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过程中研究表观遗传学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30.56 KB
- 文档页数:10
人类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变异的鉴定在人类的基因组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信息是表观遗传信息,它不仅决定了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现型,同时也对后代的基因遗传产生影响。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这种非编码信息的遗传规律和发生机制,它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人类遗传疾病、环境和遗传因素交互影响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中,基因变异的鉴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特定基因序列的变异检测,可以为临床医学、人口遗传学和环境卫生学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
人类基因组包含约30亿个碱基对,其中在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区域中,变异的检测和鉴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技术成熟度。
但是表观遗传信息与疾病的关联较为复杂,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之处。
以下从基因变异的检测方法、研究典型的表观遗传信息关联的疾病以及进行基因变异鉴定的意义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基因变异的检测方法1. 基于DNA甲基化的测序技术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前,基于DNA甲基化的测序技术已经成为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技术能够高通量检测基因组特定区域的甲基化变异,从而达到表观遗传变异的检测和鉴定的目的。
2. DNA甲基化芯片技术与基于测序技术的DNA甲基化检测相比,DNA甲基化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数以万计个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
该技术具有高通量、精确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
3. 免疫表观遗传学方法免疫表观遗传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抗体检测和鉴定蛋白质与DNA的某些修饰关系的方法。
与传统的基因鉴定技术不同,这种方法可以直接鉴定DNA是否与某些蛋白质发生了交互作用,从而进一步反映表观遗传信息的变异情况。
二、表观遗传信息与疾病关联的研究1. 肿瘤疾病肿瘤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良性或恶性肿瘤细胞对DNA甲基化变异、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信息的改变非常敏感,因此特定的表观遗传变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班级:酿酒151 姓名:张彦学号:2015080050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前言:从300万年前不能直立行走的早期猿人,到今天“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小鲜肉。
人类经历了岁月漫长的演化过程,从遗传学来讲就是不断地遗传与变异的过程。
被我们所熟知的可遗传变异主要有三种: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
但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迅猛的表观遗传学正在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的认知,“获得性遗传”很有可能作为一个辅助机制来完善“自然选择”理论。
关键词:表观遗传基因突变机制一、背景基因突变首先由T.H.摩尔根于1910年在果蝇中发现。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DNA核苷酸顺序分析等技术的出现,已能确定基因突变所带来的DNA分子结构改变的类型,包括某些热点的分子结构,并已经能够进行定向诱变。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信息储存于核酸序列中,并通过生殖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它所揭示的“基因型决定表型”的遗传模式被人们广泛接受。
然而,不符合此模式的遗传现象却令人困惑。
为什么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外表特性?为什么每个细胞拥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却分化为不同组织?表观遗传学就是在这些经典遗传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早在1942年,著名的英国发育生物学家Wellingdon就将表观遗传学定义为研究基因型产生表型(现象和机制)的学科,首次提出了在基因型与表型环境与生命体间存在有一个新的不由DNA排序决定的遗传信息界面。
这种可遗传的表型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而且这种改变是可遗传的。
很显然,这对经典的遗传观念正形成极大的冲击。
当我们追溯到更早之前,拉马克是第一批支持获得性遗传的科学家之一,“用进废退”就是他的观点。
虽然在具体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由拉马克提出的“拉马克主义的”命题都是错的。
可是,我们仍要注意到,虽然表观遗传中并不是所有现象都是拉马克主义的,但现实生活中,所有拉马克式的遗传现象本质上都很可能是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学:营养之间的新桥梁与健康摘要:营养成分能逆转或改变表观遗传现象,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从而改变表达与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胚胎发育,衰老,和致癌作用有关的关键基因。
它出现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食物成分能影响表观遗传现象,无论是催化DNA直接抑制酶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或通过改变所必需的那些酶反应底物的可用性。
在这方面,营养表观遗传学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工具,以预防儿科发育疾病和癌症以及延迟衰老相关的过程。
在最近几年,表观遗传学已成为广泛的疾病,例如2型糖尿病的新出现的问题糖尿病,肥胖,炎症,和神经认知障碍等。
虽然开发治疗或预防发现的可能性这些疾病的措施是令人兴奋的,在营养表观遗传学当前的知识是有限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扩大可利用的资源,更好地了解使用营养素或生物活性食品成分对保持我们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经过修改的表观遗传机制。
介绍:表观遗传学可以被定义为基因的体细胞遗传状态,从不改变染色质结构产生的表达改变的DNA序列中,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胚胎发育,衰老和癌症。
目前,表观遗传学在许多其它领域,如炎症,肥胖,胰岛素突出抵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和免疫疾病。
由于后生修饰可以通过外部或内部环境的改变因素和必须改变基因表达的能力,表观遗传学是现在被认为是在不明病因的重要机制的许多疾病。
这种诱导表观遗传变化可以继承在细胞分裂,造成永久的保养所获得的表型。
因此,表观遗传学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框架为寻求病因在环境相关疾病,以及胚胎发育和衰老,这也是已知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营养领域,表观遗传学是格外重要的,因为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食物成分可以修改后生现象和改变的基因的表达在转录水平。
叶酸,维生素B-12,甲硫氨酸,胆碱,和甜菜碱可以影响通过改变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1 - 碳代谢。
两个代谢物的1-碳代谢可以影响DNA 和组蛋白的甲基化:S-腺苷甲硫氨酸(的AdoMet)5,这是一个甲基供体为甲基化反应,并S-腺苷高半胱氨酸(的AdoHcy),这是一种产物抑制剂的甲基化。
基于课程标准的 表观遗传现象 教学准备任守运#!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连云港#"""摘#要#本文从教学准备角度#对高中生物学课程新增的(表观遗传现象)概念教学进行多角度分析与说明#讨论本部分教学的策略$关键词#表观遗传现象#概念教学#核心素养#高中生物学##(表观遗传)是近年来遗传学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并被纳入新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由于其机制复杂#且大部分教师无此(前概念)#如何在教学准备中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文本尤其重要$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以下称(教材)"必修!第%章第!节中(表观遗传现象)为例#对教学准备作借鉴性讨论$!"研究 标准 确立教学目标的 制高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模块内容聚焦大概念$表观遗传现象在(标准)中是次位概念#呈现的条目为(概述某些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其隶属于重要概念(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H I /分子上)#上述两个概念又被统摄于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之下$在实际教学中#大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确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从不同的维度指向大概念#是大概念教学的(必由之路)&故研究(标准)中不同层次概念间的关系#对确立(节)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教学意义$(标准)中对所有的次位概念前面都冠以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比如对(表观遗传现象)冠以(概述)二字#这种命题式的描述#能准确描述教学深度和理解水平#防止不必要的(拔高)或(降低)#为设定(节)的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务必要研读(标准)#熟知并理解各个行为动词的内涵#并知晓(节)内容属于认知水平的何种层次$#"分析教材 锚定表观遗传知识的 链接点 教材中#表观遗传隶属于(基因的表达)范畴#是在学习基因表达后呈现的内容$这样的编排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基因与基因%基因与性状%基因与环境间的复杂关系#故要理解表观遗传现象#首先要理解(中心法则)$细胞中有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表观遗传的研究范畴$因此#涉及中心法则中转录和翻译的调控问题#就是(表观遗传)知识的(链接点)$找到这一(链接点)#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摒弃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死记硬背#理解知识的一脉相承#建立完善中心法则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从学生已掌握的中心法则入手#通过相关图示#说明H I /的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等均会影响H I /转录成<I /#最终导致蛋白质量的改变而表现出不同性状#这就容易理解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作用和途径&同理#<I /甲基化修饰和微小<I /!P 34)6<I /"通过影响信使<I /稳定性#进而影响蛋白质翻译量而改变性状#等等&这些均能为理解(表观遗传)概念作良好的铺垫$$"猎取案例 储备表观遗传教学的 信息点(表观遗传)是课程新增内容且机制复杂#为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设问和答疑#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和发展素养#教师授课前要尽量多阅读和储存科学家对此研究的案例#包括表观遗传的机制%特征%表观遗传的发展历程%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至少应理解性储备如下信息点#搞懂?个核心问题''什么是表观遗传学-有什么特点-!表观遗传学概念&特点有可遗传%可逆性%离不开环境等"(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具体案例%研究方法和调节机制如何-!表观遗传修饰从多个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如H I /甲基化%组蛋白共价修饰%染色质重塑%染色体失活%基因印记等&基因转录后的调控#如非编码<I /调控等")表观遗传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从分子水**********************************************奏保持一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高中生物学新教师来说#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要想获得成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就需要从各个方面认真进行准备$既要树立教师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又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升备课技能&既要追求精彩表现#尽力树立良好形象#又要保持积极心态#正确认识自身不足$只要新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在细节处精心打磨#充满信心#沉着镇定#就一定能上好第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通信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张存福.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效用分析探究*-+.甘肃教育#!"&J !&"'RR.*!+李玉华.控制教学节奏#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课程教育研究#!"&$!K "'&GG.#,J &,生物学教学!"!&年!第%G 卷"第%期表!" 表观遗传现象 一节中概念生成和发展素养的教学框架生物学事实问题设计表观遗传机制实例理解概念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发展素养教材资料'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的遗传教材资料'小鼠毛色的遗传教材图%&"(H I /甲基化示意图)教材(练习与应用)的拓展题'有关某种猫雌%雄个体的毛色遗传现象的解释补充与<I /干扰的表观遗传案例教材(思考.讨论)中?个讨论题!或根据科学家探究实验的步骤%方法%现象%结论等设计问题"什么是甲基化-H I /是如何甲基化的-拓展题某种猫的毛色遗传中的相关问题#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介绍<I /干扰发生机制#并设置指向理解表观遗传概念的若干问题H I /甲基化a 染色体失活#<I /干扰一般情况下H I /发生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使基因保持沉默&H I /去甲基化#沉默的基因或重新被激活$H I /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甲基化是指化学分子连上了一个甲基&在H I /碱基上增加甲基基团的化学修饰成为H I /甲基化雌性哺乳动物两条a 染色体中的一条总是被异染色质化而失活$a 染色体失活保证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剂量在雌%雄性动物之间的平衡#也会对表型产生影响<I /干扰作用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通过双链<I /分子在P <I /水平上诱导特异性序列基因沉默的过程#即转录后的基因沉默表观遗传指的是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等"%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尊重事实和证据等"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等"%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演绎与推理等"教材'(与社会的联系)'吸烟影响表观遗传#并补充与肿瘤发生及治疗的相关资料吸烟对人体细胞内H I /甲基化有何影响#能遗传给子代吗-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中H I /甲基化如何!肿瘤细胞甲基化水平低#局部甲基化水平高#即抑癌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高"社会责任!健康生活方式%关爱生命等观念"#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平揭示了复杂的临床现象#为解开生命奥秘及克服遗传疾病带来希望&在研究生物进化机制以及改良作物和畜禽新品种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等"$%"重组教材 厘清概念与素养教学框架的 建构点教材正文选用(H I /甲基化)为教学案例#在旁栏的(相关信息)中也简单介绍了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等其他类型的表观遗传修饰案例#(练习与应用)的拓展题?介绍了a 染色体失活的案例$但在实际教学中#要重组教材#关注科学本质的学习#立足证据!生物学事实"#适当补充表观遗传案例#合理设计概念生成和发展素养的教学框架!表&"#找准其(建构点)$另外#在新课引入方面#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如(中心法则)%基因选择性表达等&也可从学生常见的表观遗传现象入手#如教材中提到的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细胞中遗传物质相同#后天的环境%食物%营养不同#对它们造成了非常显著的表型差别$这样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同#有利于理解表观遗传现象的本质及其研究的方向$在教学方式选择方面#应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方式$如教材在(思考,讨论)栏目中选取了植物!柳穿鱼"%动物!小鼠"中因H I /甲基化程度不同而表型发生改变的实例#并设计了若干问题#其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归纳出(H I /甲基化的变化会影响表型)的结论$综上所述#在(表观遗传)一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储备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理解常见的几种表观遗传机制$同时#教学起点要落在已有的经典遗传学知识土壤上#引导学生理解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对经典遗传学来说不是一种质疑或挑战#而是一种补充#是遗传学研究的一种延续$此外#还要联系社会#举例说明表观遗传学与克隆%干细胞%衰老与癌症等研究有着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知识与应用的链接$基金项目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 大概念视域下培育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I 6.!"&K-Y &!D &%G #,"!,生物学教学!"!&年!第%G 卷"第%期。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与表观遗传调控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通常以线性结构存在,其中包含了DNA、蛋白质以及其他辅助蛋白质。
在染色体层面,真核生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单一染色体类型,如人类的23对染色体;二是多倍体染色体类型,如植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的体内存在多份同源染色体。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通常分为两个部分:核小体和染色质纤维。
核小体由多个小球状蛋白质组成,而染色质纤维有两种状态:萎缩态和膨胀态。
萎缩态的染色质纤维非常致密,难以转录,而膨胀态的染色质纤维则相对松散,转录起来相对容易。
为了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比喻为一本书。
核小体便是书的章节,每个章节里面都装载着大量的DNA。
而染色质纤维就是书的页码和内容之间的地方,如果书的页码非常密集,并且每个页码的文字内容都非常紧密,里面的信息量就会非常大,读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相反,如果书的一页内容相对松散,那么阅读起来就会更舒适一些,同时一页中信息的呈现也更加清晰。
除了染色体本身的结构特点外,还有一种影响组成染色体的方式的因素,这便是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指通过改变DNA不改变序列,从而影响基因表达的机制,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细胞分化和认知功能形成等过程中。
有些表观遗传调控的机制是直接影响着染色体的构成方式。
例如,甲基化会促进染色质纤维的萎缩,从而使得染色体在表达时更加紧凑。
而异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不同周期呈现不同的表达状态,这种状态通常与蜕变和分化过程相关。
同时,表观遗传调控的机制也可以间接影响着染色体结构的特点。
例如,转录因子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状态,从而影响染色体中的DNA部分。
此外,组蛋白也可以通过改变DNA的包裹方式来影响基因表达。
总的来说,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和表观遗传调控是紧密相关的。
染色体结构直接关乎着DNA的转录和表达能力,而表观遗传调控则可以影响着染色体的构成方式以及基因的表达周期和方式。
表观遗传学修饰是指在基因组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环境因素或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表型特征。
表观遗传学修饰是一种可逆的遗传修饰方式,它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需要改变基因序列本身。
这种修饰方式在个体发育、疾病发生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它通过在DNA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团来改变基因的表达。
DNA 甲基化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组蛋白修饰是指通过改变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状态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组蛋白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多种方式,它们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紧密度,从而影响基因的可及性和转录活性。
非编码RNA 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它们可以通过与DNA或RNA相互作用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非编码RNA可以通过转录后修饰、RNA干扰等方式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表观遗传学修饰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决定细胞的命运和组织的形成。
例如,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一些基因会被甲基化修饰,从而在后续的发育过程中被关闭。
这种修饰方式可以使细胞分化成不同的类型,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在成体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调控细胞的功能和特化。
例如,在神经系统中,一些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以影响突触的形成和功能,从而影响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
表观遗传学修饰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异常有关。
例如,癌症的发生与DNA甲基化的异常紧密相关。
在癌症细胞中,一些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发生改变,导致这些基因的表达被关闭,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另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也与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异常有关。
研究表明,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基因的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生物学中的基因和表观遗传学基因是生物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遗传物质内部传递的基本单位,负责决定生物体的特征,是人们理解生物学的关键。
而在表观遗传学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很多关于基因的内容。
本文将会从基因的定义,特性以及表观遗传学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重要概念。
一、基因的定义和特性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的一段DNA序列,是生物体内负责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的形状和大小会发生变化,并且他们可以是单个基因或一系列基因。
每个基因都包含了一些蛋白质编码信息或RNA编码信息,这些信息会决定了一个生命体的特性。
基因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表型遗传基因,他们直接决定了生物的性状与性格,如眼色、毛发颜色、个体大小等等。
而另一类是发育和调节遗传基因,他们可以控制这一时段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影响着它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进而确定其生存与繁殖的能力。
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
因为突变、重组和重复等原因,基因会发生改变,也是基因变异的原因。
基因变异是进化过程所必须的。
如果基因没有变异,生命体就永远停留在某一点,这就会导致它们在环境变化时失去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生存率也会与日俱增。
二、基因的表观遗传学基因仅仅包含了一个生物体的遗传信息的信息,并不能直接决定它的生长、发育和经历的种种。
在与基因共同作用下的附加因素中,表观遗传学是最重要的一个。
表观遗传是指基因表达被化学、生化和物理因素所影响的方式,以及这些影响对生动体发育、功能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大多数基因变异与发育缺陷之间的联系,与误差和未受到检测的抗雷克他资料收集表征有关。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生物学的一个热点。
实验研究表明,环境因素、营养状况、外界刺激以及疾病等都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并在后代中产生表观遗传效应。
这种效应会导致细胞内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下一代的发育、生长、健康等方面。
表观遗传学是纯遗传学所无法解释的遗传现象的一个重要补充。
因为它涉及到的是更为复杂的、多维度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和改变的。
生物心理学研究前沿生物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现象与生物基础之间关系的学科,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从大脑的神经机制到基因对行为的影响,从感知觉的生理基础到情绪和认知的生物学根源,生物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为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大脑神经机制的研究大脑作为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神经机制一直是生物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实时、无创地观测大脑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活动模式。
例如,通过 fMRI 研究发现,当人们进行记忆任务时,海马体等特定区域会出现明显的激活;而在情绪处理过程中,杏仁核等区域则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分辨率不断提高,不仅能够观察到大脑区域的活动,还能深入到神经元层面。
光遗传学技术的出现更是为神经机制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通过光遗传学,科学家可以精确地控制特定神经元的活动,从而直接探究神经元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一技术已经在动物模型中成功用于研究学习、记忆和情绪等多种心理过程的神经基础。
二、基因与行为的关系基因对行为的影响是生物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与心理和行为相关的基因被发现。
例如,多巴胺受体基因的变异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则与抑郁症的易感性有关。
然而,基因并不是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环境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热点。
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例如,早期的生活压力可能导致基因的甲基化,进而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增加个体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三、感知觉的生理基础感知觉是我们与外界环境互动的基础,生物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表观遗传》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依据课程标准,“表观遗传”属于遗传与进化中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中的次位概念“3.1.5 某些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二、设计思路通过分析表观遗传的实例,理解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都是受到调控的。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认同基因、基因表达产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三、教材分析“表观遗传”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教材围绕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和小鼠的毛色遗传等实例展开“思考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表观遗传的生物学概念,加深对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生物学大概念,为形成遗传与进化的生命观念做好分子层面的铺垫。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初步建立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表现,同时受到环境的影响”“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等观念。
但是对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如何受到调控,并且这种调控是否会直接影响性状等内容缺乏系统的认知。
五、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分析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和小鼠毛色遗传现象,概述表观遗传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真实情境分析,论证得出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维。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假说演绎法,从科学家的角度完成科学探究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社会责任:认同表观遗传的研究价值,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
六、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表观遗传的概念、实例以及形成原因,使学生明确其与经典遗传学的区别。
2、教学难点:表观遗传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传递给后代。
七、方法和策略1、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2、教学策略:归纳、练习八、媒体使用板书、幻灯片九、教学内容迁移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解释同卵双胞胎的差异等表观遗传现象。
大脑记忆存储与提取的神经机理一、大脑记忆存储的神经基础大脑记忆存储是神经科学领域中一个极其复杂和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
记忆作为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储和提取过程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
记忆存储的神经基础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包括分子、细胞、网络和系统等。
1.1 记忆存储的分子机制记忆存储的分子机制涉及到神经递质、受体、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基因表达等多个方面。
例如,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在记忆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长期增强(LTP)和长期抑制(LTD)等现象,是学习和记忆形成过程中神经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典型表现。
1.2 记忆存储的细胞机制在细胞层面,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是记忆存储的基础。
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如突触后膜的形态改变和突触传递效率的增强,是记忆存储的关键过程。
此外,神经元的再生和凋亡也与记忆的稳定性和遗忘有关。
1.3 记忆存储的网络机制记忆存储的网络机制涉及到大脑内不同脑区的相互作用。
海马体是与记忆存储密切相关的脑区,特别是其CA1和CA3区域以及齿状回。
这些区域通过特定的神经回路与大脑皮层相连,共同参与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除了海马体外,前额叶、顶叶和颞叶等大脑皮层区域也参与记忆的存储过程。
1.4 记忆存储的系统机制从系统层面看,记忆存储是一个动态的、多阶段的过程。
记忆的编码、巩固和检索是记忆存储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
编码阶段涉及到新信息的接收和初步处理;巩固阶段是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时期;检索阶段则是将存储的记忆信息重新激活并呈现给意识的过程。
二、大脑记忆提取的神经过程记忆提取是大脑将存储的记忆信息重新激活并呈现给意识的过程。
这一过程同样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工作和多种神经机制的参与。
2.1 记忆提取的神经激活模式记忆提取时,大脑会激活与记忆存储时相同的神经网络。
这种激活模式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记忆提取的准确性和效率。
什么是“表观遗传现象”德清县高级中学周忠芬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信息储存于核酸序列中,并通过生殖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它所揭示的“基因型决定表型”的遗传模式被广泛认知。
然而,不符合此模式的遗传现象却一直困扰着遗传学研究者。
科学家发现了存在于DNA之外的且能够遗传给后代的生物学信息,这些可遗传的信息和DNA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生物的表型,这其中的秘密就是表观遗传学要研究的内容。
资料:2001年,瑞典科学家拜格林发表了对位于瑞典北部的诺伯顿地区的居民寿命研究调查的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1.如果祖父辈在青春期前有大吃大喝的经历,那么,他们子孙的寿命就比较短,患糖尿病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2.在青春期前挨饿的祖父,其孙子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就会相应降低;在青春期前大吃大喝的祖母,其孙女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3.如果父亲在11岁前就开始抽烟,那么他的儿子在9岁时体重超标的概率会增加。
教学建议:教师适时提出: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显示,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只是对自己本身产生一些影响,一般不会影响下一代。
但拜格林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祖辈或父辈的生活印记以某种方式遗传给了子孙。
教师提问:是不是生活经历导致他们的DNA序列发生了改变?学生回答:应该不是。
第一,生活经历并不是导致DNA序列发生改变的诱变因子;第二,DNA是很稳定的分子,在高等生物中基因序列变化的速度很慢,仅1-2代是难以完成的。
教师提问: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主张:父母的生活经历可以通过DNA序列以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学生同意。
教师进一步提问:结合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分析,DNA序列未改变而表现型改变并遗传给子代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进行推理:是某些生活经历把本来能表达的基因关上了,而另一些生活经历把本来不能表达的基因打开了。
而且这种打开或者关闭基因的印记是能够遗传给子代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浙科版必修2教材第82页至83页内容,学生能够给出支持“父母的生活经历可以通过DNA序列以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主张的推理是:组蛋白的乙酰化,使基因里面的信息可以被读取,即进行转录;DNA的甲基化,使基因内存储的信息无法被读取,即不能进行转录。
应用表观遗传学研究肿瘤的进展与趋势近年来,应用表观遗传学研究肿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技术手段的发展也让人们对肿瘤的认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展和未来趋势。
一、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和遗传物质相对稳定的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领域。
与传统遗传学不同,表观遗传学主要关注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等。
这些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的发育、分化和生长等过程。
二、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
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中DNA甲基化的变化。
后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对非编码RNA的认识加深,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
现在,表观遗传学已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据研究表明,肿瘤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
表观遗传学可以揭示这些基因异常的背后机制,进而解释肿瘤发生的原因和发展机理。
例如,通过分析肿瘤细胞中DNA甲基化的状态,可以发现许多肿瘤抑制基因被甲基化,从而失去了正常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非编码RNA也被证明在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miRNA、siRNA和lncRNA等。
三、表观遗传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和完善,这一领域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通过测量肿瘤细胞中DNA甲基化的状态,可以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可以用于早期肿瘤诊断和疾病预后。
此外,表观遗传学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靶向药物,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目前,许多靶向表观遗传修饰的药物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四、未来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发展趋势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将在肿瘤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表观遗传学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另一方面,表观遗传学还可以反向加速肿瘤研究的进程,加速肿瘤的发现和治疗。
母爱行为影响子代的表观遗传机制母爱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表现,它对于子代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母爱行为不仅对子代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还能够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的基因表达和身体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母爱行为如何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并探讨母爱行为促进子代健康发展的作用。
母爱行为对子代的影响贯穿其成长的各个方面。
在情感方面,母爱行为能够为子代提供安全感,降低焦虑和压力,促进情绪的稳定。
在认知方面,母爱行为有助于子代的语言发展、注意力集中和记忆力提升。
在行为方面,母爱行为能够促进子代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亲社会行为并减少攻击性行为。
表观遗传机制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
表观遗传机制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手段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个体的发育和行为。
表观遗传机制在个体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响应环境变化并参与基因组的印记和发育过程的调节。
母爱行为对子代的表观遗传机制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哺乳动物中,母爱行为可以影响乳汁中非编码RNA的表达,进而调控子代胃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影响其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发育。
母爱行为还可以通过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手段调控子代大脑中与情感、认知和行为相关的基因表达。
母爱行为对子代身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母爱行为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的免疫系统,促使免疫细胞正常分化,提高免疫力,降低子代患病的风险。
母爱行为可以调节子代的内分泌系统,影响激素的分泌,有助于子代维持健康的生理状态。
母爱行为还可以促进子代神经系统的发展,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有益于子代的心理健康。
母爱行为对于子代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母爱行为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的基因表达、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这些影响不仅在短期内显现,而且可能伴随子代一生。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母爱的重要性,为母亲提供支持和关爱,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抚养子代的责任。
认知过程中研究表观遗传学机制
1 何谓表观遗传学及其主要的细胞学基础[1,2,3,4] 一般意义上的遗传学指基于DNA序列改变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星不稳定等,表观遗传学指非DNA序列改变,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它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表观遗传学研究主要包括染色体重塑、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调控等。 真核细胞的特征是有细胞核,细胞核包含了真核生物几乎所有的遗传物质。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储存在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中,核小体( nucleosome) 是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各核小体串联而成染色质纤维,核小体DNA长度约为165个碱基对,其中缠结在组蛋白八聚体周围的核心DNA( core DNA) 约1. 65圈,约合147个碱基对,而相邻的核小体之间的自由区域( linber DNA) 为20 - 50个碱基的长度,也就是基因组的75% ~ 90% 被核小体所占据。组蛋白八聚体由H2A、H2B、H3和H4各2个拷贝组成,每个核心组蛋白都有两个结构域: 组蛋白的球形折叠区和氨基末端结构像一条尾巴( tail) 位于核小体的球形结构以外,可同其它调节蛋白和DNA发生相互作用,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和基因的转录调控都与组蛋白密切相关。核小体组蛋白的尾巴可以发挥信号位点的作用。 上面已谈到表观遗传学是指非DNA序列改变,而是改变染色质结构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那么,染色质结构改变如何导致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改变的呢? 其一,在细胞里,DNA-染色质的形式存在,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75% ~ 90% 的基因组存在其中,核心组蛋白的尾巴的各种位点通过多种转移酶的作用,发生共价修饰,组蛋白通过电荷相互作用( 组蛋白尾巴带正电荷,DNA带负电荷) 如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可以通过电荷中和方式削弱组蛋白-DNA或核小体 - 核小体的相互作用,或引起构象的变化,破坏核小体结构,使DNA接近转导机构,激活转录。 其二,为保证染色质的DNA与蛋白质的动态结合,细胞内产生了一系列特定的染色体重塑复合物,也称重塑子,它们利用水解ATP的能量通过滑动、重建、移除核小体等方式改变组蛋白与DNA结合状态,使蛋白质易于接近目标DNA。依据重塑子包含的ATP酶中催化亚基结构域的不同,把重塑子分为SWI/SNF、ISWI、CHD、IN080四大家族。组蛋白修饰后如乙酰化的组蛋白可以募集转录复合物进入到一个基因位点,影响转录。 2 认知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通过新信息或经验获得的记忆可保持数月、数年,甚至终生,而长时间保持存活的蛋白质或mRNA的半衰期只有24 h,显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那么记忆的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 1984年,Crick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记忆编码在染色体的DNA上,虽然当时他并不是十分确信,但现已澄清,染色体是信息的携带者,而且可以代代传下去,染色体结构或化学上的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可作如下的理解: 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是对来到大脑的信息、应激和神经元活性改变做出结构上的适应,最终将信息带至并激活特异性基因表达程序。目前研究证明,在脑的一些区域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如组蛋白的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可以稳定地改变动物的行为,包括学习、记忆、抑郁、药物依赖、突触可塑性等等,为长记忆的形成、巩固和突触可塑性的形成、维持提供解释[5,6,7,8]。 阅读近十几年发表的有关表观遗传学文章后,解决了长期以来认知过程中令人费解的一些问题,本文着重介绍在脑的不同区域( 主要是海马和脑皮层) 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2. 1组蛋白乙酰化[9,10,11]一系列表观遗传学改变都能影响记忆过程,其中组蛋白乙酰化,具有明确、显著地促进记忆的形成和巩固。组 蛋白乙酰 化是通过 组蛋白乙 酰化酶( HATs) 催化完成的。HATs将带正电荷的乙酰基转移到组蛋白N末端尾区内赖氨酸侧链的-氨基。组蛋白乙酰化酶被分成3个主要家族: GNAT超家族,MYST家族和P300 /CBP家族。将乙酰基从组蛋白移走,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s) 催化完成,HDACs被分成4类: Ⅰ类,锌依赖型HDACs,Ⅱ类和Ⅳ类HDACs,Ⅲ类NAD依赖性HDACs。在哺乳动物中,海马在记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学者以海马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组蛋白乙酰化对条件性恐惧中的背景记忆( contextual memory) 和空间记忆的影响。研究证明组蛋白乙酰化或抑制HDACs活性都能增强条件性恐惧中的背景记忆和Morris水迷宫中的空间记忆以及增加突触可塑性( synaptic plasticity) 。应当指出的是,脑中组蛋白乙酰化不是独立于其它组蛋白修饰而存在,而是在组蛋白乙酰化的同时,也往往存在组蛋白磷酸化、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削弱了组蛋白与DNA之间的静电亲和力,从而促进染色体结构接近转录基因机构,引起基因持续性改变,增加神经元活动,乙酰化修 饰后的组 蛋白也可 以募集其 它相关因子[10,11,12,13],如转录复合物,进入到基因位点,影响转录。 2. 2 组蛋白乙酰化的调节机制[14,15,16] 2. 2. 1神经元活性与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乙酰化可由许多类型的神经元活性所调节,例如,KCl介导的神经元去极化引起海马培养中的核心组蛋白H2B乙酰化的增加,再如,特异性受体激动剂可兴奋多巴胺能、乙酰胆碱能、谷氨酸能途径,增加小鼠海马H3K14和H3S10的乙酰化,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组蛋白乙酰化都伴有细胞外调节激酶ERK( MAPK家族中的一员) 的激活,直接激活MAPK-ERK信号途径可增加组蛋白乙酰化,而MAPK-ERK抑制剂则可阻断组蛋白乙酰化[16,17,18],这些研究表明,神经元活性引起组蛋白乙酰化是通过MAPK依赖性途径的激活,而且也可能是通过H3S10磷酸化之间的对话。后者常与在蛋白乙酰化同时存在,从染色体脱离的HPAC2引起的神经活性,也能改变组蛋白的乙酰化,用BDNF刺激皮层神经元,能引起HDAC2在胞嘧啶262和274位的硝基化及随后组蛋白的高乙酰化及随后组蛋白的乙酰化,并伴有神经营养因子依赖性基因表达的增强。已知MECP2可增加BDNF的表达,但被HDAC2负面调节。因此,神经活性参与了以HDAC2和BDNF为中心的正性反馈,该系统导致组蛋白乙酰化和基因自身的持续表达。 2. 2. 2突触可塑性与组蛋白乙酰化长时程突触可塑性涉及突触维持和交流有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已有充分材料证明,组蛋白乙酰化促进这一改变,例如在海兔( Aplysia) 组蛋白乙酰化能诱导长期易化 ( LTF) 并伴有CREB结合蛋白CBP的增加[19],类似的改变也在突触素( synapsin) 的启动子区域观察到,突触素与LTF和LTD均有关。不过,伴有CREB乙酰化的减少,正常情况下,诱导LTF需施加强电刺激,但如果提前给予RNA干扰( RNAi) ,弱的电刺激也能诱导LTF。这一发现提示,组蛋白乙酰化程度与突触可塑性程度密切相关,HDAC1能增加天然存在的突触传递过程,在哺乳动物的LTP也与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有关。LTP诱导可平行出现H3和H4组蛋白乙酰化的增加,从研究中还明显看出LTP促进乙酰化,改变特异地存在于与突触传递有关基因如Reelin和BDNF启动子区域,这一结果与前述看法一致,即在组蛋白乙酰化过程中存在一个基因自身持续性改变的正性反馈系统。此外,有关HATCBP的研究表明,增加组蛋白乙酰化能促进LTP,部分或完全缺失CBP功能的小鼠出现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下降和LTP形成受阻。不过,不依赖转录的早期LTP不受影响。 2. 2. 3记忆形成与组蛋白乙酰化[20,21]在低等生物和哺乳动物进行的研究证明,不管哪种记忆类型或哪种记忆时相( 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 都能对组蛋白乙酰化进行调节,例如背景性和线索性恐惧记忆( fear memory contextual and fearmemory cued) 都能增加H3乙酰化,小鼠眨眼条件反射( eyeblink conditioning) 和大鼠潜伏抑制 ( latent inhibition) 能分别增加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大小鼠物体识别记忆( Objectrecognition memory) 伴有H3和H4乙酰化的增加,此外优先食物转换( social transmission of food preference) 和食物厌恶记忆( food aversion memory) 等均能增加H3乙酰化,空间记忆( spatial memory) 伴有H2B,H3和H4乙酰化。 从上述组蛋白乙酰化研究的论述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 1) 组蛋白乙酰化,不是脱离开其它组蛋白修饰而独立存在,即在发生组蛋白乙酰化的同时,也有组蛋白磷酸化、甲基化等的发生,其它表观遗传学改变对组蛋白乙酰化起了协同作用。 ( 2) 神经元活性可调节组蛋白乙酰化,神经元活性的启动需要MAPK-ERK信号途径的激活。 长记忆和突触长时程增强均涉及许多基因的转导和表达,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基因包括即早基因Zif/268,Creb,Bdnf和Reelin等。 ( 3) 许多种类的神经活性存在一个以BDNF和HDAC2为中心的正性反馈系统,该系统可导致组蛋白乙酰化和基因自身持续表达程序。 ( 4) 在多种生物体和细胞研究中观察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记忆模式和不同记忆时相都能引起组蛋白乙酰化,进而促进记忆和有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 5) 组蛋白乙酰化能引起长记忆的形成和巩固,但对无须转录的短记忆和早期LTP没有影响。 2. 3神经元活性是如何引起组蛋白乙酰化,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11]途径之一,神经元活性包括LTP和学习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 GPCRs) ,然后依次激活腺苷环化酶( AC) 产生c AMP,后者激活PKA,PKA磷酸化MEK( MAPK家族中的一员) ,MAPK的家族成员能直接磷酸化组蛋白,随后启动组蛋白乙酰化。 途径之二,神经元活性可通过钙内流引起膜去极化,然后激活CAMKⅡ,后者磷酸 化甲基-CPG结合蛋白2( MECP2) ,使MECP2从染色体脱离出来,Calmodulin刺激BDNF启动子区域的基因转导。BDNF激活一氧化氮合酶导致组蛋白乙酰化酶2( HDAC2) 的硝基化,在硝基化作用下,HDAC2从染色体中脱离出来并强化硝基化,结果引起BDNF表达并参与正性反馈系统,进而促进记忆 - 持续性基因表达的改变( 见Fig 1) 。 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工作指出: 激动NMDA受体,抑制磷酸二酯酶( PDE) ,增加细胞内钙等多种途径均可激活PKA,PKA则可直接激活CBP,如前所述。含有乙酰转移酶活性的CBP与CREB结合,是提高突触可塑性形成长记忆的必备条件; NO启动组蛋白影响记忆的机制有二,一是激活N0-cG MP-Ca MKII-CREB磷酸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二是NO依赖性的HDAC的5-硝基化,可增加组蛋白乙酰化,而NO供体与5-硝基谷胱甘肽,可抑制HDAC活性,因而,也能增加组蛋白乙酰化。此外,神经元活动或突触活动引起胞外钙内流入神经细胞内,使Me CP2的S421磷酸化,S80去磷酸化,后者从染色质分离出来,发挥对神经可塑性和记忆的调控作用。 2. 4 RNA干扰 ( RNA interference,RNAi)指内源性或外源性双链RNA( dsRAN) 介导细胞内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导致靶基因表达沉默,产生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