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
- 格式:docx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4
屋脊兽狮子的简介
古时人们在屋脊上安置一种叫“兽”的神兽,也叫“狮子”。
这种神兽形状像猫,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是帝王、贵族的象征。
屋顶上的神兽,又叫“脊兽”,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很有特色的
构件。
在中国建筑中,屋脊上一般都安放兽头。
兽是古代汉族劳
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建筑形式,在宫殿、陵墓、佛塔等建筑物上应
用很广泛。
兽头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屋脊兽和斗拱两种:
1.屋脊兽:又名“鸱吻”,俗称“皇吻”,是古代宫殿、陵墓、佛塔等建筑物上一种很有特色的构件。
它的造型像一个大吻,上
面长着两只尖角,口中衔着一根树枝。
在民间传说中它是龙的第
九个儿子,而且是最凶猛的一头龙。
因为它住在北方,所以民间
又称它为“冰猫”。
2.斗拱:斗拱也叫“斗拱”或“角梁”。
在屋脊上安放兽前
要有一个承重量的构件叫“昂”,而这个构件就叫“斗”或“拱”。
—— 1 —1 —。
识别汉风、唐风、宋元风的建筑,看这个构件就够了历代吻兽造型大全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上多有装饰,非常有特色,这种构件还是区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的显著标志,本次推送就为大家分析传统大式建筑屋脊上特有的装饰——吻兽。
延庆寺大雄宝殿,遗介制图汉式吻兽:简洁朴素虽然一般将吻兽或鸱吻的出现上溯至战国的《山海经》,但从汉代的画像砖和陶楼中可以看到,当时建筑的瓦面之间虽然已经有了朴素的连接装置,但并没有出现后来常见的异兽形象,早期脊式还是简单大气的。
东汉陶楼,湖北襄樊出土唐式鸱吻:亦鱼亦鸟在唐代成书的《北史·宇文恺传》和《晋书·安帝纪》中第一次出现了“鸱吻”的名称,从目前出土的北朝和唐代遗物来看,唐代鸱吻的样子逐渐定型,多呈瘦高的鱼型,在一些佛教建筑中还有呈鸟羽状的鸱吻,以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妙音鸟。
北朝鸱吻宋辽鸱吻:复杂华丽鸱吻的形状,一般认为在中唐、最迟在晚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吻兽内又多了小型龙兽等装饰。
龙的形象逐步出现在这时的鸱吻中,可能是受到当时游牧部落的影响。
独乐寺山门值得一提的是,蓟县独乐寺山门作为辽代建筑的代表,由于现存一些唐宋时期的建筑,由于历经风霜,所以鸱吻经常有断裂、缺失的现象。
而独乐寺山门的鸱吻也成为修复古建筑鸱吻的一大原型。
例如五台山南禅寺的鸱吻就以独乐寺山门为样修复。
南禅寺南禅寺鸱吻细部辽代鸱吻线描图可以看出,修复后的南禅寺鸱吻基本是按照独乐寺山门的鸱吻仿制的。
在现存辽金建筑中,也有鸱吻缺失而没有及时修复的,例如金代善化寺三圣殿。
善化寺宋辽金的鸱吻中,龙这样的异兽形象更加流行。
鸱吻的装饰也越来越繁复。
如宋代晋祠圣母殿和金代崇福寺弥陀殿。
崇福寺崇福寺鸱吻细部元代鸱吻线描图明清吻兽:各司其职明清对建筑的规范也更加明确,更加严格。
民间又为这一套秩序附会了一众传说,所谓“龙生九子”的故事就诞生在这一时期,而龙的第九子“螭”就被安排在了屋脊两端,成为了辟火压胜的法宝,吻兽的形象最终定格了,在故宫、颐和园的屋顶上,我们都可以见到这一瑞兽的形象。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作者:王铭珍来源:《北京档案》2008年第03期当人们走进故宫游览时,就会发现,所有建筑的屋顶正脊两端、垂脊、岔脊、戗脊上,都装缀着一些琉璃动物形象。
正脊两端的叫“吻”(俗称火吻),岔脊、戗脊尽头则是一排排的琉璃小兽。
这些吻兽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和殿的琉璃大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
每只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约4.3吨。
大吻表面饰有清晰的龙纹,故又叫龙吻。
该龙威武异常,四瓜腾空,怒目张口,吞住正脊,吻背插着一把宝剑(据说这只吻负罪在身,让它在这里扛梁抵罪,并在背部插上一把宝剑,以示永远不得脱身),把大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大吻安置在屋顶正脊的两端,有重要的建筑作用。
因为这部分容易漏雨,大吻安置在这里,正好严密地封固了前后坡和前后三坡瓦陇的接口处,防止了雨水的渗入。
另外,在明清两代,人们还把大吻视为镇火神吻,寓意防火。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宣统皇帝登上宫殿同龙吻做游戏的照片,那龙吻高溥仪一倍。
檐角的琉璃小兽光彩艳丽,栩栩如生。
它们排列的数目多少是根据殿宇的等级差别决定的,最多为10个,最少只有1个。
以等级最高的太和殿为例,小兽就排列了10个。
这些小兽由骑凤仙人领着,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风姿各异,远望既像是一队天兵行至悬崖而勒马,又像是一队天神站在檐角探寻人间之奥秘。
这些小兽多是根据古代神话想像出来的,各有寓意,或吉祥如意,或勇猛威严,或消灾灭祸。
例如“行什”在《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猴,该饰体虽然略具猴的轮廓,但背上有双翼,且手持金刚杵,宝杵历来就有降魔的功效。
“行什”位于屋顶上,身有双翼,很似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大概是可以消灾免祸,用于防雷的。
雷电袭来,它可以舍身救主,同时又含有主持公道、剪除邪恶之意。
同样,这些小兽也是屋顶防漏的重要部件。
岔脊、戗脊所在部位,也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这条交汇线的连砖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工匠巧妙地把小兽和盖脊瓦铸在一起,体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在古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对于屋顶翘脚处的走兽都要按照规定布局屋顶上的走兽数量,样式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这些小动物一般被称作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而行业内部则形象地称它们为小跑或“走投无路”,这种称谓十分形象、贴切,因为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历代帝王及达官贵人均喜欢把它塑在宫殿、庙宇和住宅上,以示清明、吉祥。
我国许多古建筑的屋脊上还塑有一排奇特走兽,而且是建筑等级越高,其走兽就越多,最多可达11个。
如北京天安门城楼的翼角上就雕有九种走兽:龙、凤、狮、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狲,这些都是古代神话中的吉祥物。
那么,究竟这些屋顶上的走兽都有哪些,又有何寓意呢?一般的古建筑屋顶的走兽布置,顺序如下:歇山式屋顶戗脊(庑殿式屋顶垂脊)的最前端通常都会有一个骑着小兽的仙人作为领队,走兽便在仙人之后,顺序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之后还有戗兽收尾,旁边还有一只垂兽保驾。
房屋品级的不同决定了走兽的数量,清代以来,对走兽的大小、奇偶、数目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必须是一、三、五、七、九等单数。
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1、龙,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能在水里游,云中飞,陆上走。
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
唐宋视为祥瑞的象征。
明清将之象征帝王,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这龙是皇权的象征。
2、凤比喻有圣德之人。
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
”它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3、狮子在佛教中为护法王,是勇猛威严的象征。
《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海马前者追风逐日,凌空照地,后者入海入渊,逢凶化吉,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都是忠勇之兽。
5、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脊兽简介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
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
后来脊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并有严格的等级意义,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
古建筑上的脊兽古建的殿顶多为庑殿顶,还有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
而庑殿顶是我国古建屋顶中的高级建筑形式。
其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前后两坡相交成为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垂脊,合为五脊。
重檐庑殿顶则是在其下又有短垂脊,共九脊。
再说吻,正脊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称“正吻”、“螭吻”,因传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
一说其为海兽,喜登高眺望,喷水如雨不怕火,于是将之装饰于此,取喷水镇火保平安意。
其背后各有双角小兽头,称脊兽。
而在殿顶各条垂脊端部的龙首称“鸱吻”,即鹞鹰,因喜四方眺望,故置于此。
在殿顶岔脊的下端,又有一龙首,称“嘲风”,传说其胆大、好险,便置此。
这屋脊、角兽合称“五脊六兽”。
再说小兽,在殿顶翘起的戗脊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种小兽,称“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9、7、5、3不等,均为奇数。
雍和宫各大殿上的小兽以法轮殿和万福阁为最,均为7个,因此二殿系寺院的中心建筑,小兽的数量是随着宫殿等级的抬升而逐渐增加的。
《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狎鱼之位可置换。
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
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鸱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
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而“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
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螭吻,龙头鱼身,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传到日本後则称为「鯱」,最为人所知的是位於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城上的金鯱。
鸱尾约於唐末鱼形化,因此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并没有确定的说法。
鸱尾常用作建筑物上的吻兽,因此也成为吻兽的别称。
传说中,龙性淫。
与牛交合,生麒麟。
与鲲交合,生蛟。
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没有确定的说法。
《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後,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
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鰲龙。
螭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螭吻,即建筑装饰中的一种图腾纹饰,常常出现在古代建筑中,尤其是古建筑的屋檐、门额等位置。
螭吻通常呈龙形,拥有弯曲的身躯和向前伸出的头部,有时还配以花卉、云纹等装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古代中国,螭吻是一种象征吉祥、辟邪的图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视为护宅神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螭吻还具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具有龙的形态的螭吻被赋予了龙的神性,代表着权威、尊贵和吉祥。
螭吻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建筑,更是表达了人们对权力和祥和的向往和追求。
螭吻在古建筑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一种装饰元素,又是一种象征图腾,更是一种艺术表达。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对建筑美学和工艺技术的追求,更承载了人们对祥瑞和吉祥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更能够体会到古建筑在保护祈福和美化环境方面的特殊意义。
愿我们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珍惜古建筑,让螭吻这种神秘而神圣的图腾在我们心中永存。
第二篇示例: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螭吻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元素,它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寓意,常被用于建筑的屋檐、门窗和墙壁等处,起到装饰和保护的作用。
螭吻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建筑中,螭吻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装饰,还包括保护建筑、祈福、辟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和象征意义。
螭吻在古建筑中起到装饰的作用。
螭吻的形态多样,有龙头、凤尾、狮身等不同造型,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风格和主题进行选择。
螭吻的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和气势,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
螭吻常被用于建筑的屋檐和柱子上,或作为门窗的装饰,为建筑物增添独特的艺术韵味,使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螭吻在古建筑中具有保护作用。
鸱吻——深情的守护神鸱吻,闻其名总感觉深情款款,温情脉脉。
这咬定屋脊,展翼昂扬风雨中的灵兽,其实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部件。
正脊的两端,是屋顶的前、后坡与侧坡的交汇点,形成的缝隙处容易造成漏雨,因此聪明的工匠给它带上“帽子”加以防护,这个“帽子”,就是鸱吻。
结构上起到了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的作用。
最初因其造型似鸱的尾部,名曰鸱尾,到了中唐至晚唐期间,发展成一个带有翘卷短尾的兽头,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而称鸱吻。
之后,随朝代的变迁,造型时有变化,于是出现了螭吻、龙尾、龙吻、蚩尾、蚩吻、祠吻、吞脊兽、正吻、大吻等诸多名称。
鸱吻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龙生九子之一,形似无尾四脚蛇,喜欢在险要处张望,又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二说汉武帝时,所建柏梁殿失火,来自越地的巫师献策,说海中有一种神鱼,虬尾似鸱鸟,鼓浪即降雨,做它的样子安在殿脊上即可防火。
三说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印度的摩羯鱼传到中国,摩羯鱼(即鲸鱼)在佛经上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
但无论是本土制造还是舶来之品都是用来避火,有扶正辟邪之意。
鸱吻从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
由柏梁殿的故事可知汉代人开始称呼鸱尾,不过,尙未见实物。
据梁思成先生考证,以汉石阙分析,“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
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晋书·五行志》:“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
” 说明晋开始明确使用鸱尾。
但真正的鸱尾图像则见于北朝时佛教石窟的雕刻之中,在脊端呈角状翻翘,形似鸟翼。
龙门石窟古阳洞内,在刻有正始四年(507年)题记旁边的建筑雕刻中的鸱尾,虬尾上指,背后无鳍,身无雕饰,应是鸱尾中比较原始的、早期的形象。
唐代的鸱尾形制逐渐固定,一般呈鱼尾状,尾的方向内卷,造型简洁浑厚。
中国古建筑屋脊的守护神——鸱吻和神兽鸱(chi)吻和神兽中国古建筑的大殿,正脊两端雕塑的兽头,叫鸱吻。
传说,龙生九子,即龙与别的九样灵兽交配后繁衍出九个混血儿,而每子都不是龙,它们的名称分别是:贝履、霸下、狻猊、椒图、睚眦、嘲风、鸱吻、螭首、哜吻。
他们不仅外貌不同,性格也不同。
据说,龙的九子之一的鸱吻,住在南海,他能喷水成雨。
汉武帝时,因宫殿经常发生火灾,依据“术士”们的说法,在宫殿的正脊两端装饰鸱吻即可镇火。
由此看来,滴水大殿正脊两端雕塑的两个鸱吻,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灾。
人们还会发现,鸱吻的背上插一剑。
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公元239-374年,晋道士。
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县令,感晋室棼乱,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
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旌阳)的剑。
鸱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
滴水大殿垂脊的一排神兽的顺序是(由下往上):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哜吻。
中间的五个叫神兽。
“仙人”、“神兽”装饰在殿顶的垂脊上,此法起源很早,从汉墓出土文物及唐代的敦煌壁画,均可看到类似情形。
其中龙、凤象征着和谐祥瑞。
天马、海马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把这些神兽依次排列在垂脊上象征着吉祥安定,消灾灭祸,还含有产持正义、翦除邪恶之意。
这排神兽除象征吉祥、除恶外,也是古建筑的一种装饰品。
在五个神兽前面的“仙人”骑着凤,传说此“仙人”是闵王因暴虐而走投无路被日晒的形象。
最后边的一个叫哜吻,是龙的九子之一,由于它好高骛远,所以把它放在这里,正如龙的九子之一贝履,因为它力大无穷,让它去驮碑一样,各尽其能罢。
“神兽”最多的是十个,它们的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吼)、行什(猴)。
古建筑屋顶上的小兽,你可曾了解他们的存在古建筑的房脊上,常常看到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兽,依次排着,这些小兽都有什么讲究?有多少类,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建筑屋脊上的这些小兽的讲究和等级用法!脊兽讲究1.古建筑屋脊上,置放瓦质或陶质的兽形装饰,叫脊兽。
2.在古建筑的檐角上排列着一排小像,排头的是一个骑着凤凰的小人,其后是一排小兽,最后面有一个较大的兽头,就是“垂兽。
3.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4.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
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
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
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
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除宫殿庙宇外民宅不得安兽。
脊兽种类1.古建筑屋脊上,置放瓦质或陶质的兽形装饰,叫脊兽。
除宫殿庙宇外民宅不得安兽。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脊兽按类别分为“仙人”、跑兽、垂兽、戗兽及鸱吻。
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古书有云: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
后来,神兽发展为装饰功能,中国古人将屋脊上的小兽,奉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认为它可以“护脊消灾”。
屋脊上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即骑凤仙人,又名仙人骑凤。
后面是走兽,通常数量为奇数(单数),9为最高。
据《大清会典》记载,这些小兽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斗牛、行什(háng shí )。
故宫太和殿上的脊兽是唯一俱全的,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它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仙人古建上将骑凤仙人安排在屋脊边缘处的首位,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意。
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外观特征明显,都是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
组成。而屋顶是整体建筑中最重要、最具独特风格的部份,其屋脊上的吻兽装饰,
更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由一条正脊与四条垂
脊组成。古代宫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物,因形似鸱尾,故称“鸱尾”或“蚩
尾”、“鸱甍”、“鸱吻”、“祠尾”。
古建筑屋脊上吻兽的来源,古人、今人都曾作过考证,说法也不尽统一。其
中置吻兽以驱邪禳灾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一、屋脊上安置吻兽饰件是显示古建筑美观、庄严,用以寄托人们的某种信
念。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表现手法。据中国史料记载,在汉代(前202~220
年)以前,较为尊贵的建筑物上,人们常以凤凰的形象置脊饰由禽鸟到鱼龙的演
变过程。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鸱吻的形象越来越近于龙纹形式,
并被列为龙子之一。传说中的龙既有驱邪厌胜之功,又有翻云播雨之力,可以避
火禳灾、化难呈祥的缘故吧!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二、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的。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
不利,火灾是木构建筑的最大威胁,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之,古
人把鸱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就很可理解了。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
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
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
“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古建屋脊上吻兽的形象和寓意,也因施用于不同建筑物而有差异。在一般宫
殿坛庙殿脊上,多施用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吻兽;而在城楼、箭楼的正脊上,则
使用面朝外、背向正脊的兽头。它就像守卫关阙的将士,雄踞于敌楼之上,捍卫
着神圣的疆土,深寓着抵御外敌入侵之意。
三、另据有人考证,古时也有以鸱鸺(即猫头鹰)的形象作脊饰的。因为“鸱
鸺夜撮蚤,察毫末”(庄子语),迷信的古人利用它夜间能视这一点,制其形于
屋顶,作为守夜之镇物,以避禽兽鬼魅的侵害。这大概就是脊饰被称为“鸱”的
缘由吧!
四、到了汉代,宫廷经常发生火灾,殿宇楼阁尽被焚毁。于是,道士们纷纷
献计献策,提出要在屋顶上施镇压之物以禳火灾。《事物纪原》卷八引吴处厚《青
箱杂记》云:“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谈的就是这件事。又据《梦游录》载:“汉以
宫殿多火灾,术士言天上有鱼尾星,为其像于屋以禳之”谈法也大略相同。至于
鸱吻究竟是何物,其说不一,有说是鱼尾星的,有说是海中鱼的,也有说是龙王
之子的,可见,在当时乃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脊饰的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从
现在尚能见到的资料看,鸱吻有的呈龙状,有的呈鱼形,有的则似鸟非鸟,似鱼
非鱼,反映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吻兽,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在古建筑屋顶上,
分别有正脊、垂脊、戗脊、围脊等部位,在各脊的尽端或转折处,都置有吻兽。
在古代,龙吻并非一般建筑都能使用,大都用于宫殿或庙宇。宫殿的龙吻制
成后,皇帝要派一品大臣前去迎接。安龙吻时须举行隆重仪式,要焚香、行跪拜
礼,以示敬意。
明清时,出现了龙吻的颈背上插有宝剑,并露出扇形剑靶。据传,这把剑是
晋朝道士许逊之物。许逊曾任旌阳县令,勤俭廉洁,为当地治水患、除瘟疫,深
受百姓爱戴,人们敬称为“许旌阳”。
后来许逊弃官拜师学道,在他一百三十六岁时,全家四十二口同时白日飞升,
连所养鸡犬亦随之而去。升天后,乡人就地立祠供奉,人称“许真君”,宋徽宗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时赐封为“神功妙济真君”。龙吻上插剑,目地是锁住龙吻,防止它擅离职守逃
回大海;还有就是避邪,因为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