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海棠唢呐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何去何从——评《百鸟朝凤》唢呐的象征意义孝子贤孙的哀嚎,告慰了逝去的亡灵;肆意荡漾的微笑,迎来了幸福的婚姻。
这些都曾是唢呐的见证,随着满眼的绿映入眼帘,心也飞回《百鸟朝凤》里的无双镇,曾是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唢呐,在“洋乐队”的竞争中,在金钱的敷衍中,在人们的漠视中,该何去何从?唢呐之于焦师傅,是一生所爱,是命运归宿。
焦师傅之于唢呐,是最好的避风湾,是纯真,质朴的真情。
焦师傅拿着烟斗,不动声色,稳稳地坐在竹椅上,近景中的天鸣并没有太多的膜拜,只是乖乖滴跪在黄土地上,忍住不甘站在蓝瓦黑门前,一滴眼泪决定了天鸣的去留,一滴眼泪左右了焦师傅的抉择。
天鸣的眼泪是重情义的外显,而焦师傅的抉择则彰显了他对于唢呐深入骨缝里的热爱。
对于焦师傅来说,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不仅是天生的悟性,更是善良的人性。
对于唢呐来说,接班人是它传承的根本。
焦师傅的慎重正凸显了唢呐的重要意义,唢呐是老一辈人引以为傲的技艺,是旧一代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之于新时代,它又是什么呢?唢呐之于游天鸣,是血气方刚的承诺,是倾尽一生的坚守。
游天鸣之于唢呐,是现代冲击中的唯一保护,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近景中的游天鸣,站在蓝瓦墙前,父亲对同庄人的吹嘘的画外音传来,他默默低下了头,走回了原来的路。
唢呐不是天鸣最初就热爱的,只是对父亲的爱和保护的方式。
唢呐,不是新生代的选择,是亲情捆绑的结果。
父亲的苛责,母亲的不解,师兄的放弃,并未使天鸣坚定的信念减弱丝毫。
“我给师傅发过誓的”这是天鸣向所有反对的人的坚守的理由。
俯拍镜头下的天鸣,蹲在地上,捂住耳朵,埋下头,在“洋乐队”的竞争中,在现代韵律的快节奏下,天鸣是渺小的,他在恐惧,在不安。
是师傅妇人提醒。
让他重新站起。
天鸣,上天赋予的鸣声,这是多么好的寓意。
但在天鸣对唢呐的情感中,是来自父亲的压力,是对父亲的承诺,亦或是自己对唢呐的喜爱,到底是什么,让人分不清。
或许都有吧,天鸣在师傅墓前吹起唢呐,一幕幕回忆被勾起,然而,唢呐声用作画外音,镜框中只剩下师傅的背影,师傅终究远去了。
百鸟朝凤唢呐读后感咱先说说这唢呐,以前我就觉得唢呐这玩意儿声音可大了,婚丧嫁娶的时候总能听到它的动静。
看了电影才知道,这唢呐背后的门道可太多了。
在电影里,唢呐匠那地位就跟村里的精神领袖似的。
就像焦三爷,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吹起唢呐来,感觉鸟都能被吸引过来,真的就像“百鸟朝凤”的感觉。
电影里那些小徒弟学唢呐的过程可把我逗乐了,又觉得挺不容易的。
那腮帮子鼓得像塞了俩大馒头,吹得脸红脖子粗的。
这唢呐可不是个好伺候的主儿,没个几年的功夫,根本就吹不出个调调。
而且这练习的过程啊,又枯燥又累,还得天天被师父盯着,犯个错就被骂得狗血淋头。
但是呢,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又觉得挺欣慰的,就像自己家孩子出息了似的。
再说说这“百鸟朝凤”这支曲子,那可不得了。
这不是谁都能吹的,只有德高望重、技艺高超的唢呐匠才有资格。
在电影里,这首曲子就像是唢呐界的皇冠,珍贵得很。
当最后焦三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拼了老命吹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眼睛都湿了。
他这是把唢呐当成了自己的命啊,他吹的不仅仅是曲子,那是对唢呐的热爱,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可是啊,时代变了。
以前唢呐在村子里那是风光无限,到哪儿都受人尊敬。
后来呢,西洋乐器进来了,那些小年轻都跑去看洋乐队了,觉得唢呐土气。
这就像一个一直被捧在手心的宝贝,突然被人嫌弃了,看着可心酸了。
唢呐匠们的地位一落千丈,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我就想啊,这传统的东西咋就这么不受待见了呢?难道那些新的东西就一定好吗?唢呐虽然声音大,但是它的那种质朴和接地气是别的乐器比不了的。
这部电影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课,让我看到了传统技艺的美,也看到了传统技艺面临的困境。
就像我们老家的一些老手艺,现在也慢慢失传了。
这唢呐要是也没了,那可太可惜了。
我就盼着,像电影里游天鸣那样的人能多一些,不管多困难,都能把唢呐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这唢呐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精神,可不能就这么断了根啊。
《百鸟朝凤》:音乐的盛典一、引言《百鸟朝凤》是一首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民乐作品。
这首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演奏技巧,以及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鉴赏,带领读者领略其艺术的魅力。
二、作品背景《百鸟朝凤》是一首流传于中国的民间乐曲,主要以唢呐为演奏乐器。
唢呐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这首曲子通过唢呐的演奏,模拟出百鸟的鸣叫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首曲子常常被用于乡村的婚丧嫁娶等场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音乐结构《百鸟朝凤》采用了循环结构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变奏和调性的转换,将音乐推向高潮。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整首曲子既有统一性,又有丰富的变化性。
每一次的循环都有新的元素加入,让人回味无穷。
这种结构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注重旋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四、旋律特点《百鸟朝凤》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通过装饰音、颤音等技巧,模拟出了百鸟的鸣叫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种模拟自然的音乐表现手法,既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又体现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旋律中充满了跳跃和活泼的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五、演奏技巧《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也是其精彩之处。
唢呐的演奏者需要通过气息的控制、口型的调整以及手指的灵活运用,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曲子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对演奏技巧的高要求,使得这首曲子在演奏上充满了挑战性。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根据曲子的情感和意境,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如滑音、颤音等,来表现出曲子中的不同情感和意境。
这种对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
六、文化内涵《百鸟朝凤》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包含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这首曲子通过模拟百鸟的鸣叫声,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百鸟朝凤教材分析民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是由山东鼓乐《百鸟音》和《百鸟语》演变而来,是唢呐优秀传统曲目之一。
旋律热情奔放,情绪热烈欢快,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色彩。
演奏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娴熟的演奏技巧,刻意对百鸟和鸣、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象进行了生动描绘,传神地表现了生机勃勃、清新活泼的大自然景象,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也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爽朗的性格和风貌。
教学目标1. 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感受热情欢快的旋律及百鸟和鸣之声,想象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2. 认识中国民族乐器──唢呐,唢呐大师──任同祥,积累音乐知识。
3. 编排小小音乐剧──《美好家园》,探索运用人声、乐器及其他音源表现自然界中的声音,提高即兴表演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欣赏乐曲,感受情绪,引导学生想象音乐塑造的形象。
2. 编排小小音乐剧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感受乐曲情绪1. 初次聆听乐曲《百鸟朝凤》。
(1)感受情绪。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乐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2)突出主题形象。
师:这首乐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2. 发散思维训练。
师:这首乐曲中有很多地方用乐器模仿了鸟叫的声音,甚至还有知了的叫声,惟妙惟肖。
你能给乐曲起个名字吗?二、感受变化1. 介绍乐曲。
师:同学们起的名字有的很有趣,有的很符合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这首乐曲有个很好听、很气派的名字──《百鸟朝凤》。
这首乐曲早期流传于山东民间,旋律走向因人而异,大多即兴发挥,无固定结构。
曲中除模拟百鸟啼啭外,鸡鸣鸭叫、犬吠马啸,甚至娃哭人笑等生活中的喧嚣声也可随意加入。
在1953年的时候,有个叫任同祥的民间艺人,删去了间插段中与鸟鸣无关的模拟和变化不大的重复段落,使乐曲情绪和结构有所改善。
同年他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奏此曲而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章。
2. 介绍唢呐。
(1)师:你能听出乐曲中有几段鸟儿的鸣叫吗?请同学们再次欣赏乐曲,当你听到鸟叫的时候用动作模仿出鸟儿欢快的样子。
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
☆马一鸣☆
词: 曲:
海鸥迎春一帆风顺鸳鸯报春两心相印燕子鸣春三羊开泰百灵闹春四季开心喜鹊迎春五福临门白鸽报春六六大顺仙鹤鸣春七星高照云雀闹春八方好运孔雀开屏九洲同庆鸿鹰起飞十面欢腾凤凰一鸣百鸟朝凤凤凰一鸣百鸟朝凤海鸥迎春一帆风顺鸳鸯报春两心相印燕子鸣春三羊开泰百灵闹春四季开心
喜鹊迎春五福临门
白鸽报春六六大顺
仙鹤鸣春七星高照
云雀闹春八方好运
孔雀开屏九洲同庆
鸿鹰起飞十面欢腾
凤凰一鸣百鸟朝凤
凤凰一鸣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百鸟朝凤
千家万户吉祥太平
百鸟朝凤百鸟朝凤
千秋万代繁荣昌盛
以上就是关于百鸟朝凤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最新】浅析唢呐各曲《百鸟朝凤》的自然和谐之美
百鸟朝凤是一支流传甚广的唢呐曲,它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不断追求和热爱。
这首曲子以欢快的旋律、温柔动人的和弦、流畅舒缓的节奏和精彩绝伦的乐句,表达出人们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
在此曲中,作者通过淡雅的和音和缓慢的节奏,将自然的景象和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曲中的百鸟振翼高飞,金凤朝阳舞,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美丽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宛如在唱歌,祝福大地。
这样的美景,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自然和谐、真诚宁静的情怀,使人仿佛置身天地间,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此外,作者还融入了传统民族乐曲中多种音效,以及各种奇特的乐句,构成了独特的旋律,表达出一种向往自然和谐的情感。
曲中的缓慢节奏,使曲子更加动人,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宛如生活中的一幅绚丽的画卷。
总之,《百鸟朝凤》以其优美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和动人的和弦,表达出人们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长寿海棠唢呐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
刚刚下档的电影《百鸟朝凤》,让唢呐这门久远的民
间技艺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其实,除开人情故事,电影里
民间艺人的那份守艺精神,比一曲“百鸟朝凤”更能打动我
们。
在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有一位女儿身的唢呐客,名叫
陈洪英,她就是现实版的“焦三爷”,多年来对手中的唢呐
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也对海棠唢呐这门民间技艺保持
着坚持和守望。
2009年,“海棠唢呐”被评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项目,陈洪英成为了“非遗”传人。
六孔唢呐吹出独特旋律
逢年过节,海棠镇就会响起一种特别的乐声,高亢激昂,
热烈而富有穿透力,时而粗犷热烈,时而欢快活泼――这就
是海棠唢呐。
海棠唢呐是流传于长寿区海棠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特
色鲜明的民间乐器,也是其演奏技艺的统称。民间吹打乐源
远流长,尤其是唢呐的曲目繁多,旋律激昂优美,音色高亢
明亮,深受大众喜爱。海棠人使用的唢呐都是当地农民自己
制作,用大麦杆做哨子,用铜皮打制嘴子和盘子,用杉木做
成杆子,极具地方特色。海棠唢呐比普通的唢呐更大,所以
其音色也更加洪亮。一般的锁呐有七个音孔,前六后一,而
海棠的唢呐却只有六个孔,它可以用一个唢呐吹奏不同的
调。所以因其独特的吹奏艺术和制作工艺,成为了海棠地区
的一大特色民间技艺。曾在长寿首届民间乐器大赛,获得一
等奖;重庆市民族乐器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海棠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直到现在。”据当地老
人介绍,唢呐最早于明末传入长寿海棠地区,经当地民间艺
人习练改良,逐渐定型,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海棠逐
步成为“唢呐之乡”。当地唢呐的吹奏于光绪年间最为鼎盛,
那个时候,很多村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随兴吹上两首。
之后代代教习,心传口授,相衍成俗,这一传统艺术一直保
留传承到了今天。
跟电影《百鸟朝凤》里展现的人文风情一模一样,因为
唢呐曲风热情激昂,在以前的年月里,不管是庆丰收、庆吉
庆,还是贺新婚、祝寿诞,抑或上梁、动土、乔迁,海棠唢
呐的独特乐声总是少不了的一份热闹。解放初期,唢呐更是
当时庆翻身,庆解放,表达人们欢欣鼓舞迎接新中国的不可
或缺的乐器。海棠唢呐除了用在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中外,
还用于地方戏曲以及民间乐器比赛等大型歌会、赛事中。一
支唢呐队一般由五个人组成:两唢呐、一鼓、一锣、一磬,
曲子多是传统的曲牌。《闹莲花》,《大开门,小开门》,《蚂
蚁子上树》,《问路》等,都是充满地方特色的常见曲子,欢
快热烈。
电影中的唢呐后来抵不过西洋交响乐而逐渐萧索,这也
是海棠地区唢呐的心理历程。好在仍有一些民间艺人,默默
地把这份技艺传承了下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唢呐
又开始复兴。不过,因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现
在吹奏唢呐的人越来越少,请唢呐队的场合也大大减少了。
跟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海棠唢呐也面临着技艺传承
困难的局面。
会吹唢呐的陈三妹
陈洪英今年42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海棠唢呐”的传承人。上世纪80年代,海棠唢呐
复兴,一度在涪陵、垫江等邻近区县掀起一阵唢呐风。陈洪
英出生在垫江县沙坪乡,其父陈其林便是一位唢呐客。在当
地农村,无论哪家有红白喜事、生庆祭典、建房上梁,都少
不了来请陈其林用唢呐来助兴。于是耳濡目染下,幼年的陈
洪英就表现出了对唢呐吹奏的天赋。
有一次,陈其林在家里的地坝上指导徒弟们。其中一个
徒弟怎么教都吹不好一曲《闹莲花》,在旁边玩的陈洪英拿
过唢呐,不光顺嘴就吹出来了,还说得出门门道道:“掌握
指法,调好音准,气发丹田,一气贯成!”她的聪慧和对唢
呐的天赋,一下子惊呆了在场所有人。于是,陈父开始有意
识地教授陈洪英唢呐、马锣、二胡等技巧。照例说,那个年
代,这些东西是传男不传女的,当时,农村的唢呐客地位尴
尬,虽然家家户户都需要,却仍被认为是“下九流”,属于
“抛头露面”的行当,所以,唢呐客基本都是男性,女唢呐
客更被认为“不正经”。但陈其林只有3个女儿,没有儿子,
加上当时的家境也不是很好,多一个人能挣一口吃的对家庭
有很大的帮助,陈洪英本来有天赋,自己也愿意学,所以陈
洪英下定了决心,加入了父亲的吹鼓队,接下了这个班。但
陈家唢呐“父传女”的事一经传开,村里人背后纷纷议论:
“陈家父亲居然让她去学吹唢呐,走街串巷的营生,这不等
于卖女儿吗?”风言风语尤为刺耳。为了安慰女儿,陈其林
说了这辈子最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
元。有需要就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懂个屁!”
吹唢呐讨生活的营生并不轻松,陈洪英加入吹鼓队后,
第一次“出场子”便是个苦差事。为了迎亲,凌晨3点就出
发,还整整走了12个小时的山路,走得脚都打颤,中间有5、
6个小时的吹奏时间,到最后双颊已经肿胀得咬不动豆腐。
晚上还只能跟父亲等一众唢呐客屈就在一间小小茅屋的草
铺上。但可能一方面是出于对唢呐的喜爱,另一方面是懂事
的她对家庭的一份责任承担,年纪轻轻的陈洪英硬是坚持了
下来,没有叫一句苦。
1984年正月,县城组织庙会,陈其林父女的“海棠唢呐”
作为街镇的推荐节目,参加了演出。在深夜灯会的花炮声、
欢笑声中,一阵唢呐声破空而出,所到之处,现场都安静
了……陈其林父女跟随“龙灯”,一路吹了东南西北四条街。
高捷轻盈又把一支唢呐吹得欢庆激灵的陈洪英尤其引人瞩
目,人们潮水一样往“龙灯”涌来,都想来看看这个吹唢呐
的漂亮小女娃娃。“那场面跟现在的明星表演相比,也差不
到哪儿去!”陈洪英得意地回忆道,后来因为人太多,甚至
还惊动了民警。随后《涪陵日报》、《四川日报》先后报道了
陈洪英的故事。陈洪英排行老三,一时“会吹唢呐的陈三妹”
的名声不胫而走,陈洪英成了唢呐客里的大明星。
那声唢呐永不哑
年月一晃而过,陈洪英一直坚守着唢呐这份手艺,从没
间断过。期间她到过广东,参加过管弦乐队,潜心学习过现
代乐理知识和乐队编排,最后还是回到了长寿,组织了自己
的吹鼓队,继续操持唢呐的手艺。
新千年后,由于现代生活形式的变化,唢呐吹鼓队的营
生并不好做,陈洪英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曾经为了保证
演出质量,一直演到天黑才收工,错过了班车,硬是穿着一
双高跟鞋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回到家。日子虽然辛苦,
但陈洪英对于唢呐始终没有放弃,甚至还越发专研,练出了
同时吹奏两支唢呐的绝活。
2009年,经长寿区文管委推荐申报,陈洪英被评为第一
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其唢呐
事业,终于每年有了一些经费上的支持,虽然不多,但也是
对陈洪英的一份鼓励,支撑着陈洪英走下去。2010年,借着
“非遗”的东风,陈洪英终于有了自己的管乐队――三妹歌
舞艺术团,将唢呐这门传统技艺巧妙的与现代婚庆活动相融
合,一来可以扩大对于海棠唢呐的宣传,二来也多少可为自
己坚守这门技艺创造些物质上的保障。
不过,最让陈洪英担心的还是唢呐这门技艺的传承问
题。陈洪英的两个儿女都对吹唢呐不感兴趣,她也尊重他们
的选择,不强迫他们学习,家传这条路自然就走不通了。但
要觅到一个真心诚意,又有长性能坚守的徒弟,谈何容易。
正值此时,长寿石堰文化站的廖俊云站长,为发展本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地区的中心校中特开设了三个民族乐
器班,为本地的民间技艺培养小传承人,其中便把海棠唢呐
纳入了开班计划。虽然纯粹是一项公益事业,没有工资也没
有报酬,但当陈洪英接到中心校刘志强校长的邀请电话时,
毫不犹豫的就答??了下来,免费在石堰中心校带起了唢呐班。
这一教不知不觉间就是3年过去,陈洪英已经前后带出了30
多个学生,不管以后这些学生能有多少留在唢呐这个手艺
上,但至少星星之火是已经种了出去,陈洪英的心里还是欣
慰的。
“你看我,把手指全放开是发‘咪’音……”教室中,
陈洪英正在教孩子们学习指法。陈洪英先吹一个音,停顿下
来让孩子们跟着吹,在孩子们将7个音都吹一遍后,再手把
手的挨个指导,负责而充满耐心。这一切,都被收录进了长
寿区文广新局的摄像机里――目前,陈洪英一行人正为海棠
唢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紧锣密鼓做着准备。
陈洪英说:“虽然时代变了,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海棠唢
呐,我不能让它哑了声。不止不让它哑了,现在,我还要让
它吹到全国都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