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食性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8.28 KB
- 文档页数:4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学院路小学三年级45班养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一、问题提出: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以指导学生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为目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了解蚕从卵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个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
“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家庭亲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选择养蚕为学生体验活动,我们考虑到养蚕活动的可操作性强。
首先,三年级45班的孩子们生活在城市,从未养过蚕,他们对于养蚕感觉新鲜、好奇,认可率很高,很喜欢这项科学实践活动,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其中。
其次,选择养蚕作为学生综合实践体验活动,还考虑到孩子们刚好生活在城乡结合地带,家附近能够找到桑叶。
最主要的是考虑到蚕儿虽小,但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养育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科技知识却相当丰富。
他们通过养蚕能够了解动物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不同特点。
这项养蚕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水平,让他们在课外实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和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他们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宝宝的生长与变化,用观察、测量、记录等各种方法实行研究,持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在学校、家庭的教育合作中,培养起适宜孩子们成长发展的团结合作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养蚕的一系列的活动,既提升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养蚕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也能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伟大,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特别是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与班上的语文老师一起合作,指导孩子们将观察到的蚕宝宝生长变化过程,以及内心的真实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即时写下来,对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协助!二、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养蚕实践活动,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实行观察,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初步掌握养蚕知识和技能。
2、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测量工具对蚕实行定期观察测量、采集数据、简单记录。
【六年级】蚕的食性研究
蚕是人们很熟悉的昆虫,因为蚕是产丝的昆虫,所以人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蚕丝制品。
蚕是适应性很强的昆虫,它们的食性也非常特殊。
蚕的生活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蚕幼虫阶段是生长速度最快的
时期,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蚕幼虫主要分为五龄,分别称为“一寸蚕”、“二寸蚕”、“三寸蚕”、“四寸蚕”和“五寸蚕”。
蚕的食性主要是对桑树叶子的喜食。
蚕的幼虫阶段大约需要30天的时间,每隔三到四天就要换一次饲料,而且在蚕的生长过程中,食量也是快速增加的。
蚕的幼虫阶段低龄期主要是吃吐丝的营养液,它们会通过吃吐丝的营养液来得到所需
的养分,这也是蚕为什么能生产出丝的原因之一。
除了桑树叶之外,蚕在缺乏桑树叶的情况下,还可以选择吃其他植物的叶子,如橄榄、橡树、柿子树等,不过,这些植物并不是蚕的食物首选,蚕对这些植物叶子的消化也会不
如对桑树叶。
蚕在野外比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其自然习性。
野外的蚕生长环境比在
人工养殖环境中复杂得多。
蚕在大自然中的寄主植物也比在人工养殖环境中更多样化,蚕
在野外不会特别选择一种植物,而是会在不同种类的植物中采食,使其所需要的养分更加
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蚕的食性主要是对桑树叶的喜食,但是在缺乏桑树叶的情况下,蚕也会选
择吃其他植物的叶子。
对于蚕幼虫的饲养,我们应该尽量满足蚕对桑树叶的食欲,为其提
供充足、新鲜的桑树叶,这样才能保证蚕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丝量的增加。
蚕宝宝选择食物的实验报告
303班程景辉
实验目的
养蚕的时候,我养蚕的桑叶快要用完了,如果不喂给蚕宝宝能吃的食物给蚕宝宝吃,蚕宝宝就会饿死。
科学课本上说莴笋叶也能养蚕我也想做个实验研究蚕宝宝会不会真的吃莴笋叶?会不会还吃别的食物?
实验目标
1、研究蚕宝宝会选择哪些食物?
2、找到能代替桑叶的蚕宝宝的食料?
我的猜想
蚕宝宝可能会选择吃苦麦菜、莴笋叶、生菜和韭菜。
实验材料
10条饿了5个小时的蚕宝宝,一张白纸,苦麦菜,莴笋叶,生菜
没有蚕宝宝选择生菜叶和韭菜叶。
研究结论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根据以上实验研究的结果 看来蚕宝宝最喜欢吃桑叶 其次是莴笋叶和苦麦菜叶 不喜欢生菜叶和韭菜叶。
在养蚕的时候 如果没有桑叶给蚕宝宝吃的时候 就可以用莴笋叶和苦麦菜叶代替。
附件:实验过程图片和有关记录
用莴苣叶试养小蚕也有10天了,从个头上明显比吃桑叶的蚕要小很多,还有一些没有成活的蚕。
病蚕
我选了一些试着用莴苣叶来养蚕。
一方面是我的照顾不周,没能很及时、足量的提供给蚕莴苣叶,甚至有二次我把“生菜”当成了莴苣叶。
到今天为止,莴苣叶饲养的十余条蚕只剩下三条,并且个头和同
期食桑的明显小很多。
莴苣叶也难采到了,今天开始从新喂给桑叶。
给桑后,蚕马上就吃了。
【六年级】蚕的食性研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它们是蚕丝的主要来源。
蚕的食性对于它们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蚕的食性研究。
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蚕的产卵期一般为春季,卵期为8-10天。
蚕幼虫期一般为25-30天,幼虫从出壳时体长约1.5-2毫米,吃蚕食增长快,最后体长达到5-6厘米左右。
蚕幼虫期结束后,它们会停止进食,进入蛹期,蛹期一般为10-14天。
蚕的食性蚕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桑叶,也可以吃槐叶、柞叶、葡萄叶等。
蚕的幼虫期对于食物的需求非常大,一直到虫体长成后才会停止进食。
蚕的健康生长与食物的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其中纯叶蚕的桑叶需求量比稻壳蚕高出50%以上。
此外,桑叶的品质对蚕的食欲和生长状态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桑叶的品质取决于树龄和桑叶的季节。
桑叶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矿物质等。
其中,粗蛋白是蚕生长的关键营养成分,约占桑叶干物质的17%左右。
粗脂肪是蚕幼虫变态过程中,生长新组织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
粗纤维含量较高的桑叶,虫体消化吸收不良,可能会使虫体产生消化不良、严重发育受阻和发育延迟等问题。
另外,环境因素也会对蚕的食性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桑叶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桑叶生长、增加营养成分,从而提高蚕的生长质量。
总结蚕的食性研究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它的品质与蚕的健康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适宜的环境条件对桑叶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形成、蚕的生长质量、蚕丝的产量和质量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蚕吃什么
蚕主要还是以吃植物为主,很多叶子都是蚕会吃的,不过在喂养蚕的时候还是要看蚕是哪一个品种,这样才可以判断它到底吃什么。
1、桑蚕: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生菜叶、柘叶、楮叶、榆叶、鸭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
2、柞蚕: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植物的叶子。
3、天蚕:以壳斗科柞属植物的叶如辽东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树叶为食料
4、琥珀蚕:琥珀蚕能食数种植物的叶子,主食楠木叶,也食茜草科、虎刺等常绿树叶子,以及含笑属、樟属等植物的叶子。
5、樟蚕:樟蚕主要食樟树叶,丝质较优,也蛾食枫树叶、柜柳叶、野蔷薇、沙梨、蕃石榴、紫壳木及柯树叶等
这些就是蚕的一些常见的种类以及它们会吃的东西。
第1页共1页。
关于蚕的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蚕的基本生物学知识、蚕的历史、蚕丝的生产和应用以及蚕的未来研究方向。
蚕是一种重要的丝绸工业的昆虫,其丝绸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纤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本报告通过对蚕的研究,展示了蚕的生长发育、生态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内容,同时探索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蚕丝功能改良的前景。
关键词:蚕,丝绸,基因编辑技术,生态引言:蚕被认为是人类最早驯养的昆虫之一,其对丝绸的生产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蚕和丝绸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丝绸是中国的重要传统经济产业。
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的重视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蚕的基本生物学知识蚕属于Lepidoptera目,是一种蛹变昆虫,其幼虫生长较快,每个幼虫有4个摇滚期,成虫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交配和产卵,随后死亡。
蚕的食物为桑叶,桑叶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和蚕的天然食性可以保证蚕的顺利生长。
二、蚕的历史蚕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养蚕并利用其丝绸。
到了唐朝,中国的丝绸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了当时的丝绸生产中心,这直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三、蚕丝的生产和应用蚕的丝绸是一种天然纤维,质地柔软,手感细腻,具有良好的保暖和透气性,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和工业用品等领域。
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丝绸生产国,蚕丝的生产和应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蚕的未来研究方向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蚕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蚕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进一步改善蚕丝的质量和性能,提高丝绸产量和品质。
此外,也可以将蚕的基因编辑成为一种清洁能源,用于环保和生态建设方面,对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结论:蚕作为中国特有的昆虫,是丝绸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蚕丝的生产和应用给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态方面的重视,蚕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蚕的基因编辑也将会为生态建设和环保做出重要的贡献。
【六年级】蚕的食性研究蚕(学名:Bombyx Mori)是一种害虫,其幼虫主要以桑叶为食。
蚕的食性研究对于提高蚕丝丝绸的质量和数量,推动养蚕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蚕是一种典型的植食性昆虫,其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进食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两个方面。
蚕的食物主要以桑叶为主。
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且对于蚕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蚕的食物选择主要取决于其嗅觉和味觉的感知能力。
蚕对于桑叶的嗅觉和味觉高度敏感,能够准确地辨别出桑叶的香味和味道。
蚕对于桑叶的颜色和质地也有一定的偏好,通常更喜欢嫩绿色和柔软的桑叶。
在养蚕过程中,选择质量好、新鲜嫩绿的桑叶是十分重要的。
蚕对桑叶的进食量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蚕幼虫在第一龄至第四龄的生长发育期,以进食为主要活动,这个阶段被称为蚕的摄食期。
在此期间,蚕的进食量逐渐增加,并且随着蚕的生长,其对食物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
研究表明,蚕的摄食量与其体重和生长率成正比,即摄食量增加会促进蚕的生长发育。
在养殖蚕的过程中,合理控制蚕的进食量对于提高蚕的养殖效益非常重要。
蚕的食性还与其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有关。
蚕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下对食物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在蚕的化蛹期,由于其体内的能量消耗较大,对食物的需求量明显减少。
在蚕进入化蛹期前,应适量减少蚕的进食量,以提高其进入化蛹期的能力和质量。
蚕的食性研究对于推动养蚕业的发展和提高蚕丝丝绸的质量和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了解和掌握蚕的食物偏好和进食规律,对于合理选择蚕的食物和控制蚕的进食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蚕的食性,还可以探索蚕的育种和饲养技术,以提高蚕的养殖效益,促进养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一、实验目的探究家蚕取食桑叶是否属于先天性行为,分析桑蚕对不同植物叶片的选择性,并探讨影响桑蚕取食行为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蚕幼虫(受精卵孵化)2. 实验材料:桑叶、杨树叶、小白菜叶、薄荷叶、青菜叶、毛笔、培养皿、隔离饲养容器、实验记录表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1)桑叶组:将桑叶剪成相同大小、形状,放入培养皿中。
(2)杨树叶组:将杨树叶剪成相同大小、形状,放入培养皿中。
(3)小白菜叶组:将小白菜叶剪成相同大小、形状,放入培养皿中。
(4)薄荷叶组:将薄荷叶剪成相同大小、形状,放入培养皿中。
2. 实验过程(1)选取出壳2天、未进食的蚁蚕20余只,放入隔离饲养容器中。
(2)将剪好的桑叶、杨树叶、小白菜叶、薄荷叶分别放入四个培养皿中。
(3)用毛笔将蚁蚕扫入培养皿中央,记录蚁蚕的取食行为。
(4)观察并记录20-30分钟内蚁蚕的取食情况,包括取食叶片的种类、数量等。
3. 实验结果分析(1)桑叶组:蚁蚕取食桑叶,且数量较多。
(2)杨树叶组:蚁蚕取食杨树叶,但数量较少。
(3)小白菜叶组:蚁蚕取食小白菜叶,但数量较少。
(4)薄荷叶组:蚁蚕几乎不取食薄荷叶。
四、实验结论1. 家蚕取食桑叶是先天性行为,因为实验结果表明,蚁蚕在未接触桑叶前,已经表现出对桑叶的偏好。
2. 桑蚕对不同植物叶片的选择性存在差异,桑叶对家蚕的吸引力最强,其次是杨树叶和小白菜叶,薄荷叶对家蚕的吸引力较弱。
3. 影响桑蚕取食行为的因素可能包括叶片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口感等。
五、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家蚕取食桑叶是先天性行为,这与桑蚕的生理结构和生长发育需求密切相关。
家蚕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桑叶的依赖,从而形成了取食桑叶的先天性行为。
2. 实验结果还表明,家蚕对不同植物叶片的选择性存在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植物叶片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口感等差异,导致家蚕对某些叶片的偏好程度不同。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薄荷叶对家蚕的吸引力较弱,这可能是因为薄荷叶中含有某些对家蚕不利的成分,导致家蚕对其产生排斥。
【六年级】蚕的食性研究蚕是一种特殊的昆虫,它是家蚕的幼虫阶段,以蚕蛹为生的昆虫。
蚕的食性是研究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蚕的生长发育和丝绸的产生。
蚕的食性主要集中在桑叶上。
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来源,没有桑叶,蚕就无法生存。
在桑叶上,蚕以表皮为食,喜欢嫩叶和嫩芽,不喜欢老叶和枝条。
蚕对桑叶的需求量非常大,在生长期间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桑叶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除了桑叶,蚕在野外也会觅食其他植物。
蚕喜欢吃某些树木的嫩叶,如槐树、橄榄树、桃树等。
在野外,蚕主要以这些植物为食,但相比桑叶,它们的食量要少得多。
蚕除了食物的种类,还对食物的品质要求较高。
蚕只吃新鲜的植物叶片,不吃枯黄老化的叶子。
而且,蚕还对桑叶的含水量要求较高,它们喜欢含水量较大的叶子。
如果桑叶的含水量不足,蚕就会因无法摄取足够的水分而生长不良。
蚕的食性在蚕的生命周期中是有变化的。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主要以嫩叶为食。
当幼虫长大后,开始从桑叶上取食,同时也开始食用其他植物的嫩叶。
当蚕即将蜕皮成蛹时,它不再进食,而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
蚕蛹期并不进食,所以它跟幼虫阶段相比食性有很大的差别。
了解蚕的食性对养殖蚕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足够的新鲜桑叶给蚕吃,并注意桑叶的含水量。
只有给蚕提供合适的食物,它们才能健康地生长,产出高质量的蚕茧。
蚕的食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蚕的生态习性,还可以指导蚕的养殖工作。
希望通过对蚕的食性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蚕这一重要的昆虫资源。
蚕的食性研究
春暖花开时节,妈妈给我买了几条蚕宝宝,黑黑瘦瘦的,样子可不大好看。
可听说它们能吐丝结茧,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养好,要让它们吐出亮丽的丝线。
第一个星期,外婆从乡下采来了桑叶,别看这蚕宝宝瘦瘦小小的,可吃起桑叶真够快的,看得我都发呆了,也让我真正理解了妈妈平时总对我说起的那句话:“你呀,吃起零食来像蚕吃桑叶一样。
”它们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没几天就长得又肥又大。
可第二个星期,桑叶的来源便成了难题。
城里又没得买,这可怎么办呢?眼看着蚕日渐消瘦,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看见妈妈在捡菜,我灵机一动,咦,有了,蚕不一定吃桑叶吧,先用生菜叶给它们充充饥。
于是我从厨房拣了些生菜叶,洗净放入蚕的“卧室”里。
我高兴地想着:这下问题就解决啦。
可是,第二天一早,我拿着外婆刚从乡下带来的桑叶去看蚕,发现它们竟一口都没吃。
我心急如麻:蚕会不会生病了?是不是饿昏了?我赶紧把生菜叶倒了出来,把新鲜的桑叶放进纸箱里,谁知那些已饿得半死的蚕一下子把纸箱里的桑叶吃光了,全然没有一点生病的模样。
看到这番奇景,连忙把妈妈叫来,满腹狐疑地问妈妈:“蚕会不会只吃桑叶,不吃别的呢?”妈妈也弄不明白:“何不去请
教一下爸爸?”爸爸听了我的问题,笑了笑说:“蚕一般只吃桑叶,这大概是因为它们以桑叶为食物,逐渐养成了这种食性,而且变成遗传了。
我想大概是蚕最熟悉桑叶的气味。
”我又好奇地问:“那么说,只要有桑叶气味,蚕就有可能吃了?”爸爸鼓励我说:“你何不做个实验来证实一下。
”为了证实我的推想,就取出了两只蚕来做实验。
我先取来一些桑叶,把它们捣碎、榨出浓汁,再把浓汁涂到生菜叶上,然后放入蚕的那个“小卧室”里,那两只蚕很快爬过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两个星期以来,我天天让那两只蚕吃用桑叶浓汁涂过的生菜叶。
蚕不但没出事,反而长得非常健康。
我又突发奇想:蚕吃别的叶子也能长身体,而平时只吃桑叶,看来它是喜欢桑叶的气味,如果蚕闻不到气味了,是不是随便吃一些食物呢?带着这疑问,我查了一些资料,书上说:“蚕靠它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来辨别桑叶的气味的,如果破坏了这些器官,它应无法辨别桑叶的气味,就能随便吃其他植物的叶子了。
为了验证书上的说法,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那两只蚕,在蚕的头部下鄂处发现了一对很短的触角,触角上有个小孔,这是不是就是那个嗅觉器官呢?我试着用牙签沾了一些胶水涂在小孔上,并把蚕的触
角也涂上一层胶水,然后把这两只经过处理的蚕放入混有桑叶、生菜叶的纸盒里。
刚开始,蚕抬着脑袋东张西望,后来就低下头吃了起来,等到晚上,几种叶子被这两只蚕吃光了。
以后,我就用桑叶、青菜叶、榆树叶、莴苣叶、柘叶、无花果叶、蒿柳叶、蒲公英叶、洋葱叶等各种各样的叶混合来喂这两只蚕,一个月后,这两只蚕也结出了晶莹的丝团。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蚕不是只吃桑叶,但也留下了一些疑问:为什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蚕只选择了吃桑叶呢?带着问题我查了很多资料:这是因为蚕以桑叶为食物过日子的时间最多,由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繁殖在桑树上,逐渐地形成了最习惯于吃桑叶的特性,而且变成遗传性了。
有一位化学家曾经分析过桑叶中的气味,他把桑叶经过132-157℃的高温蒸馏后,在试管中得到了一种油状物,像乙烯醇、乙烯醛。
这种物质有挥发性,很像薄荷一类的气味,把它滴在纸上,在30厘米外的蚕也能嗅到。
蚕嗅到这种气味以后就很快地爬过来。
可见这是蚕最熟悉的信号气息。
近年来蚕儿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中,人们已基本查明了蚕儿成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种类及其最低需要量。
看来,掌握了科学方法还能改变蚕的生活习性,蚕不只吃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