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全年模块)
- 格式:xlsx
- 大小:18.57 KB
- 文档页数:8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原来经济学可以这样有趣!印象中的经济学是枯燥又难懂的,陌生的专有名词和概念,庞杂的理论知识和繁复的模型,艰涩难懂又难记的语言和符号,还有理论差异巨大的各类派别……只单单想想这些东西,就让人忍不住萌生退缩的念头,只想把经济学束之高阁,永远不要有与他面对面的机会。
然而自从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一书后,之前对经济学的片面认知便逐步得到了改善。
原来真的有人能够将那么枯燥乏味的知识梳理的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现在连我这个“学废渣”都觉得,经济学好像还挺有意思的,也没传言中的那么难懂和没劲嘛。
薛兆丰是得到APP《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主讲人,经济学家,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他的代表作。
在书中,薛兆丰以讲故事的方式普及经济学知识,将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概念等融入现实案例中,解析深入浅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对于经济学小白或者想要了解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科普型读物。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主要讲解了经济学中的十个核心概念,即稀缺、成本、需求、价格、权利、耐心、供应、信息不对称、合作与协调。
全书系统且完整,同时在解读每一个核心概念时加入了大量鲜活的实际案例,这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主动思考所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经济学思维。
就拿本书的第一部分“稀缺”的第一讲的《战俘营里的经济学组织》来说吧,它讲述了处于特殊环境下的经济活动,并说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即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就会有价格,有价格就会有价格波动,也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能对于不了解监狱或者战俘营的人来说,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与交易有关的内容会不太好理解,但对于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读者来说就很小菜一碟,因为在这部电影里就出现了这样的经济活动,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次。
当然了,书中不止这一处有有趣的经典案例,可以说随手一翻,只要有经济学概念的地方,薛兆丰都会用一个有趣的现实案例来解释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通识薛兆丰txt【《经济学》(第二版)中文版序】》摘要: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惊人的,总收入从1978年的1440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8350亿美元,人均收入――分别用1978年的9.56亿人和1997年的12亿人除以中国的总收入――1978年为将近150美元,相比之下1997年为680美元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惊人的。
总收入从1978年的1440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8350亿美元。
人均收入――分别用1978年的9.56亿人和1997年的12亿人除以中国的总收入――1978年为将近150美元,相比之下1997年为680美元。
这意味着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9%这种增长对中国各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贫困减少了。
根据某种衡量标准,绝对贫困者的人数减少了2亿。
中国早就有相当高的识字率,这种识字率又迅速地从八十年代早期的65%提高到1997年的81%。
收入增加也反映在健康状况的改善上,例如,预期寿命从62岁提高到70岁,婴儿死亡率下降一半多,从每千个出生婴儿死亡69人减少为32人。
可以通过比较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成就来理解这种成就的重要性。
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增长率――即使在这一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中,中国的成就也是突出的。
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对比特别值得注意。
印度是世界上的人口第二大国,1978年它的人均GDP为725美元,高于中国的人均收入700美元。
(数据为用实际GDP除以各年人口数的类似方法计算得出)。
过去的20年间这两个国家的增长途径不同,结果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多。
在1989年之前,俄罗斯一直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中国经济有显著的不同特点。
在过去的10年间,俄罗斯遵循一种与中国转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极为不同的政策,努力向市场经济转变,其结果不会是惊人的。
在转型的将近10年之后,俄罗斯的人均收入下降了46%,而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9%。
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理解中国的成功:在1978年到1995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低收入国家总收入增长的2/3,而在这一时期开始时,在这些国家中,中国的GDP只占1/4,人口占40%。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主要内容
经济学是一种助力人们更为了然的智慧,它是洞察世界的视角与姿态,而非一堆函数、公式与图表。
薛兆丰善于把复杂的现象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诠释清楚。
描述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经济学核心概念,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经济学分析,更有趣、更深入和精准地将经济学思维运用于各种现实场域,帮助我们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触碰众多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精髓,从而培养大众的经济学思维,构筑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在内容结构上,囊括经济学所有核心议题,但每一个议题又都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切入口。
作为一本经济学指南,随时查阅。
使我们摆脱了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拥有可以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从而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连接而成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第24周:生产的规律导读:生产相关的方方面面093.成本和产出1.价格由需求量和供应量共同决定;(不变的是需求曲线,变化的是供应曲线的移动)2.事前看和事后看:有时候很明显的势头最后并没有成为主流,有时候一些微小的事件最后成为事件发生的主要方向。
3.期是指个别生产要素可以调整,大量其他生产要素不能调整的情况;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调整的情况。
4.经营和歇业:经营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摊销,跟商人的远见有关,对设备的折旧有不同的算法。
【折旧和摊销只是报表中的数值而已,这些都是已经付出的沉默成本吧】不应该作为是否经营下去的决定条件。
但是如果收入少于可变成本的话就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因为亏损了。
【这是现金流的概念,现金流是负的话就很难继续下去,长期资产对应长期负债这方面可以忽略,但短期资产(如现金)的短缺对应着短期负债不能解决,就很难继续经营下去了】5.生产速率和生产总量:如果总产量不变,随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平均成本最终会增加(要的越急,成本越高,急迫导致浪费)如果从长计议,慢慢规划,平均成本会降下来。
094.投资加速器效应1.理想版:(更加夸张,更加敏感)一个工厂销量的轻微变化,会导致它对机器的投资率产生剧烈变化。
因为销售量发生轻微增加,它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就会发生迅速巨幅的增长,如果销售量的增长开始减缓,对机器的投资的增长率也会明显的减下来,甚至掉头变成负数。
【因为机器是耐用品,可以用很久】作用: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一个很好的晴雨表,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我们根据这个指标,来看整个社会对经济周期的预测。
因为它会放大人们对未来预测的乐观和悲观。
2.现实版:(不会那么夸张,会悠着点)人们会对这个投资加速器效应打一个折扣,如库存,空置,排队,延长设备折旧时间等等。
虽然这样做不太经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看,从投资加速器效应的角度看还是利大于弊,因为先等等看清楚未来,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思考题题目: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思考题导言:近年来,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本讲义以简洁而有趣的方式,阐述了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读者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以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为主题,结合主要的思考题,逐一展开,让我们一起探索经济学的奥秘。
1. 思考题一:为什么市场经济更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在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中,市场经济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决定资源的配置,让市场中的各方自由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与此相比,计划经济受制于中央计划,容易出现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可以反映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性,激励个体提供更多有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竞争机制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这样,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品的优化生产。
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
薛兆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剖析,进一步展示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局限,从而引发了对经济学原理的深思。
2. 思考题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什么?在经济学讲义中,薛兆丰详细解释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他指出,经济增长是由科技进步和资本积累推动的。
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力得到提高,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而资本积累则是指投资和储蓄的积累,它能够为经济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薛兆丰还提到了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这包括法治和市场秩序的建立,减少政府干预和行政成本,保护产权和激励创新等。
经济增长是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制度环境的综合效果。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经济才能够实现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 思考题三: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在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中,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解释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并讨论了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91讲、92讲读书笔记一、关于第91讲。
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第91讲,真的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一讲里讲到的一些经济学概念和现象,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秘密被突然揭开。
比如说里面提到的关于资源分配的一些新观点,就好像是在告诉我,原来我们周围看似平常的东西,它们的分配背后有着这么复杂又有趣的经济学原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里面讲的一个例子,好像是关于某个市场里商品的供应和需求的关系。
以前我就觉得东西多了就便宜,少了就贵,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这一讲让我明白,这背后其实是有很多因素在相互作用的。
就像市场里有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它不是简单的多和少的问题,还涉及到成本、预期、消费者的偏好等等好多东西。
这就好比我们在玩一个超级复杂的游戏,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角色和策略,而经济学就是在解读这个游戏的规则。
这一讲还让我对那些做生意的人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觉得他们就是为了赚钱,但是现在知道他们其实也是在这个经济学的大棋盘上博弈。
他们要考虑怎么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这可真是个技术活。
而且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消费者也不是单纯的购买者,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其实也在影响着整个市场的走向。
就像我们投票一样,只不过我们投的是货币选票。
二、再看第92讲。
第92讲也是干货满满。
这里面谈到的一些关于成本和收益的计算,真的是让我脑子转了好几个弯。
它把一些看起来很抽象的概念,用特别接地气的例子给解释清楚了。
比如说有个关于企业投资的例子,企业要决定是否投资一个新项目,这可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不是说有钱就投,没钱就不投。
这里面要考虑到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把这笔钱投到这个项目,就不能投到其他地方去了,那其他地方可能产生的收益就是这个项目的机会成本。
这就好比我有一笔钱可以去旅游或者买新衣服,如果我选择了旅游,那买新衣服的快乐就是我旅游的机会成本。
这种思考方式真的是让我对生活中的很多选择都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而且这一讲还提到了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区别。
第007讲铅笔的故事1.神奇的铅笔你看他挺简单,木杆里面有个笔芯,上面一个铁圈,捆着一块橡皮。
但他的故事可多,可神奇了。
首先,原料非常复杂;其次,他的产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再有就是他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
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其中。
2.市场力量造就铅笔神话一支铅笔如此神奇,他到底有几个意思?(1)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了制造一支铅笔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但是这支铅笔却做出来了。
这是他神奇的第一个地方。
(2)每一个参与生产铅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导致一支铅笔的产生,每个人只是做他手头上的事情。
(3)生产铅笔的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他们互相不认识,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互相不理解,有时候互相看不起,有时候互相敌视,甚至可能有时互相打过仗。
但这没关系,他们能够共同合作,把一支铅笔造出来。
(4)更神奇的是,虽然他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积聚着一代一代人的知识,但是我们购买一支铅笔,所要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
到底是什么力量,能够让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呢?那就是市场。
3.猎人与老虎的故事山里的师傅,会做肥皂,子弹等等,手十分巧,但是缺生活的非常穷。
城里人比山里师傅差多了,缺过的很好。
老虎在动物界很吊,人比老虎的本事差多了,但是人比老虎富裕。
这些是为什么呢?这是分工合作造成的,这是市场的结果。
市场机制在协调人们分工与合作。
第008讲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今天我们继续讲市场与慈善之间的关系。
前面讲了亚当斯密的人性论,讲人虽然是自私的,但是也有爱心,但仅靠爱心不够,所以需要市场的补充。
1.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史推荐一本书威廉伊斯特里《白人的负担》,书里说,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2.3兆美元,却见成效2.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2005年7月16日,英美两国却能够设法把900万册《哈利波特》送到读者手里。
就这么一件为了娱乐的事情,西方世界做的这么有效率,而为了救助非洲的儿童,这么严肃的事情,效率却这么低,这是为什么?3.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1)缺乏反馈机制。
2022.04 | 81人们谈到公平与效率时,总会说要么是公平优先,要么是效率优先,二者此消彼长、互相对立。
每当听到人们这么说时,我就会想起100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案例:马粪争夺案(Thomas Haslem v.William A. Lockwood, 1871)。
马粪争夺案的故事这个案子发生在1869年4月6日。
原告请了两位帮工到马路上捡马粪,他俩从晚上6点干到8点,在马路上共堆了18堆马粪。
马粪堆起来以后,因为太多拿不动,两位帮工就回去取车,准备第二天来运。
但他们并没有在这18堆马粪上做任何标记。
第二天早上,本案的被告看见了这些马粪,就问附近巡逻的人:这些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人要把马粪运走?巡逻的人说不知道。
被告听了以后,觉得这些马粪没有标记,也没有主人,就把马粪运回自己家,撒到自己的田里了。
到了这天中午,两位帮工带着车过来,发现马粪没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被告拿走了。
双方发生争执,最后闹到法庭上。
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标记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的,有这么几种观点。
一是“溯源说”。
有人主张马粪真正的主人是马,因为马粪是马拉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本书讲解了生活中不可能绕过的经济学核心概念,比如稀缺、成本、价格、交易、信息不对称、收入等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经济学分析,更实际、更有趣、更深入和彻底地将经济学思维运用于各种实际场景。
薛兆丰著名经济学家,“得到”APP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主理人,著有《经济学通识》和《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长期关注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考量——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
在生活中,很多人讨论什么才是公正的,但背后其实很可能是在对效率做出考量。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118个思考题回答汇总第001讲Q:这一讲的主题是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面都起作用。
现在倒过来,请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学规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A:不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例子有:战俘间的需求不一致,没有交换需求;战俘营里没有生产原材料能力,所以战俘不能生产物品,故战俘营里的生产力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第002讲Q:你能不能在生活中找一个例子,看上去是个公正的规则,但它背后其实是有效率的考量的?A:看上去是个公正的规则,其实是有效率的考量的例子:高考,几乎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规则,背后考量的则是大学选拔学生的效率;如果高考不公平,存在着各种投机行为,那么每个大学都将在几千万的学生中找到合适水平的学生,需要花费的成本,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第003讲Q:请举出一个例子,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不见的,但实际上又非常重要,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容忽视的?A: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不见,但实际上非常重要,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容忽视的:比如,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这部分风险损失会不会出现,没人能够预测,但当下做决策的我们,应该将这部分的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以保证我们的决策更加合理。
第004讲Q:请举出一个例子,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呢?A:高速公路在节假日免费通行,原本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同时降低大家的出行成本,可免费后的高速公路上车满为患,不仅时常堵车,浪费了时间成本,更是产生不方便出行的顾虑,而原本的通过收取通行费,即利用价格来调控人们需求的手段,在免费时则完全失效。
第005讲Q:识时务随大流和特立独行,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哪一种成功的机会更大?A:根据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可知,谁更容易在实际环境中存活下来,谁就更容易成功。
第006讲Q:你认为,市场经济会不会让人变得淡薄?A:由于人性两面性的存在,在小圈子里靠爱心、讲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场,讲规则。
薛兆丰的北⼤经济学课 172~184——摘⾃得到《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第172讲聪明⼈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今天解释了宏观经济学为什么这么困难,为什么使得这么多经济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还仍然彼此不同意的原因。
当然我也给你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当今取得的⼀些基本共识。
第173讲公共选择学派今天我们开始讨论⼀个⼤的新的模块,那就是政治和法律,他研究的是⼈们在⾮市场决策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经济规律。
我们讲了公共选择学派两位创始⼈布坎南和图洛克的故事,我们也讲了公共选择学派最⼤的学术特点,以及他遵循的最基本的⽅法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法论:第⼀,个⼈主义价值观。
(决策都是个⼈做出来的,集体不会做决策)第⼆,动机主导论。
(⼈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利益)第三,⼈的偏好、主张、观念、思想具有外部性。
第174讲官僚体制的经济学分析今天我给你介绍了官僚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我们特别提到了⼀本汉译世界名著,图洛克在1965年发表的《官僚机构的政治》这本书。
我们对官僚体制做了⼀个定义,官僚体制并不是⼀个贬义词,⽽是⼀个中性词。
它泛指那些机构活动本⾝跟收⼊没有直接的关系,机构⾥⾯⼯作⼈员的升迁跟他们赚多少钱的能⼒没有直接关系的组织。
⽽在这些组织⾥⾯,约束条件跟在市场⾥⾯的约束条件不⼀样,⾥⾯⼈的⾏为⽅式也就跟市场⾥⾯⼈的⾏为⽅式不⼀样。
但不管怎么样,最后能在这个系统⾥⾯存活下来的,都是具有相同特质的⼈。
第175讲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了当⼈们只有⼀个单⼀偏好的情况下,选举结果所要依从的经济规律,那就是中间⼈说了算。
这种看法让⼈们看清楚了政治当中不浪漫的⼀⾯、现实的⼀⾯。
过去⼈们以为,政治家是为了实现他们远⼤的理想⽽参加竞选;现在⼈们明⽩,政治家是为了赢得选举⼆区可以剪裁他们的远⼤理想,只有讨好中间投票⼈,他们才能获得选举的成功。
第176讲阿罗不可能定律今天我给你讲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律,它的含义是,⼈们在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定能够反映出⼤多数⼈的意愿。
第一讲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你好,今天我跟你讲成本的概念。
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你对成本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那可以说,你对经济学已经了解一半了。
在美国兴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律经济学”运动,它的含义是一些经济学家向联邦法官讲授经济学原理。
这个运动最早在1976年就开始了。
那些上完经济学原理课的法官,感触非常深,其中有一位说,“ 我怎么活大半辈子了,从来都没人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
”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很重要,但是对外人来说,它经常被忽略。
我们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讲成本的概念。
我们稳扎稳打,一步步来,别着急。
复习一下我们开学以来讲过的内容。
首先,我们讨论人是不是理性的,要不要把人是理性的当做经济学的基础,我们抛弃了这个基础;我们讨论人是不是自私的,要不要把人是自私的当做经济学的基础,我们也抛弃了这个基础。
接着,我们讨论了人是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我们说,其实人也没有这样的算计,人们最终要追求的,只不过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的存活。
然后我们讨论了稀缺,我们把稀缺当做经济学最坚实的一个基础。
因为稀缺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基本事实。
然后,我们讲凡是有稀缺就有选择,而有选择必有标准,必有歧视,接着我们讨论了歧视的合理性问题及反歧视的后果。
今天,我们继续沿着这个主线来解释成本的概念。
在这之前,我想跟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 采石场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他开了一家采石场,专门采石头。
有一天,他请我们去采石场玩,我们发现他在采石场旁边买了一块空地,这块空地上面有鱼塘,还有一个小树林,挺好玩的。
我们就问他,你买这块地是要卖鱼呢,还是拿来开发房地产?他说:“我既不打算卖鱼,不打算把它开发为旅游区,也不打算开发房地产,买这块地,我只是为了让它空着。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买块地空着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知道,他做的生意是采石,旁边有这块地空着,始终会吸引一些地产开发商。
如果地产开发商把这块地买过去,修建住宅,居民住进去了,肯定会抱怨采石场发出来的噪声,这时候就会对他的采石场生意造成影响。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大学生篇一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最近读了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讲义》,哇塞,真的是让我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以前吧,我觉得经济学那都是些高大上、离我十万八千里的东西,都是那些专家学者在研究的。
但看了这本书,我发现经济学其实就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
就说书中提到的成本这个概念吧,以前我觉得成本不就是买东西花的钱嘛。
但薛老师告诉我们,成本可不是这么简单,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我可能为了准备一场考试,放弃了出去玩的机会,那出去玩能带给我的快乐和体验,可能就是我准备考试的成本。
也许有人会说:“哎呀,你这不是瞎扯嘛!”但我觉得还真不是,这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做决定时的得失。
还有那个关于供需关系的部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为啥有时候苹果手机刚出来,价格那么高,还有一堆人抢着买?按照以前我的想法,贵了就不买呗。
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就是供需不平衡,需求大于供给,价格自然就高。
我就在想,那以后我要是创业,是不是得好好研究研究这个供需关系,才能赚大钱呢?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纠结的地方。
有时候薛老师的一些观点,我觉得好像有点绝对了,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太适用。
我就会想:“真的是这样吗?” 但又一转念,也许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好像多了一双“经济学的眼睛”,能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这感觉,简直了!一开始,我是被这本书的名气吸引的,想着说不定能让我这个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人“开开窍”。
没想到,一读就停不下来。
书里讲的好多东西,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关于价格的问题。
以前我老是抱怨,为啥这东西这么贵,那东西那么便宜。
看了书才知道,价格可不是随便定的,它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
第五讲答疑2.中国工人制造飞机的成本比生产袜子的成本更高我们来谈谈这个礼拜的课后思考题,其中第一天的题目是针对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既然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那么中国人有两个选择,要么制造袜子,要么制造飞机。
对中国工人来讲,究竟是制造袜子的成本高,还是制造飞机的成本高呢?同学们什么答案都有。
我想这是这个礼拜分歧最大的一道题目,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一般的飞机不稀缺,一般的袜子会稀缺;高级的飞机又稀缺不稀缺,高级的袜子又稀缺不稀缺,这是一个角度。
有些人又在分,物质匮乏的年代怎么样,物质丰裕的年代又怎么样。
各样的答案摆在面前,让我想起一个规律,在道理没有被清楚地指出以前,各种各样的说法看上去都是言之成理的。
只有你清晰地指出,哪个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角度的时候,大家才容易看清楚。
真理不是昭然若揭的。
我自己的答案是这样的,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不是你的东西就不算是放弃。
比方说薛老师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当老师教书,另一个是像乔丹那样当篮球明星。
你说薛老师当教师的成本就是放弃了当篮球明星?这话不对,因为薛老师根本不可能当篮球明星,那只是他的梦想,他的幻想、他的幻觉而已。
薛老师去当篮球明星,谁看呢?他的收入不仅仅可能是零,还可能是负的,贴钱给人家,人家都不看。
这时候薛老师当教师的成本,也就是放弃了的、不当篮球明星的那个选择,其实不算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它的代价是很低的。
这样来理解,中国人到底是做袜子还是做飞机的成本就容易了。
中国工人目前还不能自主地造出别人能够接受的客运飞机,所以不造飞机的成本其实很低。
但是中国人做的袜子要的人可多了,咱们中国人做袜子能赚的钱可多了,那可是真金白银,所以做飞机而不做袜子的成本反而是很高的。
这个道理,其实就是经济学上最坚如磐石的一两条道理当中的一条,那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现在反全球化的声音非常之强,其中很大原因,是还没有充分理解这个原理。
这个原理,我们后面还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
晓书童解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7文案第一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概述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薛兆丰教授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书共分为七篇,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方面。
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将逐篇解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深入探讨其中的精华内容。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基础在第一篇中,薛兆丰教授以宏观经济学为切入点,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案例,帮助读者理解了宏观经济学中的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重要指标。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第三篇: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二篇文章中,薛兆丰教授向读者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
他通过分析市场结构、供求关系等内容,帮助读者理解了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型和实际案例。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边际效用等概念,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第四篇:市场与价格第三篇文章中,薛兆丰教授着重介绍了市场与价格的关系。
他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弹性等内容,帮助读者理解了市场机制对价格形成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竞争与垄断,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市场与价格的关系。
第五篇:政府与市场第四篇文章中,薛兆丰教授介绍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他分析了政府对市场的调节和干预,以及市场失灵时政府的应对措施。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与责任,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第六篇:开放与发展第五篇文章中,薛兆丰教授着重介绍了开放与发展的关系。
他分析了国际贸易、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现状。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开放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开放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七篇:金融与货币第六篇文章中,薛兆丰教授着重介绍了金融与货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