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港荃湾港区建材仓储物流基地一期项目填海工程环评简本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含专项分析)项目名称:年产2万吨各类防腐涂料项目建设单位(盖章):连云港太湖化工有限公司连云港太湖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评价适用标准建设项目工程分析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第十五章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15.1 总量控制原则与对象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该项目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应根据《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要求,在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指导下,充分考虑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管理要求,结合该项目工艺及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提出了我国实行污染物控制的12种污染物:大气污染物为烟尘、SO2、工业粉尘,废水污染物为CODcr、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格,固体废物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十五”期间我省继续对12种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在12种污染物中,CODcr、烟尘、SO2、工业粉尘为我省总量控制的重点项目。
根据该项目工程特点,综合考虑新建项目厂址周围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当地环境管理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本次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对象确定为:烟尘、SO2、工业粉尘。
15.2 总量控制目标分析15.2.1 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析该工程产生的废气主要来自蒸汽锅炉、热风炉和热风干燥塔。
蒸汽锅炉和热风炉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SO2和烟尘。
蒸汽锅炉每年耗煤428.4吨,烟尘产生浓度为3250mg/m3,SO2浓度为1745mg/m3,工程中增加了多管除尘器,除尘效率能达到90%以上。
在增加湿式脱硫装置后,仍能去除部分烟尘,效率可达80%以上,这样经多管除尘和湿式脱硫装置吸收后,除尘效率稳定能≥95%,按95%计算,排放的废气中烟尘浓度预计为162.5mg/m3,排放的速率为0.106kg/h。
附件1:《台山市滨海新城生活服务区项目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台山市滨海新城生活服务区项目填海工程填海项目陆域面积约47.0962万m2,拟形成陆域高程(黄海基面起算)6.0m(使用标高),设计回填标高为5.2m,标高计算及取值符合规范要求,并满足陆域使用要求。
台山市滨海新城生活服务区项目总占地面积470962 m2,四周设置宽60m的公共道路,中间分区设置宽20m的公共道路,道路中间均设置宽5m的公共绿化带,本区共分休闲游览区、体育娱乐区、特色美食区、行政办公区及医疗服务区。
根据本工程的自然条件、周边建筑材料情况以及前期工程经验,本工程海堤采用斜坡式结构形式。
堤心采用10~100kg抛填开山石。
陆域形成工程本阶段考虑了采用回填惰性拆建物料,回填工艺可满足使用要求,推荐陆域形成方案可行、经济合理。
工程总投资28806.64万元。
2、工程分析•污染环节与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间海洋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有:海堤及隔堰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海堤、隔堰主体为块石堤心结构,自卸汽车运输开山石直接抛填在原有泥面上,悬浮物产生环节主要发生在抛石时对基床淤泥的扰动,悬浮泥沙产生源强为0.54kg/s;海堤及隔堰建成后再回填惰性拆建物料,推填溢流口泥沙产生量较小。
施工期海洋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海堤及隔堰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会在施工期对海域产生暂时性的影响。
•非污染环节与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填海建设改变了岸线走向,填海区域改变了海底地形地貌,将引起工程附近海域水动力条件的改变。
水动力的改变将引起泥沙运移态势,进而引起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变化。
填海改变了所在海域原有的海底底质环境,并造成一定量的生物损失;海堤及隔堰施工的悬浮泥沙也将对海洋生物生境造成损害,导致生物资源损失。
3、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结论环境现状分析采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2014年10月(大潮期)、2015年4月(大潮期)在该海域进行的海水水质、沉积物现状、生物生态调查和渔业资源调查。
《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采购服务用户需求书一、项目开展的必要性:目前,国务院通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石化产业布局规划方案》,该方案将我市列为全国重点打造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
为充分做好与《石化产业布局规划方案》衔接,我局拟对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的有关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未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暂停受理入园项目的环评”。
此外,《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规定:“已经批准的园区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建设规模、结构与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修订的,应当及时重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综上,本次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升级改造专项规划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二、单一采购的原因:1.鉴于《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进行审批,按照同级审批原则,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征求国家环保部的意见。
委托国家环保部直属机构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有利于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规进行环评,有利于与国家环保部充分衔接和沟通,确保环评工作顺利通过。
2.华南所作为《大亚湾石化区环境影响后评价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承接单位,其监测结果可以作为此次规划环评的环境质量现状依据,即节省费用约180万元,又可满足2015年9月底前完成编制和评审的要求。
为了高标准和按进度准时完成本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局拟采用单一来源方式对《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进行采购。
10.4对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结合项目已通过审批的穿越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本次评价提出项目工程除落实章节10.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外,还应针对沿线自然保护区采取以下环境保护措施:10.4.1施工阶段保护措施(1)项目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放线时应采取无人机放线等环境友好型的施工架线工艺。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施工活动应避开鸟类繁殖高峰期(4-6月),同时禁止在夜间和动物活动高峰期(晨、昏)施工。
(3)禁止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施工营地,减少对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
(4)在进入自然保护区段设置警示牌和宣传牌。
(5)对施工及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应采取避让等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林业主管部门。
10.4.2运行阶段保护措施(1)加强线路维修期的生态管理,对线路运行操作、维修人员,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制定巡线生态保护方案。
(2)在保护区设置界碑,工程附近沿线公路设置宣传栏。
(3)做好日常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环境现状数据档案及生态信息网络,并定期向当地相关主管部门汇报。
10.4.3风险防范措施(1)塔基施工区禁止吸烟,杜绝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
10.4.5生态监测措施(1)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对项目所涉及的自然保护区范围的生态环境状况作一次补充性的背景调查。
(2)施工期间定期调查资源、环境变动情况,分析工程对保护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开展运营期生态环境监测,可考虑自线路完成后每年度固定时间开展监测工作。
必要时聘请专业技术单位和人员,对保护区内线路附近的野生动植物进行定期、连续的监测,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进行科学的保护于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10.5对森林公园环境保护措施结合项目已通过审批的穿越叶挺市级森林公园与铁炉幢市级森林公园生态影响评价报告,本次评价提出项目工程除落实章节9.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外,还应针对沿线森林公园采取以下环境保护措施:10.5.1优化施工建设方案(1)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特征,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优化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工艺、施工工序、环境管理措施、防治责任范围等,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力度,保护好工程建设影响区的风景资源和旅游资源单体。
《南澳县下田安帆板及游艇训练基地填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南澳县兴达游艇旅游基地有限公司根据汕头市城市发展规划,拟填海工程位于南澳岛的西北部,在猴鼻尖至下田安海域,项目填海面积为36.5631公顷,防波堤(非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8.0096公顷,码头和栈桥(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1.3721公顷,港池用海面积4.6754公顷;建设防波堤总长1153.4m,其中西防波堤192.5m、东防波堤960.9m;建设护岸总长1464m,内坡护岸1015m、外坡护岸449m;水工建筑物有帆船帆板及游艇码头泊位330个。
基地内主要布置有:游艇俱乐部、帆船帆板俱乐部、商业中心、后勤保障用地等。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枯水期调查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除受到石油类的污染外,其余各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规定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普遍较高,所有监测站点达到二类水质的要求。
调查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这主要与调查海区附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人类活动短暂性排放石油类物质有关。
(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所有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
单项标准指数最高值为0.99,Q来反映各污染物的质量状况,由高向出现在砷和油类中。
以各评价因子的平均污染指数ie低排序依次为砷>铅>油类>锌>铜>硫化物>有机碳>铬>总汞>镉。
总体来看工程附近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好。
(3)海洋生物现状①丰水期海洋生物状况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海区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84~2.31mg/m3,平均值为1.68mg/m3。
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90.15~286.00mg·C/m2·d,平均值为178.40mg·C/m2·d。
附件二:《虎门港(太平)客运口岸搬迁填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虎门港(太平)客运口岸是东莞市唯一的水路客运口岸,虎门港(太平)客运口岸从开通时的每日2个航班(一进一出),发展到现在的18个航班(九进九出),现有的两个泊位已无法满足船舶高密度靠泊的需要。
由于场地的限制,客运口岸难以就地改造扩建,必须选址搬迁。
拟建项目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威远岛西南侧,属于虎门港沙角港区,项目西北侧距虎门大桥约2.5km。
工程拟填海造地形成陆域面积4.72公顷,在陆域上布置停车场、道路、港务楼、客运联检大楼等。
陆域形成后,在陆域西侧拟建设7个泊位,其中客船泊位建设4个,工作船泊位建设3个(供消防、边防、海事等使用)。
用海申请总面积为17.8609公顷,其中建设填海造地用海面积6.0028公顷,透水构筑物码头用海面积0.3040公顷,港池用海面积4.6792公顷,非透水构筑物临时围堰用海面积6.8749公顷。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码头、护岸、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等,其中陆域形成部分含施工围堰、水域疏浚、陆域形成等。
拟建4个突堤式码头,每个码头宽15m,双侧靠船,泊位共7个,单个泊位长65m。
每个码头设1个结构段,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基础采用Φ700PHC桩。
护岸采用斜坡式结构,护岸总长724m,其中东护岸长271m,西护岸长273m,南护岸长180m。
在护岸区软基处理完成后,护岸基槽浅层开挖,护岸挖泥约10.6万方,回填置换砂,然后抛填块石基床,现浇混凝土挡土墙,护面结构西护岸采用500~600kg块石,南护岸和东护岸采用0.9t~1.0t块石。
以规划的用地红线外18m处为围堰前沿线填筑砂袋围堰,顶宽3m,顶标高为3.0m,坡度1:3。
东围堰长291m、西围堰长216.5m、南围堰长291m。
由于场地面积较小,不适合采用吹填疏浚土成陆,因此陆域形成推荐采用回填砂。
考虑到当地砂石料的紧缺以及围堰的稳定,推荐采用真空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
《凌水湾创智产业服务中心项目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根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星海分区规划》,经2005年12月大连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第25次会议评审,大连市规划局通过了大连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大连七贤岭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七贤岭基地规划用地面积746公顷,由旅顺南路西北侧的七贤岭高科技园区、东南侧的七贤岭产业服务基地及凌水湾综合整治区三部分组成,总体规划的目标是整治环境、修复海岸、打造一流的滨海软件社区、治理污染、搬迁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发展与软件产业相关的服务业、观光业和生活服务区。
其中凌水湾综合整治区主要规划内容为对凌水湾地区岸线进行改造,填海造地48万m2,用于建设凌水湾创智产业服务中心、休闲游乐区及滨海景观路,形成亲水岸线。
凌水湾创智产业服务心中心项目已经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本次评价项目为凌水湾创智产业服务中心项目的填海工程,由凌水湾开发改造办公室负责建设,建设投资5.37亿元。
一、建设项目概况项目性质:新建。
填海面积:48万m2。
建设地点:大连市高新产业园区凌水镇,七尖山的西侧,七贤岭大脑瓜的东侧。
具体位置见下图。
二、主要环境问题(1)护岸前沿及沉箱基槽疏浚挖泥、围堰施工及陆域回填溢流口排水产生的悬浮泥沙;(2)填海工程新岸线形成对相关海域潮流场、沉积物及工程地质的影响;(3)填海施工扬尘及噪声;(4)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5)填海施工造成的海洋生物量的损失及海洋生态影响。
三、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1. 地面扬尘工程施工过程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主要来自填土施工及填料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及汽车尾气,要求施工现场加强环境管理,在施工边界设置简易围障,加强车辆运输管理,保持车流畅通,并对运输车辆采取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由施工现场驶入城市路街的车辆,车轮不得沾带泥土,填料运输采取必要的遮盖措施。
通过采取防止措施和加强施工管理,施工行为对相关区域大气及噪声的影响可降至较低程度,施工扬尘影响为短期行为,施工结束后即可消除。
附件一:《惠州港荃湾港区建材仓储物流基地一期项目填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荃湾建材仓储物流基地一期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荃湾港区,弥补了现荃湾港区陆域堆场不足。
拟建的建材交易仓储物流基地通过填海造地形成陆域面积共47万㎡。
主要平面布置为生活区和生产区,生活区内布置有综合服务中心、变电所、生活污水收集池等,生产区有堆场作业区、维修场、维修车间、工具材料库等。
本工程水工建筑物为海堤,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等级均为Ⅱ级,总长度2908m。
海堤软基处理固结后顶标高为+4.5m,海堤内侧边坡为1:1,堤顶外侧设置混凝土胸墙,海堤外侧设1:1.5的护面层,护面层从上到下分别为800~1000kg块石厚度为800mm,垫层块石厚度为400mm,二片石厚度为400mm。
海堤内侧设一高2.1m,顶宽1m的子围堰,子围堰边坡为1:1,堤内侧回填高程为6.0m。
吹填区内布置一条隔堰,隔堰为斜坡结构,堰顶高程为+6.3m,顶宽10m,隔堰两侧边坡为1:1,堤心采用开山石。
隔堰为施工临时围堰,不对其进行地基处理,仅对其两边的填料高差进行限制。
工程填料采用附近荃湾港区煤码头一期工程疏浚泥,石料从附近购置。
项目的用海方式为建设填海造地用海,海域使用申请面积为48.9214公顷。
2、工程分析本工程施工对水质影响主要来自于海堤抛石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疏浚泥吹填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泥沙等。
海堤抛石施工形成的悬浮泥沙的源强为1.71kg/s,海堤抛石等施工工期约2个月。
所有围堰区的溢流从北部溢流口流出,正常工况下溢流口源强取0.097 kg/s,本工程吹填工期约4个月。
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工程厂区内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
污水产生较少,均能及时收集后达标深海排放。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是:(1)填海工程建设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2)潮流场改变对地形地貌、冲淤环境影响;(3)填海对海洋生态的影响;(4)项目建设对防洪(潮)的影响。
3、环境质量现状综合分析与评价(1)水质状况由丰水期(2010年9月)的调查结果可知,监测海区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汞、锌、镉、铅、铜、总铬、硫化物含量符合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
海水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含量在涨落潮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涨潮期超标率分别为4%、33%、11%、29%;落潮超标率分别为8%、10%、6%、56%。
由上可知石油类含量超标率最高,因此可认为大亚湾水体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为石油污染。
由枯水期(2012年1月)的调查结果可知,除无机氮有10.0%样品超标外,所有样品的评价因子pH、DO、COD、活性磷酸盐、汞、锌、镉、铜、铅、石油类和硫化物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
(2)沉积物状况由枯水期(2012年1月)的调查结果可知,除石油1个站点出现超标,超标率为7%外,其余站点基本满足沉积物第一类标准要求。
(3)生物状况①丰水期(2010年9月)调查结果●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海区涨潮各站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12.00 mg/m3,退潮平均值为13.42 mg/m3。
涨潮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91×103 mg·C/(m2·d),退潮平均值为1.82×103 mg·C/(m2·d)。
●浮游植物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3门28属81种,硅藻种类最多。
调查海区各站的浮游植物平均个体数量为57.24×106cell/m3,变化范围为(1.39~407.49) 106cell/m3。
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96,均匀度平均为0.22,丰度平均为1.62。
●浮游动物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经镜检分析鉴定得共有12大类50种,其中桡足类的种类最多。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96.90 mg/m3,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量为71.56 ind/m3。
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53,均匀度平均为0.62。
●底栖生物共鉴定出底栖生物7大门类55种,其中节肢动物(甲壳类)种类数最多。
平均栖息密度为11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99.44 g/m2。
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33~3.69,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74~0.97,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42~2.51。
●潮间带生物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86种,未发现潮间带大型藻类。
其中软体动物最多。
以岩石岸和碎石滩为主的硬相底质潮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3420 ind/m2,平均生物量为5772g/m2。
以沙滩和泥沙滩为主的软相底质潮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297.8ind/m2,平均生物量为352.6 g/m2。
●生物体质量分析底栖生物中只有Q7站的波纹巴非蛤的铅超标,其单项标准指数值为6.00,铅含量是标准值的6倍。
以第一类标准评价看,不论是岩石上的牡蛎和贻贝,还是沙滩上的蛤仔和斧蛤,潮间带各调查站的贝类的超标现象较普遍,在测试样品中最少有两项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值大于1。
从超标率看,总汞的超标率较低,只有C6站的僧帽牡蛎的总汞轻微超标;贝类的其它重金属和石油烃的超标率均超过40%。
以第二类标准评价看,潮间带生物主要是铜、锌、石油类超标,分别为58%、75%、33%;超标倍数也较大,其中铜的最大超标倍数达13.12倍,锌最大超标倍数也达4.98,可见铜、锌在此区污染的严重性,个别样品中的铜(42%)、锌(8%)甚至已超三类生物标准。
②枯水期(2012年1月)调查结果●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海区涨潮各站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24.7 mg/m3,退潮平均值为25.54 mg/m3。
涨潮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2.42×103 mg·C/(m2·d),退潮平均值为2.46×103 mg·C/(m2·d)。
●浮游植物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3门29属81种,硅藻种类最多。
调查海区各站的浮游植物平均个体数量为(29.01±35.67)×106cell/m3。
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26±0.57,均匀度平均为0.49±0.13,丰度平均为1.88±0.47。
●浮游动物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经镜检分析鉴定得共有10类65种,其中桡足类和水母类种类最多。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368.07 mg/m3,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量为183.85ind/m3。
各站位浮游动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77、0.78、4.09。
●底栖生物共鉴定出底栖生物8大门类126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数量最多。
优势种有棒锥螺、美叶雪蛤、波纹巴非蛤和联珠蚶,平均栖息密度为125.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81.46g/m2。
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77,丰度指数平均为2.48,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74。
●潮间带生物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8大类58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主要优势种为咬齿牡蛎。
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106.5ind/m2,平均生物量为5175.00g/m2。
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极不均匀。
●生物体质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底栖鱼类仅Pb含量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超标率为50%,鱼类体内其它污染因子均未超标。
底栖贝类Pb和Cd含量超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超标率分别达100%和80%,贝类体内其它污染因子均未超标。
底栖软体类内所有评价因子均未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软体类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评价结果显示,贝类体内除石油烃未超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外,其它因子均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其中,Pb、Cu、Cd 和Zn普遍超标,超标率达80%以上,Pb超标最为严重。
(4)渔业资源●2008年12月和2009年5月调查大亚湾调查海区内共捕获游泳生物90种,其中鱼类出现54种,甲壳类33种,头足类3种。
鱼类54种分隶于11目33科。
甲壳类33种分属2目11科18属。
头足类3种分属3目3科3属。
2008年12月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为593.84 kg/h,其中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583.45 kg/h,甲壳类为2.06 kg/h,头足类为8.33 kg/h,鱼类占游泳生物的98.25%。
2009年5月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为151.37 kg/h,其中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143.83 kg/h,甲壳类为1.62 kg/h,头足类5.92 kg/h,鱼类占游泳生物的95.97%。
渔获率2008年12月高于2009年5月。
大亚湾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为633.35 kg/km2,其中鱼类为601.80 kg/km2,甲壳类为 6.78 kg/km2,头足类为24.77 kg/km2。
●历史调查资料根据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2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调查范围内共捕获游泳生物59种,其中鱼类40种,虾类、蟹类、虾蛄类和头足类分别为4种、5种、3种和7种。
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率为593.85kg·h-1。
大亚湾北部目前游泳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4138.796kg·km-2。
各类群中鱼类、虾类、蟹类、虾蛄类和头足类的资源密度分别为4066.377kg·km-2、8.646kg·km-2、5.160kg·km-2、1.283kg·km-2和57.330kg·km-2。
(5)鱼卵仔鱼2012年1月调查采集的鱼卵仔鱼样品共有14个种类。
鱼卵平均密度变化范围为(0~9.50)ind/m3,变化幅度较大。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132尾,仔稚鱼密度变化范围为(0~1.50)ind/m3。
出现数量较多的种类有鲻科、小沙丁鱼属和黄鳍鲷等。
2008年12月调查经鉴定,出现的鱼卵仔鱼种类有9种。
本次调查鱼卵数量以斑鰶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77.4%,本次调查共采到的鱼卵数量为969粒,仔鱼为41尾。
鱼卵平均密度为522个/1000m3,仔鱼平均密度为20尾/1000m3。
2008年3月调查出现的鱼卵仔鱼种类有11种,经济种类主要有鲷科、斑鰶、褐菖鲉、前鳞鲻、多鳞鱚、鲬和舌鳎科等7种。
本次调查共采到鱼卵3,438粒,仔鱼72尾。
以鲷科、斑鰶和褐菖鲉3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调查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261粒/1000m3,仔鱼平均密度为26尾/1000m3。
4、环境影响预测综合分析与评价(1)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本海区水动力较弱,多数区域流速皆在0.2m/s范围内。
当本项目完工后,项目北侧水域流速有所增强,而东侧和南侧水域略有减弱。
当考虑周边项目的共同影响时,北侧流速增强的趋势更显著,流速可达0.3m/s,而东侧和南侧同样为流速减弱。
该区波浪条件较弱,工程填海后对波浪动力的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