约金过高的违约方,应当对违约金是否过高承担举证责任。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于2009年5月13日实施,《合同法》于2019年11月8日颁布实施,距离合同法司法解释之日已有10年。
关于《民法典》第585条违约金条款的解释论探究摘要:违约金是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应用甚广,但违约金的性质使违约金在实务中的应用产生诸多争议,本文从违约金的分类及性质不同的角度展开,即赔偿性违约金与惩罚性违约金在构成要件以及数额调整等方面,在司法应用中的问题。
关键词:违约金;赔偿性;惩罚性;数额调整1问题的提出《民法典》第58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1999年合同法颁布以后,我国才建立起违约金自由制度,基本上使违约金显示出本来面貌。
违约金的法定性逐渐淡化,且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规定的违约金是否具有强制性,也引起了争议。
合同的自由原则,不代表国家不能进行干预。
如果国家放任当事人自由约定违约金,在有些情况下将造成利益的严重失衡,影响合同的公平性。
因此,《民法典》第585条规定,法院和仲裁机构可以对过分高于损失或低于损失的违约金,可以依照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整。
由此在立法上确立了违约金调整制度,但如何调整,合同法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方式与方法,司法上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议,相同的案件事实往往有不同的判决结果。
本文从违约金的性质功能的解释论角度出发,探讨违约金的调整方法问题。
不论古今中外,违约金在合同实务中应用都极为广泛,我国《民法典》第585条对违约金做了专门规定,但在理论和解释上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这些问题包括:违约金的性质及当事人约定的界限;违约金的适用是否以当事人的过错为要件;违约金的数额如何调整以及法院自由心证的边界;以及违约金损害数额举证证明责任的分配等。
2违约金性质区分的意义2.1 不同性质的违约金构成要件不同对于赔偿性违约金而言,其成立主要是为了促使合同履行,符合民法基本功能,即具备补偿性质,赔偿性违约金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弥补违约方因违约行为对守约方造成的损失。
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司法解释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五、违约责任第二十七条当事人通过反诉或者抗辩的方式,请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调整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解读】《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约定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根据如上规定请求适当减少或增加违约金数额时,既可以通过反诉的请求方式,也可以通过抗辩的主张方式。
因违约解除合同的,合同关系归于消灭,但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在性质上属于“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不因合同解除而影响其效力。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
增加违约金以后,当事人又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读】我国《合同法》上的违约金兼具补偿性和惩罚性的双重性质,且以补偿性为主、惩罚性为辅。
当违约金低于损失,则属于赔偿性质;当违约金高于损失的情况下,违约金兼有赔偿与惩罚的双重功能,违约金与损失的相等部分为赔偿性质,超过损失的部分为惩罚性质。
司法实践中认定违约金过高存在举证责任如何分配的问题,最高院的倾向性意见为,违约方需提供足以让法官对违约金约定公平性产生怀疑的初步证据,然后法官可将证明违约金约定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守约方。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解读】违约金是否过高需要考量多种因素,如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实际损失、预期利益、合同履行情况等。
如何认定约定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依据违约状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适当减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假设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九条: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状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依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依据违约状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适当减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假设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九条: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状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依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当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损失时,最高院2009年5月13日实施的合同法解释二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司法施行中也五花八门,尺度不一,当事人心中没有底,法官有时也无所适从,目前在违约金的调整归纳起来主要有10种。
1、参照民间借贷理论,不得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调整;2、以不超过合同未履行部分的价金总额为限调整;3、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为标准或以该标准的四倍为基础调整;4、不超过损失的一倍进行调整;5;不超过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两年的承包金或租金;6;按未履行合同金额的每日5%0的标准调整;7、按未履行部分金额的日千分之一的标准调整;8、依据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为由请求减少的,应当以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30%为标准适当减少。
违约金主张过高的答辩思路
如果你认为对方主张的违约金过高,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进行答辩。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思路:
1. 合同解释:仔细审查合同中与违约金相关的条款,看是否有任何歧义或需要特别解释的地方。
合同是双方共同达成的协议,正确理解合同的具体条款对争议解决至关重要。
2. 违约的实质程度:强调违约的实质程度,即实际造成的损害程度。
如果对方主张的违约金与实际损害不成比例,可以通过详细说明事实来支持你的观点。
3. 法律规定:调查当地法律对于违约金的规定,确保对方主张的违约金不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
如果对方的主张违法或违反了法规,这将是你答辩的一个重要依据。
4. 商业惯例:参考行业内的商业惯例,看看类似情况下其他公司对于违约金的处理方式。
如果对方主张的违约金超出行业标准,可以作为你答辩的依据。
5. 谈判余地:提出愿意重新谈判违约金的可能性,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可能包括降低违约金的数额,分期支付,或者采取其他形式的补偿。
6. 举证材料:收集有关证据,证明对方主张的违约金过高是不合理的。
这可以包括合同、相关沟通记录、实际损害的证明等。
7. 专业意见:如果情况较为复杂,考虑咨询专业律师或合同专家的意见,他们可能能够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帮助你更好地理清权利义务关系。
在进行答辩时,保持冷静和专业,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进行论述。
如果双方无法通过谈判解决争议,可能需要考虑仲裁或法律程序来解决争端。
最高院:全国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会议纪要中违约金问题理解与适用《纪要》第11条规定了违约金司法酌增酌减的有关问题,在合同法解释二第28条、第29条规定的基础上作了相应调整。
具体如下:一是违约金计算基础的问题。
明确违约金调整的基础应当按照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确定,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调研过程中,对于违约金司法调整的计算基准存在不同意见。
少数意见认为,约定的违约金系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应当尽量尊重,即使过低需要酌增,以实际损失为限有合理性,有利于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多数意见认为,明确按照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损失范围来确定违约金调整的基准,有利于充分救济守约方的利益,惩处违约行为,维护诚信原则。
学术界也认为,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除了要包括实际损失之外,还应当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因为只有在调整的标准包括可得利益损失的情况下,才能使非违约方因违约金责任的承担而达到如同合同被完全履行时一样,即就像没有发生违约行为一样。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会纪要)第50条规定:认定约定违约金是否过高,一般应当以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损失为基础进行判断,这里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这一规定具有合理性,应当予以吸收。
同时,认定违约金低于所造成的损失,也有必要坚持同一标准。
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并征询立法机关意见,我们采纳了多数意见。
由于将申请司法酌减的计算基准由原来的实际损失改为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损失,本条相应地在人民法院应当兼顾的综合因素中删除“预期利益”,因为预期利益因素已包含在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损失”当中。
在具体适用时,要注意对本条规定的“综合因素”的把握。
本条列举了两个因素:一是合同履行情况,包括瑕疵履行的严重程度、迟延履行的时间长短、部分履行对合同的影响程度,等等。
例如,如果部分履行对合同整体的影响程度很轻,可以适当调整违约金数额,但如果部分履行直接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则应当审慎酌减违约金。
合同违约金20%的法律规定有哪些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于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或者违约金计算方法所计算出的违约金过高或者过低的,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当事人没有提出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计算标准过高或者过低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约定的标准计算违约金。
合同违约金是在合同签订之后,一方对合同条款违约的情况下所应支付给被违约方的金钱赔偿。
合同违约金由双方自行约定,但它有一个上限,也就是不能超过该合同标的额的20%。
小编就为大家提供合同违约金20%的法律规定的内容。
▲一、合同违约金20%的法律规定法律对于违约金的最高限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的定金数额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百分之二十的,超过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合同约定违约金过高或者过低的处理规范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于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或者违约金计算方法所计算出的违约金过高或者过低的,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处理:1、当事人没有提出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计算标准过高或者过低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约定的标准计算违约金。
人民法院在当事人未提出要求调减或者调增违约金的情况下,不得主动对约定违约金标准进行调整。
当然在违约金数额明显高于非违约方的实际损失时,法官可以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释明,由当事人决定是否提出相应的主张。
2、当事人提出合同违约金或者计算标准过高或者过低的可由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如果达不成新的协议法院可以参照同类案件违约金的中等标准予以核定,无法确定上述标准的,可以按照非违约方因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为参照,但是违约金本身一般是损害赔偿额的预定,非违约方在诉讼中无需证明损害事实,对于因违约所造正的实际损失应当由请求减少违约金的违约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证明的责任。
在判断约定的违约金是否过分高于造成的实际损失以及在决定减少的具体幅度时,要将违约金与实际损失之间的差额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同时还应当考虑债权人的其他合法权益,比如寻找替代交易的难易程度、是否信赖该合同依约履行而签订了连环合同、当害人之间的交涉能力是否平等、是否使用了格式合同条款以及债务人是够属于故意违约等。
违约金过高过低处理的问题合同法规定第一百一十四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司法解释总结:在程序方面,第一,我国各法院司法解释都认可法院不能主动依职权对违约金调整,除非是借款合同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的4倍利率。
第二,当事人以及担保人都有权利提出对违约金的调整。
第三,提出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在庭审中的口头提出方式提出。
第四,提出时间在一审期限,或者有新证据提出的二审,缺席判决不成理由。
第五,举证责任方面江苏省高院提出当事人只要提出证据引起法庭的怀疑即可,其他由法院调查,而我国其余的地方都是认可双方都有举证责任。
在实体内容方面,第一,我国各法院都认可对不合理违约金的调整。
第二,绝大多数法院衡量违约金是否过高考量的因素以实际损失为主,兼顾过错程度等因素,只有安徽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认为超过实际损失一倍以上的视为过高。
第三,若没有办法计算出实际损失,上海高院出的解释中运用的是民法基本原则来计算,安徽高院有一些具体情形。
第四,过高的标准都是认可超过实际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过低的标准都是实际损失。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09〕5号,2009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五、违约责任第二十七条当事人通过反诉或者抗辩的方式,请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调整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
增加违约金以后,当事人又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16 条规定,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为由请求减少的,应当以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30%为标准适当减少;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为由请求增加的,应当以违约造成的损失确定违约金数额”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法释〔1999〕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已于1999年1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4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2月16日起施行。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1998〕粤法经一行字第17号《关于逾期贷款如何计算利息问题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对于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标准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时,人民法院可以相应调整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标准。
参照中办民银行1996年4月30日发布的银发〔1996〕156号《关于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通知》的规定,目前,逾期付款违约金标准可以按每日万分之四计算。
本批复公布后,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案件中有关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的问题,按照本批复办理。
本批复公布前,已经按我院1996年5月16日作出的法复〔1996〕7号《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应当依据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审结的案件不再变动。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的批复(2000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7次会议通过2000年11月15日公布自2000年11月21日起施行法释[2000]34号)全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一些法院反映,我院法释[1999]8号《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的有关内容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公告》不一致。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将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9]8号批复中“参照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4月30日发布的银发[1996]156号《关于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通知》的规定,目前,逾期付款违约金标准可以按每日万分之四计算”的内容删除。
(就违约金计算标准的总结:在人民法院审判当事人没有约定的违约金计算方法的问题中,就违约金的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4年3月12日公布“法函[1994]10号”、1996年5月16日的“法复〔1996〕7号”、1999年1月29日“法释〔1999〕8号”、2000年11月21日“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的批复”四个司法解释,违约金的标准也从1996年5月16日前的每天万分之三,年利率为10.95%;变为1996年5月17日----1999年1月29的每天万分之五,年利率为18.25%;又变为1999年1月30----2000年11月21日的每天万分之四,年利率为14.6%;最后变为2000年11月22日以后的“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现在为每天万分之二点一,年利率为7.665%。
“法函[1994]10号”参考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银发[1990]97号通知下发的《违反银行结算制度处罚规定》,法复(1996)7号参考了中国人民银行银发(1994)256号的《异地托收承付结算办法》和《异地托收承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1999年1月29日“法释〔1999〕8号”、2000年11月21日“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的批复”均参照了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的有关文件)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法发〔2009〕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九年七月七日人民法院决定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作出判决的,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通知》(法〔2009〕165号)的要求,严格履行适用情势变更的相关审核程序。
二、依法合理调整违约金数额,公平解决违约责任问题5、现阶段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民商事合同履行过程中违约现象比较突出。
对于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所约定的过分高于违约造成损失的违约金或者极具惩罚性的违约金条款,人民法院应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九条等关于调整过高违约金的规定内容和精神,合理调整违约金数额,公平解决违约责任问题。
6、在当前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于违约金数额过分高于违约造成损失的,应当根据合同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坚持以补偿性为主、以惩罚性为辅的违约金性质,合理调整裁量幅度,切实防止以意思自治为由而完全放任当事人约定过高的违约金。
7、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调整过高违约金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以违约造成的损失为基准,综合衡量合同履行程度、当事人的过错、预期利益、当事人缔约地位强弱、是否适用格式合同或条款等多项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综合权衡,避免简单地采用固定比例等“一刀切”的做法,防止机械司法而可能造成的实质不公平。
8、为减轻当事人诉累,妥当解决违约金纠纷,违约方以合同不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无效或者不构成违约进行免责抗辩而未提出违约金调整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就当事人是否需要主张违约金过高问题进行释明。
人民法院要正确确定举证责任,违约方对于违约金约定过高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非违约方主张违约金约定合理的,亦应提供相应的证据。
合同解除后,当事人主张违约金条款继续有效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9、在当前市场主体违约情形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违约行为通常导致可得利益损失。
根据交易的性质、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损失主要分为生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等类型。
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买卖合同违约中,因出卖人违约而造成买受人的可得利益损失通常属于生产利润损失。
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同以及提供服务或劳务的合同中,因一方违约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通常属于经营。
10、人民法院在计算和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时,应当综合运用可预见规则、减损规则、损益相抵规则以及过失相抵规则等,从非违约方主张的可得利益赔偿总额中扣除违约方不可预见的损失、非违约方不当扩大的损失、非违约方因违约获得的利益、非违约方亦有过失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必要的交易成本。
存在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欺诈经营、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当事人约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以及因违约导致人身伤亡、精神损害等情形的,不宜适用可得利益损失赔偿规则。
11、人民法院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时应当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违约方一般应当承担非违约方没有采取合理减损措施而导致损失扩大、非违约方因违约而获得利益以及非违约方亦有过失的举证责任;非违约方应当承担其遭受的可得利益损失总额、必要的交易成本的举证责任。
对于可以预见的损失,既可以由非违约方举证,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裁量。
6、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第二十五条(违约金的调整)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增加违约金的,调整后的违约金应以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数额为限。
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减少违约金的,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保护诚信守约的当事人,依据促进交易及维护交易安全的原则,对约定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损失的部分,进行适当减少。
前款损失包括积极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
当事人对损失数额计算方法没有约定的,法院可以比照守约当事人相同条件下所获取的利益来确定可得利益损失,或者根据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确定可得利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