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6
《马说》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长:两课时2.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写作结构,明确托物寓意的用法,端正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明确“说”的体裁。
2.疏通文意,从提出问题、反面议论、事例论证三个角度梳理文章的写作结构,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能准确识记文中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结构,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文章在过去没有机械的时代,每个英雄的生命中也总有宝马良驹为伴,能够日行千里,辅助项羽所向无敌的骏马名骓;载着刘备越过檀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还有那跟随吕布大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马。
“好马配英雄”,令人羡慕。
倘若这些好马没有配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会让人羡慕,名垂后世?(学生小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看看千里马如何才能配英雄的情况吧。
(二)技巧诵读,感知全文1.听读标注,技巧诵读师:语文课缺少不了“书声琅琅,笔间点点”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现在,请大家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屏幕上的字音,要读得准确、流畅。
师:知不足而改之,现在老师为大家示范朗读这篇课文,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根据老师范读时的停顿和你的语感,划分好节奏停顿,标注好需要重读的字词。
节奏停顿如下: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再次齐读。
•••••••••••••••••《马说》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通用5篇)《马说》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说》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 篇1【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通假字和一词多义。
2.借助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翻译课文,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诵读品味、延伸扩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竟然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呢?那么又是谁发现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养了他呢?这个人就是刘翔的恩师孙海平教练。
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也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默默无闻呢。
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要点提示: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4) 本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男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马说》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o理解文章通过“马”的形象所表达的寓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o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文章背景及马的形象,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热爱并珍惜人才的情感,认识到识别、培养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o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社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难点:理解文章通过“马”的形象所表达的深层寓意,以及如何将这一寓意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马说》原文、译文、注释、图片及音频)•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韩愈及其作品的基本概况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播放一段关于马的视频,展示马在不同情境下的风采,如赛马、战马、驮马等,引导学生思考马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o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你们知道马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有哪些重要地位吗?(学生回答)o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与马有关的文言文——《马说》,看看韩愈是如何通过“马”的形象来表达他对人才的看法的。
2.板书课题:《马说》。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马的风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对课题产生兴趣,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o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2.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马说》的原文、译文及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o提问:文章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指什么?(学生回答)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o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3*马说【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了解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的有用之才。
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二、资料助读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划出朗读节奏。
3.学生齐读,教师及时纠错。
4.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翻译全文。
(1)补充注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称号。
是马也是,这样,这种力不足 力,力气;足,足够。
虽有名马 虽,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虽,虽然。
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相同,一样;可,能够;得,办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求,要求。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明白,懂得。
(2)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其⎩⎨⎧其真无马邪(其,副词,表反诘)其真不知马也(其,副词,表强调)安求其能千里也(其,代指千里马)(3)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用尽,竭尽) 第2课时一、文本探究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讨论: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马说》【教学设想】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不喜欢,觉得翻译枯燥无味,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设想,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窃以为这一探究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又可以很好的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
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让同学们联系实际,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学生学情,设计的《马说》教学设计,部分环节是我上完之后,改进的。
整体上下来,比较流畅。
只是,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在上课之前,必须给足学生15分钟,自己熟读并尝试梳通课文。
如此,课堂就更活跃了,学生对文言词句也巩固得比较好,对课文内容也解读得比较到位。
【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
(重点)3、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重点)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
(重点)【教学过程】(一)题解导入齐读文题“马说”,两次。
(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
《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
”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
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顺《马说》自由读《千里马》一次(读准字音,边读边在书本上标注出生字新词的注音)再自由读两次,读顺,读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3《马说》【教学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比一比:你能找到多少个关于马的成语。
走马上任,走马看花,蛛丝马迹,指鹿为马,招兵买马,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天马行空,驷马难追,人仰马翻,兵强马壮,青梅竹马,千军万马,汗马功劳,伯乐相马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及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倡导者、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
“唐宋八大家”之首。
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3)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奇巧而言辨,跟杂文相近。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意(一)挑战第一关1.读通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看谁一马当先。
2. 听读课文听节奏,悟语速。
(在课本上作出标注字音与停顿)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3. 正音正句。
4.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A 音准通畅、声音洪亮,B 语速、停顿恰当,C 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
(二)挑战第二关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附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
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
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标题是《马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
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
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
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
“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
“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
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
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
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
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
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
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
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