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8.38 KB
- 文档页数:3
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重要的科研平台,在促进科研创新、培养高级人才和服务国家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集聚效应。
通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打造一流的科研设施和实验条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高校与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共同形成创新的合力。
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大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源支持,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其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发展的关键环节。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的使命。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高校和实验室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
一方面,需要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研导师,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提供学生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
对于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高校之间的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不同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因此需要了解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其次,需要关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问题。
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人员配置、经费管理等方面都是影响实验室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实验室的学习和借鉴,推动我国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纛烈:垫,凰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实验室建没和管理周欣(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实验中心,湖南长沙410205)日裔要】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本文阐述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以及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着重从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及窘验室开放等方面就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阗】实验室建设和管理1;实验技术队伍;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的重要场所。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高校实验室肩负着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使命,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地,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这就要求实验室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从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向研究性、综合性实验转变,从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实验室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基地,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依托高校的人才、技术、设备和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实验技术及管理人员待遇低、地位低、队伍不稳定,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重论文轻技能、重科研人员轻实验人员等问题普遍存在。
造成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不稳,无,0从事实验技术与管理工作。
‘2)现行实验室管理模式滞后,‘接部就班、循规蹈矩、重复劳作、缺少激励”的课程踟动模式,既不利于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又不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一种陈旧模式。
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以小班为教学单位,拔安排好的上课时间进入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教材,利用实验教辅人员雠备好的实验仪器设备按部就班去做,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运行与管理一、引言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提升科研能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然而,仅仅有一份建设方案还不足以确保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和有效管理。
本文将探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运行与管理,旨在为实验室建设者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二、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模式1. 组织架构为了实现高效的研究和管理,重点实验室需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由主任、副主任和各研究团队组成,每个团队负责特定的研究领域。
此外,实验室还应设立相应的支持部门,如管理部门、实验技术支持部门等,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2. 人力资源重点实验室的人力资源是实验室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者应该注重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以激发其科研潜能。
同时,建设者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保证实验室团队人员的不断壮大和进步。
三、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1. 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是实验室运行的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与安全、实验材料的采购与管理等。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并进行定期培训和检查。
2. 项目管理重点实验室通常会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和合作项目。
在项目管理方面,建设者需要制定明确的项目目标和计划,合理安排各项资源,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成果。
3. 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管理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设者应监控实验室的资金使用情况,做好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工作,确保实验室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此外,建设者还应积极争取科研经费的支持,为实验室的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与改进1. 评估机制为衡量实验室的绩效和质量,建设者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评估可以包括对研究成果的评审、对实验室管理的评估、对人员绩效的考核等方面。
通过评估,建设者可以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浅谈“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建设一流的高校实验室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更是备受关注。
实验室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核心载体,它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探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双一流”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挑战,势在必行。
一、实验室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性实验室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核心基础设施,是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的实验室是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和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条件。
一流的实验室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条件和平台,有利于高校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一流的实验室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和平台,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实验室建设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实验室建设投入大、周期长、管理复杂,融资渠道、资金管理、工程承建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
实验室建设需要与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等相互衔接,需要考虑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和定位。
实验室管理需要解决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科研人员和教师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成为了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针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拓展融资渠道,解决实验室建设的资金问题。
高校可以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规划和管理制度,强化资源整合和管理集约化,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加强实验室设备和环境的监管和维护,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符传谊;唐国纯【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1(030)009【摘要】Laboratory a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ing out teaching practice is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sit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develop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thought. Strengthening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s can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level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but also be conducive to academic theories of inno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laboratory, the paper introduced systematic thought on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proposed solutions.%实验室作为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整体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术理论的创新.本文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的分析,在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引入了系统化的思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意见.【总页数】2页(P309-310)【作者】符传谊;唐国纯【作者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口,571127;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口,571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相关文献】1.高校信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J], 蔡迎兵;2.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J], 陈浪城3.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J], 赵海阔;宋晓莉;朱月珍;马少虎4.高校信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J], 蔡迎兵5.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J], 毛胜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张士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 236300)摘要: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实践实习、科研研究的主要场所就是各级实验室。
实验室在教学体系中也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占据了较高的位置。
近些年来,各高校实验室管理问题频发,事故多生,长久以来,实验室的管理问题就成为了我们高校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经历,简要列出了目前高校实验室在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与现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几条针对现状进行升级、改革的尝试性途径,希望可以为日后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2-0088-002一、引言当下,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高校同行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者,也要积极思考相应对策。
因此,如何科学的改进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成为了我们当下一段时间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实验室建设管理综合要义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实践实习、科研研究的主要场所就是实验室,实验室的水平与高校的综合素质水平挂钩。
想要把高校建设好,提高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是重点工作之一。
所谓实验室“管理”,是指对实验室的秩序、卫生、人员等多方面领域进行综合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务必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一)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方向要与党的工作方向保持一致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阵地,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部分,要注意贯彻落实好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向着培养高等社会主义人才的方向开展管理工作。
(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实际工作情况出发,以现实为基础考虑整体管理方案各类别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规格、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既要统筹管理学校各类实验室,也要根据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区别管理规划。
(三)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资源,科学合理布局使用实验室经费在管理实验室时,确保高校实验室实验教学科研设备的质量,满足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研的要求,并积极规划提高实验室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做到交叉学科实验室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摘要: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推动高校科研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验室作为高校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建,以满足社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本文将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校企合作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这一模式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与产业部门和企业合作,尤其是共建实验基地成为技术类高校和专业办学的一大趋势。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是指高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验室。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高校与企业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最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将专业与实践完美融合,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聚焦校企合作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给相关工作者和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校企合作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困境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是当前我国高校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新举措。
高校与企业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携手共建实验室,可融汇资源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但在落实过程中,这一模式却面临诸多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作动机存在失衡。
由于企业通常是资金提供方,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技术成果或者市场竞争优势。
而高校则更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这种不同的合作动机容易导致合作中的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影响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其次,合作模式相对单一。
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项目进展等方面施加较大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实验室的独立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也会导致实验室的资源配置不够灵活,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最后,合作层次较为浅显。
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探析经验与启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重点实验室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推动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扰。
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析了一些成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创新驱动,突出核心竞争力成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的第一条经验是创新驱动。
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其建设与管理应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以核心技术研究为导向,突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集中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以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
二、平台构建,强化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模式中,平台构建是一项关键任务。
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平台,促进不同领域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助力协同创新。
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引进高层次科研团队、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研究效率。
三、人才培养,加强团队建设人才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核心要素。
成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建立激励机制,打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潜能。
此外,还需要重视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资源整合,优化管理效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管理效能。
可以通过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享研究设备和实验室空间,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研究产出。
五、评估监控,提升科研质量评估监控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研究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提升科研质量和管理水平。
评估结果可作为改进决策的参考,推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持续发展。
六、政策支持,提供保障条件成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需要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便利条件。
作者简介:贺薇(1990—),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尤祖明(1985—),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管宏宇(1987—),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贺薇,尤祖明,管宏宇(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94)[摘要]高校实验室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针对高校实验室资源供需不平衡、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弱化等结构性矛盾问题,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从实验室体系架构、队伍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内涵、质量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性的品牌实验室。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供给侧;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1-0212-022016年初,国家领导人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从供给侧方推进结构性改革,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矛盾性问题而实行的改革举措,高等教育的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类似,同样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变单一结构供给,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实验室作为现代大学的心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从实验室体系架构、队伍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完善资源配置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在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从以规模增长为中心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转变的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对实验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规划建设也上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资源配置机制改革迎来了新的改革契机和发展机遇。
摘要:实验室不仅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和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设备不断增多,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析了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实验室在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型;应用型;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室是大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2015年底,国务院提出“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
方案要求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催化产业技术变革,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2]。
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高水平实验室的支撑。
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承载以上“双一流”目标的重要场所和硬件支撑。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既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改革和创新实验室管理体系模式,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意义重大。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是近十余年以来,在原有地方院校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合并后升格建成的。
这批高校抓住了发展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
普遍存在管理缺乏忧患意识;观念未转变、认识不到位;目标任务不明确;经费不足、管理落后等问题[3]。
1地方应用型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现状1.1实验室管理落后。
管理模式方面。
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验室按照教学和科研归属依附于特定的院系自行管理。
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各院系实验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上各自为政;各院系实验室间壁垒森严,实验室难以实现跨部门共享;职责不明,视野狭窄,与学校其它职能部门难于协调,源头上存在多头管理,同时也提供了相互推诿扯皮的土壤与空间[4];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造成了实验室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本就不足的实验室建设经费。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中,重点实验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必须具备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确保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和科研成果的最大化。
本文将探讨一种适用于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一、项目组织与领导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制定适当的项目组织和领导机构。
项目组织应该设立负责人和相应的组织架构,确保项目的执行和控制。
同时,必须明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和权责,确保项目的有效管理和决策层面上的协调。
二、团队构建与人员管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需要具备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应该根据项目需求和研究方向的特点,招募一批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研究经验的人员。
人员管理方面,可以设立人员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项目,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士气。
三、资源配置与项目管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包括经费、设备、场地等。
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同时,项目管理方面可以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和工具,进行进度控制和风险管理,以保证项目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目标。
四、合作与交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通常需要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
在合作方面,可以建立合作框架和合作协议,明确各方责任和共同目标。
在交流方面,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项目报告和国际合作等活动,促进不同领域间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思维碰撞。
五、绩效评估与质量管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需要建立绩效评估和质量管理机制,以确保项目的科研成果和应用效益。
绩效评估可以采用定期检查和评估的方式,评估研究成果、学术发表、专利申请等指标。
质量管理方面,可以建立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确保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质量。
六、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通常拥有较多的知识产权价值。
建设方案应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的问题。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可以提升研究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专利申请和商业化转化相关工作。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模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模式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科研需要,提高实验室效率和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下面将从人员管理、设备运维和创新合作三个方面探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模式。
一、人员管理实验室的人员管理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实验室通常由教授或高级研究人员直接领导,由于研究人员分散、团队组织结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人员管理效率低下。
因此,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模式应该注重以下方面:1.引入专业化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背景和管理经验,能够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设备维护、项目协调等工作,提高实验室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2.构建合理的人员组织结构:实验室应该根据研究需求和成果转化需求,合理安排研究人员的组织结构。
可以设置主任研究员或学术委员会负责整体规划和决策,设立团队负责人负责项目管理和人员协调,提高实验室的研究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建立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为了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实验室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如设置科研成果奖励、专利申请奖励、科研项目经费奖励等,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
二、设备运维实验室的设备运维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
传统的设备运维模式通常由实验室人员负责,存在设备使用效率低、设备维护不及时等问题,影响科研工作的进行。
因此,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模式应该注重以下方面:1.建立设备共享与开放平台:实验室可以建立设备共享和开放平台,将设备信息和使用情况公开,方便实验室人员共享设备资源,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设备利用率。
2.引入第三方设备运维服务:实验室可以将设备运维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由其负责设备安装、维护和维修等工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实验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备租赁或共享模式,降低设备购买和维护成本。
3.推广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实验室可以引入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运维,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科研效率。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要:实验室作为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整体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术理论的创新。
本文
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的分析,在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引入了系统化的思想,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系统;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9-0309-02
0 引言
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经
济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反映着一
所大学的办学理念。
因此建设并管理好实验室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通过整体规划、认真实施,推进实验室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实验室规范化、制度化
的建设,使实验室建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的分析,在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引入了系统化的思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意见。
1 实验室系统化建设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1.1 实验室系统化建设的分析实验室系统化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计划,实验
室建设规格需求,实验室设计,实验室实现,综合评判,实验室维护六个阶段。
现代实验室则不仅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而且是面向生产服务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建设的目的,首先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此,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
师资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投入和改善管理,逐步建立一批适应现在教学要求的实
验室;其次,通过计量认证、资质申请等手段取得试验结果的法定认可,直接参
与社会经济建设和为科学研究服务,这是现代实验室建设的趋势,其优点表现在
①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场所和机会;②可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③可为
实验室建设筹集一部分建设资金,以改进实验条件;④可以锻炼教师队伍,形成良性循环。
1.2 实验室系统化管理要素及结构实验室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项目,实验管理要素包括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对象、管理目标,这些要素之
间依据一定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实验的管理模式。
实验管理对象就应围绕项
目提出、项目选择、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4个环节构成的项目管理环形结构。
就管理组织而言,可实行三种模式。
①“教研室模式”阶段;②“实验中心模式”阶段,归属于教务处;③“独立的实验实训中心模式”阶段,直接由负责教学
的院长/校长领导,与教务处相对独立。
各学校可按照“服务教学、资源共享、高
效运行、自主管理”和“产、学、研”结合要求,根据基地功能分区和各学院(系)
的实践教学需求,统筹分配基地资源,委托指定学院(系)管理。
1.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坚持
改革,充分发掘实践教学的创造性,才能使高校实验、实训教学跟上教学改革的
步伐,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实践教学不仅是验证理
论和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践
教学中大胆改革传统落后的实验,引入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
实验、综合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
比如构建四层次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发挥实验教学,提
高实践教学质量。
1.4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实验队伍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可
缺少的主力军,又是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实验人
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室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
长期以来,实验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被忽略,被认为是教学辅助人员,水平低。
实验人
员缺乏培训机会,实验教师工作环境较差,工作量大,凡此种种,导致了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不安心实验室工作,实验技术力量普遍比较薄弱,断层不断加大,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制约了实验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加强对现有实验
教学人员的培养,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高水平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
实验教师应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动手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学校要加
强现有实验指导的培训,改善队伍结构,对不适合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员要及时调
出队伍。
另抽调教学队伍中科研水平强的教师充实到实验室教师队伍中去,并从
企业、科研单位引进实践水平高的人员。
以人为本,调动实验室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2 开发开放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实行科学化管理
2.1 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开放实
验教学管理平台,建立开放实验项目库,学生、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等共同
参与开放实验项目库的建设,具体的流程为:共同提出项目,指导学生选择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完成项目,多元评价项目。
1995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39条)出台,其评估标准共分6个大的方面:
①体制与管理;②实验教学;③仪器设备;④实验队伍;⑤环境安全;⑥管
理规章制度。
参照这6个大的方面,可建立如下开放实验管理平台的组织结构图。
2.2 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督导和评估实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
内容之一。
在管理好学校实验室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抓好
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年度的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内容之一,是全面提高教学
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可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未抓,对全校承
担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室开设的全部实验进行检查,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对实验教学文件、实验开出情况、实验教学水平、效果、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实验纪律、预习准备质量、实验技术、技能等诸方面进行检查,使评价实验教学的质量有依可寻。
总之,实验室系统化建设,要注意整体规划、系统实施,既要注重实验室管
理体制的变革,又要突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满足高
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要求。
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
探索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是一项切合实际且意义重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45-147.
[2]徐建东,王海燕,胡总.高校开放实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22-25.
[3]李鸿飞,王伏玲.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全过程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55-156.
[4]贾申利,杨帅.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5-16.
[5]王秀梅,平萍.线性规划和模糊综合评判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
管理,2009,26(1):159-161.
[6]徐红梅,侯龙清.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科学,2008,(6):134.
[7]周显军,张晓东,王海东.实验室系统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J].科技创
新导报,2009.10.
[8]籍亚玲,吴成东,张伟宏,等.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
与管理,2009,26(4):142.
[9]管华.我国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71.
[10]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