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吉县杭垓镇金银洞银多金属矿地质勘查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陕西洛南银洞沟银矿地质特征
李六权
【期刊名称】《西北地质》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银洞沟银矿产于中元古界宽坪群谢湾组泥砂质大理岩中,矿体受层位及岩性控制,热液脉体较发育,蚀变明显,主矿体位于地表氧化带内。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呈近东西向展布。
矿石成分简单,有益组分为Ag、Au、Pb、Zn。
具沉积—热液改造一次生富集多成因特征。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李六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20.1
【相关文献】
1.河南省内乡县银洞沟银金多金属矿区Y1矿体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J], 鲁彬
2.河南内乡县银洞沟大型银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发现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J], 王志光;向世红;刘新东;张振邦
3.湖北银洞沟银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 [J], 李文博;周卫东;陈世昌;李应平;邓小华;钟日晨
4.吉林省白山市狼洞沟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 王兴昌;冷青林;苗迪;潘
彦平
5.河南桐柏银洞岭银矿床地质特征及银的赋存形式 [J], 李鹏;王道阔;李凯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狼洞沟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狼洞沟金银矿床是近年来继刘家堡子金银矿床之后,在浑江古生界凹陷中发现的第二个矿床。
根据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类型于此毗邻的朝鲜台南古生界凹陷中许多超大型金银矿床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可比性强。
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进行探讨,提高和扩大该区域的找矿共识,加大找矿力度,是本文提出的目的所在,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关键词:狼洞沟矿床地质特征矿物质矿床位于白山市西南约6.5Km处的浑江北岸,距矿区南缘0.5Km有浑江——四平国家级二级公路通过,交通十分方便。
一、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狼洞沟金银矿床目前发现并有工程控制的矿(化)体共有8条,其分布主要受侵入于古生界寒武系地层中的次流纹斑岩控制,主要赋存于该岩体中,多数矿体仅为地表单槽控制1-4、1-7号主矿体有一层水平坑道和一个钻孔控制。
1-4、1-7 号主矿体特征如下:1-4号矿体:矿体呈薄脉状赋存于次流纹斑岩体的南东边缘,经槽、坑、钻3个工程控制走向延长62米,倾斜延深60米。
金5-10,,Ag:平均311. 52g/t,该矿体倾斜延深自上而下厚度和品位有变厚和边富趋势。
1-7号矿体:位于1-4号矿体下盘,相距10-20m,两者近平行排列,控制延长45m,倾斜延深80m,平均水平厚2.12m,最厚3m,Au 平均品位7.39g/t,最高27.12g/t。
Ag平均品位237. 92g/t。
矿体走向15°,倾向SE,倾角50°±。
该矿体具有分枝复合和倾斜延深大于走向延长及上窄下宽等特点。
二、石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次为方铅矿、闪锌矿,少量黄铜矿。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
金属矿物的相对含量见表:1矿石结构主要有:1.自形至半自形晶粒状结构: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分布于矿石中。
2.它形粒状结构: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分别呈它形粒状分布于矿石中。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江西省会昌县年坑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朱 慧,刘昭海摘要: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南板块的东南部,属我国南岭构造带与武夷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属三南—会昌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本文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引爆角砾岩及围岩蚀变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进行研究。
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银金矿床,其深部很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床。
多种找矿标志明显,研究结果为矿区以后地质勘查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会昌县;年坑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1 地层1.1 第四纪全新统联圩组出露于矿区中部,分布在河床及其两岸,组成心滩、边滩及河漫滩等。
沉积物为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层。
1.2 中元古代元岽片岩位于测区西北角,与新屋家组、中村组整合接触。
上部岩性为长石黑云石英片岩,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条带状构造。
中部岩性为黑云石英片岩,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条带状构造。
下部岩性为黑云母片岩,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条带状构造。
该单元岩石主期变质为面型进变质呈高角闪岩相、特征变质矿物为矽线石、石榴石、电气石、黑云母。
晚期退变质为绿片岩相,特征矿物为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
1.3 新屋家变粒岩该变质岩钛异常值普遍较高,主要分布变质岩区中部。
且在该变质岩中还发现一处隐爆角砾岩筒,位于测区北部,岩筒大小为200m×300m,角砾分选性、磨圆度均较差,角砾成分为条带状黑云钾长变粒岩,局部见花岗斑岩角砾。
胶结物多为钙质外,常常也充填银矿及其他金属矿物质。
上部岩性为条带状黑云钾长变粒岩,鳞片-鳞片粒状变晶结构,部分残留变余凝灰结构。
中部为条带状黑云钾长变粒岩,鳞片-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下部为条带状黑云斜长变粒岩,鳞片-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该单元岩石主期变质为面型进变质形成高角闪岩相,特征变质矿物为石榴石、矽线石、角闪石、透辉石。
1.4 破塘片麻岩位于测区南部。
浙江安吉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侵位序列与成矿控制谢玉玲;唐燕文;李应栩;李媛;刘保顺;邱立明;张欣欣;姜妍岑【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2(028)010【摘要】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通过室内岩矿相鉴定和岩石化学分析,结合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对安吉矿区主要侵入岩单元的岩浆侵位序列、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矿化控制进行了探讨.矿区岩浆活动时限为141~117Ma,处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中国东部构造活化和构造机制转化阶段.矿区不同侵入岩单元的侵位顺序依次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及双峰式脉岩组合,除双峰式脉岩组合外,其余岩石单元构成坞山关杂岩体.杂岩体不同岩石单元间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其成分变化是先存断裂的多次张开和焊结、深源物质注入和结晶分异联合作用的结果.双峰式脉岩组合是区域岩石圈减薄高峰、深部物质快速上涌的表现,也是中国东部应力场进入引张阶段的标志.矿区主要经历了两次矿化事件.第一期与花岗闪长岩(137Ma)侵位有关,形成以石榴子石矽卡岩为特征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化,其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第二期为与细粒花岗岩( 134~135Ma)侵位有关的铅锌(银)、钼矿化,形成了以绿帘石矽卡岩为主的矽卡岩型铅锌(银)矿化,同时在矿区北部的石灰岩地层中形成了碳酸盐交代型铅锌矿化、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形成脉状、网脉状铅锌矿化及网脉状-浸染状辉钼矿化.主要侵入岩单元的岩石化学表明,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显示了Ⅰ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细粒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界于Ⅰ型与S型之间,但均表现有深源物质加入,细粒花岗岩相对于花岗闪长岩显示相对氧化条件和较强的分异特征.深源物质加入和进一步的结晶分异是造成熔体中成矿金属元素富集的重要机制.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主要发育于矿区东西两侧,因此矿区西侧为铁铜勘查的有利地区,而东部的铅锌(银)钼矿化值得进一步工作,但矿区后期NE和近EW向断裂构造对矿体的保存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在勘查工作中应加强矿区构造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petrographic and lithogeochemical results, together with zircon U-Pb chronology resul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rusive sequence in Anji deposit and their evolution link, tectonic setting, as well as the mineralization implication of varied intrusive units. The magmatic intrusions in this area occur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141 ~ 117Ma) , and they are the products of tectonic reactivation and tectonic conversion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Late Mesozoic. The intrusive sequences are from early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followed by syenogranite, granodiorite, fine-crystalline granite and bimodal dikes. Except biomodal dikes, the other four units compose the Wushanguan complex. Geochemical affinity and compositions difference of the units in the complex may result from mantle material injec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magma during faults activation at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he bimodal dikes marked lithospheric thinning peak and mantle material upwelling, as well as the stress field conversion into extension in eastern China. Two metallogenic events are recognized in Anji area including early Fe-Cu metallogenic event which genetically related to granodiorite and late Pb-Zn ( Ag)-Mo metallogenic event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fine-crystalline granite. Geochemically, the granodiorite shows I -type granite character, whereas the fine-grained granite shows the combined character of S-type and I -type granite, and both show moremantle materials input than the other units in Wushanguan complex. Mantle materials involving and strong differentiation may be the reason for metal elements (e. g. Fe, Cu, Mo, Pb, Zn and Ag) enrichment and related mineralization. The causative intrusive units occurs in the west and east part of the deposit respectively, so, the west of the deposit is the favorable Fe-Cu exploration area, and the east of the deposit is the favorable Pb-Zn (Ag) as well as Mo exploration area. Well-developed post-mineralization NE and EW faults have seriously influenc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ores, so the structure geology studi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further exploration in Anji area.【总页数】13页(P3334-3346)【作者】谢玉玲;唐燕文;李应栩;李媛;刘保顺;邱立明;张欣欣;姜妍岑【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2;P618.43【相关文献】1.浙江安吉港口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初探 [J], 朱绍富;郑伟辉;张凡2.南岭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构造岩浆侵位接触构造动力成矿专属 [J], 裴荣富;王永磊;王浩琳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岩浆侵位的接触构造体系与成矿 [J], 裴荣富;李进文;王永磊;王浩琳4.黑龙江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岩特征及成矿年龄 [J], 李秀荣;杨宏智;邵军5.江西九瑞地区两种岩浆侵位类型及其成矿特征 [J], 吴良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柱县金银洞金矿矿区地质特征1、地层金矿区出露地层有清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组(Qbq)、平略组(Qbp)及第四纪(Q)。
从老到新分述如下:(1)清水江组(Qbq)岩性为一套具层纹状、条带状构造的变余凝灰岩、沉凝灰岩、绿泥石绢云母板岩、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
岩石中的主要矿物成份为绢云母、次为绿泥石及石英,沿层理及层面有立方体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区内仅出露中段及上段地层,分述如下:⒈清水江组中段(Qbq2):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金银洞—鲍家大背斜的核部。
区域范围本段厚度大于1000m,但矿区仅出露上部。
主要岩性为变余凝灰岩和凝灰质板岩夹层凝灰岩,出露部份的下部为兰灰、浅灰绿色凝灰岩,中部为灰色、灰绿色变余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上部为翠绿色凝灰质板岩夹变余粉砂质板岩,中上部层间破碎带中含石英脉及金矿。
本段为区内主要含金层位。
⒉清水江组上段(Qbq3):按岩性差可分为两个亚段。
第一亚段(Qbq3-1)围绕清水江组中段在矿区背斜两翼作带状分布。
岩性为浅紫红色含凝灰质团块条带状板岩。
厚48m。
第二亚段(Qbq3-2)与第一亚段整合接触,主要出露矿区背斜的翼部。
岩性下部浅灰绿色板岩,具条纹状,含凝灰质,夹变余层凝灰岩;中部为灰色,深灰色板岩,具条带状,含凝灰质、粉砂质及绢云母;上部为浅灰绿色砂质粉砂质板岩。
本亚段中下部局部地段含金矿。
本段厚度963m.(2)平略组(Qbp)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工作区仅出露下部地层。
岩性为浅灰色绢云母板岩夹变余沉凝灰岩。
与下伏清水江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00m。
(3)第四系(Q):分布于沟谷及缓坡地带,岩性为紫红、淡黄色砂质、粉砂质粘土,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一般1~5m。
2、构造(1)褶皱金矿区主要褶曲构造为金银洞——鲍家大背斜,在其北东端的南东翼及南西端的西北翼分别有凉树脚背斜及金银洞背斜与其平行产出。
金银洞——鲍家大背斜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其轴向总体呈现70°,其中西段为北东70~80°,中部逐渐过渡为80~90°,东段受断层影响变为50~60°,大致呈现S型弯曲分布。
江西省永丰县正坑矿铅(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摘要:江西省永丰县正坑铅(银金)多金属矿系江西省地质矿产开发总公司经过多年普查找矿发现的新的矿产地,已基本查明是一个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铅(银金)矿床。
认为矿区成矿条件有利,远景可佳,极具开发价值。
本文介绍了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与矿化的关系,介绍了矿(化)体及矿石质量等地质特征,提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正坑矿区、铅(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Abstract: YongFengXian jiangxi province is pit lead (silver gold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jiangxi provinc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fter years of census found new properties of prospecting, already basic find out is a structure of control by nearly east-west fracture zone altered rock type lead (silver gold deposit. Think of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favorable mining area, the vision can be beautiful, most development valu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ining area formation, structure, magmatic rocks and its and mineralization relationship, introduces the ore (change) body and the mineral quality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prospect direction.Keywords: are pit mining area, lead (silver gold) polymetallic ore prospect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rection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绪论正坑铅(银金)多金属矿区位于江西省永丰县三坊乡地界,地理坐标:东经115°23′15″~115°24′15″,北纬26°49′15″~ 26°50′30″。
浙江省富阳市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浙江省富阳市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是一处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
本文将就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地质特征1.地理位置与地质背景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富阳市浙江省的北部,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约6.9平方公里。
该地区位于浙江金衢带上,有横断山血泊岭造山带和南岭—综合地质区边界之间的缝合带,基本上以花岗岩、片麻岩等为主的各种岩浆岩为主。
2.构造特征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所处的花岗岩-片麻岩中,下伏基岩为变质岩,上覆第四系砂质泥岩。
矿体主要呈似片状或层状、弯曲或断裂形态,向东北或东南向倾斜,形成了近半径向构造的矿体分布特征,矿体规模一般较大,但分散程度较高。
3.岩浆岩特征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所处的花岗岩-片麻岩特征相当明显,其中大部分为二长花岗岩和角砾岩,岩性较好,存在的矿物有黄铁矿、菱铁矿、磁铁矿、硫化物等。
分析表明矿床成分具有富硫化物、银、钨、铁等特点。
二、控矿因素1.岩浆作用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形成于二叠纪,当时地壳表现出莫霍面以下的强烈脆性变形和大范围岩浆活动,形成了矿床的主要构造和矿床成因。
2.地质背景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富阳一个含矿、含资源的区域,其地理位置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开发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3.地质条件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所处的岩浆岩及其构造环境较适合一定程度的金属矿床的形成,其构造环境也与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
此外在成矿作用的过程中,地壳内岩浆的外流活动,也为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
综合这些方面的信息能够确定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因素。
综上所述,在矿床研究中,对其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认识十分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为矿区的开发及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东坞山银多金属矿床所处的局部地质环境极其复杂,控制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探明矿床多层及复杂结构的形成原因的同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以便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安吉县杭垓镇金银洞银多金属矿地质勘查的探究摘要:在系统收集及研究前人资料工作的基础上,通过1:2000地质测量,结合物探(电法)手段,大致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及与银多金属矿的成矿关系,圈定物探异常范围。
关键词:矿区地质;物探;成矿关系一、矿区自然地理矿区位于安吉县城西南256°方向,直距约40Km的杭垓镇桐坑村金银洞地区(与安徽省广德县交界处)。
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9°18′21″,北纬30°36′05″。
中低山区,山脉大致呈EW向展布,一般海拔标高160~280m ,矿区中部最高为296m。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切割较深,植被发育。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16°C,7月份最高气温平均25°左右,1月份最低气温平均-1°C左右。
二、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2.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上统西阳山组(∈3x)和华严寺组(∈3h)浅海相含泥质硅质碳酸盐建造,已知银多金属矿体赋存于该建造中。
除此之外,区外南西侧有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2h)白云质灰岩与泥质灰岩、条带状灰岩互层地层分布。
2.2构造矿区区域构造位于钱塘台褶带(Ⅱ2)北西边缘,安吉~长兴陷褶带(Ⅲ2),泗安~长兴拗断褶束(IV1)即杭垓~长兴复向斜南西扬起端的北东翼。
印支期褶皱发育,燕山期以断裂为主。
它们多呈北东向展布,少数呈东西向、北北东向或北东东向展布(详区域地质略图)。
本区褶皱构造特点是北东40~55度方向构造线明显且稳定,枢纽轴均向北东倾伏,次级褶皱发育,常被断裂破坏,地层部份倒转,褶皱形态复杂。
矿区地层走向多变,常形成构造鼻或花边状褶皱,其南部地层往往倒转,更次级走向近东西的褶皱发育,具四个五~六级构造单元:如高岭脚向斜、刘家~南坞口背斜、刘家北倒转向斜和金银洞开阔背斜。
地表矿化往往富集在向斜轴部或向、背斜的转折处微型褶皱发育的地方。
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有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及层间滑动挤压构造。
它们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具多活动的特点,生成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北东向、北西向,后东西向,最后为南北向。
其中东西向断裂多分布在向背斜轴部平行于褶皱轴,常为顺层挤压,走向一般为260~290度,延长几十米~几百米,多属压性或先压后张。
破碎带宽可达十几米,其次级构造和羽状裂隙非常发育,是本区重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2.3侵入岩矿区西部出露燕山早期马鞍山岩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其它期次的岩体如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等都属燕山晚期的侵入体,它们呈岩脉产出,大多数分布在马鞍山岩体中,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所控制。
2.4围岩蚀变区内常见的围岩蚀变为方解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五种,次为绿泥石化、蛇纹石化,前三种与矿化关系密切。
2.5地球化学特征据1:5万杭垓幅区域物化探调查报告资料,矿区内为桐坑含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有水系沉积物化探综合异常一处(Hs17),由Sn、Pb、Ag、Sb综合异常组成,也是区域内唯一一个(Sn、Pb)因子异常,异常呈北东东向展布,受北东向区域断裂(岩体)与近东西向次级构造控制,面积约3.5平方公里。
矿区土壤测量元素有Ag、Cu、Pb、Zn、Sn、As等。
各元素平均值远高于区域平均值,Ag尤其明显,是区域平均值的15.14倍,表明其富集趋势明显;从矿区及外围1:1万土壤测量圈定的两个化探异常(T87-1、T87-2)和矿区9条化探综合所圈出的5个异常(T88-1~T88-5)均基本上受控于相应的控矿构造和矿化带,异常的展布形态与矿化带比较吻合(详见矿区地质化探综合成果图)。
三、成矿条件分析3.1成矿预测依据据《浙江省金属非金属矿成矿系列和成矿区带研究》(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矿区位于浙北成矿带(Ⅲ1)中之仙霞—泗安膨润土、锑、硼(金、银)成矿区(Ⅳ1)、马鞍山多金属萤石成矿远景区(Ⅴ3)内,预测目标矿种萤石、锡、铅锌。
据相关资料,矿区分别位于1:20万临安幅区调报告中的陆家山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和1:5万安吉、杭垓幅区域物化探调查报告中的桐坑含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内。
本次矿产普查重点矿区选择在前人研究确定的远景区和靶区内,目标矿种与预测的成矿远景矿种基本一致。
3.2成矿条件分析地层岩性条件:已知地表银多金属矿体产于∈1x1西阳山组上段下部青灰色薄层状面条状灰岩、及∈3h华严寺组青灰色中薄层状条带状灰岩中,并∈1x1西阳山组下段灰岩矿化关系密切,在矿区广泛分布。
据以往地质资料,矿区北西部中深部杨柳岗组上部地层岩性为白云质灰岩与泥质灰岩、条带状灰岩互层,其与花岗岩体接触带附近的岩性条件相对更为优越。
构造条件:本区构造相当发育,区域性北东向宁国墩—桐坑断层从矿区北西穿过,断裂形成于印支期、在燕山期有多次活动。
该断裂从区域上总体为正断层,但在矿区附近则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断层,断距可达数百米,断裂两侧有宽达上百米的破碎蚀变带,它不仅控制了马鞍山岩体的侵入,并与次级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断裂一起控制了区域内萤石及多金属矿的的形成。
除断裂以外,区内褶皱也十分发育,近东西向短轴紧密褶皱为主,部份为倒转褶皱。
已知地表银矿多金属矿体主要位于刘家北倒转向斜核部、其它雁形排列的次级褶皱、NNE 向断裂,及EW向断裂的次级构造和羽状裂隙中。
而近东西向金银洞背斜等次级褶皱与北东向区域性断裂的交切部位对成矿显得更为有利,近期物探显示的中深部异常就在该区域附近。
侵入岩条件:矿区西北部为马鞍山花岗闪长岩,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及含矿热液。
矿体产于岩体外接触带,主要热液蚀变有硅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角岩化、矽卡岩化、大理岩矿化等,主要矿化有白钨矿、辉钼矿及多金属矿化。
3.3矿体(矿化体)地质特征据九O年地质普查报告资料,矿区地表已圈出矿化地段2个,分别是中部的(一)号矿化地段和北部的(二)号矿化地段。
(一)号矿化地段位于刘家北倒转向斜核部,东西长约220米,南北宽约120米,由Ⅰ、Ⅱ、Ⅲ等三个矿化带组成,矿化总特点是西强东弱,南强北弱。
(二)号矿化地段位于刘家北倒转向斜和金银洞开阔背斜转折处的微型紧密褶皱中,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90米,由Ⅳ号带组成,矿化总特点是东强西弱。
已知矿(化)体大多呈透镜状、似层状、脉状,局部呈囊状,顺层或沿次级断裂充填,矿化以细脉充填为主,单矿脉一般宽4厘米以下,延长几米以上,密度几条~上百条/米。
矿石自然类型有致密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和角砾状矿石。
致密块状矿石银品位相对较高;浸染状矿石矿化分布极不均匀,银品位变化大。
角砾状矿石银品位较高,且银的含量与角砾大小呈反比。
矿石结构有自形和半自形结构、包裹结构、交化结构、压碎与充填交代结构、隐文象或假象结构、溶蚀结构。
矿石矿物主要有铜、铅、锌、铁等金属硫化物。
黄铁矿:淡黄色,自形或半自形分布普遍。
方铅矿:铅灰色,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分布在黄铁矿、闪锌矿间,早期被闪锌矿包裹,晚期常与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组成多金属矿脉。
闪锌矿:褐黑色,粒状,分布不均。
黄铜矿:金黄色或铜黄色,呈乳滴状存在于闪锌矿中,或被方铅矿包裹、或与砷黝铜矿一起组成细脉穿插于闪锌矿中,或交代磁黄铁矿,或单独、或与黄铁矿一起组成细脉穿插于闪锌矿裂隙中。
另外,还有磁黄铁矿、硫硫铋锑铅矿、磁铁矿、黝铁矿、毒砂、赤铁矿等;脉石矿物方解石、石英、钠长石、绿帘石、蛇纹石等。
银与铜、铅、锌含量相关系数统计分析结果如下:银与铜为0.7246,银与铅为0.7811,银与锌为0.5685。
四个矿体加权平均品位:银165.54~738×10-6,铜0.0595~0.423%,铅0.745~7.96%,锌0.499~6.221%。
控矿因素:已知近地表银矿及铜、铅锌等多金属矿的控矿因素主要是构造,其次是岩浆岩,地层岩性也有较大影响。
其中东西向断裂带、顺层挤压带矿化规模最大,品位也较富,是已知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构造北北东向切层断裂带矿化规模小,但往往是矿化富集之处,向斜的轴部托腹部位及微型紧密褶皱发育的地方也往往是矿化贮存的良好空间。
岩浆岩成为成矿物质和热液的来源,矿化与蚀变的强弱与离岩体的远近相关,即距离岩体越近蚀变越强,矿化也越强规模也越大。
矿化与地层的关系表现在:区内矿化以华严寺组上部和西阳山组上段矿化较好,特别是不同岩性的界面处矿化更好。
3.4物探异常2008年12月我队委托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在该区作了一条激电测深剖面(Ⅰ线)。
测深点20个,点距为25-50米,测量参数为ηs及ρs。
以ηs、ρs的明显变化作为推断解释的依据,即ηs≤6%作为背景场,ρs≤100Ω.m 为低电阻率来进行推断;异常体的埋深以AB/2的1/2—1/3进行估算。
根据极化率异常特征推测了极化体六个(附《激电测深推断解释断面图》):位于1120/Ⅰ-1270/Ⅰ段(第二段)是全区的高极化段,推测了三个极化体(Ⅰ、Ⅱ、Ⅲ),该极化体位于岩体接触带构造(F20)的上盘,近东西向金银洞背斜的轴部附近,浅部的二个低阻高极化异常位于两组断裂构造的交切部位和华严寺组与杨柳岗组层位的界面附近,可能为矿化异常,应引起重视。
1350/Ⅰ-1700/Ⅰ(第四段)的浅部,极化率呈高-低-高反映,1370/Ⅰ—1500/Ⅰ间的Ⅳ号极化率异常可能为浅部矿化引起。
1550/Ⅰ—1650/Ⅰ段的Ⅴ号高极化率异常对应F36、37、38—Ⅱ号矿体;深部具有低阻高极化的特征,极化率异常呈面状,可能为地层蚀变(含黄铁矿化)的反映,但也不排除矿化的可能性,应引起注意。
1700/Ⅰ点的Ⅵ号极化率异常深部向右侧未封闭,对应F35—Ⅲ号矿体但与其产状不一致,该异常与已知矿化体对应较好,推测为矿化异常。
断面的ηs、ρs曲线特征与已知的断层对应较好,由此推断解释深部可能存在的断层构造有5条,尤其是在1100/Ⅰ点附近ηs、ρs曲线呈明显的梯级变化,与断层F20一致。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矿区位于前人在不同时期用多种方法预测的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内,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对成矿均较为有利,区内地表化探异常密集分布,近地表已经发现有银多金属矿体分布,近期所做物探工作显示中深部有较好的电法异常分布,前人虽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矿工作但仅限于地表或浅部;具备较好的中深部找矿前景。
下一步找矿的主要方向一是区内中部褶皱中大的层间破碎带,二是深部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