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事业单位考试写作热点: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22.00 KB
- 文档页数:4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精选3篇XX:1007-0745(20XX)12-0012-010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RM生命财产或GJ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进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GJ 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进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进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
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
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
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
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
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
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进展的条件。
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进展。
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
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幸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幸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大家好,我是一名地质专家,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原因。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壳的运动、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断裂运动引起的;滑坡是由土壤的稳定性下降和雨水侵蚀作用导致的;泥石流则是在山区暴雨或融雪时,大量泥土和碎石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地震,我们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还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
对于滑坡,我们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的监测和勘察工作,发现滑坡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还要加强对滑坡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排水系统等,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泥石流,我们要加强对山区水资源的管理,防止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
要加强对山区地形的改造,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还要加强对泥石流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等,确保在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员和物资。
我们要做好应对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贡献。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此外,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等。
第二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因素引起的山体失稳和滑动。
山体滑坡常常造成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等问题。
为了防治山体滑坡,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山体的位移、应力变化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援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空洞形成和地面下陷。
地面塌陷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地下管道破裂等问题。
为了防治地面塌陷,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地面下陷的速度和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加强地下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地面塌陷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吉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对于吉林省地质学考研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相关知识,并提供复习资料。
一、地质灾害简介地质灾害是地球表面发生的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由于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其地质构造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1.地震: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地球振动现象。
吉林省地处地震活跃带,常年受到地震的威胁。
2.滑坡:滑坡是指地表岩石层在外力的作用下,由原来的平稳态转变为不稳定状态,发生较大倾斜而产生的质体位移。
3.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体或河道中带有大量泥沙和碎石的水流,具有较高的速度和破坏力。
吉林省东部多山区,泥石流发生频率较高。
4.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土坡等岩土体由于上覆负荷作用或其他因素导致结构破坏或物质位移。
5.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面或地下洞室下沉或坍塌形成的地表凹陷现象。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地震防治措施:地震是世界性的自然灾害,目前尚无法预测,但可以通过建设抗震设施,如加固房屋结构、设计合理的防震建筑等,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2.滑坡防治措施:滑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地表位移,提前发现滑坡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加固山体、抢险救助以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等也是滑坡防治的重要手段。
3.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建设。
植被的作用能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同时,合理的河道整治、坡面加固等工程措施也可以起到控制泥石流的效果。
4.崩塌防治措施:崩塌的防治主要包括加固山体、规划合理的山地开发、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5.地面塌陷防治措施:地面塌陷的防治可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浆加固、填充和植被恢复等手段进行。
四、吉林省地质灾害复习资料1.地质灾害案例分析:收集吉林省发生的地质灾害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供复习参考。
地质灾害的防治篇一地质灾害的防治哎,说地质灾害防治这事儿吧,听着就头大,感觉跟防宇宙洪荒似的,是吧?其实没那么夸张,但还真得重视。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隔壁老王家,那可是真切的体会到了啥叫“山体滑坡”。
老王家住在山脚下,房子看着挺结实,红砖瓦房,祖传三代那种。
那时候我还小,只记得那天晚上雨下得跟瓢泼似的,哗啦哗啦的,比我妈洗碗的声音还大。
我爸妈怕水淹了,出去看看情况,我也偷偷跟着去了。
走到老王家院子门口,就看到泥土稀里哗啦地往下流,就像巧克力酱一样,从山上滚下来,裹挟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树木都被冲断了。
当时我吓傻了,我爸妈也脸色惨白。
老王一家三口,那叫一个狼狈,就穿着睡衣,抱着鸡鸭从屋里跑出来,脸上全是泥巴,像三个泥人儿。
后来听说,他们家的后院直接被冲塌了一大块,好几棵果树都给埋了,那几棵桃树,我记得每年都桃子熟了,我偷偷摘过好多次,甜滋滋的。
现在想想,那画面还真挺触目惊心的。
篇二地质灾害的防治老王家的事儿,后来村里就开始重视山体滑坡的防治了。
最开始,就弄了个喇叭,每天下午五点准时播报天气预报,一说到有暴雨预警,那喇叭声音震得人耳朵嗡嗡的,比我小时候挨我爸揍还难受。
后来村里又请了专家来勘察,在山上打了好多眼,说是监测地质情况,还找人种树,那些树啊,比我奶奶还高,根扎得老深了。
再后来,他们在山坡上修了不少排水沟,还有护坡的工程,规模比我小学的操场还大。
那些工程车,轰隆隆的,比我玩的挖掘机模型刺激多了。
看着这些变化,我总算松了口气,觉得老王家的事儿应该不会再发生了。
毕竟,安全第一嘛。
那段时间,村里人闲聊的话题也变了,从家长里短变成了讨论这个工程的进度,还有哪个地方的排水沟修得怎么样,大家伙都参与到这个防治工作里面来了。
感觉挺热闹的,比过年还热闹。
篇三地质灾害的防治现在想来,地质灾害的防治,其实就是一句话:防患于未然。
与其等灾害发生了再去补救,不如提前做好准备。
就像老王家的事,虽然损失惨重,但至少让人们意识到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多种形式。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震、气候变化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
例如,过度采矿、乱砍滥伐等行为会破坏地质结构,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二、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是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地震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泥石流和滑坡可以掩埋居民,地面塌陷会导致地面下陷,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其次是对经济的损失。
地质灾害不仅会破坏基础设施,还会导致农田和森林的毁坏,给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首先,应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地震预测、泥石流监测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提前预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次,应加强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加强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震能力和防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应采用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四、地质灾害的救援和恢复当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的救援和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救援工作包括搜救被困人员、疏散受灾群众等,需要有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设备。
恢复工作包括重建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等,需要有完善的规划和资金支持。
此外,还应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重建家园。
总之,地质灾害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问题。
只有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高预测和预警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的救援和恢复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02x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202x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事业单位常见知识梳理【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常见知识梳理》,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作为公考中的一支庞大队伍,一向作为众多考生备考的热门选择。
而事业单位是什么,以及常见考点分布区域。
本文就以全国有关于事业单位考察最多的内容来予以剖析。
一、事业单位考察范围事业单位主要由五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事业单位概述;第二章事业单位改革;第三章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第四章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第五章为附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此章内容选自于202x 年7月1日施行的最新条例。
所有事业单位考察的内容及主要方向都是围绕此条例进行。
)二、知识及常见考点梳理一、真题回顾判断简析题小李系财会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其叔父老李是事业单位建筑设计院院长,于是直接把小李安排到某建筑设计院财务处工作。
1.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2.为什么。
a.老李这样做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b.违反了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都要实行公开招聘的规定c.小李系财会专业大学毕业生,从事财务工作属于专业对口d.小李与老李属于需要回避的亲属关系,不得在该设计院从事财务工作e.老李只要在工作中秉公办事,小李就可以在该建筑设计院从事财务工作解析:1.【答案】错误。
2.【答案】d。
解析。
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回避制度。
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聘用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也应当回避。
故本题答案选d。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反映地质灾害的范文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主要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和自然环境变化所导致。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篇反映地质灾害的范文:标题:地质灾害:预防与应对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和自然环境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应对方法,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采、工程活动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主要包括突发性、群发性和滞后性等。
突发性是指地质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群发性是指地质灾害往往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生,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滞后性是指某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滞后于其诱发因素的变化时间,如地震后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工程防护等。
加强监测预警是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提高防范意识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关键,公众应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法,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确应对。
加强工程防护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通过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修建挡土墙等,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四、结论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其成因和特点复杂多样,预防和应对难度较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工程防护等多方面的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文一、背景和目标地质灾害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问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制定__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达到以下目标:1.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测和监测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2. 完善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灾害防治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3. 推进社会参与:加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知识普及,鼓励公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二、主要任务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改善监测设备,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提升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
2. 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分析和评估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4. 完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加强与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5. 提高地质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地质灾害应对的能力和效率。
6. 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鼓励公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实施措施1.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测和监测能力。
2.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
3. 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
4.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
5. 完善地质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加强协同合作。
6.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
7.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吉林省事业单位考试写作热点: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理论背景】吉林省教师考试网
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政策背景】
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和预警预报,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认真做好排险防治工作,强化应急抢险处置,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0年8月24日,“2010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使城市能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更合理地开发,也更有效地防治和减轻灾害。
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将在最短时间构建一个以气象、水文、环境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原因】
每年4—9月汛期来临之时,我国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今年地质灾害在一些主汛区大范围、长时间、高频率发生,是历年所罕见的。
陇海铁路、沪昆铁路因山体滑坡造成交通事故,福建、贵州等地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不胜防,其主要原因:一是降雨持续时间长、地区集中、强度大。
今年夏季的降雨比较集中,广西、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区强降雨持续一个多月,过去汛期日降雨量在100毫米左右,而今年日降雨量达到200-300毫米,降雨量、密度都非常大。
二是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在降雨前曾持续了约半年的干旱期,山体出现裂缝,突然进入汛期,裂缝遭到雨水的冲刷很容易形成泥石流。
三是人工开挖削坡、采矿、水库蓄水、大量抽取地下水等人为因素所致。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西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点相应增加,这给地质灾害预防增加了难度。
【对策措施】
第一,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严峻性。
一是我国山区所占面积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那些区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二是我国是地震频发国家,地震将许多山脉“抖松”,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三是许多民房、集镇、城市依山而建,在审批、建设时没有进行
地质灾害评估,那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高。
四是全国已排查出数万处地质灾害隐患未治理、未实施异地移民搬迁仍在观测,安全风险比较大。
第二,突出灾害防治重点。
我国山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城市、集镇、学校、医院、道路和重建工地、矿山企业、房前屋后为人口聚集场所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持续强降雨及后期3—5天是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段。
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潮从平原迅速拉向人口较多的基层山区,减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折磨,是今后中国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三,扎实开展隐患排查。
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定期普查制度,特别是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经常性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情况,确保不留死角,做到心中有数。
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登记造册,落实防范措施,纳入群测群防工作体系。
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汇总分析,建立数据库,为上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应经常性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准确判断事件发生态势,加强监测、预警措施。
第四,切实加强预防避让。
基层干部和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昼夜值守,严密关注雨情、灾情的发展变化趋势,遇有较强降雨时,应提前组织泥石流堆积扇体、滑坡变形体、沟口、陡崖及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建设施工区及营地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果断避让至安全地带,转临灾避险为预防避让,掌握防灾工作主动权。
第五,加大隐患整治投入力度。
一是必须树立人命关天的思想,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整合移民扶贫资金、地质灾害异地避让搬迁补助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处理按照治理、避让搬迁成本等因素,适宜治理的进行治理,适宜搬迁的实施异地避让搬迁。
第六,落实防治工作责任。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应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特别是应加强县乡两级责任制的落实,把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和人员。
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并会同气象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利、交通、铁道、建设、安全监管、旅游、教育、电力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指导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和排危除险工作。
纪检、行政效能、目标督查等有关部门,应深入基层进行认真督促、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得不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意义】
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质灾害防治可以减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2)地质灾害防治可减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3)地质灾害防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防治地质灾害的紧迫性,党和国家高层是非常重视的,江泽民同志曾把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视为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成效,要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和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和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更多事业单位习题:点击查看
中公教育官方资料,严谨非法盈利行为!
中公教育官方网站:
中公教师考试网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