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修订精简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龟虽寿》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消沉颓伤,却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感悟。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一个人体悟到人生易逝后,只剩哀伤和痛苦,并用他人的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就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的话,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份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之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说,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善于调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合而为一,耐人寻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本诗是一首慷慨豪迈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个性。不仅如此,这首情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不讲虚礼的招待,心扉才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开轩”二字

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一开轩窗,外景映入户内,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田园风情。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田园风味劳作气息,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连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风貌,在这里显示了它的魅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而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因此诗人所写的重点在后禅院,这样颔联就是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禅房掩映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幽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鸟儿在花木丛中婉啭啼叫,好象它们也为这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这就很有“禅悟”的意味。常建虽非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因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体验,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禅悟”的东西。这“潭影空人心”一句,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潭影”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静境。“万籁此都寂”是诗人杂念尽净的具体表现,但“万籁俱寂”并不能成功地创造静境和表现静趣,因为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栗,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这就是说,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佛殿传来袅袅钟磬之音,给人的感受是那样强烈鲜明,很有余音缭绕的感觉。诗人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而难以表现的意中之静,也充分表露。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效果是异常突出的。诗人着力创造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有禅味而又不用禅理说教,静趣浓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尤擅七绝。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子规鸟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随着风儿伴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惜语而自见惜意。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之人格化的手法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此诗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夜雨寄北》

【赏析一】

“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来信,信中盼望诗人早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归去,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诉说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的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