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天下之广居》《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二、阅读(满分60分)(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
(12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
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
”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注释】①既:即。
便。
②脰(dòu):颈。
③维:语气词,不译。
④回:转变,改变。
⑤倍:通“背”,背坂。
⑥革:改变。
⑦为:算作。
算是。
9.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A.崔杼谓.晏子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D.以.顺为正者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得志,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12. 【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17年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和译文)第九课《三峡》古文比较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木,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有惊知已于千古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两岸连山,略无..阙外(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3)固.难以辞叙(4)悉以临.惧相戒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B、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C、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D、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两项是()()(4分)A、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以.刀劈狼首B、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若听茶声然.C、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间千二百里故人不独亲其.亲5、解释下面的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16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往之女家(2)或败奔(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答案】(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D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始学斋记张履祥①语溪董子,岁暮将归,以始学名其斋,愿一言以志别。
予衰吃无闻,复何言哉?顾教衰俗敝之日,一旦盛年之士怀抱美志,期于进德修业,能不喜溢于中,亟述所闻以劭之?②窃惟天地之生,人为贵。
仁义者,人之所以为心也。
【甲】今予与子处覆栽①中,服衣冠,负书册,列于士林,口既贵于人人矣。
【乙】可不求其所以贵于人人者,以无忝天地之心乎?曾子日:“土不可以不弘毅。
”孟子日:“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
弘者,广居之量也;毅者,行道之力也。
【丙】其始,英不自其一念不安于人人之所为,而守之不变,致知力行,以至于终其身,又自其身推而达之。
莫不始自一人独立不惧,勉焉不已,以渐及于家邦之远。
【丁】③故日:“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然欲居仁,必充其无欲害人之心;欲由义,必充其不取非有之心。
非然者,终不免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利之徒,旦昼所为,梏亡其固有之良而已。
揆其失,惟在辨之不早辨也。
④辨之云何?今日者,感民生之憔悴,尝为之侧然于中:见人事之不减,甚恶其廉耻道丧。
常内省诸己,孰为仁,孰为义。
不表饰于大廷,不苟弛于幽隐,人知之惟是,人不知亦惟是。
当其穷,入孝出弟,闲圣道以正人心。
及其行,以不忍人之心遇恶扬善,正君而定国,约困而不陨,通显而不盈。
庶乎不失任重道远之义,而后无负于衣冠,书册,中处覆载间也。
⑤畴昔之日,所闻于师者如此。
予悔始之不力,冉冉而老,无能为也已。
子其勉之。
(有删改)【注】①覆载:指天地。
21.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董载臣在回乡就学之前特地请张履祥为书斋命名。
B.董载臣不忍和张履祥久别,所以请他作记以留念。
C.张履祥为董载臣书斋作记以表示对他归来的欢迎。
D.张履祥满意董载臣的为学精神,欣然答应其诉求。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
(1分)Λ.则B.以C.而D.盍23.小宁在检索文献时,发现“若火之然,星星攸灼,至于燎原野而烈山泽;若泉之达,涓涓盈科,至于经川渎而放四海也”几句未选入本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7-10题。
(15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①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②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③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④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①公仪子:即公孙仪。
②夫子:对男子的尊称。
③下人之色:迁就他人。
④即:假如。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2)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相:__________(4)虽嗜鱼虽:__________8.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B.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C.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D.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答:10.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公孙仪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为什么?(4分)答:参考答案:(二)(15分)7.(4分)(战争)停息遵循任宰相即使8.(3分)B9.(4分)(1)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您喜欢吃鱼却又不接受(鱼),为什么呢?10.(4分)示例一:我赞同(1分),因为公孙仪不受鱼体现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所以他是大丈夫(1分)。
《论语》十二章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7套)(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已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分别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与子贡。
②益:进步。
③损:退步。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 (2)四十而不惑.惑:______ (3)商好.与贤己者处好:______ (4)如.入芝兰之室如: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3)从【甲】选段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请分点概括。
(4)【甲】【乙】两个选段都涉及交友这一话题,但谈论的角度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案:(1)(1)生气,恼怒(2)迷惑,疑惑(3)喜欢,喜好(4)好像(2)(1)(我们)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
(如果也有)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加以改正。
(2)(如果)不了解做儿子的,那么看看他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人,看看他的朋友(就可以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
(共10分)(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二)何易于为益昌令。
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
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
”即自焚之。
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
榷(què),专卖。
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
③矧(shěn):况且,何况。
④阁诏:搁置诏书。
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2)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6.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分)17.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分)答案: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14.(1)行冠礼(2)遵从(意思对即可。
一小题1分,共2分)15.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意思对即可。
2分)16.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
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⑤,藏吏叩头。
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
”黄门不服⑥。
亮曰:“此易知耳。
”令破鼠矢,矢里燥。
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②黄门:宦官。
③中藏:宫中仓库。
④渍:浸、蘸。
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⑥服:认罪。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B.向求,实不敢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此易知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令破鼠矢/国破山河在(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3)孙亮是如何判断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2)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B.人恒过(经过)C.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D.而后喻(了解、明白)(3)本文围绕哪两个话题来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5)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增长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 -14题。
(11分)(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荣华不可以淫,贫践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此之谓大丈夫。
(《荣华不可以淫》)【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 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B. 得志,与民由之(因为)C. 衡于虑(堵塞,不顺)D. 入则没法家拂士(辅弼)11. 以下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 分)例句:行天下之大道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汝心之固C. 驴不胜怒,蹄之D. 已而之细柳12.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 分)A.【甲文】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案例,说明担当重担的人并不是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辛的磨炼、引出论题。
B.【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一定经历劫难的一般意义。
C.【甲文】“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单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乙文】对大丈夫的论述精华是“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
1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
( 2)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南宋民族英豪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胁利诱,一身正气,冷静就义,正表现了孟子“大丈1论断中的哪一点?请再举一个荣华不可以淫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①盗杀而食之,(乐羊子)妻对鸡不餐而泣。
姑怪.问其故。
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
”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
妻闻,操刀而出。
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
”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
盗亦不杀其姑。
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注举)①姑:丈夫的母亲。
9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
(2)富贵不能淫.:______
(3)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______
(4)姑怪.问其故:______
94.下列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自伤居.贫B.使食.有它肉/肉食.者谋之
C.太守闻.之/闻.寡人之耳者D.以.礼葬之/以.其境过清
95.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
9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句句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能增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又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甲]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事态度。
C.[甲]文中孟子兼承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明确了要做大丈夫,首先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D.[乙]文中乐羊子妻的做法,正好可以诠释[甲]文中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观点。
【答案】
93.(1)正道(2)使昏乱(3)曾经(4)感到奇怪
94. B
95.(1)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2)放下你的刀顺从我可以保全你的性命,不顺从我,就杀死你的婆婆。
9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