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腹泻(d i a r r h e a)一、简要定义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
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次或每日2-3次。
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
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唾液、胆汁、肠液各1L。
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水分。
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
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O。
2⑷正常人pH约为7(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
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O。
⑵血浆-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⑶粪便pH碱性或中性,这是由于粪便中液体与血浆相似和伴随HCO大量分泌。
3⑷禁食24-48小时后腹泻无明显减轻。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那么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冷、副伤冷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那么。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定义本标准采纳以下定义。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diarrhea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折折菌肠炎等。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diarrhea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汲取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
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诊断原那么引起腹泻的病因比立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
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全然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资料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往不兴盛地区旅游史。
如为食物源性那么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冷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那么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临床表现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峻者,因大量丧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冷、副伤冷。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
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根据罗马
Ⅲ标准,肠易激综合症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明显型(IBS-U)四种类型。
1. 腹泻型(IBS-D),主要特征是腹泻,通常伴随腹痛和排便
频率增加,粪便呈现水样或糊状,伴有紧迫感。
2. 便秘型(IBS-C),主要特征是便秘,伴随腹痛和排便不畅,粪便干燥、硬结,常需用力排便。
3. 混合型(IBS-M),混合型肠易激综合症具有腹泻型和便秘
型的特征,患者在不同时间可能会出现腹泻和便秘的症状。
4. 不明显型(IBS-U),患者表现为腹痛或不适,但没有明显
的腹泻或便秘症状。
此外,根据罗马Ⅳ标准,IBS还可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症状包括偶发的腹痛、偶发的腹泻或便秘;中度症状包括频繁的腹痛、腹泻或便秘,影响日常生活;重度症状
包括严重的腹痛、频繁的腹泻或便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肠易激综合症的分型诊断。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肠易激综合症的分型诊断标准。
腹泻的描述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液体或半固体状态的症状。
下面是对腹泻的一般描述:
1.排便次数增多:腹泻的主要特征是排便次数明显增多,通常超过正常的频率。
这可能包括每天排便超过三次或更多。
2.粪便呈液体或半固体状态:腹泻时,粪便的质地通常变得非常软或液体状,甚至可能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粪便的颜色和气味也可能发生变化。
3.腹部不适:腹泻常伴随腹部不适感,例如腹痛、腹胀、腹部绞痛或痉挛等。
这些不适感可以在排便后暂时缓解或加重。
4.其他症状:腹泻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例如恶心、呕吐、发热、体力虚弱、失去食欲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腹泻的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腹泻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肠道炎症、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疾病等。
轻度腹泻通常是自限性的,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饮食调整和保持充分水分摄入来缓解。
然而,如果腹泻持续时间长、伴有严重腹痛、高热、持续脱水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1/ 1。
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痢疾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患者出现急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便呈水样或泥样,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样本检测病原体。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1)志贺氏菌培养法:将粪便样本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离出菌落,经鉴定为志贺氏菌即可确诊。
(2)免疫学检测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法(IFA)、核酸扩增技术(PCR)等。
3.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如细菌性肠炎、阿米巴痢疾、霍乱等。
需要注意的是,痢疾的潜伏期为2-10天,且症状轻重不一,有些人可能只有轻微腹泻或无症状,因此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也需要注意对病例的追踪和检测。
同时,由于痢疾的传染性较强,预防和控制也十分重要。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在夏秋季发病。
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
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
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
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
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
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
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
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
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
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
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
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一、定义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 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二白散(本科协定方):白术10g、白芍20g、防风10g、陈皮10g、郁金10g、佛手10g、茯苓10g、生谷麦芽各15g、焦楂曲各15g、黄连3g、木香6g。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桔梗10g、山药10g、砂仁后3g、苡仁30g。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波士顿肠道评分的标准波士顿肠道评分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肠道功能状态的临床指标。
该评分系统旨在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以标准化的方式评估患者的肠道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波士顿肠道评分的标准,包括评估指标和判定标准。
一、评估指标波士顿肠道评分的评估指标包括肠道出血、腹泻、便秘、肠道功能障碍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指标:1. 肠道出血:肠道出血是指在大便中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
评估肠道出血的标准是根据患者每天排便中的血液量来判断,通常分为三个等级:无血液(0分)、轻度出血(1分)和大量出血(2分)。
2. 腹泻:腹泻是指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排便量明显增加,排便质地变稀的情况。
评估腹泻的标准是根据患者每天排便次数和排便质地来判断,通常分为三个等级:正常(0分)、轻度腹泻(1分)和重度腹泻(2分)。
3. 便秘:便秘是指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排便困难或者出现排便不畅的情况。
评估便秘的标准是根据患者每天排便次数和排便困难程度来判断,通常分为三个等级:正常(0分)、轻度便秘(1分)和重度便秘(2分)。
4. 肠道功能障碍:肠道功能障碍是指肠道的蠕动减弱或者失调,导致食物在肠道中滞留时间过长或者过短。
评估肠道功能障碍的标准是根据患者肠道蠕动减弱或失调的程度来判断,通常分为三个等级:正常(0分)、轻度功能障碍(1分)和重度功能障碍(2分)。
二、判定标准波士顿肠道评分的判定标准根据患者在各项评估指标上所得分数的总和进行判断。
根据总分数的不同,可将肠道健康状态分为三个等级:1. 良好:总分为0-1分,表示肠道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的肠道健康问题。
2. 中等:总分为2-4分,表示肠道功能存在轻度异常,可能出现轻度的肠道健康问题。
3. 差:总分为5-8分,表示肠道功能存在重度异常,出现了严重的肠道健康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
该评分标准的优点在于简单、直观、易于操作,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对肠道功能状态进行快速评估和判定。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全文)一、概述(一)定义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也是消化科门诊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发病时影响患者的体力、精神状态、营养吸收、日常工作,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负担。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既往认为慢性腹泻的粪便排便量>200 g/d,但因粪便的重量变化很大,正常人的粪便重量可能会超过这个值,因此不推荐将粪便重量作为腹泻的衡量标准。
推荐使用布里斯托粪便性状分型(图1)评分第5型及以上,作为腹泻标准[1]。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为2~3周,而慢性腹泻病程>4周[2]。
我国学者把慢性腹泻定义为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3,4]。
图1 布里斯托粪便性状分型(BSFS大便分型法)(二)分类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少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1.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2.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3.根据临床特点,慢性腹泻可分为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的临床分类可能比传统的病理生理分类更加实用。
(三)流行病学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人群患过慢性腹泻[3]。
西方人群慢性腹泻患病率为4%~5%,美国成人慢性腹泻的患病率为6.6%[4]。
但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表1)。
2020年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课件)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一、病史采集(一)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8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
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
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
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
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
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
感染性腹泻(WS 271-2007)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
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
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
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
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
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 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1.2 临床表现
61
1.2.1 每日大便次数≥3 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1.2.2 已排除由O 1 血清群和O 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届、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粪便常规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
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
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1.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 1 血清群和O 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
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2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等进行。
病原确诊则应依
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3 诊断
3.1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2、1.3.1,1.1 供参考。
3.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