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逆磁场的发现及理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磁铁研究报告磁铁研究报告磁铁是一种能够产生磁场并吸引铁质物体的物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磁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电动机、发电机、计算机和磁盘等。
磁铁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磁场和电磁理论,以及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磁铁的特性和应用,并分析磁铁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研究。
首先,我们测量了磁铁的磁极。
通过将磁铁靠近铁质物体(如铁钉)并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我们确定了磁极的位置。
实验结果表明,磁铁具有两个磁极,即北极和南极,并且它们之间具有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特性。
接下来,我们研究了磁铁的磁力。
通过使用磁力计测量不同距离上的磁铁磁力的大小,我们发现磁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表明磁铁的磁力是由于磁场的作用,磁场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我们还研究了磁铁的磁场分布。
通过使用磁场探测器在磁铁周围测量磁场的强弱,我们得出磁场沿着磁铁两极之间的直线延伸,并且在两极附近强度最大。
这表明磁铁的磁场是一种辐射型磁场,它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磁铁的磁化特性。
通过使用磁铁化曲线测试仪测量不同外加磁场下的磁铁磁化程度,我们发现磁铁在一定强度的外加磁场作用下,会呈现出一定的饱和磁化强度。
这表明磁铁具有一定的磁可逆性,即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其磁化程度可以发生变化。
磁铁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磁铁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机和发电机中,用于产生磁场并实现电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
此外,磁铁还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电磁装置,如电磁吸铁、电磁阀、电磁离合器等。
总之,本次研究通过实验和研究了解了磁铁的特性和应用。
磁铁具有两个磁极,磁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磁场沿着两极之间的直线延伸,并在两极附近强度最大,同时磁铁具有一定的磁可逆性。
磁铁在电动机、发电机和电磁装置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磁铁的应用领域和性能还有很大的潜力。
探索磁铁的磁力方向磁铁是一种常见的物体,拥有吸引和排斥物体的特性。
然而,我们是否思考过磁铁的磁力方向是如何产生和确定的呢?本文将探索磁铁的磁力方向,并介绍磁力方向的研究历史、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一、磁力方向的历史研究磁力方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观察到琥珀经摩擦后可以吸引细小物体的现象。
他将此现象称之为“磁性”。
然而,直到公元16世纪,磁铁的磁力方向才被进一步研究。
欧洲的自然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被认为是现代磁铁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1600年他的著作《磁石之新哲学》中,他详细描述了磁铁的性质和行为,包括磁力方向。
吉尔伯特观察到,一个磁铁的两端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他将其中一端称为“北极”,另一端称为“南极”,并观察到磁铁的磁力线是从北极指向南极的。
二、磁力方向的原理磁力的方向是由磁场决定的。
磁场是由磁铁或电流在周围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磁场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磁感线,另一种是磁力线。
磁感线是用于表示磁场的线性图形,这些线描绘了磁力的方向和强度。
磁感线从磁铁的北极指向南极,形成闭合循环。
磁感线越密集,表示磁场越强。
磁力线是用于表示在磁场中运动的磁物体所受的作用力的线性图形。
根据安培定律,磁力线是垂直于磁力的方向。
在磁场中,物体将受到与磁力线方向相切的作用力。
三、实际应用磁力方向的了解和应用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1. 指南针:指南针是利用磁场确定方向的常见仪器。
指南针的磁针由一个磁铁制成,它指向地球的地磁北极。
通过观察磁针的指向,人们可以确定地理方向。
2. 电动机:电动机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设备。
电动机利用电流在磁场中产生的力来实现机械运动。
电流通过电线圈产生磁场,而磁场与磁铁的相互作用产生力,推动电动机的转子旋转。
3.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医学诊断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影像。
磁铁的磁性强度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磁铁是一种可以吸引金属物质的材料,其背后的磁性原理一直以来都令人着迷。
那么磁铁的磁性强度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本文将通过实验以及理论探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磁性强度和磁场强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磁性强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磁体所具有的磁性,通常用矢量表示,其大小与磁体中的磁矩有关。
而磁场强度是指单位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的磁场强度,它是描述磁场分布情况的一个物理量。
为了研究磁性强度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设计实验,通过测量不同磁场强度下磁铁的磁性强度,来推断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霍尔效应传感器测量磁场强度,使用万用表或磁场传感器测量磁性强度。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保持磁铁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仅改变所加电流的大小以改变磁场强度。
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磁铁的磁性强度与磁场强度呈线性关系。
也就是说,当磁场强度增加时,磁性强度也随之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这种线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当磁铁的饱和磁化强度达到一定值后,磁性强度就不再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继续增加。
这是因为当磁场强度超过一定阈值时,磁铁的磁矩已经被完全排列,无法再增强。
除了实验方法,理论分析也可以用来研究磁性强度和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安培定律和毕奥-萨伐尔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磁性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在均匀磁介质中,磁性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为B = μH,其中B是磁性强度,H是磁场强度,μ是磁介质的磁导率。
不仅如此,磁铁的磁性强度还与材料的性质有关。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磁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从而影响磁铁的磁性强度。
一般来说,铁、钴和镍等金属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因此它们在磁场中表现出较强的磁性。
而铝、铜等非磁性金属则表现出相对较弱的磁性。
总结起来,磁铁的磁性强度与磁场强度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磁场实验探索磁场的产生和性质磁场是一种由磁体产生的物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探索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本文将从实验的角度介绍磁场的产生机制以及它的一些基本性质。
实验一:磁铁吸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磁铁吸附物体的现象,从而了解磁场的产生。
实验材料包括一块磁铁和一些小金属物体如图纸夹、铁钉等。
首先,将磁铁放在一块水平桌面上,然后将小金属物体逐个靠近磁铁的一端。
我们可以观察到小金属物体与磁铁之间发生的吸附现象,即小金属物体被磁铁吸附住并保持在磁铁上方。
这个实验表明了磁场的产生和磁体的特性。
磁铁产生了一个磁场,当物体进入这个磁场时,会受到磁力的作用,从而被磁铁吸附住。
这种吸附现象说明了磁场具有一定的范围,只有在磁场范围内的物体才会受到磁力的作用。
实验二:磁力线的可视化为了更好地理解磁场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可视化磁力线的分布。
实验材料包括一块平面纸、一块磁铁和一些铁屑。
首先,在平面纸上放置一块磁铁,并将铁屑均匀撒在磁铁的周围。
然后,轻轻敲击纸张,铁屑会在纸张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图案,这些图案正是磁力线的分布。
通过观察磁力线的分布图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磁力线从磁铁的北极流向南极,形成闭合的回路。
在磁铁周围,磁力线呈现出从南极到北极的弧线状分布。
此外,在磁铁的两极附近,磁力线的密度较大,表明磁场的强度更强。
实验三: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除了磁铁本身,电流也可以产生磁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
实验材料包括一根长导线、一个电池和一个指南针。
首先,将导线接入电池的两端,使电流通过导线。
然后,将指南针放置在导线附近。
我们可以观察到指南针的磁针会发生偏转,指向与导线垂直的方向。
这个实验说明了电流可以产生磁场,而磁场又可以影响磁铁、指南针等物体。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安培定则。
根据安培定则,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垂直,当电流方向改变时,磁场的方向也会相应改变。
磁铁的磁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研究磁力是指磁铁吸引或排斥其他物体的力量,而磁场强度则是表示磁场的强弱。
磁力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磁铁的磁力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将磁铁靠近铁磁物体来观察磁力的变化。
根据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磁铁对铁磁物体的吸引力与磁场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磁铁产生的磁场强度越大,吸引力也会相应增加。
这一实验结果与安培定律相一致。
安培定律指出,磁场强度与电流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由于磁铁中存在电流,因此安培定律可以用来解释磁铁的磁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磁铁的磁力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磁力的定义来解释。
根据定义,磁力是由磁场对磁性物体产生的力量。
而磁场强度则是表示磁场的强度。
因此,磁力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磁力 = 磁场强度 ×磁性物体的磁化强度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磁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是线性的。
也就是说,当磁场强度增加时,磁力也会相应增加。
这个公式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磁铁对铁磁物体的吸引力随磁场强度增加而增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磁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磁铁的形状和尺寸、磁性物体的距离等都会影响磁力的大小。
此外,磁铁的磁化强度也会影响磁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磁化强度是指磁性物体在外磁场作用下磁化的程度,磁化强度越大,磁力也会相应增大。
总结来说,磁铁的磁力与磁场强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磁力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一关系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磁铁吸引铁磁物体的力量与磁场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而理论分析则表明,磁力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磁力的定义和安培定律来解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磁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磁铁的磁力和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磁力和磁场强度的研究对于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电与磁的发现电与磁是现代科技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然而,这些概念的发现和理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回顾历史上电与磁的发现,并探究相关科学家的贡献和理论进展。
1. 静电的发现与研究静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静电现象有所观察。
据说,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名叫索克拉底,曾在公元前6世纪发现了琥珀摩擦皮毛后会吸引小碎片的现象。
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对静电进行实验观察的记载。
在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系统地研究了静电现象,并将其称之为“电”。
吉尔伯特是第一个提出“电”这个术语的人,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
他认为,电具有一种固有的性质,无论是通过摩擦、接触还是其他方式产生,它都会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2. 磁铁与磁性的研究磁性是另一种自古以来人们就进行观察和研究的现象。
古代中国人在公元前2000年就开始应用指南针来辅助航海,这是对磁性的最早应用之一。
然而,直到17世纪,科学家们才开始对磁力进行系统的研究。
威廉·吉布斯是一名英国的物理学家,他是第一个将磁力进行了量化的科学家。
他通过实验观察出磁力的特性,将其应用到磁铁上。
他发现磁铁具有两个极性,北极和南极,且相同极性会互相排斥,不同极性会互相吸引。
3. 电与磁的联系尽管电与磁在古代就已经分别被研究,但人们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清楚。
直到19世纪初,丹麦的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开始研究电和磁的关系,并提出了奥斯特定律。
他发现,通过电流流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而磁场的变化又会在导线中引起电流。
随后,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进一步发展了奥斯特的理论,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的实验发现,当磁场的强度发生变化时,会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流。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是19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他致力于将电和磁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经典的电磁理论。
磁场与磁力实验磁铁磁场线及磁力测量磁场和磁力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在实验中可以通过磁铁的磁场线及磁力的测量来研究和观察。
本文将以实验为基础,介绍磁场和磁力的相关知识。
一、实验前准备1. 实验器材:磁铁、钢针、线圈、铁丝等。
2. 实验原理:磁铁的两极各有一磁场,这两个磁场可以相互作用,产生磁力。
可以通过测量磁力的大小和方向来研究磁场的性质。
二、实验步骤1. 实验一:磁场线的观察取一块磁铁,将磁铁放在水平面上。
将一根钢针小心放置在磁铁上,观察钢针的运动。
可以看到钢针指向磁铁的两个极。
2. 实验二:测量磁力取一根磁铁,将其置于力计的下方。
将力计的示数记录下来,即为磁力的大小。
然后将磁铁的北极转向力计并重新进行测量,可以发现磁力的大小与方向改变了。
3. 实验三:线圈中的磁场将一根导线绕制成线圈,通电后将磁铁放置在线圈中间,观察线圈的运动。
可以发现线圈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是由于线圈中产生了磁场,与磁铁的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磁力。
三、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实验一观察到的钢针指向磁铁两个极,说明磁铁的两个极具有磁场。
2. 实验二测量到的磁力大小和方向会随磁铁极性的改变而改变,说明磁铁的两极之间存在一个磁场,而磁场可以产生磁力。
3. 实验三观察到线圈的运动,说明通过通电的线圈中会产生磁场,而与线圈中的磁场相互作用的磁力会使线圈受到一个力的作用。
四、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如磁力的测量误差、线圈的运动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对磁力的测量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2. 对线圈的运动可以尽量使实验环境保持平稳,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五、实验应用与展望磁场与磁力的实验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
磁力的测量可用于磁场的强度和方向研究,也可用于物质中的磁性测量。
线圈中的磁场研究可以应用于电动机、发电机等电磁设备的设计与优化。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磁场与磁力的实验研究会越来越深入,应用领域也会不断扩展。
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电磁感应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磁感应的发现历程,以及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
一、电磁感应的发现电磁感应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电流与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一重要发现为后来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中,法拉第首先将一个螺线管放置在磁场中,并将导线与电流源连接起来。
观察到,当导线中有电流流过时,螺线管内的指示器会发生偏转。
这表明通过导线的电流产生了磁场,并且与外部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继续实验,法拉第进一步发现,当改变导线中的电流强度或方向时,螺线管中的指示器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当导线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其周围的磁场也会相应改变,从而引发了电磁感应现象。
这些实验结果为电磁感应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二、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来观察和验证该定律的实际效果。
实验一:法拉第环路实验将一个导线固定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并连接到一个电流源上。
将这个环路放置在一个磁场中,例如一个磁铁或一个电磁体。
通过测量电流源上的电流强度以及测量环路上的电压,我们可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闭合环路中,电流的变化会导致环路上的电压变化。
这种变化与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有关。
具体而言,当环路中的磁场发生变化时,环路上的电压会产生涡流,从而产生电动势。
实验二:电磁感应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螺线管和一个磁铁来观察电磁感应产生的效果。
将螺线管放置在磁铁附近,并连接到一个灯泡或电流表。
当将磁铁靠近或远离螺线管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灯泡的亮灭或电流表的指示。
这是因为,当磁铁靠近螺线管时,磁场通过螺线管,导致涡流在螺线管中产生。
研究磁铁在磁场中的磁矩和力矩磁铁在磁场中的磁矩和力矩摘要:磁铁是一种能够产生磁场的材料,它的磁性来源于其微观结构中的自旋与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磁铁在外部磁场中的磁矩和力矩的形成机制,并分析了磁铁材料的性质对其磁矩和力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的磁矩产生与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密切相关,而力矩的大小则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
此外,磁铁的形状、材料和磁化状态也会对磁矩和力矩的产生和作用方式产生影响。
本研究结果对理解磁铁的行为和应用磁性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磁铁,磁矩,力矩,磁性材料引言磁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而磁铁作为一种特殊的磁性材料,不仅具有强磁性,还能产生磁场并对其他磁性材料产生作用力。
磁铁的磁矩和力矩是影响其磁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于研究磁性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磁铁的微观结构出发,探讨磁铁在外部磁场中的磁矩和力矩的产生机制,并分析磁铁的形状、材料和磁化状态对其磁矩和力矩的影响。
一、磁铁的微观结构与磁矩的形成磁铁的磁性来源于其微观结构中自旋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
自旋是电子的一个属性,其会产生磁矩,而轨道运动是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轨迹,同样也会产生磁矩。
磁铁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在自旋和轨道运动之间存在相互耦合,从而形成了磁铁的总磁矩。
磁铁的磁矩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μ = Σ(μ_s + μ_o)其中,μ表示磁矩,Σ表示对磁铁中的所有电子求和,μ_s表示自旋磁矩,μ_o表示轨道磁矩。
自旋磁矩是由电子的自旋引起的,其大小与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有关。
轨道磁矩是由电子的轨道运动引起的,其大小与电子的角动量有关。
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的方向一般是相互对立的,即在某个方向上自旋磁矩为正时,轨道磁矩就会为负,反之亦然。
磁铁中的磁矩形成机制可以用量子力学中的交换能原理解释。
根据交换能原理,当电子之间存在交换作用时,其自旋和轨道会相互耦合,从而产生总磁矩。
磁铁中的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之间的耦合程度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如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等。
1831年谁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1831年,法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这一发现对电磁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初,科学界对于电磁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法拉第在进行实验时,发现了当磁场发生变化时,周围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一发现揭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后来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他首先将一个线圈放置在磁铁附近,然后用磁铁靠近或远离线圈,观察线圈中是否会产生电流。
通过实验,法拉第发现了当磁铁靠近或远离线圈时,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一实验结果揭示了磁场与电流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后来的电磁感应原理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对于当时的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电磁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它为后来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电磁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它还为电磁感应现象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推动了电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之后,科学家们对于电磁现象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进一步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性,也为电磁学领域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电磁感应现象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这一发现对于电磁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不仅推动了电磁学领域的发展,也为电磁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磁铁逆磁场的发现及理论研究
作者:陶常洪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8年第20期
磁铁作为一种自由能源,易于制造,造价低廉,经济实惠,安全环保,所以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私人科研组织,一致认定磁铁本身既然具有内能,肯定会有一种方法能将磁铁的内能引发出来,实现对外做功。
据网上调查结果显示,任何一个设想方案,都是紧紧围绕着磁铁的基本属性,来实现磁能永动的目的,结果不尽人意。
磁铁的磁场力,虽然能让运动磁铁产生运动,同时也会限制其运动。
斥推力,斥阻力,引拉力,引阻力,这四种力是相互产生并相互制约的,是共生共存关系。
所以,在这四种力作用下,运动磁铁最终会因受力平衡静止下来。
所以只应用此理论研究磁能永动机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经过无数人的研究证明了的。
这就说明,仅仅依靠磁铁的斥力和引力,是无法实现磁能永动的,其理论依据有很大的局限性。
逆磁场的发现
经过数年磁能的研究发现,将多块磁铁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磁场就会发生局部变异,由于磁感线之间的互不交叉性、排斥性、以及异极磁感线之间的并合性,在磁场内会形成一个新的磁力场区域,假若将该磁力场区域看做是一块虚拟磁铁的话,该虚拟磁铁表现出来的特性与磁铁的本身特性相反:“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这种虚拟磁铁暂时命名为“逆磁场”(逆反磁性的磁场)。
而磁铁的本身特性产生的磁场,则暂時命名为顺磁场。
逆磁场是不同磁感线之间的互相干扰而形成的变异磁场,当这种互相干扰不存在的时候,逆磁场就会消失变成顺磁场。
由于逆磁场和顺磁场的属性不同,就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隔界,隔界里是逆磁场,隔界外是顺磁场。
同极的磁铁相遇,在隔界外受到的力是斥推力,在隔界里受到的力是引拉力;异极的磁铁相遇,在隔界外受到的力是引拉力,在隔界里受到的力是斥推力。
逆磁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相关的理论出现,而逆磁场的发现,为磁能永动机的研究打开了另一条思路。
由于磁铁的两极是互生互存的,一极存在,另一极必然存在,一极消失,另一极也必然消失。
所以,在两极之间,就存在一个中心线,中心线的一端是N极,另一端就是S极。
在中心线的位置,也会受到两端磁极的磁力影响,但是由于磁性的不同而互相抵消。
如果在中心线的位置放置一个小铁块,小铁块会由于受力均衡而处于静止状态。
图一中,磁铁同极同方向布置,在磁场力的作用下,运动磁铁处于被排斥状态,磁铁不会向a端或b端移动,其运动方向是远离顺磁场位置向上运动;
图二中,磁铁异极同方向布置,在磁场力的作用下,运动磁铁处于被引拉状态,由于受力均衡,磁铁运动方向是紧靠向顺磁场向下运动。
磁铁一旦偏离中心线位置,受力将不再均衡,就会立即向偏离的方向运动,而另一端会因斥力大于引力,向远离顺磁场的方向翘起;
在逆磁场中,也有中心线存在,同时在逆磁场两端还产生了一个隔界,隔界的外面是顺磁场的磁力范围。
在逆磁场中心线的位置,磁铁是因为受力均衡处于静止状态,磁铁一旦偏离中心线位置,其运动方向是逆磁场的两个磁极端或者中心线位置。
图三是同极同方向布置,运动磁铁向a端偏离中心线时,运动磁铁受到逆磁场力作用会具有一定的加速度,加速范围是中心线到N极的距离长度,此时的磁铁是向a端运动,当运动磁铁的N极越过a端隔界线后,运动磁铁的N极就会处在顺磁场的作用下,受到逆磁场N极作用产生被斥推力,向远离N极的方向运动,此时运动磁铁的尾端S极依旧处在逆磁场作用力下,两个力的叠加,会加快运动磁铁的运动速度。
当运动磁铁的尾端S极越过a端隔界线后,整个运动磁铁处于顺磁场状态下,运动磁铁S端将被改变受力状态,受逆磁场N极影响产生被引拉力,速度开始减慢,远离逆磁场一段距离直到速度静止为零后,开始向逆磁场的N极逐渐加速运动,最后运动磁铁的S端将紧贴在隔界线上受理均衡而处于静止状态。
同理,当运动磁铁向b端偏离中心线时,受力方向和运动方向与上相反,最后运动磁铁的N极紧贴在b端隔界线上静止。
该布置方案中,如果强行将运动磁铁由逆磁场两端向中心线位置运动,运动磁铁前端越过隔界线后,会受到逆磁场向两端的斥推力,直到运动磁铁移动到中心线位置时,才会由于受力均衡静止下来。
图四是异极同方向布置,运动磁铁在中心线位置是静止状态。
在隔界线到中心线这一段距离中,无论运动磁铁向a端或者b端运动,都会受到来自中心线位置的引拉力禁止其远离中心线。
以a端方向为例,当运动磁铁位于a端隔界线外时,运动磁铁的N极和逆磁场的N极产生排斥力,阻止运动磁铁靠近逆磁场。
当运动磁铁的N极紧贴在a端隔界线上时,运动磁铁的受力状态发生改变,顺磁场的排斥力消失,逆磁场的引拉力产生。
引拉力会拉动运动磁铁向中心线位置移动,运动磁铁的尾端S极在顺磁场力的作用下,与逆磁场的N极依旧会有引拉力,在双力作用下,让运动磁铁产生加速度,向中心线位置加速运动。
当尾端的S极越过隔界线后,虽然会有斥推力产生,但是斥推力远远小于运动磁铁整体受到的引拉力,最后达到受力平衡静止在中心线位置。
逆磁场的应用探讨
逆磁场的发现,不仅可以用在磁能永动机的研发上,还可以用在其他的行业里。
例如在军事方面的电能枪械,利用电生磁的理论生成逆磁场,为子弹提供初始动能,取代火药可以减少
噪音和空气污染,并消除硝烟的产生;在科技方面的航天飞船或卫星发射,也可以利用电生磁形成逆磁场,减少火箭发射前的重力阻力,提供初始动力,减少燃油的消耗等等。
至于逆磁场是否还有没有其他的应用价值,还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原昕,林建. 永磁动力探讨[J]. 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4
[2] 胡君辉,阳丽,白克钊. 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一种磁力伪永动机.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
[3] 各类永磁体简单介绍及生产流程 .钕铁硼产业网.2009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济南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