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神话

2、《诗经》的传统影响

3、《春秋》与《左传》比较

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战国策》写作特色

6、汉乐府

7、《孔雀东南飞》

8、汉赋

1、神话

任何神话都就是用想象与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与社会形式本身。它就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与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就是周代社会经济与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就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与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与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与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与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就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就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与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与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3、《春秋》与《左传》比较

二者都就是鲁国的编年史。《左传》就是为传述《春秋》而作,即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

比较:①记言

《春秋》记事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与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实,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②叙事

《春秋》使用“春秋笔法”,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就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就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厉王姬胡就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这时候,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桀、纣的路子,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决定增加赋税,维持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要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立名目设立新税呢?什么名目来征税呢?她想不出来,该收的税都收了。这时,手下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点子,让她对一些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不论就是王公大臣还就是平民百姓,只要她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避忠言。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她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很伤人心的做法。"可就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她一味宠信荣夷公,让她来免责实行"专利"。

实行专利后。百姓的生活更就是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硕鼠》

意思就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指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您,而您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您,到那欢乐的乐园去。"百姓们对周厉王的强烈不满情绪溢于言表。

老百姓们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都纷纷咒骂她。大臣召公虎瞧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得不发生动乱!"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她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就是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您瞧,还有谁在说什么不?"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她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就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就是很危险不?"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有压迫就有反抗,国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国都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起初厉王还想把民众镇压下去,可调来的军队中的兵士原来全就是平民出身,她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参加进去了。周厉王眼瞧大势已去,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厉王临走前把太子姬静托付给了召虎,然后就逃奔到了今山西霍县。

5、《战国策》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她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