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30.5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

【授课时间】36——40课时(其中4课时为机动课时)

【授课教师】胡晓鹃

【授课对象】武汉市育才高中高二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一、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三、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四、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五、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六、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

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课程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2课时

1.1信息及其特征…………………………………………1课时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1课时

第二章信息获取………………………………………………………5课时

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1课时

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2课时

2.3文件的下载……………………………………………1课时

2.4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1课时

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8课时

3.1信息加工概述…………………………………………2课时

3.2信息的编程加工………………………………………3课时

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3课时

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6课时

4.1文本信息加工…………………………………………3课时

4.2表格信息加工…………………………………………3课时

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6课时

5.1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2课时

5.2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2课时

5.3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2课时

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3课时

6.1信息集成………………………………………………1课时

6.2信息发布………………………………………………1课时

6.3信息交流………………………………………………1课时

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6课时

7.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课时

7.2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1课时

7.3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4课时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

2.学案:根据校情、学情编制导学案。

3.硬件设施:标准的高配置的微机教室,保障网络畅通。

4.网络:指导学生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

5.媒体: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制作视频、演示文稿或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二、实施手段

1.学案:编制学案,学案引领,导学合作。学案的体例结构分为:课时安排、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思维拓展、知识结构,通过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2.探究:结合书本中的“综合活动”板块,设计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活动。

3.网络:指导学生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

4.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方法

1.按信息技术课程的主线进行组织教学。

2.适用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合理选用并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分层次教学。

3.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或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评价】

一、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

四、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评,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表扬。

五、利用网络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关注学生发展过程。

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相结合。过程评价与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总分为学期末最终评价,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