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细菌性疾病(特选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33
2016年第7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浅议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防治谢云显(永嘉县枫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永嘉325112)[摘要]淡水鱼养殖在我国水产养殖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
在淡水鱼养殖当中,造成鱼类死亡和减少的最主要的疾病是细菌引起的败血症,本文即概括细菌性败血症引起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总结出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以减少淡水鱼类养殖的损失。
[关键词]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防治[中图分类号]S941.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7-0284-01我国淡水鱼养殖中,主要的养殖品种有十几种,其中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的鱼类包括草鱼、鲢鱼、鲫鱼和鳊鱼。
其中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地,其余种类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具有范围广、季节长、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危害淡水鱼养殖的一大因素,需要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仔细探究,针对性地找到预防措施,对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的鱼类要进行科学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情况和基本症状我国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其次,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温和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耶尔森菌等致病菌也曾引起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而该病起初被发现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范围不大,主要的发病地区在北京、上海和浙江、江苏一带,由于流行范围不广,只存在个别养殖场内流行,因此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
至1986年,于上海市个别水产养殖场发现鲫鱼大批死亡,主要病症是充血,且腹部膨大并出现大量腹水,发生溶血,针对这些发病症状,故将此病命名为银鲫溶血性腹水病。
此后,数年间,此病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至1991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现这种病症,危魴害的鱼类除了鲫鱼外,草鱼、鲢鱼、鳙鱼、团头等多个淡水鱼种也染上该病,该病发病的季节较长,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有可能受到感染,而最易受到感染的时期是Ⅱ龄成鱼期。
831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 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____________的物质。
鲫鱼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吴春艳【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2页(P61-62)【作者】吴春艳【作者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404155【正文语种】中文鲫鱼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又名柱状曲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引起的鱼类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淡水鱼类,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区域内。
2014年5月,重庆市万州区某垂钓中心养殖鲫鱼发病并逐渐死亡,其死亡率高达45%以上。
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确定为柱状曲桡杆菌的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对该病例的诊断与防治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主要症状及病变鱼体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病鱼鳃、鳍、皮肤黏液增多,并伴随零星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出现离群独游、反应迟钝、完全不进食等临床症状,常漂浮在上层水域,鱼体两侧出现大量小的充血点,严重时鳃丝末端坏死、腐烂甚至脱落。
部分病鱼鳃盖骨内侧表皮脱落,出现“开天窗”症状,并伴有大量死亡。
二、诊断1.水质分析采用氨氮、亚硝酸盐、水体酸碱度和溶解氧快速水质检测试剂盒对养殖水体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水中溶解氧含量为5.0毫克/升,pH值为7.5,氨氮含量为0.1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为0.05毫克/升,符合渔业水质要求。
2.寄生虫检测刮取病鱼体表黏液并剪少量鳃丝进行压片,镜下观察黏液与鳃组织均无寄生虫感染。
3.细菌性病原分离鉴定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从病鱼的肝、脾和肾划线接种于TSA培养基,28℃恒温培养24小时后,可见表面光滑、直径大小为1~1.5毫米的淡黄色圆形菌落。
通过对该菌的生理生化分析,鉴定其为柱状曲桡杆菌。
三、防治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该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发现该菌对氟苯尼考、阿奇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
北方春季细菌性鱼病防治技术措施作者:牛贵武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8年第2期北方春季细菌性鱼病防治技术措施牛贵武(勃利县水产总站黑龙江勃利154500)春季是北方地区细菌性鱼病的高发季节,这主要是由于鱼类经过3~6个月越冬过程,为维持身体基础代谢,消耗了大量体内营养物质,体质相对较弱,对细菌性鱼病的抵抗力较差。
如果养鱼户不及时进行细菌性鱼病防治,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损失。
因此,养殖户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春季鱼类细菌性鱼病防治工作,以防为主,积极治疗。
春季常发生的细菌性鱼病主要有赤皮病、烂鳃病、竖鳞病、肠炎病等。
以下介绍常见的细菌性鱼病的防治措施及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预防1.彻底清塘消毒鱼类苗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彻底清塘消毒。
一是清除过厚的淤泥。
许多养鱼户的鱼池多年未进行清淤,导致淤泥层越来越厚,池塘变得越来越浅,有的池塘淤泥层厚度甚至超过了1m。
过厚的淤泥不仅给拉网操作带来了不便,而且池底淤泥中的大量有机质还恶化了水质,为病原体孳生创造了条件,极易引起鱼类患细菌性鱼病。
因此,池塘清淤非常重要,应做到每年清淤,保持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
二是要做好池塘消毒工作,一般采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消毒。
一般多采用干法清塘消毒。
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粉5~10kg。
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时,先在池底挖一些小水坑,将生石灰放入水坑中化成浆,不等石灰浆冷却立即全池均匀泼洒,第二天用铁耙将塘泥搅动,使石灰与塘泥充分混合,以杀灭淤泥中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
使用漂白粉清塘消毒时,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即可。
三是进行池塘曝晒,最好能曝晒3~7天,曝晒至池底皲裂。
2.操作鱼类的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要小心细致,拉网最好选用柔软的尼龙拉网,避免鱼体擦伤、掉鳞,给病菌感染带来机会。
有关操作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落实好人员分工,保证操作的效果。
3.消毒消毒是预防细菌性鱼病发生的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三方面消毒工作:一是鱼种入池前要进行鱼体消毒。
团头鲂是一种抗病能力较强的鱼类,近年来,在池塘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团头鲂无论是作为主养鱼还是配养鱼类,细菌性出血病已成为普发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还出现了反复发作的现象,常常造成团头鲂大量死亡。
一、病例及症状鱼池面积15亩,地处湖南省西洞庭,主要养殖鱼类为团头鲂;2016年7月1-5日,规格已达到400克/尾左右的团头鲂,每天都死亡10~40尾,且死亡数量还在不断上升。
死鱼主要症状是身体的大部分或全身性出血,肛门红肿,鳃片发红,黏液较多;解剖病鱼样本:肠管充血发红,体腔积液呈淡红色,肝脏色泽不均,质地疏松呈豆渣状,血色较淡。
初步诊断,团头鲂患有细菌性出血病。
二、治疗过程用苯扎溴铵和戊二醛对水稀释5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用药量:两种药品都按40毫升/米3计算。
同时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加入恩诺沙星3克、三黄粉4克、维生素K32克,连喂3天。
在用药后的第二天,死亡明显减少,第三天,即7月7日完全停止。
约一周后,即7月14日,死亡重新开始。
7月17日,全池遍洒二氧化氯泡腾片,用量200克/(亩·米);同时投喂药饵:按每千克饲料加入氟苯尼考3克、三黄粉4克、维生素K3 2克,连喂5天。
用药后,团头鲂很快停止了死亡。
到了7月26日,团头鲂又开始死亡;解剖病鱼样本,疾病症状与开始时基本一致。
于是,对尚未发病的鱼进行了抽样分析,发现样本鱼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但是大部分个体的肝脏血色较淡,质地不均,色泽不一,有的还有点状或块状斑。
三、病理分析导致团头鲂细菌性出血病治愈后不久再次发作的根源应当是水质和鱼体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质检测亚硝酸氮含量虽然不到0.1毫克/升,不会直接引发鱼类中毒死亡,但是团头鲂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水质条件下,亚硝酸氮会不断进入机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细血细胞的载氧能力,遇到池水溶氧较低时,就会导致机体供氧不足,损伤组织器官,使鱼类体质下降,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降低,易被病原体侵染并发作。
鳜鱼常见病害及其防控技术鳜鱼是一种家常食用鱼类,有的地方又叫做菊,鳜鱼鲈形目真鲈科动物。
随着鳜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疾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
今天咱们主要学习鳜鱼的病害防控技术。
一、鳜鱼病害预防鳜鱼暴发性流行病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鳜鱼生活在池塘底层,发病初期不易被察觉,一旦游于水面或浅滩,病情已较为严重。
鳜鱼属凶猛性鱼类,未经驯食成功的鳜鱼只吃活鱼、活虾,内服治疗只能通过饲料鱼间接治疗,效果较差。
鳜鱼的病害较为复杂,在鱼种阶段,主要表现为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等。
在成鱼养殖阶段,主要表现为细菌性病,如烂鳃、肠炎、烂尾等;少数还暴发病毒病,如白肝白鳃病;有时出现虫、菌、毒并发症。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选择良好的养殖环境养殖区域选择远离有毒有害场所及污染源或污染物。
养殖区域内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且没有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等污染源,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养殖鳜鱼的池塘须清除过多淤泥,干池曝晒,把底质晒硬。
2.选用优质苗种要投放优质的鳜鱼苗种,一是选用种质纯正的苗种;二是投放规格整齐、游动活泼、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苗种;三是杜绝近亲繁殖,定期更换鳜鱼亲本;四是采用科学的运输方法,减少损伤,提高苗种成活率。
3.苗种投放鳜鱼放养防止密度过大,造成缺氧和吃食不均,大小两极分化,小鳜鱼可能吃不到饵料而饿死。
在套养池中,鳜鱼密度过可能会伤害到主养鱼,导致鱼病发生。
单养鳜鱼时,可亩放规格为8~10cm的鳜鱼种800~1000尾。
也可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作为活饵料。
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鱼亲鱼或60尾二冬龄鲫鱼,或放养10kg一冬龄鱼鳑鲏作亲鱼。
4.合理投喂饵料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以活鱼虾为饵是鳜鱼的摄食特性,如得不到鲜活的饵料鱼,即相互残食,或使其鱼体消瘦,体质变弱,容易发病,甚至饿死。
第26卷第4期海洋水产研究Vol.26,N o.4 2005年8月M ARINE FISH ERIES RESEARCH Aug.,2005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杨少丽1,2王印庚2*董树刚1(1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综述了由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灿烂弧菌等弧菌引起的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典型症状、病原学、病理、检测技术以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笔者对弧菌病的防治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另外对弧菌病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海水养殖鱼病弧菌病检测技术防治中图分类号S94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7075(2005)04-0075-09Progress of research on vibriosis in marine cultured fishY A N G Shao-li1,2WA N G Y in-geng2*DON G Shu-gang1(1Ocean U niv ersity of China,Q ing dao266003)(2Y ellow Sea F isheries Research Inst itute,Chinese A cademy of Fisher y Scienses,Qing dao266071)ABSTRAC T T he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 ypical symptom,et iology, pat hology,det ective technology,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briosis caused by more than 10vibrio strains such as Vibrio anguil larum,V.alginoly ticus,V.harvey i and V.sp lendi-dus.T he authors provided some valuable recommenda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 reatment f or these vibriosises,and t he f urther research direct ion w as also discussed.KEY WORDS M aricult ure Fish disease Vibriosis Diagno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弧菌是引起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
氟苯尼考防治鱼类细菌性鱼病研究综述黄绪玲;祖岫杰;刘艳辉;李改娟【摘要】对氟苯尼考的抗菌机理、对鱼类致病菌的抗菌活性以及药效学在鱼体内的药动学等方面中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氟苯尼考在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给药方法和具体的休药期.同时也指出:在不同条件下氟苯尼考在鱼体内代谢和残留情况还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吉林水利》【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3页(P42-43,48)【关键词】氟苯尼考;鱼类细菌性疾病;抗菌机理;抗菌活性【作者】黄绪玲;祖岫杰;刘艳辉;李改娟【作者单位】白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吉林白山134300;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2氟苯尼考又名氟甲砜霉素,与氯霉素、甲砜霉素同属于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多年来一直作为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的常用药物。
但由于氯霉素有较强的毒副作用,长期食用含有氯霉素的水产品能使人体产生再生性造血功能障碍以及致命的“灰婴综合征”。
1984年美国FDA禁止氯霉素用于所有食品动物。
我国自2001年以来出口水产品因氯霉素超标,屡遭绿色壁垒。
2001年我国出口欧盟冻虾因检出氯霉素超标,2002年1月31日,欧盟官方公报发布第2002/69/EC号欧盟委员会决议:自1月31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达6亿多美元。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为了与国际接轨,水产养殖防治鱼类疾病在用药上已经严格控制,许多药物已限制或禁止使用,氯霉素是其中之一。
农业部于2002年发布了193号《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公告,明确规定食品动物严禁使用氯霉素。
而甲砜霉素由于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氟苯尼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吸收好、体内分布广泛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克服了氯霉素和甲砜霉素的缺点和不足,作为氯霉素的替代药物已引起水产养殖者的普遍关注。
嗜水气单胞菌引致的金钱鱼细菌性疾病张庆华;马文元;陈彪;刘至治;徐华东;张秋月;王晓冰;贾亮【摘要】为了分离鉴定实验室养殖的金钱鱼暴发性疾病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分离的方法,从病鱼肝脏分离得到一株G-短杆菌(Ah201416),对其进行电镜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对病鱼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并根据科赫法则,用分离株对健康金钱鱼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该菌株电镜下观察细菌大小为0.8~1.0 μm×1.0~2.0μm(宽×长),无芽孢和荚膜,生理生化特性与嗜水气单胞菌基本一致;16SrRNA序列(登录号:KR006248)与Gen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AhATCC7966)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与Ah聚为一支.病理切片分析发现,发病金钱鱼与正常金钱鱼相比,鳃小片细胞不同程度地脱落,伴有白细胞浸润;肠绒毛结构消失,肌肉层疏松明显;肾脏中肾小管细胞脱落,管腔中有坏死细胞,并出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肝脏细胞形态不规则,伴有血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其对健康金钱鱼96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7.35×107 CFU/mL.研究表明,发病金钱鱼中分离的Ah201416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丰富了金钱鱼细菌性病原的研究,此结果为金钱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6(040)004【总页数】10页(P634-643)【关键词】金钱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理损伤;半数致死剂量【作者】张庆华;马文元;陈彪;刘至治;徐华东;张秋月;王晓冰;贾亮【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42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又名金鼓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金钱鱼科(Scatophagidae)、金钱鱼属(Scatophagus)。
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中间寄主·:寄生虫幼体期或无性繁殖期寄生的寄主。
保虫寄主:一种寄生虫同一发育阶段寄生于多种寄主,相对一种寄主而言,其他寄主称为保虫寄主。
寄生虫:以其他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作为生活环境并对其产生危害的动物称寄生虫炎症: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它的本质是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它的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变性:细胞或间质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质和量与正常不同的物质叫变性。
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积水: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等浆膜腔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疾病: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扰乱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充血:集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量。
蛀鳍:鳍条被腐蚀的现象。
最小有效剂量:能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最小剂量。
有效剂量:能发挥药效的药物剂量区间潜伏期:一种疾病从感染到尚无该种疾病明显症状的阶段。
典型症状:一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症状。
副作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适反应1、鱼类细菌性肠炎的症状头部背部发黑,蛀鳍,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凸,肠道粗大,呈红色到紫黑色,内有黄色粘液。
开天窗,鳃腐烂,鳃上污物附着,病程长者体瘦,体黑,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刺激无反应,鳍镶白边。
2、简述鱼类烂鳃病症状。
答:体发黑,粘液增多蛀鳍,体表充血发炎,鳃丝发白,发黄到紫黑色到腐烂、出血,鳃上有污物粘附,鳃盖内表皮腐烂,呈透明状。
3、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在生产实际中应如何区分?答: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肠壁的弹性较好,肠腔内的粘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细菌性肠炎病的肠壁的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粘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目前鱼类主要微生物病原包括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其通用的分离鉴定方法主要是培养法,即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对目标生物进行培养、纯化,继而开展相关鉴定工作,其最重要的关键点即培养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给鱼类病原微生物鉴定带来极大便利,推动了鱼类病原学的革命性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并非所有病原微生物均可培养。
而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鱼类病原呈现多样性,一些不可培养的(或者常规条件难以培养)细菌、真菌也可能成为鱼类病原菌,因此迫切需要革新病原分离鉴定的技术。
本文以黄颡鱼腹水病病原分离鉴定为例,介绍一种新的鱼类细菌性病原分离鉴定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主要基于细菌16S rDNA基因在功能上的高度保守性以及又有一定程度的高变性,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从而检测到可培养以及不可培养的细菌种类。
随着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被普遍使用于各个领域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
针对水生动物细菌性病原,可采取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来解决难培养或者不能培养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病原确定问题,直接取病样测序获取发病鱼相应病灶部位及相关组织器官细菌群落,通过高通量获取细菌种属信息,从而对可分离培养的细菌制定针对性的分离培养措施,对不可培养细菌也可了解其大致信息以便进行毒力相关研究。
二、应用实例1.流行病学调查荆州某黄颡鱼养殖场暴发腹水病,笔者对养殖情况、周边环境、发病史及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黄颡鱼发病的典型症状,并取样进行液氮保存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
2.16S rDNA细菌多样性分析在无菌条件下,取6尾具典型患病症状的黄颡鱼置于操作台上,用灭菌剪刀将黄颡鱼腹部戳破,将腹水分别装入两支10毫升的离心管中,一支加入20%甘油置于-80℃冰箱保存待用,另一支送至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抽提DNA并在IlluminaMi-Seq平台上进行高通量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