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湖南解析卷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16
湖南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文言文阅读1. 题目: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含义。
答案:在文言文中,“之”字通常作为代词或助词使用,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2. 题目:请分析文中“以”字的用法。
答案:文中“以”字多用于表示原因、目的或方式,具体用法需结合句子结构和语境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1. 题目: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情感。
2. 题目: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答案:文章通过叙述个人经历,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人成长的主题。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题目:下列哪个选项是二次方程的解?答案:根据题目所给的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正确的解,选项A是正确的。
2. 题目:下列哪个函数是奇函数?答案:奇函数满足f(-x)=-f(x)的性质,根据题目所给的函数表达式,选项C是奇函数。
(二)填空题1. 题目:计算下列表达式的值:\( \sqrt{25} \)。
答案:根据平方根的定义,\( \sqrt{25} \) 的值为5。
2. 题目: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8,且AB=10,求BC的长度。
答案: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text{面积} = \frac{1}{2}\times AB \times BC \),代入已知数据,解得BC的长度。
三、英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理解1. 题目:根据文章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论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 题目:文章中提到的“可持续能源”是指什么?答案:文章中所指的“可持续能源”是指那些可以长期供应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能源类型,如太阳能、风能等。
(二)完形填空1. 题目: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惊讶?答案:作者感到惊讶是因为他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了一件特别的事情。
2. 题目:文章中提到的“转折点”是指什么?答案:文章中的“转折点”指的是故事中一个关键的情节变化,它导致了故事结局的转变。
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人民;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
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在光耀在我们的眼前……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A.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B.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C.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D.坚定不移生生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答案】B2.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C.排比夸张D.夸张对偶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比喻“一带清流”,对偶“佳木茏葱,奇花熌灼”“清溪泻雪,石磴穿云”。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熌灼.shuò 曲.折qŭ 山坳ào 石磴chéngB.熌灼.shuò 曲.折qū 山坳yòu 石磴děngC.熌灼.zhuó 曲.折qŭ 山坳yòu 石磴chéngD.熌灼.zhuó 曲.折qū 山坳ào 石磴děng【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多音字和形声字测读音。
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划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前后句的照应和句式的选择。
202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图片版】202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图片版】小编带来了202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高考金榜题名祝福1、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2、看清楚,想透彻,答准每道题。
3、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4、灵气勇气朝气三气并存气贯长虹,信心决心恒心三心同在心想事成。
5、我们要做雄鹰,搏击长空;我们要做王者,争做最强。
6、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
7、潜心复习战高考,信心满溢跃龙门。
8、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9、成功,要靠辛勤与汗水,也要靠技巧与方法。
10、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
11、洒热血,战高考,寒窗苦读,力争金榜题名。
12、过去了就过去了,重要的是自己要快乐。
13、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14、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15、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
16、一点一点地进步,不求贪多。
17、练习就是高考,高考就是练习。
18、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19、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20、高考了,不要紧的,过了这个关头你就好了,像我上次和你说的那样,你到了大学以后真的会很有优势的,加油!等着你的大学酒!21、我坚定,我们付出了汗水,经受了考验,理想中大学殿堂的大门就一定会为我们而敞开,让我们继续艰辛却快乐的求学之路!22、不管结果怎么样,经历过,总会有结果的!高考的朋友们,为你们祝福,也为你们祈祷!愿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想实现的地方!23、我不是随便的花朵,我要为梦想绽放;我不是随便的细雨,我要为思念铺垫;这不是随便的言说,我要为朋友祝贺:祝贺朋友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读《中国不高兴》,令我想起了一件事,几年前,一位在南京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对我说,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经严重到了非采取行动不可的程度,他想编一本给大学生用的写作课本,帮助训练他们基本的逻辑说理能力,力求避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巡回论证,无凭据推理,谩骂、粗口、唱衰等说理方式。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教育,不只是训练读写的技能,更是通过学习使用文字语言,养成公共说理的理性思考习惯。
只有说理的社会才是正派、宽容的社会,需要尊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说理对方。
对对手要宽容、厚道,陈述对方的论辩时应该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心平气和,不要一开口,就是“我不高兴”“我生气”。
这些都是《中国不高兴》作者们需要补的功课。
许多读者受蛊惑而浑然不觉,他们虽受过教育,但缺乏基本的理性辨析能力,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教育中有了严重的疏忽和失败?公共说理不是吵架,不是如《中国不高兴》作者们所说的那样,要“刺激”什么人或者要出什么气。
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
吵架是一种恶性激化人际意见对立的话语行为,而说理的目的恰恰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
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
公共说理是公共文明的成就,也是形成良好社会关系、民主政治秩序的根本条件。
中国的公共说理机制还不健全,提高公共话语理性的自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
(摘编自徐贲《“不高兴”先生要学会说理》)材料二: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近年网络暴力事件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禁开始怀念起2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环境。
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详解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祥瑞xiáng馥郁fù窈窕yǎo蟾宫折桂chánB.聪颖yǐng仰慕mò芳馨xīn龙驹凤雏chúC.幽婉wǎn荣膺yīng醇美shún岁稔年丰rěnD.涟漪yī富庶shù澄澈chéng万壑争流huò答案:1.A解析:本题一改往年考“多音误读”和“望形生音”,直接考查生“方言误读”,仰慕的“慕”,方言极易念作“mò”,醇美的“醇”,方言就是念作“shún”或“xún”;万壑争流的“壑”,方言中就是念“huò”。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听到的读音,在普通话中却是不正确的读音,分别读“mù”“chún”“hè”。
这样一来,题目的难度没有变,考点却更加贴近生活。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湖南地处内陆而不能被内陆意识束缚,位居中部而不能甘居中游,这是毋庸置疑的。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恢弘气势和精彩表演,强烈地震撼了观众。
C.素有“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誉的景德镇瓷器,备受消费者青睐。
D.候鸟们凭着体内孕藏的惊人能量,一路搏击风雨,书写了万里迁徙的生命奇迹。
答案:2.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运用中实际意义的了解。
事实上,高考语文试卷上是不会有错字,只会有别字。
出现别字的考核意义在于同一个读音却是两个不同的字,那么其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
所以,考生只要在平常的复习中留意过同音不同义的的字就不会出错。
例如“蕴藏”的“蕴”在试卷中写成了“孕”,前者是“包含事物或道理”,是“物质”这一方面的含义;后者是“怀着孩子”,是“生命延续”这一方面的意义,所以很明显就能发现这个“孕”字错了。
1. 解析:B 慕m d。
C.醇ch iiio D.壑h e o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2. 解析:D孕一蕴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现代常用规范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3. 解析:A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B.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C津津乐道:作谓语、定语;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个没完。
句中误用作状语修饰动词“谈论”不合语法规范。
应为“兴高采烈” 。
D. —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4. 解析:A、表意不明,“也将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优化”主语不明确,应补出主语“这种进程” 。
B.成分残缺。
“锻炼”缺少与之搭配的名词宾语“能力”。
C.结构混乱。
原句可改为:“ ....... 等成分,这些成分就具有.......... 的作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5解析:根据平仄规律第五个字为仄音排除: A C根据意思排除:D.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押匀平仄,能力层级为B级。
6. 解析:敌:匹敌。
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7. 解析:A.;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顺承。
B第一个“且”表将要,第二个“且”也表将要,都是副词。
C.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也”,判断句标志。
D 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是取独用法.o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8. 解析:”故无小”讲不通排除AC, ”以生道杀”排除D。
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湖南省2021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高三最后一卷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得益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产品的发展成熟,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成熟度在全球具有领先代势。
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网民支付的主要方式。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6.59亿人,每月移动支付金额占总支出比例超过75%的用户达到43.6%,“无现金时代”有望实现。
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双寡头主导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二者交易规模市场总占比超过九成。
发达城市与下沉城市移动支付用户需求存差异,三四线城市用户线上线下都更爱用微信支付,占比分别为58.6%和72.5%;而一二线城市用户线上支付偏好用支付宝的比例则高达72.0%。
未来移动支付企业对于市场的争夺将更加聚焦于场景的争夺上,在下沉市场的竞争也是未来的关注重点。
(摘自《艾媒报告:2019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材料二:(《中国移动支付现状分析》,摘自《前的瞻网》)材料三:据报告显示,随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普及,手机网银类、第三方支付类、电商类、团购类、理财类这五大手机购物支付类APP的下载量在迅猛增长。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统计,在五大类手机支付购物类APP的相关软件之中,共有320款软件被植入恶意病毒代码。
其中,电商类APP感染病毒的软件款数占39.69%,位居第一;其次是理财类APP和第三方支付类APP,感染病毒的软件款数比例分别占27.19%.13.4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
2022湖南⾼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湖南⾼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题卷共7道⼤题,22道⼩题,共8页。
时量l50分钟,满分150分。
⼀、语⾔知识及运⽤(15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全都正确的⼀组是A.颔联hàn 思忖cǔn 悄声qiāo 物⾩民安fùB.摒弃bìng 咋⾆zé 泠然lěng 倾箱倒箧qièC.沉浸jìn 跻⾝jī 撰写zhuàn ⼤笔如椽yuánD.宽宥yòu 车辆liàng 仓廪lǐn 凭栏骋⽬chěng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句是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不舍地学习,才能积累全⾯丰富的知识。
B.乡村风光,甚觉宜⼈,野外景致,殊有情趣,远近树⽊参天,蔚为⼤观。
C.他的散⽂和⼩说富有诗情画意,也不乏扣⼈⼼弦之笔和感⼈肺腑之⾔。
D.在维也纳⾦⾊⼤厅⾥听到带有浓郁⼭野情调的中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不恰当的⼀句是A.教育是打开个⼈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铺路⽯,更是⼈类⽂明传续的不竭动⼒。
B.草原上,帐篷像蘑菇⼀样四处散落,帐篷前篝⽕点点,军马安闲地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地上沉浮。
C.千百年来,湘江培育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不仅流⼊了⼈们的⽇常⽣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D.树⽴⼤国风范,涵养⼤国⼼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信,看到中国⼈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句是A.超越种族、信仰、社会制度的差异,增进各国⼈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平、友谊与团结,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类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内涵。
B.⽂艺复兴揭开了欧洲腾飞的序幕,⼯业⾰命拉⼤了欧洲与中国的距离,当⽕车在欧洲⼤地⾼歌猛进的时候,中国的辽阔⼟地上,⽊制独轮车还在吱吱呀呀地唱着千年的凄凉。
2024湖南高考语文试题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脍炙人口 旁征博引 汗流夹背 金榜提名B、恰如其分 一筹莫展 言简意骇 融会贯通C、墨守成规 一筹莫展 再接再厉 防患未然D、迫不急待 既往不究 原形毕露 贻笑大方(答案)C解析:A项中“汗流夹背”应为“汗流浃背”,“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B项中“言简意骇”应为“言简意赅”;D项中“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既往不究”应为“既往不咎”。
C项所有词语均书写正确。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不忍释卷。
B、他这个人很有个性,做事总是别出心裁,让人捉摸不透。
C、这场球赛,我们队虽然开始处于劣势,但队员们毫不气馁,终于反败为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D、他的演讲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内容却空洞无物,让人听得昏昏欲睡。
(答案)B解析:A项中“爱不释手”指喜爱得舍不得放手,与“不忍释卷”意思重复,使用不当;C 项中“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D项中“滔滔不绝”形容说话连续不断,与“口若悬河”意思相近,但此处强调的是内容空洞,与说话连续不断无关,使用不当。
B项中“别出心裁”指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用在这里恰当。
三、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B、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也是屈指可数的。
C、他的家乡是湖南省长沙市人。
D、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答案)D解析:A项中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B项中语序不当,应改为“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屈指可数,而且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的”;C项中搭配不当,应去掉“人”。
D项句子结构完整,没有语病。
四、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倾.慕 qīng 俊彦.yàn 渲.染 xiàn 嘉言懿.行yìB.轩.昂 xuān 萦.绕yíng 酽.茶yòn 怦.然心动pīngC.黏.膜nián 囊.括náng 笃.信dǔ桑榆暮.景mùD.脊.梁jí甄.别zhēn 晋谒.yè披肝沥.胆lì【答案】C【考点】考查正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解析】A项的“渲染”音“xuàn”B项“怦然心动”音“pēng”,D项“脊梁”音“jǐ”【思路点拨】方言区考生要防止习惯性误读,如D项的“脊”,要特别留意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差异,如A、B两项的“渲”、“怦”。
平时多注意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这三分是可以不必无奈地放弃的。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黄帝陵前的这两颗古柏,至今依旧蓊郁苍翠,令观瞻者心中生出无限遐思。
B我们与亲人相伴的每一刻,最不应该吝惜的是那份能慰藉彼此心灵的关爱。
C.狗尾巴草活像狗尾,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地生长在夏秋两季。
D.只要孩子们如往常般走进学校读书嘻戏,希望就会萌生在灾区人们的心中。
【答案】D【考点】考查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汉字。
【解析】“嬉戏”有“玩”的意思,而“嘻”是叹词,无“嘻戏”一词。
“嘻戏”是网络词语,不规范,出题者出这道题应该是一种对规范用词的引导。
【思路点拨】可能是考生平素聊天等不注意纠错,一旦成了习惯,就很难改正了。
要特别留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B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传统节日时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记忆而生。
【答案】B【考点】考查正确选用成语【解析】B项,挥:指挥笔。
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
这里属于用错对象。
【思路点拨】成语往往有适用的范围、对象,如“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前者用于天然的,后者用于人工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用于夫妻;“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前者只用于陌生人初次见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B.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收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小品《不差钱》对“不差钱”的反复宣称,既表达了对某些宰人商家的抗议,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农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觉自为。
D.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敝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答案】C【考点】考查辨析语病。
【解析】A项“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杂糅,应该只保留“获得了群众的好评”或“群众的好评如潮”一说。
B项“群体、社会、他人”并列不当,几个概念相交差,不能并列。
D项“阐明了……张扬”动宾搭配不当。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
每一类可以记几个典型的例子。
采用造句类比法和语感审读法,可以识别多数非逻辑错误和语义性错误。
5.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答案】A【考点】综合考查对联知识和选用句式。
【解析】可能有同学选了B,其实根据对联的最基本的平仄要求仄起平收就可以排除B,不选B还因为内容上“芙蓉”与“荷花”重复;同时“芙蓉”与“荷花”在结构上不同,一为联绵,一为偏正;而且在传统上也是“秋月”对“春风”,更合意境。
【思路点拨】考生只注意了内容而忽略了题干特别指明的“对联”一项。
其实它是个隐性要求,不可忽视。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①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
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②1845年8月,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
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
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
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拉盒子。
③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
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
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
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④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有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
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⑤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直,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
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6.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B )A 伯格兴建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 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 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粗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B【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即找到信息源。
B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
显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范围扩大了。
【思路点拨】考生有可能在读完文章后,即凭印象答题。
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 .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 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答案】B【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
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
A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但不是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
该项张冠李戴。
C项信息源在④、⑤段“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原文说的是“伦理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
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的与会者。
此项张冠李戴。
D 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
”关键点是两个“这”的指代意义。
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考生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整体关照的答题思路。
当然,也不要拘泥于字句的整合。
8.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答案】D【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析】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查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颖。
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
文章并没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项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大。
考生只要通读了全文,就不难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