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8.5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它借批判德国哲学,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明确阐释和表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

在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从正面阐明唯物历史观的作用。马克思称费氏及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为“玄想家”、“满口讲着震撼世界词句的保守派”,他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沿袭了老年黑格尔派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把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切举止行为、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人们意识的产物。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观念真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同意识、观念和

词句展开斗争,改变意识就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那我们可以推论,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的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是,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如果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将观念作为逻辑的起点,再以纯粹的逻辑方式进行从观念到观念的批判,这种方式无法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二)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在劳动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而且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的方式,即生产关系,并且间接地生产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个人是怎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前提,而又决定着这种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从个人到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公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

系。”马克思将分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三种形式代表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则是由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构建的。生产力发展必然出现分工,而分工促使了所有制与阶级、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等矛盾的产生,并建立起整个社会结构和国家组织形式。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生产力以及由此生成的交往方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打印出来是21页,正反面。相对于以往看的大本厚本的超长的小说,这一点点字对我不算什么。以为很快可以读完,多少都会有一些感想可写。可事实是读第一页我就用了三天,很难读进去,总是看看放下,看看再放下。脑中总是一片空白。最终我只坚持读完了前面15页,但却被深深的吸引了。哲学带给我的思考,让我有些慌乱,太多的信息一时难以消化。要想弄明白绝非一日之功。我读懂的只有两块内容。第一是观念不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而独立存在的,用词句来发对词句,仅仅只是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名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

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第二点则是分工。生产力发展必然出现分工,而分工促使了所有制与阶级、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等矛盾的产生,并建立起整个社会结构和国家组织形式。

文中,还是大量引用了原著,也借鉴了百度文库中关于原著的部分见解。通过读其他人的读书报告,让我也更好的理解了原著。

在此谢谢老师,带我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