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泥灸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应用及对外周血血浆PGE_2和PGF_
- 格式:pdf
- 大小:180.85 KB
- 文档页数:2
灸药结合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45例临床
观察
张晓红;匡继林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7(23)10
【摘要】目的:观察灸药结合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症状及血清CA125的影响。
方法:将9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内异症基本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步艾灸法灸关元、子宫、神阙等穴,艾灸药物结合。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并观察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两组痛经症状及血清
CA125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灸药结合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疗效确切。
【总页数】2页(P106-107)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寒凝血瘀;灸药结合疗法
【作者】张晓红;匡继林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
【相关文献】
1.药泥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J], 明荷;谢寒
2.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8例 [J], 杨海征;林炳胜
3.隔药灸脐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J], 夏富龙
4.痛经汤联合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J], 李一婷;王昕
5.雷火灸疗法联合金铃子散治疗寒凝血瘀兼气滞型痛经的临床观察 [J], 庞爽;郭寅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经汤联合脐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李青香① 【摘要】 目的:探讨温经汤联合脐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8月于黔西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2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温经汤联合脐灸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经周期、2个月经周期、3个月经周期后的中医症候积分。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情况、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1个月经周期、2个月经周期、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组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温经汤联合脐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可有效缓解症状,减轻疼痛程度,调节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温经汤 脐灸 中医症候积分 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 doi:10.14033/ki.cfmr.2023.25.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25-0163-04 Clinical Effect of Wenjing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Navel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of Cold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LI Qingxia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25): 163-16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Wenjing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navel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of cold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Method: A total of 126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of cold coagulation blood stasis type who received treatment at Qian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from May 2021 to August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njing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navel moxibus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one menstrual cycle of treatment, 2 menstrual cycles of treatment and 3 menstrual cycles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The dysmenorrhea condition, uterine artery blood flow parameter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3 menstrual cycles of treatment,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1 menstrual cycle of treatment, 2 menstrual cycles of treatment and 3 menstrual cycles of treatmen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3 menstrual cycles of treatment,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COX dysmenorrhea symptom scale (CMS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3 menstrual cycles of treatment, the pulse index (PI) and resistance index (RI)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Wenjing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navel moxibustion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symptoms, alleviate pain degree, and regulate uterine artery hemodynamic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of cold coagul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with high safety. [Key words] Primary dysmenorrhea Wenjing Decoction Navel moxibus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Uterine arterial hemodynamics First-author's address: Qian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Qianxi 551500, China 原发性痛经是无盆腔病变的一种月经病,以月经期反复发作痉挛、下腹疼痛为常见特征,且易伴有恶心、头晕、出汗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见晕厥、颤抖、四肢发冷等症状[1]。
痛经汤与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胡玲;熊丽云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4(22)11
【摘要】目的分析痛经汤联合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方
法选取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62例寒凝血瘀型原
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
参照组给予痛经汤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隔药灸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
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前列腺素F2α。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为
(7.63±2.57)分,低于参照组的(9.25±2.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血清前列腺素F2α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痛经汤联合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可改善其中医症状,降低其前列
腺素水平。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胡玲;熊丽云
【作者单位】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九病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
【相关文献】
1.痛经汤联合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2.隔药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3.中药离子导入联合神阙穴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4.隔药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5.不同灸量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尤为常见。
治疗该病症时,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和现代的光疗技术各有其独特优势。
本篇研究即针对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共计120例,年龄在15至45岁之间。
2. 治疗方法采用碳素光治疗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方案。
其中,碳素光治疗以局部照射为主,疗程为一个月;少腹逐瘀汤根据个体病情进行加减,并持续服用一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疼痛程度、月经情况、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三、实验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大部分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碳素光治疗在缓解局部疼痛方面效果显著,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从根本上改善痛经症状。
2. 月经情况改善治疗后,受试者的月经量、色、质等均有明显改善。
碳素光治疗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月经量过多方面有一定作用,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不规律的现象。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仅有少数受试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皮肤轻微红肿、胃部不适等,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碳素光治疗通过局部照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从整体上调节气血,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状。
二者联合使用,既能快速缓解疼痛,又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五、结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月经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篇一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大。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的小腹疼痛、腰骶部疼痛、经血不畅等。
目前,针对此类痛经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中医药治疗逐渐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少腹逐瘀汤加减的组成与作用少腹逐瘀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等。
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加减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药物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临床观察结果1. 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后,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经期小腹疼痛、腰骶部疼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 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血不畅、经前或经期的小腹疼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五、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该方剂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痛经症状。
在加减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药物调整,使治疗效果更加精准。
此外,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其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或经前期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发性痛经是指无明确病因的痛经,主要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宫内腔粘连、输卵管炎症等原因所致。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是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脐针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脐部来调节全身的能量平衡。
混元灸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灸烧来改善气血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观察,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止痛药和保暖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脐针和混元灸治疗。
观察组使用脐针在人体脐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同时在关元穴、中脘穴、气海穴、中腹穴进行灸烧,每次15分钟,每周3次。
两组的疗程均为3个月。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月经周期变得规律,经血量明显减少,症状改善的时间也明显缩短。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脐针可以通过调节脐部穴位来改善气血运行状况,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混元灸可以通过热能的刺激来促进血液循环,活化止痛物质的分泌,从而缓解疼痛。
两者的综合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虽然本研究结果表明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较好,但仍需开展更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应注意对疗程和治疗次数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提高疗效。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疗法。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与寒凝血瘀有关。
目前,临床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使用西药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
中医治疗痛经历史悠久,其中少腹逐瘀汤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常用方剂。
近年来,碳素光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疗法,在疼痛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结合少腹逐瘀汤与碳素光治疗,探讨其联合应用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
2. 治疗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实验组采用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
3. 评价指标:痛经症状改善程度、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三、实验结果1. 痛经症状改善情况: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痛经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1个月、第3个月及第6个月的随访中,痛经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2. 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实验组患者仅在初次接受碳素光治疗时出现轻微皮肤发红,但很快自行消退。
3.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汤剂,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而实验组患者因联合碳素光治疗,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碳素光能够通过光热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则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既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又可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症之一,其特点为经期腹痛,疼痛多从月经前开始,至月经后逐渐缓解。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少腹逐瘀汤作为中医治疗痛经的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医院内门诊就诊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X名。
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调整。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措施。
三、实验过程1.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及种类。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口服止痛药、热敷等。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月经量等指标的变化。
四、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痛经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具体如下:1. 痛经程度: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程度明显减轻,而对照组患者痛经程度改善不明显。
2. 疼痛持续时间: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持续时间缩短,而对照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无明显变化。
3. 月经量: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较治疗前有所增加,而对照组患者月经量无明显变化。
五、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通过加减调整药物剂量及种类,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
此外,少腹逐瘀汤还具有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有助于缓解痛经症状。
与常规治疗相比,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在改善痛经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增加月经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痛经是指在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腹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原发性痛经指的是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子类型,其主要病因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液淤滞,经络不通,从而导致腹部疼痛。
传统中医学认为,腹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经络不通畅,气血不能顺利流动,就会导致疼痛。
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近年来,脐针和混元灸成为治疗痛经的一种疗法。
脐针是将针刺入脐部的特定穴位,通过刺激脐部,调节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混元灸是将草药燃烧后敷于特定穴位,通过温热的作用,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治疗组,采用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另外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如止痛药等。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治疗组的疼痛程度、经期血量和经期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淤滞,从而缓解腹部疼痛。
脐部是腹部经络的交汇点,通过刺激脐部的穴位,可以直接作用于腹部经络,达到治疗的效果。
混元灸的温热刺激也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19]肖秀丽.中药溻渍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手癣50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8,27(2):3-5.[20]郄冬梅,彭立新,郄爽.烘疗法治疗75例手足癣及其护理分析[J ].双足与保健,2019,28(22):112-113.[21]杨之辉,李若瑜.浅部真菌感染中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22,17(4):339-348.(收稿日期:2022-12-01)[编辑:周荣荣张思思]җ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 J Q N 202002707);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6m p x z 10)第一作者:吕武宾,E -m a i l :674381963@q q.c o m 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җ吕武宾1,贺敏2(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重庆404000;2.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ʌ摘要ɔ 原发性痛经(P D )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腹部疼痛㊁坠胀,伴有手脚冰凉㊁呕吐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㊂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㊁避孕药等治疗该病,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药具有毒副作用㊂中医治疗P D 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主要分为肾气不足型㊁气血亏虚型㊁湿热蕴结型㊁气滞血瘀型㊁寒凝血瘀型等,其中以寒凝血瘀型较为常见㊂该文总结近5年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的相关文献,以期为寒凝血瘀型P D 的诊治提供参考㊂ʌ关键词ɔ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 271.11+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737 原发性痛经(p r i m a r y d y s m e n o r r h e a ,P D )是指盆腔及生殖器未发生病变的女性在经前或行经期,出现腹部疼痛㊁坠胀,伴有手脚冰凉㊁呕吐或其他不适症状的疾病[1]㊂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避孕药㊁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该病,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药,患者容易产生胃肠不良反应[2]㊂中医治疗P D 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㊁针刺疗法㊁灸法㊁穴位贴敷疗法等,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㊂中医认为,痛经的病机为寒凝㊁血瘀㊁湿热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致不通则痛;或肝血不足,肾精亏虚,胞宫失养,致不荣则痛㊂P D 临床主要分为肾气不足型㊁气血亏虚型㊁湿热蕴结型㊁气滞血瘀型㊁寒凝血瘀型,其中以寒凝血瘀型较为常见,多因经期或产后机体尚虚,血室正开,卫外不固,过食寒凉生冷,感寒涉水,寒客冲任,致不通则痛[3-5]㊂本文总结近5年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的相关文献,以期为寒凝血瘀型P D 的诊治提供参考㊂1 中医内治法中医内治法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常选用具有温经散寒㊁活血化瘀功效的方药,如少腹逐瘀汤㊁温经汤等㊂徐慧承[6]研究发现运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的疗效优于服用痛经宝颗粒㊂刘小纯[7]研究发现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㊂乔怀丽[8]研究发现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疗效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㊂张雨涵等[9]研究发现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㊂谷红玲[10]认为温经通腑汤能有效缓解寒凝血瘀型P D 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清疼痛因子水平㊁性激素水平㊂王春艳等[11]采用温疏活血定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和痛经症状,缓解患者痛经程度㊂综上所述,中医内治法具有疗效佳㊁复发率低㊁毒副作用小等优势,但中医内治法治疗寒凝血瘀型P D 的临床观察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以验证其疗效,且中药内服治疗P D 的周期较长,患者可能存在依从性较差等问题㊂2 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直接作用于病患部位,病变局部的药物浓度较高,从而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㊂此外,中医外治法还具有多途5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7径给药的优点,能够弥补内治法的不足,具有成本低廉㊁简便易行㊁效果显著等优点㊂2.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不同手法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借助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㊂刘兰英等[12]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P D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㊂石志华等[13]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起效快,长期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㊂邝利[14]研究发现采用火针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㊂何秋等[15]研究发现棍针拔筋法治疗P D 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缩短痛经持续时间,还可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㊂2.2灸法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温烤的疗法,旨在温通经络㊁调和气血㊁扶正祛邪㊂灸法包括传统灸㊁雷火灸㊁三伏灸㊁隔药灸等多种类型㊂刘颖华等[16]研究发现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止痛药的使用㊂刘昕[17]研究发现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㊂陈筱茜等[18]采用M e t a分析方法评价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痛经症状㊂褚晓彦等[19]研究发现采用无火恒温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㊂综上所述,灸法可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P 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止痛药的使用,且安全性较好㊂2.3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贴敷于患处或者特定穴位,通过药物与经络腧穴的双重作用,达到调理脏腑㊁疏通经络目的的治疗方法㊂中药穴位贴敷作为中医治疗P D的常用外治法,所用药物性多偏辛温,能走能散,温热之性可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起到温通阳气㊁发散里寒㊁活血行气的作用[20]㊂梁春云等[21]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P D 疗效较佳,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前列腺素F2α及前列腺素E2水平㊂黄亦曼[22]研究发现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远期疗效较优,且安全有效㊂杜红艳等[23]研究发现采用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确切,可调节患者血清前列腺素水平,改善痛经症状㊂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P D具有疗效显著㊁安全性高㊁操作方便等优势㊂3综合疗法单用内治法或外治法难以奏效时,采用综合治疗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陈丽平等[24]研究发现运用温针灸联合蜡疗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温针灸联合蜡疗增强了温热效应,加强了中药的渗透,同时针刺直达病所,三者相辅相成㊂马淑敏等[25]研究发现采用眼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眼针或雷火灸治疗㊂杜文玲等[26]研究发现采用少腹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㊂吴慧萍等[27]研究发现采用温经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痛经时间,减轻痛经程度,降低前列腺素F2α水平㊂栗怀红[28]研究发现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联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 D效果显著,可减轻痛经程度,改善临床症状㊂4小结本研究对近5年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医内治法㊁中医外治法㊁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P D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李尧,宫郡茗,陆鑫林,等.天津市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22,36(3):167-170.[2]聂文佳,徐帅师,张咏梅.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4):683-689.[3]王秋平.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4]刘芳媛,于燕.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近况[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0):145.[5]毕罗文,宗惠.宗惠副教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12):38-39.[6]徐慧承.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5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8):592. [7]刘小纯.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6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9):1117-1118.[8]乔怀丽.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J ].现代中医药,2017,37(5):34-35[9]张雨涵,熊丽辉.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M e t a 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58-61.[10]谷红玲.温经通腑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6):44-46,72.[11]王春艳,胡国华,陈静,等.温疏活血定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2019,41(7):996-999.[12]刘兰英,潘文谦,庄垂加,等.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研究[J ].广西中医药,2021,44(2):45-47.[13]石志华,郭燕洁.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临床观察[J ].中医学报,2017,32(7):1343-1346.[14]邝利.火针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15]何秋,元之婷,罗婷.棍针拨筋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22,40(1):186-189.[16]刘颖华,王昕.艾灸治疗147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4(9):1316-1318,1323.[17]刘昕.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护理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1):217-218.[18]陈筱茜,林嘉宜.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M e t a 分析[J ].福建中医药,2022,53(8):15-19.[19]褚晓彦,周丽艳,陶善平,等.无火恒温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2):1345-1348.[20]刘红芸,吴飞华,余文婷.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14):125-128.[21]梁春云,于红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M e t a 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5):3-6.[22]黄亦曼.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1):1329-1331.[23]杜红艳,郭志鹏,窦桂珍.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60-63.[24]陈丽平,杨莉,刘永安.温针灸结合蜡疗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18,33(20):3051-3053.[25]马淑敏,孙晶.眼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90例临床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22,33(3):650-652.[26]杜文玲,周帆,何乐中.少腹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18,50(10):153-155.[27]吴慧萍,龚雪,洪艳艳.温经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139-141.[28]栗怀红.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9-10.(收稿日期:2022-12-06)[编辑:周荣荣张思思](上接第72页)[6]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 D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9,11(4):5-27.[7]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1):97-102.[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陈彩凤,胡振斌,吕建林,等.中西医治疗慢性H B V 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研究概况[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8):765-768.[10]张洪,朱晓雪,买佳佳,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新药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06-1010.[11]O G AWA E ,N OMU R A H ,N A K AMU T A M ,e t a l .T e n o -f o v i r a l a f e n a m i d e a f t e r s w i t c h i n g f r o me n t e c a v i r o rn u c l e o s (t )i d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c h r o n i ch e pa -t i t i sB [J ].L i v e r I n t ,2020,40(7):1578-1589.[12]陈瑞年,卢秉久.中医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机演变及证治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81-1183.[13]王润萍.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J ].光明中医,2019,34(10):1466-1468.[14]代海洋,黄古叶,李媛,等.小柴胡汤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J ].河南中医,2022,42(6):837-841.[15]时恺芸,韩国鑫,张雯雯,等.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系统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9):1039-1043,1050.[16]宋银芳,赫伟丽,韩安晖.基于T h 17/T r e g 细胞失衡探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肝的机制[J ].世界中医药,2020,15(17):2593-2597.(收稿日期:2022-11-25)[编辑:白晓晖王图南张思思]7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