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

这是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此文情真意切,其中特别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人读来顿觉真理之大光明。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海甯王静安先生自沈後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於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金明馆丛稿二编》页246,三联书店2001年第壹版原载清华大学消夏周刊1929年第壹期)

另外一个版本

海宁王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选自《陈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此碑铭了解现代中国思想学术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2.经由此文了解王国维和陈寅恪学术思想之大略。

3.了解碑铭文体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要点

1文章高度概括的文体特征。

2.作者个性及信念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三、文本详析

本文高度概括了王国维先生的文化人格,同时也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思想的集中表达。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以杰出学人、正当盛年、堪称智者之身,自沉于昆明湖。据记载,当天上午8时,他一如既往地来到清华研究院商讨招生事项,随后雇一黄包车直奔颐和园;在石舫和鱼藻轩等处吸烟徘徊,然后投水自杀。投水后不过一两分钟,便被园丁救起,但湖底淤泥甚厚,口鼻皆被堵塞,园丁不懂急救,于是窒息而死。一时举国震撼,更引发思想界对自杀问题的再度思考。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古已有之,而于“今”(现代社会)为烈。自杀所涉及的根本问题大致是两个:一是人对待自己生命的特殊问题,即人活着有无价值;另一个是人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力问题,即人究竟有无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这两个问题说到底可以归结为哲学的人生观问题。对此从柏拉图开始到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都有论述。对自杀现象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当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一译涂尔干)的《自杀论》最为著名,可参阅。

就王国维的自杀本身来说,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看。积极的一面,就是陈寅恪所表彰的,王国维是痛感传统文化衰亡,自己无力回天,因而绝望而死。就此而言,王的死和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二战中对人类前途绝望而自杀有相同之处。

现代中国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自杀事件有三:一为同盟会成员、《猛回头》和《警世钟》等革命宣传品的作者、留日学生陈天华的蹈海自杀(1905),其目的是为了以死激发中国人“去绝非行,共讲爱国”的民族主义精神。二为梁济(梁漱溟之父)的从容自尽(1918)。三就是王国维的投湖。梁济在遗书中明确表示:“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遗传与教训,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王国维的想法与此大体相同。其遗嘱则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

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第三子王贞明)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人终不能无死。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自杀则向为儒家所不许。儒家君子视轻生为懦夫行为。然而以上三位自杀者,是有大担当、大勇气之人。因一己的绝望、惶恐、愧恨而自杀者,当然不能轻予赞许,虽然人有选择生死的自由。但为更高、更大的文化精神目标而自杀,则不能轻易否定。此亦儒家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陈独秀当年在《新青年》上评价梁济自杀时说到:梁的自杀,“简单说一句,就是想用对清的殉节的精神,来提倡中国的纲常名教,救济社会的堕落。……梁先生的自杀,总算是为救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旧历史上真是有数人物。新时代的人物,虽不必学他的自杀方法,也必须有他这样真诚纯洁的精神,才能够救济社会上种种黑暗堕落。”而就消极一面看,王确实有对清王朝死节尽忠的一面,他对自己曾是宣统皇帝老师这个特殊身份是很在意的。关于王国维自沉原因的分析探讨,自他辞世之日起,即有多种不同意见:或云殉清,或云与罗振玉发生矛盾,或云受叔本华哲学影响,厌世而去,或云担心受北伐革命军侮辱而死,不一而足。此一公案,时至今日,仍未有最后定论。但文化界多以为陈先生意见最中肯(详情可参阅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1月版。或参阅罗继祖主编:《王国维之死》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碑铭为中国古老文体之一种,历代均有佳作。现代以来,随着文言文的被弃用,此一文体不常用,优秀碑铭亦不多见。中国人最熟悉的或许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

陈寅恪先生此篇碑文,以其标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短短文字,说明了立碑的原因、为学之目的,王国维自沉之动机,其根本价值之所在,以及对王氏的高度评价和赞颂,文字精简,感情深沉,态度鲜明,信念坚定。

再有一点,此文鲜明表现出崇尚真理,弘扬独立认知的原则。它最后言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意味学术研究是寂寞的,有价值的学术界成果往往不为社会所认识;王国维的学术研究虽然成就极大,水平极高,但并非没有缺憾错误,对王本人精神人格的尊崇,并不意味着他所有的学术成果绝对正确,不容质疑。由此再论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意义,尤显内蕴深厚。

碑文提示今人:须重新认识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重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