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在数学教学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是隐含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龙华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
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
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总结(通用10篇)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总结篇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
这里我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关于圆周率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
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普遍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
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已逐渐成为共识。
这不仅是因为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事实,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治水中的地形测量问题,通过了解直角三角形各角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解决了许多治水工程的问题。
这种方法比西方三角学的研究早了2000多年。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还可以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
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句话叫“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在教学工作中我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有了一定的经验。
一、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要内容。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
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0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把中国数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可以多给学生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将这些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平时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小作业,如周末回家收集我国数学家的资料等等,然后回学校大家再一起交流。
2、以我国数学家们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结合教材,自然渗透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
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
”因此,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
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
1.发挥教材内容,自然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的重点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
结合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要求小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去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小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3.在练习训练中培养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
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数学教学德育与智育
数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
在数学教学中,德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因此,如何将德育和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数学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是指通过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
例如,通过讲解数学定理和公式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和科学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讲解数学中的对称、平衡、比例等美学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通过讲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其次,数学教学中的智育主要是指通过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例如,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讲解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讲解数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将德育和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解数学定理和公式时,可以结合数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和科学的方法论,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
意识。
此外,在讲解数学问题和解决策略时,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和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在数学讲堂中浸透德育教育一、数学教课中浸透德育教育的背景在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重教轻育“的教师 ,他们或许只重视教课 ,不重视育人 ,以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 ;或许只会教课 ,不知怎样利用学科教课浸透德育内容。
实质上 ,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应充足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 ,发挥学科教课主渠道的作用 ,不停浸透德育内容 ,以汇成一股长久的德育协力 ,进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
二、数学教课中浸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教课永久拥有教育性”这是教育教课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讲堂不单是传达知识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成的圣殿。
在数学教课中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品的养成 ,在教课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 ,才能使学生获得详细的、丰富的德育训练。
(一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标中指出 : “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地点,要与教授科学文化知知趣联合,浸透 ,贯串在各科教材中及学校各项活动中 ,并力争生动和形象化。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究 ,勤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数学的历史,就好像人类的文明史同样积厚流光。
在讲堂教学中应紧扣教课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长历史,正确评论我国优异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骄傲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门路。
讲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学生激烈的民族骄傲感和求知欲被激倡始来了 ,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
(二 )培育学生锲而不舍、勤苦研究的意志,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真谛、探究规律、是中华民族的优异质量。
一个民族就是在不停追求真谛、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
数学是融科学性、系统性、完好性与一体的一门学科 ,数学的学习必定是一个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过程。
好多半学家正是由于有了勤苦研究的精神 ,才会有所成就为我国的数学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之我见摘要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大多数老师中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
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此言差矣。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各科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
因此,数学教学中也可以无时无刻都渗透得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德育教育著名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大纲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
在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数学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加大渗透德育教育的力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在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让学生认识时间的不可逆性,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育不止是让同学学会学问,更紧要的是让同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兼顾学问教学和德育教育,对于培育同学的全面素养至关紧要。
以下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体会和建议。
一、重视培育同学的独立自主思考本领数学学科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同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可以加强同学的自主学习本领,并且可以让同学更好地理解数学学问的本质。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同学自主思考,帮忙同学养成自发思考的习惯,这不仅通过数学教学过程培育出同学逻辑思考和分析问题本领的同时,也能够让同学具备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育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加深入、明确和精准的思考本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接受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同学擅长发觉问题,并找寻其解答的思路。
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不仅能够把握比较核心的数学学问点,还可以让同学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提高其独立思考本领。
二、重视培育同学的沟通协作本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重视英语语言的训练,同时也重视让同学擅长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习惯性地接受应用实例和思维运算,而对于同学的实际价值有着很大的帮忙。
此外,数学课程还能够很好地培育同学基本的写作与创作本领,帮忙他们在思维动条与语言的运用上具有更加精准的处理本领。
我们还可以布置小组讨论及其他协作项目,让同学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讨论交流,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在协作中,同学不仅要能够适时发觉并解决问题,还要在团队交流中培育合作与协调的本领,加深人际关系的交流、互信本领,加强自身的应变与迎接挑战的本领。
三、重视培育同学的公正、正义和责任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同学面对真实的数学问题,帮忙他们培育敬业的态度,体现出数学工作者致力于数学实践的热诚。
进而引导同学通过正确的方法、流程、步骤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会总结阅历、归纳规律、提高本身的学习本领。
在数学课堂中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标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
所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终极目的。
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与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爱,能唤起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更强的信心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心里得到满足,就会逐渐地改变过去的不当做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改正缺点。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上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从不知不觉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标签:数学课堂;德育;智育现代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是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一、精选教材,渗透德育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历来是数学课程的使命之一,同时也是数学教学实施的难点之一。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只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
作者:王琴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6年第04期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大多数老师中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
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这一看法实在差矣。
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
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尝试渗透德育教学呢?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与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不要东拉西扯,故弄玄虚,用来哗众取宠。
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像陈景润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夺取数学桂冠,赢得全国人民的骄傲。
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
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这样不但把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
二、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
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
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德育教学的渗透,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从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入手。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
如在一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我曾拿出钱让学生自己去买东西,从而教育学生节约一分钱、一张纸、一支铅笔。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三、德育教学要直观、新奇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抽象地讲一点道理,作一些鼓动,这是收不到效果的。
德育教学的渗透应在直观、新奇的教学中进行。
应该让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最为适宜。
如面积的计算,在学生认识图形、计算面积的同时,让学生看地图,我们大庆有多大,黑龙江有多大,中国有多大。
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使祖国富强,需要科学,更需要我们少年去努力学习。
学生在这些常见的、熟识的,而平时又不去注意的实物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感受到莫大的教益。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我相信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只要我们精心设计,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将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