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临床研究和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25.23 KB
- 文档页数:4
藏医药学概论藏医药学是一门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
它在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健康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藏医药学认同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门学科。
本文将探讨藏医药学的概论,并介绍其历史、特点以及一些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历史藏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
据说远古时代,一群藏北原始人,被虎咬伤后,采用了草药来治愈,首创了藏医药学。
此后,藏医药学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治疗方法。
14世纪至17世纪,藏医药学在西藏大发展。
经过辗转流传,终于到达藏族。
当时,藏医药学在西藏广被应用,使得西藏成为了藏医药学的发源地。
此后,由于在治愈疾病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藏医药学得以继续发展。
二、特征藏医药学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1. 藏医药学主张上下调节,以治百病。
2. 藏医药学将患者作为治疗的重心,注重发现患者的问题,而不是只注重疾病本身。
3. 藏医药学结合了药物、复合体、穴位以及拔罐、刮痧等物理疗法,治疗病症。
4. 藏医药学注重和谐。
在治疗过程中,它强调了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主要治疗方法藏医药学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
其主要特点是药物治疗和饮食疗法。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藏医药学最主要的疗法之一就是草药疗法。
藏民家中种植的草药种类繁多,并含有许多有效成分。
这些草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肝脏问题、心脏问题和肺部问题等。
2. 饮食疗法藏医药学饮食疗法是一种特殊的疗法。
用食物来调理人体的基本元素,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例如,经常喝青稞酒,可以调节身体的水分和钠的含量,保持人体的平衡。
吃肉汤可以提高体力和提高血红蛋白等。
3. 针灸疗法针灸法是藏医药学的另一种治疗方法。
该方法利用针头刺激人体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来调理身体的功能,达到治疗作用。
此外,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身体某些局部的循环,促进血流畅通。
藏药经典验方“玛奴西汤”颗粒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藏药“玛奴西汤”颗粒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采用炭粒廓清法和2,4-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法观察“玛奴西汤”颗粒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结果在炭粒廓清实验中,玛奴高、中、低剂量组的吞噬指数显著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迟发性超敏实验中,玛奴中、低剂量组的左右耳重量差显著增加,且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藏药“玛奴西汤”颗粒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标签:藏药;玛奴西汤颗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玛奴西汤”(缩写为MNXT)系藏药经典验方,载于藏医名著《四部医典》,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临床应用史,由藏木香、悬钩木、宽筋藤和干姜4味药材组成,具有解表、发汗之功效。
用于治疗瘟病初期、流感初期、恶寒头痛、关节酸痛、类风湿关节炎、发热等病症[1-2]。
但目前臨床应用的剂型仍是传统的汤散剂,存在携带不便、生物利用度差等问题,因此本项目为其确定适宜剂型,阐明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炭粒廓清法和2,4-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法研究“玛奴西汤”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藏药“玛奴西汤”颗粒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剂1.1实验仪器秒表,粤字03000122,飞亚运集团;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型号:752,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型号:JD1060-2,沈阳龙腾电子称量仪器有限公司。
1.2实验试剂玛奴西汤颗粒,规格:30g/袋,生产批号:20111212,由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基础研究所传统工艺室提供;醋酸泼尼松片,规格:5mg/片,生产批号:12020102,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理盐水,生产批号:H11021313,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羧甲基纤维素钠,生产批号:20080399,常州市武进庙桥第二化工有限公司;2,4-二硝基氟苯,生产批号:20070519,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丙酮,生产批号:2006年4月26日,天津市化学试剂六厂;硫化钠,生产批号:060320,成都金山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碳酸钠,生产批号:030211,西安化学试剂厂;印度墨汁,生产批号:NBLD2012Y0518,北京诺博莱德科技有限公司;微量采血管,生产批号:201204,姜堰市健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静脉血样采集容器普通管,规格:5mL,生产批号:120226,湖南省浏阳市医用仪具厂。
藏医涂擦药“白脉康复散”治疗脑卒中康复期肢体功能障碍疗效评价研究摘要:研究藏医涂擦药“白脉康复散”治疗脑卒中康复期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的目标人群,采用藏药“白脉康复散”治疗,以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Barthal指数和上下肢肌力均提高,低压指数显著降低,无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藏药“白脉康复散”治疗脑卒中康复期肢体功能障碍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可推广。
关键词:藏医涂擦、脑卒中、肢体功能一、研究背景卒中是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
该病是由脑血管栓塞或发生脑血栓、脑溢血等引起。
主要症状是突然昏迷、口眼歪斜、语言困难、半身瘫痪,严重的即时死亡。
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完整的理论体系,在3000多年的藏医临床实践过程中,藏医对治疗和控制脑卒中病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临床疗效也较显著。
通过查阅文献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脑卒中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长期以来患有高压、脑动脉硬化等是诱发因素。
(2)有酗酒、抽烟等不良嗜好。
(3)具有言语不清或者失语、偏瘫、偏盲、感觉障碍、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4)冬春季节易发病等特点。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藏药“白脉康复散”治疗脑卒中康复期肢体功能障碍方面疗效较显著,因此对2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为制定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研究目的观察藏药白脉康复散在脑卒中康复期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形成提高临床疗效的适宜药,同时制定和优化《藏医涂擦临床操作规范》。
三、研究内容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
观察治疗前后肢体康复情况和症状改善程度。
四、研究的目标人群符合藏、西医诊断为脑卒中目标人群。
五、研究设计1.设计类型:自身前后对照试验2.样本量:为29例。
六、研究单位研究承担单位: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脑病科七、研究任务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脑病科完成29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
藏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探讨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称“布日病”,属于“剑突培根病”、“胃铁锈症”、“胃衰症”等疾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
1978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前状态之一,认为恶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将逐步发展为胃癌。
本文主要探讨本人在藏医理论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藏医;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1.藏医对布日病的认识藏医药学对胃病的认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记载于敦煌古代藏医文献“火灸疗法”中。
公元八世纪藏医经典著作《月王药诊》中胃病分型为“食不化之培根症、余血症、木增、胃衰、宁布、胃急痛”等六种。
《四部医典》中更详细地描述了胃炎的病因、分类、治疗及预防措施。
苏喀年尼多吉编著的《秘诀千方舍利》记载了治疗胃病的多种药物。
十七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德司•桑吉嘉措撰著的《四部医典注释•蓝琉璃》中对胃的解剖、生理病理作了详细的解释。
经过历代藏医药学家的不断研究完善,形成系统的藏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体系和有着两千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布日病的病因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
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五源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平衡来维持生命正常活动,如使人体五源未发生任何过度的增、损、紊乱等情况,是谓无病。
反之亦然,人体五源失去平衡,引起隆、赤巴、培根病变,导致人体七大精华、三大秽物及脏腑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而出现异常的反应。
布日病布日病的病因分内因与外因之分,内因为“三火”(饮食在胃中经过胃“三火”能碎培根、能消赤巴、伴火隆等三种功能物质的磨碎、腐熟、消化、分解后,变成精华与糟粕)功能减弱和遗传因素有关;外因就是指时令气候饮食、行为、起居等太过、不足和相反,如过度的劳累,感受风寒潮湿,饮食不洁,暴饮暴食,长时间接触农药,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副作用,胆汁反流等导致胃功能失调减弱而发生胃病。
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索藏医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缓进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结合藏医理论和现代科学,运用放血针刀在入通脉、心肺合脉、岗脉等穴位中选择其中任意一个穴位,并按照藏医放血疗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实施。
结果:采用此方法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不同程度地下降,血液粘度和血脂稍有改善,并且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结论:藏医放血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显著疗效,特别是能够减轻心脏负荷和改善周围血管阻力。
当口服降压药和放血疗法同时实施时,可稳定提高临床疗效,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此方法能较好地降低心血管风险,如栓塞、硬化、出血、缺氧等病理性改变,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藏医放血;血压水平;血脂指标引文: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潜在杀手”,其发病率及相关研究备受社会关注。
然而,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患者普遍存在治疗落后的现状。
如何结合藏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深入研究该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藏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机制及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效,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新思路。
在此,本文提出关于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研究,并探讨藏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发展,以期为该领域的治疗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见表1)表1 病例前后对照观察研究基本情况表(x±s)组n年龄男/女病程别观察组3560.12±9.9727/8 6.79±4.431.2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经过统计处理,使用SPSS l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疗效分析采用以下方法:①利用t检验对藏医症候差值进行分析;②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血压分值进行处理;③使用t检验对血压差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判定标准高血压病诊断及分级均符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标准。
藏医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藏医药是藏区流传的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目前,藏医药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 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由于藏医药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理论和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这导致不同学者和医生在研究和应用藏医药时存在差异,影响了藏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2. 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目前,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尚未充分证实藏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虽然一些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关藏医药的信息,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初步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3. 翻译和传播问题:藏医药的文字和符号体系非常复杂,且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难以理解和翻译。
这限制了藏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认知。
4. 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藏医药研究需要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等,以揭示藏医药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但是,目前这些技术手段在藏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还很少,限制了藏医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因此,对于藏医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提高科学证据支持、推动翻译和传播、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等,以推动藏医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犆犎犐犖犃 犛犖犃犜犝犚犗犘犃犜犎犢,犕犪狉 2024,犞狅犾 32犖狅 5※基金项目:2020年青海省中藏医药科研创新项目(J2020010)作者:羊尖吉,E mail:1466843816@qq.com名老藏医索巴验方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羊尖吉(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藏医院,青海海南813200)【摘要】 目的:观察名老藏医索巴验方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02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为对照组(脱落2例,纳入49例)和治疗组(51例)。
治疗组接受口服名老藏医索巴验方(七味红花殊胜散、二十五味獐牙菜散、秘诀清凉散)治疗,对照组接受阿德福韦酯片口服治疗,均治疗24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肝纤维四项[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 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HA、Ⅳ C、LN、PC Ⅲ、HBV DN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39%(41/51)高于对照组的69.39%(3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结论:名老藏医索巴验方治疗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稳定病情和防止疾病进展。
【关键词】 乙型肝炎;青乃丹吾;藏医;七味红花殊胜散;二十五味獐牙菜散;秘诀清凉散;阿德福韦酯片;肝功能;肝纤维化;索巴中图分类号:R29;R575.1 文献标识码:A 犇犗犐:10.19621/j.cnki.11 3555/r.2024.0513乙型肝炎是一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引起的肝损害性疾病,属于肝脏传染性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的致病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诊疗棘手,除了早期接种疫苗可进行有效预防外,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藏医药学毒性理论的文献研究藏医药学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系统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物资源。
藏医药学中有关药物毒性的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对藏医药学中毒性理论进行探讨。
毒性理论在藏医药学中被称为“烈性”,烈性药物又被称为“古滋”。
“烈性”一词在藏医药学中并不仅仅指药物的毒性,它还与药物的性质、功效和适用范围等相关。
藏医药学中的烈性理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临床观察:藏医药学重视临床实践的观察和总结,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药物的毒性进行辨证归纳。
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肝脏损伤,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胃口不振、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等症状,进而推测该药物可能具有肝毒性。
2.药理学研究:通过实验室的药理学研究,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通过对某种药物在动物模型中的作用进行观察,发现该药物具有损伤肾小管的作用,从而确认该药物具有肾毒性。
3.毒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是对药物毒性的全面评价和研究。
通过对药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作用等进行研究,确定药物的毒性程度和安全使用的范围。
4.中医药文献研究:藏医药学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研究,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古籍中关于药物烈性的记载和解释。
根据《四部医典》和《阿旺秘传》等古籍记载,可以了解到一些烈性药物的性质、功效和使用方法。
藏医药学毒性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临床观察、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和中医药文献研究等。
这些研究方法相互结合,旨在对藏医药学中的烈性药物进行科学评价和指导临床实践。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藏医药中毒性理论的研究,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藏医外治的基本方法藏医药将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归为四大法,即“食、行、药、外治”。
藏医外治法是藏医四种基本疗法之一,是藏医最具鲜明特色的疗法,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现存最早的藏医古籍《月王药珍》(公元710~720年)中,就已记载了各种外治疗法。
其中,贴敷疗法对各种疾患根据病情的寒热、轻重、时令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外敷贴剂36 种,并阐述了罨治、药浴等外治疗法。
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主要的后续本用了11 章的篇幅重点阐述了外治疗法,包括了油脂疗法、滴鼻药剂、导剂缓下法、导剂灌肠法、针刺、放血法、灸法、药浴、擦涂疗法、穿刺法、清泻反压法等。
当内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一些特定疾病必须进行外治法或内外合治时,要采用外治方法。
历代藏医的外治理论,主要依据是《四部医典》的外治篇。
外治法分放血法、火灸法、寒热敷法、药浴法和涂抹法等五种。
1. 放血法:主要针对“血、赤巴”型热病、肿胀、各类疮、痛风等疾病的治疗,其中牛角放血法临床使用较广,此法适宜于各类关节痛、肿胀。
2. 火灸法:主要针对“龙、培根”型寒病、消化不良、水肿、脓肿、癫痫、精神病、半身不遂等寒性疾病(除“痛风”外)的治疗。
3. 寒热敷法:主要针对“龙、培根”型病、消化不良、急慢性疼痛及皮肤出痘有效,其中,“霍尔梅”敷法使用较广。
4. 药浴法:适用于“龙、培根”型病发作期、四肢僵硬及萎缩、肌肉僵直、黄水、各类皮肤病等。
药浴法可进一步细分为浸浴法、酒浴法、骨汤浴法、敷浴法、袋浴法及蒸气浴法。
浸浴就是把身体浸泡在药水里;酒浴是药品经特殊发酵后进行药浴的方法;骨汤浴是药浴过程中药品与骨汤相结合来应用的浴法;敷浴法是药浴过程中针对某些特殊疾病在特殊部位进行外敷药浴;袋浴是把药包放在纱布袋子里,在病变部位进行热敷;蒸气浴是熏浸在药水的蒸汽上。
临床上常用浸浴法。
常用的药浴药方有“五味甘露药浴”和“广方药浴”两种。
5. 涂抹法:是用药水、药物油、脂肪及药膏涂抹身体并适度按摩。
一、引言藏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藏医药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我们组织了一支调研团队,对藏医药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调研。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研过程、调研结果及分析。
二、调研背景1. 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藏医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藏医药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区具有很高的地位。
2. 调研目的(1)了解藏医药在当地的普及程度和发展现状;(2)分析藏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探讨藏医药的未来发展前景。
三、调研方法1.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对象包括藏族居民、藏医药专家、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等。
2. 调研方式(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藏医药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临床应用等;(2)实地调研:走访藏族地区,与当地居民、藏医药专家、医疗机构等进行座谈,了解藏医药的实际应用情况;(3)问卷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藏医药在当地的普及程度和发展现状(1)普及程度:藏医药在藏族地区具有较高的普及程度,多数居民对藏医药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居民甚至将藏医药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
(2)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藏医药的重视,藏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人才培养、科研、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 藏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人才匮乏:藏医药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和技师。
(2)传承困难:藏医药传统知识面临失传风险,年轻一代对藏医药的兴趣和认知度较低。
(3)医疗资源不足:部分藏族地区医疗资源匮乏,藏医药服务难以满足当地居民需求。
(4)科研水平较低:藏医药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3. 藏医药的未来发展前景(1)政策支持:国家加大对藏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为藏医药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人才培养:加强藏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藏医药服务水平。
藏医药临床研究和方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藏医药临床研究和方法
摘要:藏医药学是中华医药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典籍浩瀚。世世代代的生
活在的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体系,藏医药学注
重人的整体调和、内外平衡以达到疗效。藏医药临床工作者要注意避免知识老化,既要继承名老藏医学术思想、临床
经验及技术,又要与现代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接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推广适宜技术,真正推动藏医药走向世
界。
关键词:藏医药 临床研究 优势和劣势 方法
1研究现状
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藏医药的产生及其发展必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人类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增强的情
况下,其理论和实践已经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同中医药一样,藏医药的基本理论也是藏民族对自然界的朴素的唯
物主义观。 目前,医药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保障西藏人民群众健康、促进西
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西藏政治局势稳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以藏医医疗机构为主体、藏医药教育和科
研为基础、藏药产业为依托的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并辐射到国内许多省份和地区,影响甚至波及海
外。所以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但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
历史的藏医药依然魅力不减,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藏医药临床研究的重要意义
藏医是具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疗效显着的一门科学,是藏族人民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
所形成的民族医学,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今天它与诸多先进的医疗体系相借鉴和结合,已经并将更好地为藏族
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辽宁成研究,发挥民族医药特色和优势,科学收集特色优
势病种疗效评价数据,瞄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带动藏医特色优势病种治疗水平提高。藏医院打出科研发展目标旗
帜,确立了科研发展新思路,创新了科研工作机制,为适应传统医院发展早期孵育、早期关注、早期规划。
国内外开展的重要研究成果
为切实做好医药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多年来,西藏藏医学院不断强化科研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为
科研工作正常有续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加强对外合作。在开展纵向科研项目的同时,西藏藏医学院以教
育部“教育援藏”和“教育部质量工程”为契机,加强对外合作,重视与内地院校合作开展横向项目。科研工作顺利开
展。除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区级项目外,藏医学院还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成立以来,累计开展院级项
目“胆石康”、“月光护肝宝”、“藏药浴”系列产品、治疗糖尿病良药“十味甘露丸”等32个,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基础
研究硕果累累。作为国内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所正规的藏医药高等教育机构,藏医学院依靠专业人才与学术水平高度聚
集的优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研究项目。出版发行了《四部医典大详解》、《藏医数词词典》、
《藏药方剂大全》、《四部医典配方大全》、《藏医三大基因学》等近30个专着。应用研究成果显着。藏医学院主
持完成的应用研究成果有治疗乙肝的新药特药“206”、“209”、“藏王宝”等近20个项目。其中,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
五味珊瑚丸等24味藏成药获得国药准字号;“格桑花”美白系列、“甘露”护发液获得藏妆准字号,填补了我区美容产品
的空白。
濒危藏药材种植取得可喜成绩。随着藏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藏药材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珍贵药材濒
临灭绝。藏医学院审时度势,前瞻性地开展了多项濒危藏药材人工培植试验,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藏医药临床研究面临的问题
由于中藏医药事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底子薄,与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还
不相适应,特别是藏医药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仍面临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 、农村牧区中藏医药工作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健全。青海省有州县级中藏医医院45,其中,中医医
院17所,藏蒙医医院28所,但大部分中藏医医院分布于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在近三年内,已经安排了17所建设项目,但全省仍有24所州县级中藏医医院需要改扩建,改
扩建面积达95800平方米。
② 、中藏医药专业队伍知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中青年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青海省州县级45
所中藏医医院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只有38%。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藏医药人员中,大都未
受过正规系统的中藏医药知识培训。为此,拟在青海省中医院、省藏医院内分别建设2000平方米中
藏医药临床技术培训中心,开展中藏医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培训。
③ 、中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落后。青海省藏区共有州级中藏蒙医医院7所,6个自治州共有县级中藏蒙医
医院28所,年门诊服务72万人次。但医院管理方式和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基本为空白,各类
医疗数据、传染病疫情报告只能以手工形式上报,完全不符合现代医院管理无纸化办公的需求。
青海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局长黄立成说,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疾病谱与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现代医学
的快速发展,青海省中藏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浮出水面。比方说,中藏医药特色优势
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传统诊疗技术、方法未得到充分利用,中藏医药理论、学术和技术创新不足,中藏医
药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这些问题亟待引起注意和重视。
2.藏医药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藏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出来的特色和独特的治疗效果,逐步受到国际各方的关注,对藏医药产生浓厚兴趣的人越来
越多。但是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效果,以及应用和推广会受到各方面的牵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实验数据
收集、整理分析、疗效评价体系、继承机制、文献资料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地理环境、患者症状特点、病程、心理社
会状态等诸多差异,构成了不同疾病同一症状或不同症状同一疾病的临床状况复杂性。而临床研究及诊断资料来源于
患者的主诉、疾病史、体检阳性体征、实验室及某些特殊检查结果,以及患者对有关干预措施的表述。而藏医对这些
资料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体征、脉象、舌象。因此对疾病史的收集整理是否符合实际,症状是否准确,观测得藏医三诊
变化结果是否符合病症,实验室检查是否真实可靠,疾病治疗方法是否规范,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和诊治的质
量。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及防止偏倚因素的干扰,那么就很难保证临床研究结构和诊治疾病的科学性和可靠
性。
临床研究操作的复杂性
①人群选择的复杂性:临床研究诊断标准多建立在疾病诊断和证候判断基础上,疾病诊断多是参照西医的诊断,证候
诊断遵照中医诊断,因此给临床研究带来操作上的双重要求;
②治疗措施的复杂性:不同于现代医学,藏医治疗多数是复方、多途径给药、结合一些藏医药特色治疗技术,往往是
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如内外治法合用、针药并用等才能取得最大治疗效果,单纯的治疗措施很少;
③疗效评价的复杂性:治疗效应的综合表现给评价带来困难,单个指标的效应并不突出,评价指标往往是多重的,在
多个指标上体现出治疗的持久性弱效应可以说是藏医药的特点,因此,评价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被普遍认同;
④安全性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止,藏医治疗措施仍是以植物、动物、矿物的天然药物为主,在藏医理论指导下,考
虑药物的炮制使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因此,安全性评价重点应该针对引起安全性问题进行。但目前临床研究的安全性
评价要求与西药的评价相同,而由于藏药组成的复杂性,给藏医药安全性评价带来困扰。
3.小结
由于藏医学特殊的文化背景、生存条件等,其所包涵的内容可能更为广泛,因而藏医I临床研究所面临的任务十分繁
重。这其中既包括对过去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评价,也包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藏医药有
关疾病防治体系的问题。本着“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藏医临床研究。根据藏医药的研
究现状,笔者认为目前可以藏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诊断方法、手段客观化的研究为基础,在藏医药治疗重大疾
病、疑难杂症、传染病治疗方案,治疗方法、疗效及评价方法研究,藏医药方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的临床研究,藏
医药方药临床应用规律的研究,藏医药养生、保健理论的临床研究等方面开展藏医药临床研究工作。
总之,藏医临床研究的任务就是在藏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学,全面、系统、科学地
研究藏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措施,发展藏医药,为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建立现代化的保健
和疾病防治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
任小巧《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