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18.65 KB
- 文档页数: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的变化,判断有无休克等表现。
2、观察充血、渗血及出血的表现,如“三红”(颜面部、颈部、胸腹部)、“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呕血、便血和皮肤瘀斑的情况等。
3、注意有无厌食、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等表现。
4、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了解各项检验结果,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1)给予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2)少尿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水的摄入。
(3)多尿期给予含钾丰富的饮食。
(4)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观察充血、渗出及出血的表现,了解化验结果,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4、配合抢救:防止并发症,给予吸氧,注意保暖。
5、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树立治疗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要点1、知识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使其了解本病的各期经过及各期中对休息、饮食、饮水的要求,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休息:按病情轻重继续休息 1-3 个月或更长时间。
3、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鼠类传染的食物及物品。
4、预防接种: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预防接种。
5、定期复查: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四、注意事项1、高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用乙醇擦浴,药物降温也须慎用。
2、低血压休克期快速扩容时注意观察心功能和有无急性肺水肿的表现。
3、少尿期严格控制输液量,按“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均匀输入液体。
4、多尿期注意有无低钾、低钠的表现。
5、严格控制输液量,24 小时内均匀输入液体,输入液体量是否合适可用以下指标衡量:收缩压达 90-100mmHg;脉压〉30mmHg;心率≤100 次/分;微循环障碍解除;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接近正常。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66期 219 3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体会毕翠俊,徐雪萍△(解放军第88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摘要:我院从2015年1月至今收治从基层医院转诊的重症型出血热3例,肝病中心专家组针对3例患者的治疗护理,分别进行多次病例讨论,适时有效地进行了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让患者平稳地度过各型分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成功地让患者安全转危为安出院,大大提高了患者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8.66.184本文引用格式:毕翠俊,徐雪萍.3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6):219.0 引言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因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对提高救治成功率尤为重要。
我院自2015年至今共收治肾病综合征出血热重症患者3例,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3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58岁,均因①发热体温在39~40℃,5~14d不退,全身中毒症状、出血及肾脏功能严重损害,其中1例头痛、腰痛,呈醉酒貌,血小板明显减少,中毒症状较重,外渗现象明显;②收缩压低12.0kPa (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③皮肤、粘膜出血现象明显;④肾损明显,尿蛋白可达“+++”,有明显少尿期,患者因出现低压、少尿病情较重由当地乡镇医院转诊入住我院。
经住院治疗10~30d,发生脑出血1例,继发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1例。
2 观察与护理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各期观察和护理要点作者:袁立荣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1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各期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本组1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除1例要求转院外,其余均治愈。
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变化快,不同的病程阶段临床表现差异大,对各期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140-02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鼠为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并伴有全身多器官损害,病死率较高,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临床表现差异大,护士观察和护理的要点各不相同,我院2004年11月~2007年5月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13例,经过细心观察、精心治疗和护理,除1人转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HFRS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63岁,发热期入院2例,低血压休克期入院1例,少尿期入院10例。
1.2方法结合各期临床表现及用药治疗情况,护士通过细心的观察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2结果13例患者通过细心观察和精心治疗护理后,除1例坚持转院外,余均痊愈出院。
3护理3.1高热期患者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在39~40℃,有的患者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关节肌肉酸痛,部分病人出现嗜睡、兴奋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系统症状,多数病人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的患者出现皮肤三红(颜面、颈部、胸部潮红)和黏膜三红(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多数病人内脏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和咯血等,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高热期的病人,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忌搬动病人,发热期间应给予清淡可口、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和各种丰富的食物,少食多餐,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膳食应无渣,以免诱发消化道出血。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总结10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方法:对10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进行病情观察及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出院指导。
结果:105例无并发症发生,能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结论:细心病情观察及护理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康复十分重要。
标签: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健康教育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现国际上通称为HFRS病毒。
我国主要有两个血清型,即汉滩型(HTNⅠ型)和汉坦型(SEOⅡ型)[1]。
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环节尚未完全搞清。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07年6月~2009年6月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105例。
其中,男68例,女37例,年龄11~74岁,平均46.3岁,来自农村患者79例,城镇患者26例。
患者均有少尿或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分别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继发感染、高血钾等并发症。
其中治愈104例,死亡1例。
1.2诊断方法检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
留早期血清作特异性IgG与IgM间接免疫荧光等试验。
必要时作心电图、脑电图、脑脊液检查、血气分析、肝功能或胸部X线等检查。
作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把好“五关”(休克、肾功衰竭、大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1.3护理措施1.3.1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要求病室应防鼠、灭鼠、防螨、灭螨。
患者排泄物及流出的血,应予消毒。
高热者物理降温。
休克期给氧、保暖、专人护理。
少尿期控制液体、蛋白质及钾盐的摄入。
准确记录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及精神状况等。
36例危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护理总结发表时间:2018-12-06T10:55:50.9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1期作者:代影朱加梅[导读] 治疗前后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护理干预后达到临床缓解。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回顾分析我院36例危重肾综合症出血热的护理过程,总结出院宣教、在病程分期的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分别予以阶段性的护理,及出院随访等相关经验。
治疗前后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护理干预后达到临床缓解。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对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242-02 肾综合征出血热全年散发,以春季和秋冬季为高发季节。
典型病例分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1]。
我院感染科于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累计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36例,给予积极医治与护理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感染科住院的肾综合征出血热36例,男32例,女4例,年龄分布27~79岁之间。
其中多脏器损害31例,给予积极治疗与护理后,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2.护理措施2.1 加强入院宣教,强化健康教育,作为护士,首先强化该病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新入科年轻护士予理论培训,并考核。
给予患者及家属有效全面准确的健康宣教,使其理解疾病积极配合医治和护理,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并在患者住院期间每周末下午组织患者家属座谈会,为患者家属交流疾病提供平台。
提高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决心。
2.2 加强病室管理,安排单人间,早晚各通风一小时,保持清洁、舒适和空气流通。
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护理体会林莉,韩亚琴,罗德宝(江苏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常州213001)[摘要]目的:探讨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危重型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方法:分析26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
结果:预见肾综合征出血热危重型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结论:在治疗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的临床观察及精心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危重型;护理肾综合征出血热为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特点,大多数患者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五期,本病可以分为非典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等五型,其中危重型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做好此类患者的观察护理工作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我院2005年 2010年收治的26例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005年 2010年我院共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135例,其中危重型26例,占19.3%,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平均(45ʃ0.3)岁。
居住在农村及市郊者24例,市区2例,全部病例符合《传染病学》诊断和危重型分型标准。
26例均有发热期,其中低血压休克、少尿期二期重叠5例,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期三期重叠9例,少尿期12例。
26例中3例合并消化道大出血,1例因输液反应寒颤至肾脏破裂出血,1例因外院误诊为急腹症行剖腹探查后伤口大量出血,颅内出血2例,难治性休克5例,少尿超出5d者6例,心力衰竭、肺水肿4例,合并脑水肿3例,严重感染1例。
2护理2.1发热期的护理:本组26例均有发热期,加强发热期的护理,对病情的进展起决定性作用。
①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限制探陪人员。
②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