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街头诗
- 格式:pdf
- 大小:128.88 KB
- 文档页数:1
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学救亡运动(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A.大众文艺运动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B.民族形式的讨论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三)区域文学的出现1.国统区文学2.解放区文学3.沦陷区文学二.抗战时期的散文(一)报告文学兴起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二)杂文繁荣1.“鲁迅风”杂文派2.“野草”杂文派(三)散文的演变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三.抗战时期的诗歌(一)战斗的号角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二)何其芳与柯仲平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A.思想情感的转变《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B.诗风的转变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三)胡风及“七月”诗派1.胡风(1902 ——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
抗战的诗句
嘿,朋友!你知道吗?抗战时期诞生了好多震撼人心的诗句,就像一把把利剑,直直地刺向敌人的心脏!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将军的这首诗,那是何等的壮烈啊!你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决绝和勇气,就好比一个无畏的勇士,面对千军万马,毫无惧色,一心只想为了国家和人民去战斗,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这是朱德元帅对抗战烈士的深情赞颂。
这诗句难道不像那烈烈燃烧的烽火,一直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吗?它让我们看到了烈士们的英勇和无畏,他们的精神就像永不熄灭的灯塔,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
还有“为自由,争生存,沪上麾兵抗强权。
踏尽河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宁碎头颅,还我河山!”这诗句,不正是战士们坚定信念的呐喊吗?这就好像在狂风巨浪中,一艘坚定的战船,无论风雨多大,都要驶向胜利的彼岸。
抗战的诗句,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它们承载着无数英烈的热血与决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忘历史,奋勇向前!难道我们不应该铭记这些诗句,传承这份伟大的精神吗?。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现当代诗歌75首(之一)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敌人的刺刀的戏弄?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帮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活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2、《北方》艾青那个珂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带来了恐怖,疯狂地扫荡过大地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月的寒风里;村庄呀,古城呀,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上身俯前用手遮住了脸颊,在风沙里困苦了呼吸,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前进……几只驴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它们厌倦的脚步,徐缓地踏过北国的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那些小河早巳枯干了河底已画满了车撤,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渴求着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浑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名词解释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
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
后期主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一、名词解释:A、思潮1.“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前者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后者指《现代》的苏汶。
1931年至1932年左联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展开了论争。
胡秋原在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阿猫阿狗文艺论》中强调“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后来,他又在《勿侵略文艺》等文中直接或间批评左翼文坛。
左联的《文艺新闻》对其进行批评。
苏汶自称是第三种人声援胡秋原,发表了《“第三种人”的路》等文。
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文章与他们展开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2.革命文学论争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中,夸大文学的宣传作用而忽视其艺术特征,并对鲁迅,茅盾等作家进行批判否定。
从而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这是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
扩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倡导者们的某些理论错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了作家当时的思想觉悟。
3.“左联”“中国在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
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丁玲,周扬等。
创办《前哨》、《文学导报》、《北斗》等刊物。
其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6年宣布自动解散。
4.民族主义文学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
由潘公展,朱应鹏等国民党组织,军官,文人组成。
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并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5.两个口号论争1935年,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开展国防文学运动。
为了补救“国防文学”的不明了性,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意见,1936年4月鲁迅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律诗七首1、九一八寄怀铁骑过处恸哀吟,一派荒凉草木深。
倦鸟低鸣巢穴洗,庶民怨叹瘦田侵。
不堪辱没群雄起,强抑伤悲贼鬼擒。
力挽狂澜倾热血,炎黄子嗣日骎骎。
2、卢沟桥事变晓月弯钩映石桥,雄狮鉴证我英豪。
山河破碎推鹏举,家国昌隆诵楚骚。
御敌千军同雪恨,恒圆大梦共操刀。
倭奴如若再来犯,一剑穿胸摧老曹。
3、南京大屠杀深仇血海绪难平,祭日追思剑又鸣。
强盗行凶槌棒截,同胞饮恨大刀迎。
忠魂继赴霾除净,雄魄相随垢涤清。
倭梦若然还不醒,必将引火毁东京。
4、台儿庄大捷鲁南一战聚民心,合力同胞可断金。
日寇虽然凶且狠,中华岂忍辱和淫。
拼将灵肉长城筑,为灭狼烟热血淋。
往事曾经焉敢忘,颇多英烈后人钦。
5、平型关大捷隘口横刀箭扣弦,倭奴必败箸诗篇。
神功地助垂千古,贼伎天诛臭万年。
至此中华人赫赫,从来鬼魅意颠颠。
尤多将士为家国,马革裹尸赴毅然。
6、参观南京明城墙感吟每到金陵感慨多,高墙耸立又如何。
六朝粉黛焉知晓,几代君王谒达摩。
纵使兵丁忠信勇,难辞官宦腐贪讹。
不堪最是南屠案,卅万平民卧血河。
7、甲午战争谨记当年血染旌,朝廷腐败鬼狰狞。
舰船傲骨东洋隐,壮士精魂北海萦。
甲午又临思过往,匹夫有责尽忠诚。
厉言正告倭奴仔,再犯聚歼摧老营。
一、赋一篇诗曰:牢记抗倭十四年,豺狼入室乾坤颠。
残民掠地山河怒,罄竹难书罪盖天。
呜呼,悲哉!倭夷匪寇,蹂躏华帮。
九、一八占居东三省,一二、八空袭上海滩。
策划北方自治,建成傀儡武装。
卢沟桥上枪声响,日寇如魔更似狼。
天良丧尽平津踏,欲灭中华丧病狂。
南京屠杀血成海,卅万灵魂伸诉难。
重庆狂轰弹雨下,生灵数万含怨亡。
时常扫荡“三光”绝,亿万平民遭祸秧。
惨绝人寰细菌战,生灵涂炭犬鸡光。
劳工营内万人坑,白骨堆堆难诉怨。
丧尽人伦本性灭,慰安妇女遭群奸。
残害劳工资产掠,源源不断运东洋。
日寇侵华十四年,掠我资产6000多亿美元,杀我军民3500多万人。
其罪责昭昭,罪恶滔滔。
危哉!神州大地沉沦,华夏高楼欲倒。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单元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夏衍先生改编《祝福》的败笔——祥林嫂怒砍门槛魏建宽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要去信仰什么却很困难的时代,而不去信仰什么又觉得是十分可怕的时代。
近日,读《牛汉自述——我仍在苦苦跋涉》,感慨良多!诗人牛汉是一个对中国文坛熟悉如家谱的人,文坛的风云变幻由他这样一位八十五岁的真性情的诗人来描述是令人相信的。
牛汉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
革命家的夏衍又何尝不是如此?1955年,夏衍奉命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为的是让电影《祝福》赶在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上映。
历史就是这样富有戏剧色彩,一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鲁迅讥讽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却被指定来完成鲁迅作品的改编任务。
夏衍在写于1957年的《杂谈改编》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接受这一改编工作就把它看作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任务”“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
”不过,夏衍还是做了一些大胆的改编,他在电影的结尾加上了画外音:“……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段画外音呢?夏衍的解释是“为了使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幸福时代的观众不要因为看了这部影片而感到过分的沉重,就是说,不必为古人流泪。
”这样的改编完全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出现的狗尾续貂,这样的改编显然与鲁迅小说《祝福》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夏衍竟然在电影中添加了一个情节,一个祥林嫂捐门槛之后仍不能被鲁四老爷同意参加祭祀于是冲上土地庙怒砍门槛的情节。
这一完全背离了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情节处理,当时就被很多人批评。
可是夏衍却以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为由,来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进而证明祥林嫂“难道永远会是神权下面的不抵抗的奴隶么”?其实,夏衍这样的解释不仅不能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反而说明祥林嫂恰恰是匍匐在封建礼教下的奴隶。
平山,烽火岁月的奔放诗情作者:邢建军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11期文邢建军平山,是一方用热血与诗篇挥洒激情的土地。
在抵御外侮的特殊时期,优秀的平山儿女,就像太行山崖头的巨石,不畏严寒,愈斗愈勇。
当抗日烽火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勇武的平山儿女,置生死于度外,用热血谱就慷慨悲歌。
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平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一代伟人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里名人云集,诗作迭出。
一时间激昂文字,金戈铁马,雄师浩荡。
文字在诗人笔下,催人奋进,如猎猎战旗,嘹亮军歌。
抗战中大山深处诞生的名作“秋风告别了这个村庄,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这是1942年,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在平山寨北乡两界峰一个低矮的农家小院里,连夜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
时隔70多年,再次听到这首歌曲,依然令人动容。
王二小是平山县抗战时期涌现的一个可歌可泣的少年英雄,他是千千万万英雄的平山人民的一个缩影。
同他一样,这里还有威名赫赫的平山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和著名抗日英烈韩增丰,以及满门忠烈毁家纾难的栗家红色家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创作者曹星火也出生在这里。
平山,西依太行,东接平原,这个被聂荣臻元帅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的地方,隐藏着一种巨大的文化源泉,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营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錾凿出了平山的悬崖峭壁、绵延山峦,在穿境而过的滹沱河两岸,土地肥沃,稻麦两熟。
这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土风韵,中山古韵、抗敌、解放走向新中国的丰厚历史。
无数文人在这里慷慨高歌,写下了一首首感人心魄的诗词佳作。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平山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精神得到了张扬。
在这个时期,平山抗战诗作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一笔历经战火洗礼的宝贵文化遗产。
贺敬之、邓拓、何其芳、周而复、丁玲、孙犁、魏巍、田间……这些大名鼎鼎的文豪巨匠,曾活跃在平山县的大山里面。
1 939年,著名作家魏巍从延安来到平山县蛟潭庄,创作了长诗《滹沱河》,从而一诗成名。
抗战诗歌十四首丨丨乌琪拉达(彝族)抗战诗歌十四首乌琪拉达(彝族)牛角号响,一齐围杀日本兵说日本鬼子要打来了老弱病残和孩子们都躲到山里去青壮年拿起枪和刀以牛角号为号一旦牛角号响起就要围杀上去不得后退……慰问国军伤病员寨侧的湘黔公路上停了一辆坏了的军车坐了七八个伤病员我们寨里人煮了鸡蛋和糯饭给送去说:你们是值得我们招待(慰问)的人伯大的马刀磨了又磨伯大拿马刀在石上磨了又磨他说:老子要砍他几个日本鬼子兵注:伯大,倒桩语,是阿孟东苗东家彝族人语言,即大伯的意思。
阿爸宣布命令寨里的甲长是我阿爸(注)他宣布命令:打日本的枪一响躲到山里的老人和孩子就要往更深的山里跑去不准打火把不准小孩子哭都要相互照应不准丢失一个人注:那时实行的是保甲制度,我阿爸叫阿王吴道成,他是寨佬,也就当了甲长,负责防日本兵的事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为县、区、乡人大代表,以及用红青杠树制作土大炮,防土匪过响水河攻打凤山镇的土炮班班长,他于2018年去世,葬于本土洛昂地方。
粮食都藏到山里去大家的粮食都藏到山里去老人们讲:你日本鬼子要来看你能饿上几天阿友阿叔成了领头的全寨人有十多条火药枪有一支九子枪是阿友阿叔的他人年轻是个喝酒没有醉过的摔跤没有跌过的还没有结婚两条粗膀子时常地露在外面大家就选他当领头的就是指挥大家打日本鬼子的人注:阿友阿叔是我们对他的称呼,他的汉名叫吴道光,家住水井边,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被解放军工作队和农协会选送都匀汽车站任职。
1959年去世,他的妻子也就起身改嫁了。
香炉山是架了机枪的湘黔公路边鸡场凤山镇是我们的镇那高高的香炉山像一颗挂在云上的大印上面住了保安兵说是架了机枪的在公路上挖个坑说那日本鬼子兵来的快得很他们坐的是汽车老人们说到时候在公路上挖它个坑叫他寸步难行有几家街上人有几家街上人把东西搬到我屋里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就下乡来和我们在一起同那日本鬼子兵拚命助逃难人向前天上飞着飞机还下着雪公路上逃难人络绎不绝阿妈们就去那里烧火煮开水助逃难人向前逃难人送了我一件绒衣公路旁我阿妈端开水给一位大爹他喝了水送了我一件绒衣穿上没几天那虱子爬成串串的……看那仗火是咋样打起来的说日本兵就要来了风声很紧我们放牛娃就在坡上老盯着公路瞧看那仗火是咋样打起来的大人们几天几夜都没有睡阿爸开会回来说独山那面(注)来了鬼子兵是一伙魔鬼一样的人叫大家时刻小心大人们就几天几夜没有睡注:独山,即贵州黔南独山县。
华北抗日根据地区域的社会变迁评析••••抗战时期,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中共领导的政治机制创造了一个与国民党统治区大相迥异的政治实体──华北抗日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曾带动起一个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鲜明亮点。
••••抗日根据地区域一般可以分为巩固区和游击区两大部分。
游击区的社会意识随着战争的发展变化不明显,且难以找出足够资料加以印证。
故而本文阐述之历史事实、引用之资料均以各根据地区域的巩固区为主要范畴。
•••••一、社会整合与区域政治重构•••••••••在传统的华北农村,乡村社会是靠地主乡绅自治和宗法家族来整合农村基层的,农民只是政治的组织和管理对象。
生活在宗法家庭结构中的这种生活方式与集权政治的强力压迫,使得农民们缺乏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20世纪以来,由于传统的政治-社会一体化结构解体,农村中传统的政治意识与管理过程开始松散,但中央政权却无法有效地进行政治组织,进而引发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
••••华北根据地初创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政治上对各根据地区域内的农村实行新的社会整合。
••••传统的政治意识是保守而讲究亲情的,它使得农民对于城市与知识阶层有一种敏感的抵触。
所以,要想使管理机制真正地深入农村,就必须使乡村基层管理机制农民化。
农民化并不是将农村社会整合完全交由农民自己进行,也不是附合传统的乡村政治文化与管理机制,而是在通俗地向农民灌输民族、民主主义基本概念的同时,从农民中吸收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把这一批具有相对较高素质、又有朴素意识形态信仰的农民转化为乡村基层管理者。
当乡村基层社会权力为被训练过的农民来管理时,农民阶层才有可能从心态上认同这一体制,进而产生倾向、支持中共及其政权的政治取向。
••••这种新的政治取向与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减租减息政策的结合,导致了各区域内旧的政治意识的坍塌和农民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的亲合与认同。
根据地区域的政治形态由此发生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重构。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专题02第二单元(A卷基础篇)(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夏衍.(yán)怜悯.(mǐn)荤.腥(hūn)搽.粉(chá)B.揩.油(kāi)契.约(qiè)拷.绸(kǎo)蠕.动(rú)C.骷髅.(lǒu)弄.堂(nòng)缜.密(zhěn)皮辊.(gǔn)D.游说.(shuì)惺.忪(xīng)籼.米(xiān)栅.栏(zhà)【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项,“衍”,应读作“yǎn”。
B项,“契”,应读作“qì”。
C项,“髅”,应读作“lóu”;“弄”,应读作“lòng”。
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惨淡诧异间牒欣然前往B.和蔼编辑惩创殚精竭虑C.永诀眷恋信扎罗曼谛克D.桀傲缁衣恩赐苟延残喘【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
A项,牒—谍。
C项,扎—札;罗曼谛克,音译外来词,一般写着“罗曼蒂克”。
D项,傲—骜。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本公司大厅里设有服务台,今天老张很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各位届时与他会面,并欢迎各位朋友前来咨询。
B.小王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里丢失一本《城南旧事》,如有拾获,请从速上交。
”C.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满足;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聆听!D.他在请假时与老板发生了争执,老板说如果旷工就扣一个月的工资,还说如果辞职就得先打报告,批准后方可离职。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荣幸”,光荣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用于自身,这里的修饰对象是“老张”,不是自己,使用不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