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识来论证历史:关于“国共合作”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中共三大:192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国民党一大(1)时间: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2)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1)时间、人物、地点:1924年5月、孙中山、广州黄埔。
(2)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3)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1.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
3.经过: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
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4.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1)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经过: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北伐: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
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2)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南昌起义1.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坚持民族大义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两党的合作被誉为民族大义,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特殊时期的历史选择。
这段历史时期,两党共同携手抵抗外敌入侵,追求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目标与成果。
一、背景:国共合作的必然选择20世纪初,中国陷入危机四伏的深重困局。
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成为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远远超过了政党利益的较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接触和探讨,最终确定了合作的方向。
二、目标:坚持抗日民族大义国共两党的合作目标是坚持抗日民族大义。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无论是国共两党,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深知只有共同抵御外敌,才能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安全。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共两党在思想体系上进行了相互学习与交流,共同制定了战略和战术。
三、成果:坚实基础与奠定历史地位国共两党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国共两党共同组建了抗日根据地,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国共两党的军队合作密切,形成了对敌斗争的有力力量。
最终,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成功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历史评价与启示国共两党的合作被后人評價為民族大義,对于国共两党及中国人民来说,这一段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
国共两党的奉献精神与顾全大局的能力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和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段历史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特殊历史时期,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面前,政党间的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将历史经验运用于现实,为实现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国共合作坚持民族大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这段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勇气与智慧,在特殊历史时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段历史让我们明白,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面前,政党间合作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专题十三:国共两党的关系一、国共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合作成果:①成立黄埔军校;②进行北伐战争4.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5.破裂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4.12,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的对峙(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形成: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知识国共第一次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民主派)在1924年至1927年间的合作,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
此次合作有其独特的政治基础,本文旨在探究其政治基础知识。
一、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遭受外国列强入侵和割据,成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国共两党都认为必须联合起来,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两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共同政治基础。
二、共同支持农民革命近代以来,中国的农民一直受到剥削和压迫。
共产党和国民党(民主派)都相信,支持农民革命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
两党将联合起来,推进中国农民的革命运动,维护农民的利益和权益。
支持农民革命成为两党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政治基础。
三、国共交流与思想借鉴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两党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和思想借鉴。
这一方面源于两党领袖的人脉关系,比如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接触与互相影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两党思想政治上的相互借鉴。
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的主流思想都融入了对方的要素与现象。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国民党(民主派)先进成员在社会主义思想和阶级斗争等方面得到了共产党员的帮助,而共产党也从国民党(民主派)中汲取了文化、历史和哲学方面丰富的知识,这加深了两党的理解和了解,增强了两党之间的互信。
四、国共合作的基础在于“国是”大局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充满艰辛与困难,但其政治基础不断扩大和加深。
这是因为两党实现了宏伟目标的共同关切。
共产党和国民党(民主派)都认识到,中国的未来要取决于全国的大局,“国是”大局是两党政治合作的基石。
国共合作的各项行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种“国是”大局思想也使得国共两党能够在政治上相遇和合作。
总之,国共第一次合作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政治基础主要集中在反对帝国主义、支持农民革命、思想交流和感情互信等方面。
这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民主派)合作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期间的政治合作。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
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始于国共两党的首次正式会谈,即孙中山与共产国际的代表盛世才进行了会谈,此后两党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合作,史称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首次秘密会谈。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主要应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动荡和外国列强的侵略。
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国共两党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协作,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北京政府的军阀统治。
在军事上,国共两党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共同对抗北洋政府的军阀统治。
在政治上,两党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包括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由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对共产党的清党运动,导致了合作的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的。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的政治合作,主要目标是联合全国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成立了国民政府,共同参与了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和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
国共两党联合对外,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联合对内,共同进行各项抗战动员和民主建设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行动。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受到其他国家的压力和国内形势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的合作达到了一定的高潮,但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最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分歧而破裂,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国共合作的意义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虽然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革命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教训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革命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教训。
本文将就国共合作的过程以及所带来的教训展开讨论。
一、国共合作的过程1. 背景介绍国共合作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内战时期,对于国共两党来说,都十分重视统一中国的目标。
由于内战导致国共两党实力的下降,双方迫切需要结盟以对抗国民党的反动派。
2. 共同抗日国共合作的首个合作点在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侵略,国共两党都认为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是首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党共同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3. 渡江战役国共合作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是渡江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解放军渡过长江的决定性战役。
国共两党在这场战役中紧密合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4. 《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代中期,毛泽东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
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国共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 十年抗战胜利和国共内战在十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逐渐恶化。
国共内战爆发,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摩擦和冲突。
二、国共合作的教训1. 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共两党的合作最终破裂背后,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
中国共产党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而中国国民党则主张资产阶级革命。
这一差异导致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最终导致合作的破裂。
2. 对权力的争夺国共合作的另一个教训是对权力的争夺。
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这种争夺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破裂。
3. 缺乏长远规划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缺乏长远规划,更多地将合作当作是临时同盟,缺乏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这种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了双方在战后的权力争夺中的冲突和对立。
4. 对军队的控制国共合作过程中,对军队的控制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 年1 月至1923 年2 月,全国罢工达180 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客观上,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剿杀;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上,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1。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意义与教训国共合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
它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国家危机面前的一次政治联盟,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共合作的意义与教训。
一、国共合作的意义1.加强团结合作:国共两党在合作期间紧密团结,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这次合作为广大人民打开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希望之门,极大地加强了抗日战争中的斗争力量。
2.降低战争风险:国共合作减少了内战的可能性,使中国能够集中力量抗击共同的敌人。
这对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减少中国人民伤亡具有积极意义。
3.提升国际地位:中共与国民党的合作,成功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团结抗日的决心,并为中国争取到了国际支持和认可。
这也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扩大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积累革命经验:通过合作,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扩大了影响力,还在军事、组织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国共合作的教训1.权力分配问题:国共合作期间,两党在权力分配等方面存在矛盾和纷争。
这给合作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给未来的国共关系埋下了隐患。
合作时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合理分配权力,以维护合作的稳定性。
2.思想意识形态问题: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这在合作期间时常引发分歧。
合作需要双方共同认识到思想差异的存在,以包容和理解取代冲突,坚持合作的大局,从而实现共同目标。
3.内部统一和民主集中问题:国共合作中,两党内部的统一和民主集中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合作时应注重发扬民主和集体领导,尊重各方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稳定性。
4.权力滥用与廉洁问题:国共合作时期,存在一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问题。
这对合作的稳定性和纯洁性带来了负面影响。
合作时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结论: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它加强了团结合作、降低了战争风险、提升了国际地位、积累了革命经验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合作问题1、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两次统一战线的名称分别是什么?结合事实概括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上述各方面你能得到哪些认识?面对目前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我们坚决反对有何重要意义?目前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答:(1)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第一次统一战线的名称是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名称是抗日统一战线。
(3)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两党的阶级性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关系环境的影响。
(4)第一次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一次国共分裂导致了十年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
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胜利;第二次分裂导致三年多内战,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5)国共双方矛盾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民族发展,国家统一B合作局面出现主要是中共倡导和推动结果,分裂则主要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裁内战方针和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C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后期乃至今日中国政局变化。
国共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6)要坚决遏止“台独”才能保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才能维护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安宁环境,才能维护两岸同胞切身利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不受害。
(7)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对台政策;香港和澳门“一国两制”成功的实践经验;把对台的大政方针用立法的形式转化为法律,依法“止独”有可靠的依据;台湾和大陆广大人民渴望实现和平统一;国际社会普遍理解与支持。
国共合作与北伐知识点归纳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
以下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国共合作的背景国共合作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推动下实现的。
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
合作的主要内容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推动国民革命;国民党内部实行党务公开,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共同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展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爆发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
北伐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迅速攻占了湖南、湖北等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战争,它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同时,北伐战争也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国共合作的破裂然而,随着北伐战争的深入,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显现。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此后,两党关系陷入长期的对立和斗争。
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共合作最终破裂,两党关系陷入长期的对立和斗争。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合作都需要双方的真诚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以常识来论证历史:关于“国共合作”问题但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近现代历史上“国共合作”有过两次。
1、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2、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些话听起来是那么的无懈可击,我也曾一度认为这是历史的事实,然而,在我对“国共合作”作了初步了解之后却发现这“史实”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而且根本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做出判断,因为基本的常识会告诉我们一切。
为了能够深刻了解“国共合作”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什么叫做“合作”。
合作,就通常意义来讲,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也就是说,合作的两方或者是多方在合作之前和合作之后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只存在共同的目的问题,而不存在两方或多方的融合或者是兼并。
有了这个普通的常识,我们就很简单的搞清楚国共是不是合作?历史上有没有两次国共合作?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
众所周知,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这句话已然告诉我们,共产党和国民党不是合作的关系: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那么也就是说,当时的共产党在身份上已经是属于国民党了,既然是属于国民党这一组织,那么当时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就不再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也不是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因为他们都是国民党,我想没人会告诉我,是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吧!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共产党和国民党不是合作关系而是实现了融合。
自然地,也就不存在一个听起来理所当然的“国共第一次合作”
另外,共产国际执委会对中共发出的指示:《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同样说明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不是进行合作。
因为该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也就是说,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已经是既定的事实,那么,倘使共产国际是要让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他发出的决议就应该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决议》而不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就是这几字之差,就足以说明共产党与国民党不是合作关系。
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西安事变的背景下,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然而当我们把《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为中共宣言发表谈话的具体内容读一读之后就会惊异的发现根本不存在什么“国共合作”,而是共产党打着抗日的旗号向国民党妥协以换取苏区的存活,并且就形式上讲,共产党和国民党也不是合作的关系。
共产党在《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四项保证中的第三项和第四项是这样的:“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从第三点上我们可知:共产党取消了苏维埃政府,那也就是说共产党已经不是一个政权的代表,而只是单纯的党组织,相反地,国民党乃是中国的中央政权代表,它代表着中国,若是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还说得通,但说“国共合作”却是不符合情理的,因为“国共合作”指的是共产党代表的政权与国民党代表的政权合作而非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组织进行合作。
至于第四点就更可以说明当时的共产党组织和国民党组织的所属关系。
因为,在“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的大前提下,全国只有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而没有共产党所属的军队,这也就意味着共产党在事实上已经不是独立的政党而是国民党领导下的共产党个体。
正如当今中国大陆实行的所谓多党合作制度一样,多党合作的前提是要坚决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既然共产党与其他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自然地,我们就不能说共产党与其他党派是合作关系,因为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之间没有所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