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 音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红河谷音乐教案》word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红河谷音乐教案》是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教材,旨在通过教授红河谷地区的经典民歌,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演唱红河谷地区的经典民歌,了解红河谷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民歌《红河谷》学习红河谷地区的经典民歌《红河谷》,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产生背景、歌词含义和音乐特点。
2.2 音乐知识介绍一些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节奏、旋律、和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民歌。
2.3 民间音乐文化通过学习红河谷地区的民间音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课程简介、学习《红河谷》歌词;第二课时:学习《红河谷》旋律;第三课时:讲解音乐理论知识;第四课时:练习演唱《红河谷》;第五课时:深入了解红河谷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第六课时:小组讨论,创作一首以红河谷为题材的民歌;第七课时:表演练习;第八课时:学生表演展示;第九课时:总结与反思;第十课时:课程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4.2 成果评价通过学生演唱《红河谷》的质量、创作的新民歌和课堂表演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红河谷音乐教案》教材;5.2 音响设备:电脑、音响、话筒等;5.3 教学辅助材料:乐谱、挂图、视频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活动聆听红河谷民歌,感受音乐魅力;分组讨论,分析红河谷民歌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学唱《红河谷》,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创作以红河谷为题材的民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初中音乐《红河谷》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音乐教材第七章《民族音乐之旅》中的第二节《北国之声——东北民歌与内蒙古民歌》。
具体内容为欣赏与分析歌曲《红河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河谷》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民族情感。
2. 学会分析《红河谷》的旋律、节奏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红河谷》的旋律、节奏分析。
2. 教学重点:了解《红河谷》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的民族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红河谷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教师介绍《红河谷》的创作背景及歌曲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
(3)教师带领学生学唱《红河谷》,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例题讲解:分析《红河谷》的旋律、节奏特点。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分析其他民族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族歌曲,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音乐鉴赏文章。
2. 答案:文章内容应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旋律、节奏特点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民族音乐的知识,参加音乐社团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六、板书设计1. 《红河谷》优质课教案2. 内容:(1)歌曲背景(2)旋律、节奏特点(3)歌曲学唱(4)作业布置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红河谷》的旋律、节奏分析。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比赛。
3. 作业设计: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族歌曲,写一篇音乐鉴赏文章。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熟悉并能准确演唱弱起小节;(2)能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了解北美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受歌曲中的热情、欢快;(2)提高音乐表现、实践与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加拿大民歌的艺术魅力,体会北美音乐艺术之美;(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能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熟悉并能准确演唱弱起小节。
2. 难点:(1)感受北美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2)运用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表现、实践与审美能力。
三、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游戏导入,创设情境分别播放几首歌曲的片段,一起猜歌曲的歌名并分别说出地区:《剪羊毛》——澳大利亚《桑塔·露琪亚》——意大利《阿里郎》——朝鲜2. 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二)感知歌曲1. 播放歌曲《红河谷》音频,通过聆听熟悉歌曲旋律,并思考问题:(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的速度、节拍又是怎样的?2. 再次聆听歌曲录音,听辨歌曲的结构。
(划分歌曲的乐段:两部分)(三)学唱歌曲1. 发声练习:养成良好的用嗓习惯,健康用嗓。
2. 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
(1)结合音乐,观察谱例分析第一小节和其他小节有什么不同?(2)回顾弱起小节。
(四)音乐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分别进行歌曲的演唱、演奏、舞蹈等实践活动;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实践与审美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北美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红河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加拿大民歌的艺术魅力,提高了音乐表现、实践与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族风情》中的《红河谷》。
本节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歌曲的学唱和欣赏,歌词中加拿大红河一带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介绍,以及歌曲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了解加拿大红河一带的风土人情。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了解歌曲背景。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高的把握,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加拿大红河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红河谷》。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了解歌曲背景。
(3)讲解歌曲中的难点,如特殊节奏和音高的处理。
3. 例题讲解:选取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句进行讲解,分析其旋律特点和节奏变化。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红河谷》2. 歌曲背景:加拿大红河地区,民族风情3. 歌曲旋律、节奏特点4. 难点解析:特殊节奏、音高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红河谷》,并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歌曲背景。
2. 答案要求:歌曲演唱准确、流畅,背景介绍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歌曲旋律、节奏、歌词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歌曲背景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加拿大其他民族音乐作品,如《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歌曲中特殊节奏和音高的处理。
2. 歌曲背景的介绍和理解。
《红河谷》合唱教学案例教学背景:合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集体主义观念, 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 合唱教学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歌唱, 是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 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做出正确地反映。
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合唱教学本身又具有一定难度, 加之音乐课时的限制, 使得现阶段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开展得很不理想,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合唱歌曲, 只是简单的学唱旋律声部。
学生的合唱能力的不到任何提高, 至于感受音乐的和声,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我校从2006开始, 开设了以合唱教学为主的校本课程, 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同时也得到了许多良好的启示。
教学情景(一)1.教师指导学生学唱歌曲《红河谷》旋律声部2.教师指导学生学唱歌曲《红河谷》二声部表现: 学生对二声部的学习不感兴趣, 觉得难听。
3.教师指导合唱训练表现: 分声部时学生大多不愿意唱二声部, 合唱训练是两个声部不平衡, 旋律声不流畅自然音量很大, 和声声部因良宵。
4.教师告诉学生, 合唱讲求的是和谐与平衡, 要求演唱旋律声部的学生在自己演唱时有耳朵听二声部, 当你听不到他们声部时, 证明你的音量过大, 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演唱力度。
5.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进行合唱训练表现: 在反复演唱过程中, 旋律声部的同学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音量, 两个声部渐趋平衡, 有了合唱的效果。
教学情景(二)1.教师指导学生学唱歌曲《红河谷》二声部表现: 学生对于旋律没有过多地反映, 没有了原来的反感。
2.教师指导学生学唱歌曲《红河谷》旋律声部3.教师指导合唱训练。
教师告诉学生, 合唱讲求的是和谐与平衡, 两个声部的关系不是竞争的关系, 而是合作的关系, 要求演唱旋律声部的学生在自己演唱时有耳朵听二声部, 当你听不到他们声部时, 证明你的音量过大, 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演唱力度。
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四章《民族风情》,详细内容为欣赏和学习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学会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2. 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一些特殊的节奏和旋律,如切分音、跳跃音程等。
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学会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加拿大风光短片,让学生了解加拿大的风土人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介绍(10分钟)(1)介绍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学习《红河谷》的歌词和旋律。
3. 歌曲学唱(15分钟)(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随学唱。
(2)针对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 歌曲分析(10分钟)(1)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2)讨论歌曲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红河谷》,互相评价、交流。
(2)拓展了解加拿大其他民间音乐。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红河谷》歌词2. 黑板右侧:加拿大民间音乐风格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红河谷》,并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2. 答案:(1)演唱:正确演唱歌曲,注意发声方法和音准。
(2)分析:歌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加拿大民间音乐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歌曲学唱、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了解了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歌曲的熟练程度,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继续练习。
同时,可引导学生拓展了解加拿大其他民间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024年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二单元《雪域高原》中的《红河谷》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学唱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
详细内容为:1. 学唱歌曲《红河谷》。
2. 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风格及红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二、教学目标1. 感知并体验加拿大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培养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学会歌曲《红河谷》,并能用正确的呼吸和音色演唱。
3. 了解红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歌曲《红河谷》的学唱,加拿大民间音乐风格的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音区的演唱,对加拿大民间音乐风格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展示红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加拿大的地理环境。
播放加拿大民间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学习(15分钟)教师示范演唱《红河谷》,学生跟随学唱。
分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和音色演唱。
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练习。
3. 歌曲演唱与欣赏(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红河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欣赏不同版本的《红河谷》,分析各自的特点。
4. 音乐文化了解(5分钟)介绍红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加拿大的风土人情。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歌曲,巩固所学。
教师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红河谷》2. 歌曲风格:加拿大民间音乐3. 演唱要点:正确的呼吸、音色、音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红河谷》,并录制视频。
2. 答案:学生提交的视频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学唱过程中的呼吸和音色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四单元《民族风情》,具体内容为《红河谷》。
本节课通过学习《红河谷》,让学生了解加拿大民歌的特点,感受歌曲中表达的真挚情感,同时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红河谷》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加拿大民歌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红河谷》的旋律、歌词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音乐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加拿大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歌曲学习(10分钟)a.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红河谷》。
b. 学生自主学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c.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3. 歌曲鉴赏(10分钟)a. 分析《红河谷》的旋律、歌词特点。
b. 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a. 出示关于《红河谷》的填空题,检验学生对歌曲知识的掌握。
b.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公布答案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分组演唱《红河谷》。
b. 教师评价并给予建议。
6. 课堂小结(5分钟)b.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练习,不断提高。
六、板书设计1. 《红河谷》2. 歌曲旋律:简谱及歌词3. 歌曲特点:加拿大民歌、真挚情感4. 教学重点:旋律、歌词、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红河谷》,并了解其创作背景。
2. 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演唱技巧。
2024年《红河谷》六年级音乐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红河谷》,具体内容包括:歌词学习、旋律学唱、节奏练习及音乐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红河谷》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演唱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红河谷》的歌词、旋律及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音准控制,以及团队合作演唱的协调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钢琴、多媒体设备、歌词及旋律乐谱。
学生: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红河谷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红河谷的美丽,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讲解歌词含义。
(2)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学习歌曲旋律。
(3)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3. 节奏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引导学生击掌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提高节奏感。
4.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观,结合歌曲《红河谷》进行演唱。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挑选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句,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
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提高演唱水平。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红河谷》2. 歌曲旋律:五线谱及歌词3. 重点节奏:典型节奏型4. 加拿大民间音乐:简要介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红河谷》,并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
2. 答案:(1)演唱《红河谷》:要求音准、节奏准确,情感表达丰富。
(2)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简要介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河谷》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2.培养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红河谷》,理解歌曲内涵。
2.教学难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播放《红河谷》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学生自由分享对歌曲的初步感受。
2.歌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红河谷》的创作背景,如歌曲来源、创作意图等。
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增强对歌曲的理解。
3.歌曲学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节奏和音准。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尽量做到准确、自然。
4.歌曲分析教师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
学生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感受歌曲的美。
5.歌曲演唱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互相观摩、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6.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歌曲《红河谷》的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歌曲合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做到合唱整齐、和谐。
3.歌曲创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创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分组创编,展示自己的作品。
4.歌曲欣赏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红河谷》,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唱风格。
学生欣赏歌曲,交流自己的感受。
5.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歌曲《红河谷》的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歌曲演唱比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演唱水平。
3.歌曲情境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情境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学生分组表演,展示自己的创意。
4.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歌曲《红河谷》的演唱水平。
2.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程度。
《红河谷》是流传于北美洲红河一带的民歌。
它带有美国北方民歌的某些风格特色,在加拿大南部也很流行,因而加拿大人认为它是一首加拿大民歌。
这首歌传入我国后,有人称之为加拿大民歌,也有人称之为美国民歌。
歌词为J.卫尔所填。
《红河谷》歌词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
它回顾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
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歌曲为G大调,4/4拍子,歌谣体,单乐段结构,总共8小节。
有的版本以重复前面的8小节乐段作为副歌。
歌曲的节奏稳健,富有动感,旋律朴实、舒展。
音域不宽,两个声部的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
易学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