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历程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462021年第10期总第388期VIEW ON PUBLISHING国际话语权视域下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对外传播文/王楠楠 李侠 邵滨一、“大变局”下的中国学术话语权国际话语权具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主导国际舆论的巨大作用,而话语的背后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因此,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构建学术话语权。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载体,其国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学术力。
只有创办优秀的学术期刊,提高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及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才可能在国际学术领域中争得应有的地位。
当今汉语国际传播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升中国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国当前的学术话语国际影响力仍然不够强,“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1]。
尽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还未建立。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学术话语权。
二、全球化时代语言类学术期刊的传播优势1.符合国家文化战略和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语言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不仅是文化“走出去”战略所需,也是顺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类学术期刊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传播载体。
研究汉语以及汉语承载的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不仅契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同时也是汉语研究者和中国语言类学术期刊的重要职责。
中国语言类学术期刊应顺应时代需求,致力于汉语研究如何为世界沟通交流服务。
研究内容包括汉语和其他语言口译语料库的建设、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同声传译、专业术语翻译等,这些研究成果能繁荣汉外翻译事业,促进汉外语言沟通交流,最终促进语言交流一体化发展。
2.国际中文教育助力语言类学术期刊传播国际中文教育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对外传播打下良好基础。
第十五届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评选获奖作品目录内容研究类一等奖1.打造智慧融媒体打通两个舆论场——央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创新实践作者:张腾之、陈贝贝中广联合会栏目剧委员会选送2.数据新闻来源的信度评估作者:周宇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选送3.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英雄原型在当代影视剧中的转化作者:江逐浪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4.移动互联时代的对外话语创新作者:刘洪涛、凌淼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选送5.时政微视频:媒体政治传播的新探索作者:李舒、孙小咪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6.论《朗读者》对中国文化创新的引领和开拓作者:李谦中央电视台学会选送7.将改革进行到底:用“大文章”与“大故事”引领舆论作者:吴闯中央电视台学会选送8.网络直播时代,电视媒体的流程再造与模式革新作者:陈建飞浙江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9.新世纪以来公安题材电视剧创作纵览作者:杨洪涛、吴婷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选送10.回归本我深挖潜能——电视新闻融合创新的另一种思路作者:李策湖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二等奖1.广播主持人核心竞争力的模型建构作者:牛力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2.城市纪录片生产的路径转向作者:扈楠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学会选送3.浅析融媒体时代省级媒体在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中的作为——以江苏电视台《“263”在行动》报道为例作者:季建南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4.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央视《新闻联播》近几年报道内容分析作者:杨俊伦、毛勇湖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对台传播评估体系现状分析和完善路径作者:卢瑨文、隋子明中广联合会对台港澳节目委员会选送6.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与生动性——《广东新闻联播》中的经济新闻报道启示作者:高崴中南学术研究基地选送7.从新闻访谈《回望——大逃港》看历史题材的现实重构作者:孙新军中广联合会对台港澳节目委员会选送8.正在发生变化的新闻播报——基于虚拟演播场景的认知作者:何敏浙江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9.“成风化人”的辩证关系研究与传播学思考作者:李渊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0.电视节目升维路径初探——以《朗读者》模式创新为例作者:王磊福建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1.根植于土壤与现实的地理传播作者:杨德建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12.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嬗变轨迹及其文化反思作者:颜梅、何天平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选送13.从受众调研角度探析文化类节目成功的核心要素作者:朱雯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4.从“行业技艺”到“群体记忆”——论纪实影像对工匠精神的传播与认同建构作者:张龙、张澜高校传媒研究基地选送三等奖1.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创新研究——以“茶与爱”国际微电影大赛为例作者:黄廓、张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选送2.跨界对话与心灵表达:动画纪录片的艺术疗愈功能作者:李姝四川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中国新闻传播业者心理健康管窥——以福建省为例作者:朱乐、凌淼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选送4.成绩斐然困惑犹在前路可期——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扫描作者:孙宝国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选送5.“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的话语重构和影像赋权作者:李智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6.被忽视和被损害的“未来”——大众传播中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缺失与对策作者:王宝卿中央电视台学会选送7.“老IP”新套路革命历史题材创新之道——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录片为例作者:黄正茂厦门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8.史学视阈下的广播史学理论与方法创新作者:高铁军中广联合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选送9.坚守新闻本源发掘新闻价值——以电视新闻专题《“僵尸企业”:涅槃重生》为例作者:郑国健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选送10.我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对男性气质的意义生产作者:何天平、常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选送11.历史纪录片如何参与历史的书写?——以纪录片《台湾1945》的创作为例作者:郭江山福建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2.银幕背后的“花”样世界——影视幕后纪录片浅析作者:裴雅乐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选送13.2016《深视新闻·科学说》媒体融合呈现的时度效把握作者:张馨方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14.从“纷纷议论”到“议论纷纷”的传播学思考作者:王占宏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5.地方广播的“本土化”战略及品牌建设作者:莫培勇、尹远、陶敏四川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6.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传统美学精神作者:王勐、薛晋文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7.文化社会心理视域下的丝路题材电影作者:金鑫、郑博月陕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8.谈节目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作者:王欣欣、陈旭北方学术研究基地选送新媒体研究类一等奖1.伴随的想象:媒体融合语境下广播的优势重构与路径分析作者:周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选送2.中国视频业的“芒果TV模式”作者:易柯明、吴美阳、杨代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新媒体环境下节目评估与用户精准分析研究——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作者:范易、杨青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4.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的生成之道作者:蒋虎、宁文茹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移动互联时代的影视编剧教育创新: 跨媒介叙事训练作者:姚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选送二等奖1.移动互联时代广播收听场景的嬗变作者:黄学平中广联合会生活节目委员会选送2.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主导地位与传播形态作者:曾学远江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新人际传播下新型媒体的人格塑造作者:蒋帷方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4.智能语音技术对播音主持专业与行业影响探究作者:翁佳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5.媒体融合视域下的网络自制节目反向输出作者:付晓光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6.传统媒体打造新媒体的基本路径作者:信险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选送三等奖1.网络表演业中的身份异化与监管难题剖解作者:刘燕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选送2.新媒介生态下新闻“把关人”的积极意义与实践创新作者:陈超平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3.移动直播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策略研究作者:王敏贵州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4.推进西藏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路径分析——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现状和发展为视角作者:王君西藏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论群体传播背景下弹幕视频传播主体的情感诉求作者:杨双贵、黄文杰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6.从“空隙”到“空间”:城市广播新媒体发展中的两种选择以“在南京”APP为例作者:陈丽君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学会选送7.新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机遇作者:王立平甘肃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媒体经营研究类一等奖1.央广广告品牌战略的制胜之道作者:王跃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选送2.深度融合下的区域性“广播+”新型盈利模式——以广东珠江经济台的媒体融合实践为例作者:曾少华、陆敏华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3.广播内容产品化创新策略探析作者:李玥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4.对农广播理念与传播运营模式创新——以黑龙江乡村广播为例作者:姚莹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二等奖1.中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思考作者:陈积银、杨廉甘肃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2.浅析国际传播中的风险管控作者:王姗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选送3.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误区与创新路径作者:王昕高校传媒研究基地选送4.“智慧化”浪潮下城市台转型升级路径探析——以成都广播电视台为例作者:刘茜四川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定位、边界与生态重构——论城市台的“持久”战作者:张兵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三等奖1.当前传媒发展的动力学考察——兼论广电媒体陷入困境的致因作者:张国涛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选送2.影视众筹如何跨越“成长陷阱”作者:任志宏(笔名:任陇婵)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地方频道品牌栏目产业化融合创新探索——以重庆都市频道为例作者:赖黎捷、潘佳璇重庆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4.当前中国新闻传媒业新业态的积极应对作者:龚荣生、陈道生江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全媒体时代媒资产业开发策略研究作者:鞠超中广联合会信息资产发展工作委员会选送6.对视听类节目产品分级多边市场结构的形成、影响及反思作者:朱天、刘书亮西部学术研究基地选送四、决策管理及其他研究类一等奖1.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开启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征程作者:王庚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选送2.推进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研究——基于媒体产业融合的视角作者:刘晓龙、宋青、樊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选送3.以版权为核心驱动广电媒体转型升级——全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版权运营战略思考作者:庄保斌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4.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融合与共振——以扬州广播电视台手机App“扬帆”建设为例作者:陈韵强、赵亚光中广联合会城市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基地选送5.影视类聚合平台链接侵权构成分析——广电媒体版权维权思路作者:茹竞岩、彭洪庆中广联合会电视版权委员会选送6.全媒体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广播发展之路——内蒙古民族地区广播事业现状、前景及发展策略作者:张兴茂、杨俊平、山丹内蒙古广播电视协会选送7.新型主流媒体的多维生态内涵解析作者:袁侃深圳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8.用创新助推新时代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者:彭国元、刘星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二等奖1.广播行业与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冲突与合作——美国故事、中国历程及二者对比的启示作者:王昆伦中广联合会广播版权委员会选送2.当代中国电影表演的美学思考作者:张辉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选送3.城市台政务直播的路径实践——以绍兴广播电视台“晒亮点比业绩”考评直播为例作者:刘孟达中广联合会城市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基地选送4.当戏曲电影成为文化时尚作者:厉震林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选送5.美国周边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启示作者:陆地、高菲中广联合会电视发展研究委员会选送6.技术与思想的集合必将改变广播作者:葛向阳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7.对台闽南话广播俗语运用探析作者:江德能、黄伟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选送8.重塑核心竞争力避免“空壳化”风险作者:黄耀华中南学术研究基地选送9.推进广电新闻内容供应侧改革的若干思考作者:徐明明宁波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0.从有限空间到跨界融合——中国民营电视剧制作业的历史嬗变作者:潘娜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选送三等奖1.重构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评估体系——简论影视剧的人工智能市场调研作者:师景、何振虎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2.着力推进闽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厦门卫视闽南话节目传播策略及实践作者:吴木坤、林敏厦门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从“动漫外交”看日本文化输出战略对我国的启示作者:龚莉萍西部学术研究基地选送4.发力源、着力点、实施面——传媒艺术教育中创作实践能力培养三论作者:周建新、王珏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选送5.论广播电视节目名称的商标权危机与应对作者:李登清、李佺、孙浩凯中广联合会电视版权委员会选送6.“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者:陆正宁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7.机器人写作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应对作者:张海霞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8.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新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作者:余晓忠新疆广播电视协会选送9.新媒体环境下广电版权保护与运营研究作者:张春朗深圳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0.广电改革:从规律到对策——基于经济学视角作者:谢江林中南学术研究基地选送11.国产电视剧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探析作者:汤天甜、李琪重庆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2.“48字”方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化与发展作者:柳柽楠青岛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3.新时代新形势下“党管媒体”工作研究——以党管县(区)广播电视媒体为例作者:闫军辽宁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
辽宁民俗文化译介及对外传播摘要:辽宁有着悠久的历史,辽宁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
这些民族文化源于民间,通过数千年的延续和流传,逐渐发展成了能够彰显地方特色的多类文化形式,全面反映出了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有着不可低估的深厚文化底蕴。
针对辽宁民俗文化汉英翻译和对外传播,必须要保持文化身份的清晰,避免文化的移植和遗失,翻译人员在翻译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保证语言表达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内涵的统一,这对于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关键词:辽宁;民俗文化;文化融合;对外传播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的南部,它是东北经济区和整个环渤海经济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关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结合历史来看,辽宁曾是清王朝的起源地,因而留下了众多文物遗迹。
辽河流域也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历朝历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迹。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愈加重视,辽宁地区的民俗文化因其鲜明的特色而获得了对外输出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契机。
对于翻译者来讲,要做好对辽宁民俗文化的翻译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如何精准把握语言表达,准确反映出辽宁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民族风情是重点,是彰显辽宁地区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方式。
一、辽宁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一)内涵就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看,整体上可以分为雅俗两种文化。
俗文化源于民间,而雅文化是在俗文化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因此民俗文化更能够反映出文化的个性和特征,更能够映射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一般是口口相传,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是各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那么辽宁民俗文化不难理解,就是在辽宁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步传承下来,能够反映出辽宁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反映其信仰风俗、道德价值观以及精神面貌的各类知识和习俗。
声屏世界2021/8争鸣与探讨路标与航向CGTN 平台的传播策略分析———基于CGTNYouTube 英文主频道阴曾旭东胡安琪摘要: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凭借较低的门槛、开放的内容和智能算法,视频平台逐渐成为集内容分享、社交沟通、应用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重要传播方式。
文章通过对CGTN 在YouTube 平台内容生产进行分析,从CGTN 的议程设置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当前中国外宣旗舰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并基于此就如何提升视频平台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CGTN 传播策略国家形象基金项目:本文系“‘一带一路’背景下CGTN 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与探索”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010435017)。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成立于2016年,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新闻国际传播机构,自诞生以来不断地探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有学者在对同级别外媒YouTube 账号的横向对比中,提出利用短视频做好对外传播,设定适合当前对外传播实情的新闻比例等建议。
在对多语种频道的传播探索中,提出尝试多平台矩阵化传播,与西方本土媒体合作以扩大传播影响力等思路。
本文将对CGTN YouTube 英文主频道在特定时段内容进行分析,对现阶段CGTN 的内容生产策略与发展思路进行讨论。
CGTN 在视频平台的国际传播在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继续深入实施,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新兴媒体在不断分割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分化了西方媒体的信息渠道优势,使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向失衡现象有所改观。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国内外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仅YouTube 平台用户总人数已超过20亿,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 在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化接近理论视角下的韩国动画传播策略作者:马星玮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7期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竞争力逐渐成为国家重要软实力。
动漫作为当下全球文化领域交流广泛的媒介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韩国政府对动漫产业的强力扶持、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成熟、全球动画市场持续扩大的背景之下,韩国动画逐渐走出国门,在全球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韩流”文化风潮,而亚洲地区是其文化传播的首要阵地,特别是拥有着全球最大动画市场的中国,引起了韩国动画从业者的注意。
韩国动画产业最终能够成功走进中国市场与文化接近效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文在文化接近理论视角下以OCON株式会社制作的动画系列片《波鲁鲁》(2003—至今)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为例,剖析韩国动画走进中国市场的原因,其首先从开发剧场版动画来扩大播出市场;其次,利用文化接近心理引起受众产生共鸣;最后,保留本国文化特征来增强受众好奇心理,以此探寻韩国动画在国外市场传播的经验。
一、《波鲁鲁》系列初到中国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国动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韩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动画文化的输出,在文化体育观光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文化内容产业振兴院,并在其发布的《动画·卡通形象产业中长期育成计划(2015—2019)》的四大发展战略中,专门制定了针对国际传播的全球战略。
在这一战略的实施下,韩国多部动画片出口海外,例如韩国家喻户晓的系列动画片《波鲁鲁》,已在全球120多个国家的电视荧屏播出,因而该动画不但有着“韩国第一动画品牌”之称,并且小主人公波鲁鲁还获得了“Po总统”的称号。
《波鲁鲁》是一部以4—7岁年龄段的低龄儿童为主要受众的三维动画系列片。
每集以5—10分钟的时长讲述一个完整的叙事情节。
该动画的主要角色由五位可爱的小动物组成,分别是性格淘气可爱并对身边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小企鹅波鲁鲁、淳朴善良的大白熊波比、骄傲但喜欢助人的红狐狸艾迪、羞涩腼腆的海狸露比以及波鲁鲁的小跟班小龙,其中主人公是小企鹅波鲁鲁。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青岛老字号文化传播研究
胡晓菲;庄曲昊
【期刊名称】《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1
【摘要】老字号文化的传播是自身品牌活化,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三重要求,近年来受到聚焦关注,但尚有一些基本问题未得到解决。
本文选取青岛地区的老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对青岛老字号文化进行解析,指出青岛老字号文化具有红色基因、融合基因、儒商基因、海洋基因,其特征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
青岛老字号文化在中式保守与西式开放的互动、中式勤恳与德式严谨的互动、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文化,文化基因在传播中复制亦在传播中变异,进一步拓宽了对于老字号文化传播的理解。
【总页数】6页(P119-124)
【作者】胡晓菲;庄曲昊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青岛虎将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中国本土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
2.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沈阳老字号品牌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3.跨文化视角下的青岛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的研究
4.
基于海洋文化基因评价的青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5.立足跨文化传播视角探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评《跨文化视野下河北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下婺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3-01-03T02:04:32.154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7期作者:王珊珊[导读] 文化彰显着民族的魅力,它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的传承与创新,才具有了独特的民族印记,王珊珊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摘要:文化彰显着民族的魅力,它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的传承与创新,才具有了独特的民族印记,在文化中,戏剧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说对自由和幸福的思考与向往,对灵魂的慰藉等等。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至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戏剧的存在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如今,将其创新并传承下去则是人们必须承担起的重任。
关键词:婺剧;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策略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更多反映各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内心诉求或社会现状,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戏剧就要一方面批判现实,另一方面用艺术塑造出一个非现实世界。
好的戏剧,其批判精神与超越精神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人们在各个时代赋予其新的内容,继而将其传承下去。
一、婺剧的历史由来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悠久历史,从古至今,它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消遣方式,也汇聚了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人们所独有的智慧结晶,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之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14次调研金华的重要指示精神,举思想之旗帜、绘精神底色、奏时代强音、加快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起势成势,提振勇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气质,为“扛旗争先、崛起浙中”汇聚强大文化力量。
这无疑对浙江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古往今来,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新时代,我们更要高举文化传扬的大旗,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色彩更加鲜明,更具有正能量。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金华一直是文化之邦,素有“小邹鲁”之称。
金华婺剧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
国际传播中我国对外文学翻译话语研究作者:来源:《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03期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无论何时在何条件下,都以不断推进对外文化传播、提高对外影响力为己任,以着力增加国际话语权、助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
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却并不能算强势语言。
我国是处于全面复兴伟大历史关头、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中国家,要把对外文化传播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努力做细做实。
文学翻译是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对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向世界展现全面、立体而真实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文学话语是文化交流的有效形式之一,对外文学话语建设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密不可分,许多学者专家认为,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文学翻译异常重要,利用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变化,能够实现国家形象建设由自我视野向他者视野过渡。
自清末民初以来,文学翻译都是我国对外翻译出版的先行军,利用文学作品翻译建构文学话语体系是塑造中国形象和建构中国话语权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对外文学话语体系建设正是我国对外话语权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该书的内容概要及特点马士奎所著《塑造自我形象——中国对外文学翻译研究》(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通过大量挖掘史料,从晚清、民国时期我国文学翻译现象入手,在复杂、零散的史料中去了解我国对外文学翻译历程,研究我国对外文学翻译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对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文学翻译的方式及特征进行总结。
该书作者认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把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为英语、法语等外国语言,尝试将中华文化输送出国,弘扬于世界,这种早期的对外文学翻译活动多为自觉的文学、文化和学术行为,这些行为是参与者文化责任感及兴趣的体现,而此时的翻译行为虽然缺乏全面的规划性,重复翻译和片面翻译的现象比较多,但以优秀的译作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文化形象,译作影响效果显著。
第 5 卷 总第 121期 109传媒经济一、外文局版权贸易情况分析(一)版权贸易数量统计表1为外文局2015―2019年版权输出和引进的数量情况。
作为中国国际交流事业的国家队和国外出版发行的主力军,外文局的版权输出数量多于引进数量,输出数量总体呈稳中有升的趋势,版权引进数量波动较大。
随着外文局7家出版社全面开展版权贸易工作,2018年版权输出数量相比2017年有大幅的增长。
输出题材涉及当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哲学社科、汉语教学、少儿读物等,输出范围覆盖了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阿尔巴尼亚、英国、波兰、蒙古、德国、印度、缅甸、马来西亚、越南、尼泊尔、黎巴嫩、土耳其、斯里兰卡、巴西、古巴、阿根廷、马其顿、俄罗斯等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
相比输出,版权引进的数量比较有限,引进类型主要包括励志、生活、艺术、历史、科普、传记、心理学、经管、少儿等,引进国家有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葡萄牙、西班牙、罗马尼亚、德国等。
表1 2015―2019年间外文局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数量统计表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输出引进输出引进输出引进输出引进输出引进数量513114598605786368739677109(二)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简说合作出版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版权贸易,它是版权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中国主题书海外编辑部与外文局合作出版工作的特色、优势项目,旨在通过与目标国家的出版机构深入合作建立联合编辑部,共同计划和出版针对当地市场的中国主题书籍,并进入主流发行渠道,促进国际出版规模的快速增长,讲好中国话,讲好中国话,讲好中国形象。
在共同出版中国主题书海外编辑工作的过程中,隶属于外文局的出版社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种是出版已经在中国的主题书,而外国当事方感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系列、“中国关键词”系列等,出版发行前的工作,即组稿、审稿、装帧设计等工作由中国出版机构承担,翻译、营销、发行等后续流程由外国出版机构负责;二是,局属出版社与国外出版机构共同商议选题、组稿、审稿、翻译、装帧设计、营销等诸多环节的计划,进行从头到尾的合作出版,像《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等;三是,来自“目标国家”的一些作家来到中国体验创作,如,“徒步中国”系列等。
新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历程探析作者:赵新利项星宇宫效喆来源:《对外传播》2018年第06期企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对外传播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对外传播的相关研究中,从企业角度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试图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和营销活动的历程与特征,以期对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所借鉴。
本文把中国本土品牌的对外传播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传播和营销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
一、1949-1965年: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统一管理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对包括广告行业在内的诸多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在经贸方面,虽然对资本主义还有着一定的芥蒂,但是当时我国并没有完全终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活动。
毛泽东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①于是在朝鲜战争后的国际形势缓和之际,我国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
此时中国品牌的对外传播有如下特征:第一,对外贸易统一管理,传播形式单一。
在建国初期,我国品牌的对外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十分有限。
在计划经济的作用下,中国品牌对外传播工作需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统一管理下执行。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所有的进出口商品的广告业务统一由受到国家外贸部委托的上海广告公司独家代理。
1956年,时任华润集团董事长的张平在广州筹办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成为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
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广交会”都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
第二,优质品牌少,传播范围十分有限。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物质短缺和统销统购,在中国能称之为品牌的主要是一些“老字号”品牌。
这些“老字号”成为中国领导人会见外宾、互赠礼品的必然之选。
1954年周恩来总理代表新中国第一次到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用茅台酒招待了各国代表,向世界展示了“茅台”这一中国品牌。
此外,周总理生前曾27次到全聚德烤鸭店宴请外宾,借外交之际,将中国老字号品牌对外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传播对象仅限于开展外交的领导人员,无法与国外的消费者产生直接接触,因此,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声音微乎其微。
二、1966-1978年: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缓慢推进期“文革”时期,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停滞甚至是消亡的状态。
本土品牌的对外传播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967年上海广告公司停止营业,全国所有的出口商品的广告业务基本中断。
如果说“文革”期间出口商品广告还或多或少存在的话,那就是进出口公司的业务部门用“贸易合同项下的宣传费”,委托海外经销商在当地市场所做的广告。
②这一时期,中国品牌海外宣传主要是依靠展览会开展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促会)每年都会在一些国家举办规模不一的展览会,这些展览为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对外经济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由于出口贸易的对象和出口广告的对象主要是海外已经建立的进口商、代理商和经销商体系,因此,买卖双方进项批量交易的基本宣传手段主要是“样本”。
1974年贸促会在日本大阪和东京两地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现场销售的中国香烟、茅台酒受到了日本消费者的极大欢迎。
日本各大报纸都刊登了中国展的文章和照片,电视台多次播出开幕盛况。
可以说这是中国品牌在海外的一次颇为成功的宣传。
此外,商品电影宣传片作为对外传播工具反复使用。
从1973年开始,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地方外贸公司,陆续拍起了出口商品的电影宣传片。
如北京粮油公司拍摄了《北京烤鸭》,北京纺织品公司拍摄了《北京天坛牌衬衫》等等。
这些电影宣传片可以在“广交会”上播放,为中国出口商品和出口贸易做宣传。
也可以送给我国驻外使领馆,在国庆、新年、春节等节庆活动举办的招待会上播放,以宣传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出口商品。
此外,这些影片还可以送给贸促会在出国展览会上播放,以配合展览会的对外宣传。
④这一时期,中国品牌的对外宣传方式虽有所增加,但受制于“文革”大环境的影响,广告业的发展速度慢、限制多。
中国品牌的对外宣传工作难以施展拳脚顺利展开。
三、1979-1989年: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恢复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商品对外推广宣传工作逐渐恢复,以往的一些限制政策被取消,对外传播的形式也开始逐渐丰富。
1986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为上海广告公司题词“发展广告事业,促进对外贸易”,开启了领导人关注品牌传播发展的先河。
此时良好的生长环境也让第一批中国企业破土而出,真正的中国品牌开始萌芽发展。
1984年,国家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设立中国国际广告公司,开展广告经营、国际展览、国际交流、进出口贸易、实业投资等业务。
同年,北京广告公司的出口广告部与扬罗必凯广告公司合作,为北京天坛牌地毯在美国市场策划整体广告活动。
此外,国外样本、宣传品观摩展览也调动品牌外宣的积极性。
1983年,中国对外贸易广告协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全国出口商品广告摄影展览。
各省市的外贸广告摄影人员积极参加此次展览,全国共选送了近千幅作品来推动对外广告宣传工作的健康发展。
体育营销兴起,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
对外宣传如果仅靠样本的形式,根本不能达到向消费者宣传的目的,需要做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
但是当时国外的广告费用高昂,对于刚刚走出国门的品牌来说难以承担。
因此在1981年,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选择与日本相扑协会合作,将相扑比赛命名为中日友好景泰蓝相扑大赛,并且通过向冠军颁发景泰蓝奖杯来向日本市场传达中国景泰蓝的价值。
1984年,健力宝作为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饮料,在中国健儿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日本《东京新闻》刊登了中国运动员们在奥运会上依靠健力宝这种“中国魔水”加快出击、取得优异成绩的报道使得健力宝迅速成名。
改革开放后的10年间,我国出口商品广告出现了诸如:北京地毯、上海清凉油、北京桂花陈酒、天津玫瑰露酒、山东大花生、上海自行车、浙江丝绸等一批面向重点出口市场的思路对头、方法得当、效果明显的出口商品广告案例。
⑤虽然中国出口广告业务开始逐渐恢复,但是由于对目标市场和使用媒体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做一些市场调查和广告计划时依然要面对重重困难。
中国品牌并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突破困境,为品牌的对外传播展开了不懈努力。
四、1990-2000年: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试水期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在华跨国公司的营销攻势的洗礼后,扩大了眼界。
外资品牌带来的先进的营销观念、企业战略使中国企业开始有了更加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
1996年国务院发布《质量振兴纲要》,明确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名牌产品。
海尔、联想、华为等品牌意识到了品牌国际化战略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实施“走出去”战略,跃入国际化大潮中。
在这一时期,中国品牌为了增加在海外的曝光,做了很多的尝试。
首先,广告牌是中国品牌在国外造势的良好工具。
1995年5月1日,三九集团在美国时代广场的一块广告牌上,打出了“999药业”的广告。
该品牌成为第一个在世界上广告密度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区做中文广告的品牌。
此举吸引了多家西方媒体报道。
其次,中国品牌也尝试举办海外新闻发布会,让世界目光聚焦品牌。
1992年,双星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纽约举办海外新闻发布会的品牌。
在发布会上,双星总裁汪海脱鞋打广告挑战国际市场,吸引了大量的目光,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此外,行业会展也为企业“走出去”铺路。
1996年华为成立了海外市场部,并且随后每年都参加全球各地举办的国际通信展,增加在行业中的曝光量。
李宁公司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体育用品博览会,以品牌准入的方式征战欧洲市场。
除了展开多样的品牌传播活动以外,还有一些品牌通过其他方式开展品牌的国际化战略。
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厂,通过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逐渐打开市场,成为第一家“走出去”的中国品牌。
1990年到2000年是中国品牌的学习成长期,很多今天的大品牌都是在这个时期崛起的。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大批中国品牌开始尝试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发声,吸引世界的目光。
五、2001-2009年: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快速发展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提出企业“500强计划”,本土企业开始加快入世步伐,中国品牌和国际品牌的竞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中国制造”集体走出国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约有60%在2005年以前就已经有各种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如联想、华为等,公司的海外营业额已经超过国内。
本土品牌对外传播方式进一步丰富。
这一时期,中国凭借制造大量廉价的出口产品,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也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
由于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代工企业,导致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低下,“中国制造”的低质廉价形象几乎成为了中国品牌形象的代名词。
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也意识到塑造国家形象和创建知名品牌的重要性,开始在世界舞台上进行对外传播。
2009年,由商务部主导的以“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形象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出,旨在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此时一些中国企业还通过在海外上市和国际化并购引发关注,助力品牌传播。
从2000年起,我国把“走出去”战略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网易、新浪等一批互联网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引发西方媒体关注。
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并购重组,来扩大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TCL收购汤姆逊等等。
中国本土企业对外投资和并购,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是对品牌传播的一次助力,引发海外民众去了解中国本土品牌。
中国企业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品牌意识开始加强。
在营销传播方面,一些中国企业还积极建立品牌海外官网,邀请本地的明星担当品牌代言人,联系当地的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品牌报道,增加品牌在海外的曝光,扩大品牌知名度,努力与本地消费者相连接。
六、2010年至今: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品牌提升期进入网络时代后,中国品牌的对外传播方式更是花样翻新,丰富多彩。
很多品牌利用网络技术在海外市场策划精彩的品牌传播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与此同时,那些已经积累一定名气的中国品牌,开始着力升级品牌战略,努力打造高端的中国品牌形象。
互联网成为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
相比其他媒体,网络媒体更能打造人性化品牌,与消费者建立紧密的关系。
小米进入印度市场时开设了脸书账号,每天与消费者进行紧密沟通。
在印度传统的排灯节期间,小米还在其脸书账号上开展营销活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参加,运用网络媒体成功与印度消费者拉近距离,传播品牌理念。
近些年,很多中国品牌花大手笔赞助体育赛事来营造高端形象。
中国品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海外发展后,不仅懂得注重贴近当地文化习俗,利用本土的事件和活动进行营销来减少当地消费者对于国外品牌的陌生和疏离感,还通过赞助知名高端的体育赛事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信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