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是进行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不仅体现在客观的现象中,而且体现于社会体系的变化与演变过程中。
一般来说,社会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出各种规律与社会定律,促使社会发展更稳定。
社会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变动的规律,即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发展活动的根基,是基础性而不可破坏的规律。
二是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即指社会秩序变化的规律,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规律。
三是社会性格的规律,即指社会的各种功能的发展的规律,是社会结构、成分及各种活动的系统性规律。
四是社会矛盾的规律,即指社会中的矛盾彼此间的动态关系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五是社会变革的规律,即指社会发展的变革的规律,是社会发展活动与改造活动的根本规律。
六是社会前途的规律,即指社会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走势规律。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摘要人们要认识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人类社会。
人们要改造世界,当然包括改造人类社会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它是当今世界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基石。
但是,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的实践同样证明,正确地运用它去观察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也并不容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正文马克思主义从世纪中叶诞生至今的一个半世纪里,人类社会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动。
要在变化莫测的历史长河中正确地、创造地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大考验。
总结世纪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就其挫折和失误方面来说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未能正确地、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下面结合中国实际来简要说明。
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人类发展史上没有任何先例的伟大创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本世纪初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80年的斗争经验以及新中国50多年的执政经验,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认识。
第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动力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是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活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二,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第12章社会历史运动规律与人民群众的作用12.1 考点归纳一、历史与人的活动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展开过程。
1.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社会由人组成,考察社会历史不能离开人及其活动。
历史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
(1)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现实的人从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应的现实社会关系获得具体规定,主要有: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现实的人生存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②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现实的人在其生命活动中不断地更新和扩大自身的物质生活。
③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指人类的繁衍。
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现实的人的存在会中断,人类社会的历史会终止。
(2)现实的活动现实的活动表现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规定和社会规定。
意识也是现实的人的规定。
(3)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结果。
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这种前提与结果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转化,表现为历史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2.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人的活动的目的有着物质动因,物质动因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源,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1)人们的物质利益与其物质需要有着密切联系人类的生产活动,源于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只有在这一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和发展出其他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形成的种种活动。
(2)利益是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反映需要满足的程度高低,取决于利益获取的大小,物质利益特别体现在社会关系中。
(3)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对利益进行多种区分,其中,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物质利益对历史运动具有最根本、最直接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社会规律及其特点(1)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与自然界不同,社会历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它是人们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是某种神秘精神力量的工具,“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
这正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根本区别。
社会规律正是形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可能途径进行能动地选择,从而创造历史。
(2)社会规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存在、实现和体现。
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在起作用。
与自然界不同,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方式。
社会规律不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存在并实现、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3)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人们的实践活动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千差万别,在现象上表现为多样的偶然性而不重复;历史必然性即存在和实现于偶然性之中,社会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社会规律虽然有其特点,但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普遍性、重复性,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
社会规律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社会规律就是人们“社会行动的规律”,而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历史的作用也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人的自觉活动就越自由,其作用就越大。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创造活动的辩证统一。
我们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特别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为历史发展具体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曲折和偶然性所左右,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 陈其炬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10-13页
主题词: 社会规律;历史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决定论;自然规律;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意志;一元论
摘要: <正> 近年来,哲学界就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的情况作一介绍。
一、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上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要强调追究支配人们行动起来的动机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寻找人们有意识活动背后的更深刻的物质原因。
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必然性所展开的客观联系的链条是: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需要和人们的利益→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人们的行。
贵州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
在唯心史观看来,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因此,唯心史观既不能说明人的思想活动的基础和动因,也无法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即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各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们都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真实关系,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把社会意识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或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深刻揭示了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得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并进一步阐明了社会意识的本质及其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1.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3)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性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3)地理环境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一定社会的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地理分布等。
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
(2)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生产。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归根到底决定于该社会的生产方式。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第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一种生产方式必然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整个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和更替的历史。
四、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一)社会发展存在着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发展不是个别人的意志的产物,而是许多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虽然无数的人都参与了历史的活动,但历史的发展绝不是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其内在的必然性决定的,即历史按照参与历史活动的无数个别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发展。
因此,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不仅没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而且恰恰肯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实现的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也就无所谓社会规律。
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人的活动对历史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会历史活动,每一个人的活动和选择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的活动体现了历史的客观规律。
因此,只有研究人民群众的活动,才能发现历史的规律;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到尊重历史的规律。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A. 从群众中来
B.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 到群众中去
D.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答案】B
【解析】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这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