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课后题 提要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课后题提要(部分略)

第一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活是教育的素材

一、简答题1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P6

“教学做合一”石陶行知社会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基本含义是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是在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种田为例来谈,强调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2 陶行知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P4 ~ P6 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分析题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给了你哪些启示?

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在反对传统教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学方法。对改造注入式教学具有推动作用。

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所表达的思想与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

⑶过于强调生活价值,否定传统学校,淡化学校教育功能,弱化知识和课程的系统性。

2、“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试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分析之P4

⑴教育与人类生活是相伴而生的。⑵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⑶教育具有终身性。⑷教育具有全面性。

第二节创造教育就是“独出心裁”的教育

一、简答题1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P18~20⑴解放学生的双眼。⑵解放学生嘴巴。⑶解放学生的双手。⑷解放学生的大脑。⑸解放学生的空间。⑹解放学生的时间。

2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哪些条件?P21~22⑴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主要条件。⑵因材施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条件之一。⑶在实践过程基础上思考。⑷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你是怎样理解“人人都是创造之人”这句话的?P18 ⑴相信儿童具有创造力,并努力发挥、加强与培养这种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前提。⑵他们的创造、想象常常是优质的、不成熟的,但也常有合理的成分,好好保护,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4、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P22

⑴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

⑵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包容、宽恕学生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

⑶教师要为学生的创造力搭建平台,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⑷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力,不断改进和创造教学方法。

二、分析题1、一位教师在教《草船借剑》一课时,……用“骗剑”是否更恰当?用陶行知教育理论分析。开展设疑问难活动。设疑问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P21 ⑴要使学生处在疑难的地位⑵要使他审视所遇到的是什么疑难。⑶要使他想出多种可以解决这个疑难的办法。⑷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⑸要使他使用最有成效的方法。⑹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⑺要使他印证,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

2、一位教师讲解秦牧的《土地》时,……“你少钻牛角尖,你的成绩还会更好些吧!”请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观点分析。从以下几点谈起:⑴要了解儿童,相信儿童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创设宽松的环境解放儿童的创造力。⑵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了发挥的首要条件。

⑶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包容、宽恕学生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

3、有的家长说孩子作业多,哪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你对此有何看法?

从以下几点叹气:创设宽松的环境,解放儿童的创造力。⑴解放学生的双眼。⑵解放学生嘴巴。⑶解放学生的双手。⑷解放学生的大脑。⑸解放学生的空间。⑹解放学生的时间。

4、有位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如果你是这位老师怎样帮助母亲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是这位教师,我将从以下观点入手: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首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不让儿童动手的旧思想。

虽然孩子弄坏金表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创新积极性和能力是要保护的。比如说:爱迪生的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爱护、支持孩子动手能力对于培养创造力很重要。

第三节教师的师德和学识思想

1、陶行知的师德思想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实际谈一谈现代教师应该具有哪些修养?P32~35 ⑴⑵⑶

⑷⑸⑹⑴教师对事业要有赤诚之心。⑵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⑶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⑷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⑸教师要勤奋好学,富有开拓进取精神。

2、陶行知曾告诫师范生,“切不可党教育事业是住旅馆的样子”。是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3、下面是陶行知先生的故事,请仔细阅读并谈一谈你的感想。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陶行知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伟人修养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要学生有创造力……要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以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第二章苏霍姆林斯基的们教育思想

第二节思考题:

(1)题(75页)

答(55页起):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中小学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研究。在实质上而言,苏所提倡的这种研究正是一种校本研究。教师在实践中要善于从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点、新的细节,要自觉地不断深入探讨和分析具体的教学和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论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这样理论“在教师看来都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探索和思考的总结,而不是某种外来的强加于人的东西”,这样“教师才能深刻理解从无数具体教师事实向概括性真理,概括性向具体事实的转化逻辑”,这样理论“同实践的联系才会牢固”,理论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1 教师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存量。

2教师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而且在于教育研究能改变教师对自己劳动的态度,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促进教师更快地成长。

3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扩大知识范围。读书的广度决定了一个教师的知识视野和学科占位。学校也有责任创设一种读书氛围,并且给老师一定的读书时间。

4 教师应该充满感情地研究学生的世界。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发展学生的知识兴趣和爱好。德育和智育都需要建立在对学生思维特点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二、教学研究构想:

1、有详细的读书计划,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存量。

2、坚持每天写教育日记,掌握教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3、面对一些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迎难而上。

4、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要积极反思,在反思中获得经验。

5、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

(2)题

答(62页):校本研究就是要以学校为根据地,一切科研活动都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寻找和发现研究课题,搭建活动平台,使教师的研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从而实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终极目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保持同事之间的相互指导(同伙互助),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专业引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者的整合,构成“校本研究”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3)题

答:一、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1教师个人的教学、教育反思。2师徒教研。3年组每周的教学、教育备课。4学期末教师个人的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分析。5学校每年召开“教师研究发表会”。6学校设有“教学研究部”,组织培训活动进行专业引领。7组织“青蓝工程”、“希望工程”、“名师工程”教学大赛,以此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8网上设有论坛,为教师交流搭建平台。

二、改进建议:

1、加强教师间的信息互换,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和读书汇报会等形式进行间信息的交换。

2、进行专题讨论,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交流意见和看法。

3、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学生追踪研究。

第三节思考题:(91页)

(1)题

答:一、我认为自己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 没有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方面多数情况下运用了“给予”,没有很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

2在引导学生产生和解决疑问方面做得还不够尽善尽美。

3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没能很好地给予不同的教学。

二、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苏有关课堂教学的论述,我做了以下改进计划:

1在第一次教新内容的时,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思考教材前后的因果关系和意义联系。

2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映

教师丰富的知识储量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的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

3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巩固交给学生来完成。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课堂上,我们都专门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4引导学生产生和解决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