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分类检测试题(记叙文阅读一)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7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中考冲刺专题分类检测试题(现代文阅读3)E卷(一)阅读《寒冷的味道》,完成15-17小题。
(共15分)寒冷的味道黄明山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
还有人说,这是厄尔尼诺现象。
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
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
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
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
我们在河上行走。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 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我在冰上驻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
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
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⑤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⑥冬天也看露天电影。
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
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
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
跑了一路,身上发热。
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
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
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
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
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
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
⑦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⑧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墩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别样的滋味。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中考冲刺专题分类检测试题(现代文阅读2)C卷(一)阅读《时间怎样地行走》,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的一道风景。
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②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
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却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
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像中,时间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古板。
③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
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
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
④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
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手腕上跳舞。
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
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
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
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⑤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
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
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中考适应性自主检测语文题及答案 (7)(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16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单(chān)于禁(jìng)锢憧(chōng)憬丝缕(lǚ)B.喑(yīn)哑屏(bǐng)人陨(yǔn)落诅(zǔ)咒C.襁(qiǎng)褓媚(mèi)上欺下亵(xié)渎污蔑(miè)D.色挠(ráo)恪(kè)尽职守佝(gōu)偻的(dì)卢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襁褓玄虚相安无事转弯磨角B、悠闲健忘长途跋涉五彩斑斓C.肃穆疏懒生死祸福无动于衷D、制裁霹雳变化无常无与伦比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会.(适逢,恰巧遇到)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B.会.(定将)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C.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陶渊明·桃花源记)D.大漠孤烟直,长河..(长长的河流)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5.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B.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女知识分子的典型。
C.广州举办亚运会,既展示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又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可谓两全其美。
D.学校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的学习热潮。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
新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练习参考答案(一)1.列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全球将变暖,给地球降温,迫在眉睫。
(2分,意近即可)2.(1)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2)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光镜;(3)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3分,每处1分)3.不能去掉。
因为加点词语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2分,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4.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
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2分,如有其它答案,设想合理亦可)(二)1.二维条形码是在一维条形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介绍一维条形码,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二维条形码。
2.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很安全的加密功能,很灵活的外形比例、多向编码——译码功能和很强的抗畸变功能,能适用许多种类的识读器,可使用多达32种语言系统。
3.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意在说明我国印有“龙贝二维条形编码”的机动车驾驶证比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先进得多。
(三)1.由总到分的顺序2.光污染影响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不能删,因为说明文的一个特点就是准确严谨,用“可能”这个词表明了一种不确定性,不一定所有的女性都这样,而且现在也没有确定的实验证明者一说法。
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中考首轮复习分类检测试题(文言文阅读二)E卷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⑴觥筹交错..交错:⑵非丝非竹.竹:⑶已而..夕阳在山已而: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⑴佳木秀而繁阴(1分)翻译:⑵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2分)翻译:14.结合第②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第③段加点的“乐”包含的具体..内容。
(3分)答:参考答案:12.答案:⑴交相错杂⑵管乐器⑶不久评分:共3分,每题1分。
13.答案: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⑵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百姓在游山。
评分:共3分。
其中一题1分,二题2分。
第1小题,基本意思答对,“秀”、“繁阴”都译对给1分;第二小题2分,基本意思答对,“伛偻”、”“提携”、“绝”给2分。
14.答案:①滁人游山之乐②众宾宴饮之乐③众宾游戏之乐评分: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F卷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12-14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012年中考冲刺专题分类检测试题(词汇1)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赔偿蔓延气冲霄汉谈笑风声B.感概潮讯两全奇美无缘无故C.翱游摆度高屋建领功亏一溃D.逃窜追溯坚定不疑渊远流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不健康的童谣正在流传,家长们杞人忧天,希望学校加强正确的引导,以减少这些童谣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
B.正如人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C.“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四季分明的气候,辽阔无垠的平原,培养了北方人丰富的生活习性和豁达豪爽的性格。
D.节目期间,国家大剧院好戏连台。
大批优秀的剧目络绎不绝地登场亮相,精彩纷呈,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3.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机械地做事,必将使自己走上失败之路。
当我们带着一种热情与激情去生活、学习和工作时,任何机械无趣都会变得有声有色和简单容易。
热情与激情是枯燥生活的润滑剂,它就像魔术师一般让人以新奇的视角看待人生的方方面面。
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无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心理。
A.如果那么因为所以 B.然而那么因为所以C.只要那么既然因此 D.因为所以既然那么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典籍收藏在我国渊远流长,早在商代就有了图书馆,至魏晋时期藏书之风大为兴盛。
B.在正月十五元霄佳节,人们除了挂红灯、放焰火外,还要猜灯谜、舞龙灯、耍狮子。
C.陶家村村前的这条河上当初是没有这石桥的,客商往来要用大乌竹做成的船来摆渡。
D.在表达悲剧主题方面,日本的《源氏物语》与中国的《红楼梦》真有异曲同功之妙。
5.下列句子中加点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造化之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形成有巨大影响。
B.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C.炎帝被黄帝打败后,炎帝手下身经百战的名将刑天杀到天庭,指名要与黄帝单打独斗,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中考冲刺专题分类检测试题(现代文阅读4)G卷(一)阅读《听雨》,完成第15 -17题。
(共15分)听雨季羡林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鸣……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而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很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中考适应性自主检测语文题及答案 (9)(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2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毛坯.(pēi)栖.息(xī)颔.首低眉(hàn)鳞次栉.比(jiã)B、闷.热(mân)伫.立(zhù)擎.天撼地(qíng)拈.轻怕重(zhān)C、炽.热(chì)夙.愿(sù)锲.而不舍(qiâ)扑朔.迷离(shuî)D、狡黠.(xiá)稽.首(jī)忧心忡.忡(chōng)觥.筹交错(gōng)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蓄谋已久绿草如荫偃旗息鼓怨天尤人B、风采动人大事渲染变幻莫测再接再励C、山清水秀妄自菲薄负隅顽抗不屑置辨D、闲情逸志欢渡春节陈词滥调混然一体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2分)A、日本福岛核泄漏给人们带来了不可名状....的恐惧。
B、雷锋传人郭明义,坚持20年无偿献血,个人捐款10多万无。
他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C、森林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人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D、随着2010年微博的异军突起,权威人士对这项新事物的美妙与危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4、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过来。
”他对我说:“这边看得清楚些。
”B、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自然美有两种:“骏马秋风冀北”,这是阳刚美;“杏花春雨江南”,这是阴柔美。
D、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渊明。
两篇文章,一篇虚构故事,一篇用传记体,抒写作者的情志。
B、《变色龙》作者是法国作家契诃夫,小说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俄国作家莫泊桑,小说塑造了一对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小市民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目标:1、了解小说的常识,把握小说的主题。
2、体会对比、细节描写的作用。
3、体会重要语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考点:1、标题的作用。
2、对比、议论突出小说的主题。
3、细节描写的作用。
4、线索的作用。
5、判断主人公的方法重要课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1、了解标题的作用。
方法点拨:标题的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揭示文章中心③文章的行文线索④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⑤语带双关⑥作者情感的出发点⑦包含象征义⑧所用修辞的作用答题技巧:①先看标题的作用(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②再思考深层作用ⅰ、结构(线索、悬念)ⅱ、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ⅲ、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ⅳ、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ⅴ、表现手法象征③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明确答案:《故乡》交代写作内容,传达作者心声。
《孤独之旅》点明主题,引起读者阅读欲望。
《我的叔叔于勒》文章的行文线索,又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菲利普夫妇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道出心声: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不满,对于勒的同情。
《心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语带双关,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2、《故乡》是怎样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点拨: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明确答案:(1)景物对比:萧瑟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2)人物对比:肖像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语言、动作、气质、性格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闰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闰土悲剧命运的深刻社会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检测一、单元目标:1、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
2、学习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3、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二、典型课文:孔乙已变色龙三、课文考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
4、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问题设计:1、《孔乙已》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已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已的出场作铺垫,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2、作者刻画孔乙已这一形象时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拨:对孔乙已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都是正面描写;由别人之口交代孔乙已的经历,是侧面描写,如本文的第五、十段,侧面描写、主要是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的特点。
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已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3、《孔乙已》中,作者借众人的哄笑来贯穿孔乙已的故事,有什么用意?点拨:小说是借助于人物形象来表达主题的,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农民和知识分子。
众酒客代表农民阶层,孔乙已是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众人嘲笑孔乙已是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同孔乙已一样是封建社会的下层者,同样可悲可怜,以乐写悲,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也突出了众人的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小说借助于孔乙已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借助于酒客们对孔乙已的戏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
4、以《变色龙》为题有何作用?题目的作用:(1)象征意义(2)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3)文章的写作线索(4)揭示文章的主旨(5)新颖、吸引读者(6)从所运用的修辞物法分析其作用5、《变色龙》中有哪些细节描写?它们起了什么作用?点拨:细节描写可以丰满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小说主题。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中考冲刺专题分类检测试题(记叙文阅读一)A卷(一)阅读《秦淮河上寻浆声》,完成第 15—17 题。
(共15分)秦淮河上寻浆声龚文瑞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儿的。
②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
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撂下来是不是可以撂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融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是融了商女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③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是可以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觅美人。
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鳞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
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④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
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
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
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⑤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
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
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
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
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⑥显然,我要失望了。
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感觉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了无踪影。
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
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⑦其实,浮躁的是人心。
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
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习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
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
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⑧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
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
而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15.作者在写对秦淮河认识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对秦淮河的印象及感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16.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失望”的内容和原因(4分)“失望”的内容:_ ①__“失望”的原因:__②__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秦淮河的变化的。
(不超过150个字)(7分)答:参考答案:15.答案示例:①读《泊秦淮》②古韵消失,歌声缺乏情韵。
秦淮河的风月变成了“汩——汩的桨声”③走近秦淮河④清韵诗韵全无,“汩——汩”桨声消失。
秦淮河是厚重的、静谧的、自然的。
(共4分。
每空1分)16. 答案示例:①热烈艳俗的场景②因为作者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秦淮河商味浓郁、清韵消失;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共4分。
①1分;②3分,每个要点1分)17.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秦淮河的。
作者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朱自清、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作对比,写出秦淮河已由古韵之美、诗性之美演变成“汩——汩的桨声”之美;作者又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现实中的秦淮河作对比,通过对秦淮河畔人们浮躁与喧嚣的描写和自己深刻的反思,突出秦淮河的厚重、静谧、自然。
(共7分。
有“方法”1分,结合内容2分,作出分析2分,语言表达2分)B卷(一)阅读《修髯飘飘》节选,完成第16~18题。
(共14修髯飘飘汪曾祺①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
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
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
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
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②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
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
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
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
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
他很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内容,讲得层次分明,文词生动,引人入胜。
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一流的演员。
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
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
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东西方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
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他亲自用墨笔临摹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
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
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③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
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
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
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
他爱用秃笔。
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
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
他原是学画的。
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
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
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
④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⑤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来,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
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
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⑥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
可惜罗丹早就死了。
⑦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⑧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那时抗战已经胜利。
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最好是铜像。
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有改动)16.阅读全文,概括写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分)答:17.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4分)答:18.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150字以内)(6分)答:参考答案:16.答案示例:①爱国②潜心治学③个性很强④热爱民主(共4分。
每点1分)17. 答案要点:①他把枯燥的考证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②他讲话有节奏,如同一流的演员。
③他用东西方比较的方法讲唐诗。
④他借助自己亲手临摹的石刻画像讲古代神话。
(共4分。
每点1分)18.答案要点:对先生上课的崇拜(爱国精神的敬佩;美好人格的赞颂;独特个性的欣赏……)(共6分。
结合原文1分,说出情感2分,谈出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学生任一个角度谈出理解即可)C卷(一)阅读《人在胡同第几槐》,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人在胡同第几槐刘心武①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②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
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
那大院后身,有巨槐。
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
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
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③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
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
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①……④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
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
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