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次阅兵衣着军装一览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6
钩沉 大阅兵1950年:英武雄姿大示威◎本刊记者 余玮调150余万兵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剿匪斗争。
2月,美国宣布继续援助台湾国民党当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陆空海军各兵种部队阅兵仪式,并开启周年性国庆阅兵典礼。
受阅人员史上最多,共有24209人。
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88门,坦克、自行火炮80辆,汽车178辆,军马2899匹,各种队进犯台湾海峡。
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迅即成立,抗新中国的第一年,可谓“新元初始”。
新社会、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中国民众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然而,这年的阅兵却是在新中国政权受到严峻考验的氛围中进行的1950年10月1日,参加国庆游行的政府部门队伍钩沉 大阅兵的象征。
首个国庆日,毛泽东在上天安门城楼前似乎做了最坏的打算,半诙谐半认真地对周围的人说:“如果真遇到打炮,那谁也不许跑!这关系到中国领导人的形象。
”毛泽东的这句话五味俱全,耐人寻味。
沉浸在节日气氛的中华儿女还不知道,一个巨大的战争阴霾正向他们笼罩而来,朝鲜战局则自美军仁川登陆后而迅速恶化,新中国的安全受到挑战。
首都北京庆祝国庆一周年阅兵、游行活动,伴随着闪亮在祖国正在解放的边远地区的炮火,在节日之夜腾空升起的礼花中,徐徐落下了帷幕。
就在国庆这一天,毛泽东收到了朝鲜领导人发来的贺电的同时,又收到了请求中国出兵救援的信。
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在中国国庆这一天越过南北朝鲜北纬38°线。
国庆检阅结束之后,毛泽东专家学者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由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而公布于世,在第一个国庆节上首次挂在天安门城楼重檐中间。
由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构成的国徽图案,金红相间,熠熠发光,显得十分庄严、神圣和富丽。
天安门城楼东西墙上横挂着两幅大标语,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一年前开国大典时此处的标语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中国军装的变迁史(组图)发帖人:打酱油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客观条件限制,人民军队的军服式样单调、品种单一,基本上只能维持最低的功能需要。
建国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军服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调整改革,是换代最多的军需装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军军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已基本实现制式统一化、品种系列化、功能综合化、号型标准化,整体装备水平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式军服第一次全军统一服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军队供应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筹措、取之于敌,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家集中统一供应。
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服装,以利于全军统一编制、统一指挥。
为此,总后勤部组织专门人员对军服制式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军实际,提出军服的式样、颜色、用料,并设计了新的帽徽。
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来不及系统研究,军服式样比较简单。
其中,陆军主要是仿效苏联军队的军服式样,海军参考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空军仿效中山装。
经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自审定,1950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
50式军服是解放后我军第一次全军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统一的军服有利于统一组织生产供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军整齐划一、统一指挥管理,对于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
50式军服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男军人、女军人,夏服、冬服等区分。
全军干部、陆空军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空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紧袖口;全军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冬服为列宁服。
陆、海、空军佩带统一制式的“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50式军服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为不同军种的服装,其中,空军服装样式和陆军基本相同,只是颜色不同;而海军则完全自成体系,与陆、空军完全不同。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制服进行了多次变迁,军服款式从简到繁,军服材料从低端到高级,军服功能从单一到完备,军服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要因素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发展水平,建国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给军服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军队作战思想与军服设计观念的进步;第三是中国外交发展尤其是军事交流的程度推动了军服改革;第四个因素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军服历经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历史阶段。
由于环境所限,绝大部分军服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1949年1月,在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之前,军委后勤部开始着手制作统一全军军服款式。
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前后进行了15 次军服改革调整,按时间分分别是50式、55式、58式、62式、65式、71式、74式、78式、85式、87式、97式、99式、04式、05式和07式,其中成体系换发的军服有50 式、55 式、65 式、85式、87式以及07式。
下面以时间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军服变迁进行介绍、分析。
50式军服——首次统一军服制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中央军委于1950年1月4日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这是我军第一次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制式军服,开创我军拥有军种服装的历史,简称“50式”军服。
款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4 种。
在单衣标准方面,干部是开襟式,战士是套头式,女兵为连衣裙,男女均戴大檐帽。
55式军服——第一套军衔服装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全军从当年10月1日开始,着新式军衔服装——“五五”式军服。
这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较大的改革,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军衔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类,军衔和勤务识别标志也比较系统,使我军军容仪表有了较大的改善。
55 式军服分常服、礼服两种,所有人员配发常服,校级以上军官加配礼服。
探究我国现代军服演变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军事战斗实力不断提升,为我国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的外部保障。
探究现代军服演变历程,从宏观发展角度出发,对我国现代军服特征进行深入总结,可以进一步的明确社会发展历程。
因此,了解我国现代军服演变的基本路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军服演变;基本方向引言:对于现代军服来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始正规化的建设,由单一品种逐渐向多种类复杂类的趋势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军服体系。
为充分了解现代军服体系的演变历程,结合当前以及过往的发展历程,深入探究我国现代军服演变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本文在探索过程中,主要结合我国现代军服的演变过程,对现代军服演变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了解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代军服的演变为了解现代军服演变的过程,从50式军服到07式军服,深入分析军服特征非常关键。
具体主要表现如下:1.1建国初期军服特征建国初期,我国整体的发展由单一军种逐渐发展为海、陆、空完善性的军种。
因此,根据编制指挥需求,快速统一着装。
按照具体的指示,将海、陆军划分为干部、战士、男军人、女军人等相关不同的类型。
日常训练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配发的军服进行修改和补充。
例如,在冬季干部的面料可以增加呢料,而士兵的套头可以改为前开襟立翻领。
而进入到1954年,我军构建军衔制度。
在1955年国庆,首次配发全新军衔服装,也就是55式军服。
此种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类型,在重要场合比如阅兵、国庆典礼,着装为礼服。
军人日常穿着服装为常服。
主要的细分在于领编袖头裤、中缝的压线等。
比如,陆军为正红色。
空军为天蓝色。
海军为白色。
1.265式军服第二个阶段,取消军衔制之后,改为65式军装,全体官兵统一佩戴解放帽,搭配五红角帽徽以及红领章。
此类军服实用性较强,但是不利于展现军容军貌,用料较为朴素。
1.385式军服进入到1981年,我国积极注重新式军服的研究与设计,研发85式军服。
新中国在2009年10月1日之前的十三次国庆阅兵新中国在2009年10月1日之前的十三次国庆阅兵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
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将天安门广场举行。
中国国庆阅兵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高度关注。
阅兵,是对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检阅,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都举行过阅兵。
在我国,阅兵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后,“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各部落首领纷纷前来会盟,声势浩大。
大禹阅兵,其意决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平息水患,更是为了威慑诸侯,巩固政权。
当今世界各国,在举行国家庆典时,一般都要举行阅兵活动。
阅兵仪式大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二是分列式。
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检阅部队。
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
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为止,一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军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全军官兵崭新的精神风貌,对于展示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意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1949年国庆阅兵:开国大典中的最美乐章1949年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举行阅兵式。
中共中央极为重视这次阅兵,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杨成武、参谋长唐延杰为阅兵指挥部主任、副主任。
开国大典阅兵,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
至今,我国的国庆阅兵程序和内容没有大的改变,仅在受阅的方队、人员以及武器装备的种类、规模、数量上有所增减和变化。
第二次:1950年国庆阅兵:特殊形式的战争动员令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然以武力阻碍中国的统一大业,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1950年国庆节前夕,战争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岁月见证三军仪仗队的礼服变迁来源:解放军报建国初期仪仗队服装。
上世纪60年代初仪仗队礼服。
上世纪70年代仪仗队服装。
上世纪90年代仪仗队礼服。
新世纪仪仗队礼服。
每一位来访的外国元首,踏上红地毯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这支队伍在带给他们非凡气质的同时,也以一次次仪仗队礼服的变迁,见证着人民军队进步与发展的崭新风貌。
最早的礼服源于普通军装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日,许多国家宣布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10月16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位外宾——苏联驻华大使罗申。
罗申要正式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央确定用仪仗队和军乐队举行欢迎仪式。
当时将组建仪仗队迎宾的任务交给了公安警卫师警卫营。
由于时间紧,临时组建的仪仗队来不及做礼服,在欢迎罗申大使时,为了显示仪仗队威武雄壮,决定上身着缴获的日军呢料军衣,下着马裤,脚穿马靴,头戴钢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枪。
尽管着装都是缴获而来的,但队员们的动作整齐,精神饱满,任务完成得十分顺利。
“共和国成立两年多了,国门要敞开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到我们的国家来,中国需要有一支代表中华民族礼仪的仪仗队伍。
”1952年3月,毛泽东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在中央警卫队中选调一批骨干迅速组建中国仪仗队。
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签署命令,抽调公安警卫师警卫营和第二团三营组建仪仗队,并在各野战部队中挑选仪仗队员,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
仪仗队成立之初,正是新中国诞生不久的困难时期。
尽管战士们都是来自全军的优秀骨干,但仪仗队的服装却与其它部队无异,衣服布料为棉平布,颜色为草绿色,左胸佩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仪仗用枪为苏式762步枪。
首次穿上正式礼服亮相检阅场1956年9月30日,时值国庆节前夕,北京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首都机场到中南海20多公里的路上,几十万群众夹道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
在队伍的尽头,身着新式礼服的三军仪仗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威武。
A04/052015年9·3胜利日阅兵,抗战元素的军服、各类迷彩、装甲重器,无不体现出阳刚之美。
然而阅兵场上也不乏第二性的柔美。
首度出现的女仪仗队员,时尚裙装+长靴;白求恩医疗方队,女医疗兵贴身衬衣+短裙+作战靴。
“这将是新中国历次阅兵中,军服最漂亮的一次!”现任白求恩医疗方队队长马国旺对媒体说。
因为服装都是根据每个人的体型测量,高矮胖瘦都十分准确,提前进行了紧身设计,裙子设计上也加入年轻女孩喜欢的时尚元素,更好地展示了官兵们的青春气息、飒爽英姿。
战服升级展军人英姿抗战胜利日阅兵式上的三军仪仗队,右为着多地形迷彩的受阅士兵多地形迷彩服、防弹携行具与标志徽章等100多个品种的服装服饰在胜利日阅兵中首次亮相。
北京军区联勤部被装处处长郝文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阅服装服饰设计突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据介绍,胜利日大阅兵的受阅服装以抗战时期着装为参照,创新设计老同志服装11个类别。
以07式服装为基础,改进设计15式阅兵服30多个类别、数百个品种。
其中,多地形迷彩服、防弹携行具、春秋服裙和标志徽章等100多个品种是全新设计,首次装备受阅部队。
受阅服装服饰设计的六大特点是:突出将军领队服饰,增加专用外腰带、领队臂章;突出女兵方队巾帼风貌,改进春秋裙服套装;突出实战化战备水平,新装备作训携行具、迷彩半指手套和多地形迷彩作训服等;突出节日庆典氛围,增加阅兵专用标志徽、军种胸章、金黄色肩带等醒目配饰;突出阅兵保障需求,配发阅兵专用常服、作训服和鞋靴帽;突出受阅方队特色和历史传承,专门设计受阅部队专用臂章和历史旗帜。
郝文永表示,这次阅兵服装要求外形挺括、塑身合体、突出观感,是07式服装换发后对军服最新建设成果的一次全景展示。
为了确保色调一致,6种迷彩服还分别配套了相应颜色的携行具、头盔,特别是徒步方队携行具中间进行了镂空设计,使用方便、透气舒适,整套服装理念超前、功能齐全、注重细节,体现了军服的现代化水平。
军人着用的制式服装。
亦称军装。
有统一规定的式样、颜色、用料和穿着方式。
主要包括军上衣、军裤、衬衣、军帽、大衣、军鞋、标志符号等。
按着装场合的不同,军服分为常服、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类。
按军种分,有陆军服、海军服、空军服等。
按穿着季节分,有夏服和冬服。
军服有防护、识别和象征三大功能。
军服的式样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式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
简史中国古代军队出征作战时,穿着具有防御和识别作用的盔甲。
西周以前的铠甲,有皮甲,西周出现青铜甲,战国后期出现铁甲。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用短衣袍窄袖,代替宽松博大的中原服装。
秦汉时期,军队除用甲胄外,还有赤黄色絮衣及红色裤子。
南北朝时期,步兵着锦缎或野兽皮制作的裤褶,紧而窄小,长与膝齐。
唐代有将帅用袍、军士用袄之分。
宋朝军服有步军服装和马军服装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
如步军春衣有皂绸衫、白绢汗衫、白绢夹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白绢衬衣、麻鞋;步军冬衣有皂绸绵披袄、黄绢绵袄、白绢绵袜头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麻鞋。
马军用绯绢勒帛取代蓝黄搭膊,冬衣增加白绢夹袜头裤,其余与步军同。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和1909年(宣统元年),分别制定了陆军和禁卫军的军服式样。
陆军服装分礼服和常服,礼服上衣为蓝色,裤子是黑色。
冬夏常服均为青灰色,对襟,军官四个口袋,士兵两个口袋,同样颜色的大檐帽。
禁卫军军服,夏季为土黄布料,冬季为瓦灰呢料。
古罗马军队的军人主要是着用白色衣服和盔甲,并在头盔上带有不同颜色的羽毛,以识别各军团。
1670~1672年,法军推行制式服装。
18~19世纪军服式样、颜色不断变化,其中有过单纯注重式样,而实际使用很不方便的情况。
如欧洲不少国家的军队戴熊皮圆筒帽,穿燕尾服,扎白十字带,穿高腰长筒靴。
这种华丽的军服到19世纪中叶达到高潮。
随着火器的改进,这些国家的军队不得不改变那些对实战没有任何益处的军服。
一、建国阅兵历史从1949年开国大典——2009年,共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
①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一共16400人,空军17架飞机,其中4架携弹飞行。
②1950年第2次大阅兵,朱德总司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的1900匹白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③1951年第3次阅兵,受阅部队最前列为军事学院受训的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军官,本次阅兵首次出现民兵大队。
④1952年第4次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参阅。
⑤1953年,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受阅队伍中。
⑥1954年,出现伞兵部队,骑兵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
⑦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第一次阅兵。
⑧1956年,阅兵队伍乘坐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
⑨1957年,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出现接受检阅。
⑩1958年,步兵、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空军、海军等军事学院的将校学员们接受检阅。
⑾1959年,前十次阅兵人数最多一次,达70万,最新式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是由我国自行制造。
⑿1984年第十二次阅兵,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阅兵,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尤为引人注目。
⒀1999年第13次阅兵,参阅军种全,陆、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警,代表我国武装力量的所有成分。
⒁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年,军队装备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受阅展示装备数量规模、质量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都达到崭新水平,有的已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二、抗日战争(一)概述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检阅仪式全解析-历史论文检阅仪式全解析文黄小凡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开始,中国的阅兵就分为两个步骤:检阅和分列式。
检阅在前,分列式在后。
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一种庄严的仪式感,这是中国独特的军事文化,也是一种政治仪式。
60多年来,从阅兵首长、口号、检阅车、阅兵服这些细节处,都可以看出中国军队的进步里程。
首长军事领导体系的现代化阅兵首长,是阅兵式的最高军事领导。
最初的几届阅兵,阅兵首长是朱德总司令。
1953年的国庆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S次国庆阅兵。
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朱德总司令乘检阅车检阅部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朱总司令第S次任国庆阅兵首长,也是最后一次。
1954年到1958年,阅兵首长是由国防部长彭德怀担任。
1956年6月9日,第76次军委会议讨论国庆节检阅部队的准备工作,彭德怀发言说:“每年的阅兵命令内容相同,今年可否不发命令,由各位元帅轮流检阅,以过渡到由总参检阅部队。
”当时,关手国庆由谁阅兵的问题,军委会议讨论时有两种意见,一是从当年起由10位元帅轮流担任,一是仍由国防部长担任,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请中央确定。
另外,国庆节阅兵所发布的命令内容大体相同,今年阅兵时拟不发布命令,是否可以,也请中央决定。
时间整整过去了一个月,7月l3日,毛泽东作出批示:“仍由国防部长阅兵,并照旧发布命令,不要改变。
”1959年第十一次国庆阅兵,阅兵首长是林彪。
此次阅兵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
1959年是中国政坛风云激荡的一年。
阅兵式由彭德怀元帅负责筹划准备,却由林彪元帅检阅部队,这也是林彪惟一一次任阅兵首长。
因为在那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彭德怀等受到错误的批判。
8月,中共中央在八届八中全会上作出《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错误的决议》,彭德怀已经不再是军委领导人,显然他不能再作为国庆典礼的阅兵首长。
1984年、1999年、2009年,阅兵首长分别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阅兵时,他们的身份都是军委主席。
军人服装组成介绍教案礼服礼服目前只有军官礼服,通常是军官在重大节日、庆典、集会等礼仪场合和外事活动时穿着,分海陆空三种。
下图胸标为07式胸标,目前已经更改为15式胸标,祥见标志服饰胸章。
常服常服分为春秋常服、冬常服和夏常服,是军人在所对应季节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时所穿。
1、春秋常服春秋常服是军人春秋两季所穿,下图臂章也已更改,现为15式臂章,详见标志服饰臂章。
2、冬常服冬常服是军人冬天所穿。
3、夏常服夏常服为军人夏天所穿,之前所配贝雷帽已改为下图的新式军帽。
作训服作训服是军人训练时所穿,分夏作训服和冬作训服。
标志服饰1、帽徽帽徽,是指佩戴在解放军军人帽子的标志。
2、领花领花是军人佩带在衣领上的识别标志,多为金属制作。
3、军衔军衔是指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
4、胸标胸标是指佩戴军装上用于区别军种的装饰标识,一般佩戴在左胸,分为金属胸标和软胸标。
5、资历章资历章是解放军在换发07式军服换发后新的军服装饰物,由大小相同的级别略章、军龄略章和装饰略章组成,对军官的级别、军龄起到了显示的作用。
6、臂章臂章是军人佩带在军衣衣袖上臂部位,表示身份、勤务等信息的标志,一般佩戴在常服礼服左臂,作训服右侧。
7、姓名牌姓名牌是军官常服或礼服上佩戴在左胸的标志,里面是军官的姓名。
8、国防服役章国防服役章是士兵、士官以及在校军校学员的服饰装饰物,佩戴在常服或礼服左胸。
9、绶带绶带是军官着礼服,仪仗队、军乐团着礼宾服,文工团着演出服时所佩戴,男装佩戴左肩,女装佩戴右肩。
10、领带、领带夹领带是军官着礼服、军人着冬常服和春秋常服时里面衬衫所戴,领带夹夹在衬衫第4至第5粒纽扣中间。
2014.04S D N J H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至二零零三年建国五十四周年,共举行了十三次国庆阅兵。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建国十周年,共举行了十一次国庆阅兵。
此后,连续二十四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
直到一九八四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一九八四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一九九九年,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世纪阅兵式,庆祝祖国五十年华诞。
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一万六千四百人,由东向西行进。
空军十七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四架是携弹飞行。
一九五零年第二次国庆大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
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的一千九百匹白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一九五一年第三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最前列的方队是正在军事学院受训的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军官。
本次阅兵还首次出现民兵大队。
一九五二年第四次国庆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参阅。
本次阅兵民兵大队的成员来自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的武器。
还有乘坐一百六十辆摩托车的摩托化步兵方阵。
一九五三年第五次国庆阅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
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
一九五四年第六次国庆阅兵,出现了伞兵部队的方队,但并没有跳伞。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
一九五五年第七次国庆阅兵,为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第一次阅兵,部队官兵穿着新制式军服,佩戴军衔、领章,军容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的13次阅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进行了13次阅兵,1949年至1959年这样11年,每年举行1次,共11次。
60、70年代均没有阅兵,1984年是第12次阅兵,1999年是第13次阅兵。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16400人,由东向西行进。
空军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都是缴获敌人的螺旋桨飞机。
为防备敌机突然来袭,其中有4架是携弹飞行。
这次阅兵是下午3点进行的,首都30万军民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0年,第二次国庆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乘机进驻中国领土台湾的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
阅兵式后,首都40万人进行了盛大示威,历时3小时25分钟之久才全部从检阅台前通过。
阅兵后19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
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驾驭1900匹白马以6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1951年,第三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最前列的方队是正在军事学院受训的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军官。
本次阅兵中出现了民兵大队,他们是华北老解放区民兵的代表。
1952年,第四次国庆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参阅。
本次阅兵最为奇特的是,民兵大队的成员来自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的作战武器。
摩托化步兵方队乘坐的并不是汽车,而是160辆摩托车,煞是威风。
在阅兵部队后面压阵的,是鼓乐齐鸣的军乐团。
1953年,第五次国庆阅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
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使用的还是苏联的(卡秋莎)火箭炮。
1954年,第六次国庆阅兵这次国庆受阅部队中,出现了伞兵部队的方队,但伞兵部队并没有跳伞。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
1955年,第七次国庆阅兵本次阅兵为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
部队官兵穿着新制式军服,佩戴军衔、领章,军容焕然一新。
1956年,第八次国庆阅兵本次阅兵是12次国庆阅兵中惟一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