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 背景(1)建立起西周政权,统治疆域扩大;(2) 经历短暂的社会动荡,即“三监之乱”。
2.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分封对象:王族(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
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4.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5.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特点:层层分授,等级森严。
7.评价:(1)积极作用(西周前期)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統治;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2)消极作用(西周后期)①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看不利于集权(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易分裂,最终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②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突出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内容(1)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⑶大宗与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而且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有利于凝聚宗族,“家”“国”结合,强化王权。
6.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2)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三、礼乐制度1.含义:即“周礼”,是规范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2.作用: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发生的重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与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第一课,本课包含三个子目,以历史发展顺序为基本脉络,叙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演变及主要特征。
第一子目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二子目是“秦朝的政治制度”,第三子目是“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个子目间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时空演变,反映了不同社会形态及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发生的重大变化,认识到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 通过宰相制度与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沁园春·雪》突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指出这四个历史人物时期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本课内容《政治制度》的学习。
新课学习: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的建立,国家的出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2商朝的“内外服”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2.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一相关内容,通过西周封示意图和《诗经》材料引导学生回顾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对象、内容)和宗法制的主要特征以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学生初步感知西周政治制度。
3.提出问题学生思考:○1商朝的内外服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异同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相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通过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通过相关资料的引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精神。
二、前期分析本节内容出自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节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一专题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
本节课的内容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16周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更加明显化,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虽然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部分内容,但由于初中历史内容较简单,而且夏商周距离现在年代久远,许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解较为困难。
学生对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还是较为缺乏的,此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问题的分析还比较浅显。
从以前的课堂观察看,高一学生对于生动、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图文并茂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利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进行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对历史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本单元的知识主线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对我国历史影响大的政治制度专题。
学习过程中,教师侧重于导引学生正确掌握相关的概念、专有名词,对有关政治制度影响的认识,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知识,完成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了解:本单元学习要点、学习建议。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并理解夏商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西周政治的影响;探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并补充相应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创建,反映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反映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3、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感受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作为西周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 本课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本课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要概念:宗法制分封制
教学设计:
导入:引导学生探究:哪些方面能说明中国是文明古国?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指出: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早期政治制度的起源:
学习建议:
引导学生简单回忆原始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禅让制。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图片《戴冠冕的夏禹》,从其装束神态上,分析其身份地位的变化。
大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而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王位世袭制诞生。
夏朝建立。
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我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部族的含义)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从此,“天下为家”变成了“天下为公”。
2、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王位世袭制
夏商政治制度内容中央官制:
地方:侯、伯等的设立
认识: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创建,反映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始于周武王时期。
[学习与研究一]:周武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思路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第2页《夏朝形势》、《商朝形势》、《周初分封形势》三幅图,提炼出:“到周初,疆域越加辽阔”这一重要信息。
同时补充讲述:商周统治者直接治理的城邦(国)其实很小,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国。
最高统治者“王”的管辖版图也不大,“汤以七十里而王,文王以百里而王”。
由此形成结论: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目的就是为了对西周境内“王”直辖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地管理。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分封诸侯并非权宜之策,而是西周的一贯制度。
到西周中晚期,周王室还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
[学习与研究二]: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明确三个问题:
1、封邦建国——分封何人?(P5《周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
2、受封者的义务与权利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
3、分封制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教师总结)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
受封的诸侯国分布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心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
时,诸侯之间同宗共族,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更加密切。
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认识: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反映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学习与研究三]: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利用“学思之窗”的史料、“楚王问鼎”的故事分析引申,完成此问题的学习任务。
三、西周的宗法制:
学习本目内容,要明确两个问题:
1、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学法建议:学生解读《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教师补充,了解并掌握宗法制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认识: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
2、西周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学法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畅谈。
宗法制将君位的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后小结:(根据学生学习状况总结)
课后反思:本课是单元开始的第一课,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基本线索。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入手,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知识,此做法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