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国的贸易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走向世界的例子以往的贸易史上,中国曾是一座巨大的“孤岛”。
出口主要以原始产品为主,进口则是个人消费品。
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通过“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力,实现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技术、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许多公司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分支或子公司。
下文将侧重于说明中国走向世界的几个例子,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预测。
第一,中国与泰国的贸易关系。
随着中泰两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政治关系的加强,中国成为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2017年中泰贸易额超过71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3%。
未来,相信中泰贸易关系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第二,中国与印度的合作。
中国与印度是全球两个最具潜力的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之一。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突破了600亿美元。
而且,随着中国公司的扩张和印度市场的发展,这个数字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增长。
第三,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
非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贫困地区之一,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企业在非洲已经开发了许多项目,这些项目为非洲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第四,中国产业的升级。
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中国政府将其称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希望在2025年前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制造业能源。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不仅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事情,同时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中国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走向世界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它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类似中国走向世界的例子的呈现。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
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
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
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发展历程、问题及展望摘要: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
印尼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沿线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两国经贸合作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前景。
两国的经贸合作不仅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具有政治价值和安全价值。
本文通过简要回顾1950年起中印尼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印尼经贸合作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排华事件前言:中印尼两国的经贸合作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1950-1965年缓慢发展,1967-1985年合作中断,1990-2000年贸易复苏,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
1957至1961年和1998年的两次重大排华事件和1967至1984年间的贸易中断,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至今仍是两国经贸合作需要突破的阻碍。
本文通过回顾1950年起,中印尼经贸合作简要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印尼经贸合作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与产生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发展历程概述(一)2000年以前缓慢曲折的发展历程1950-1965年两国政治互信,经贸发展环境良好,但两国经济发展水平都处在较低水平,两国经贸合作缓慢发展。
表1 1950-1966我国对印尼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聂德宁. 全球化下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第4辑)[M].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1967-1985年两国因美苏冷战和“九三零事件”的不良影响经贸合作中断,只有极小份额的贸易往来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
表2 1978-1984年我国经香港对印尼的转口贸易(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聂德宁. 全球化下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第4辑)[M].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1990-2000年贸易复苏,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黑色五月暴动”影响,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其余年份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我国长期处在贸易逆差地位。
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印度尼西亚对华关系1. 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印度尼西亚对华关系概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对华关系也受到了国际政治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关系的发展对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印度尼西亚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表现出务实合作的态度,在经济领域,印度尼西亚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
印度尼西亚还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成员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政治领域,印度尼西亚与中国保持着高层互访和政治对话。
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印度尼西亚也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文化交流方面,印度尼西亚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
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多样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印度尼西亚对华关系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印度尼西亚需要在维护与中国友好关系的同时,平衡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印度尼西亚需要在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环境保护等方面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印度尼西亚对华关系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特点。
在未来发展中,印度尼西亚需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与中国的互补优势,深化双边合作,共同推动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1.1 背景介绍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大国博弈背景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密切,大国博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特征。
在此背景下,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对外关系尤其是对华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印度尼西亚在平衡与各大国的关系方面,有着自身的战略考量与考量。
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班级:10水动姓名:李从寰学号:2010010545中国是一个有众多周边邻国的亚洲大国,与我国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4个,加上邻近的其它国家,周边国家就超过20个。
这种情况在世界大国中并不多见。
例如,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接壤邻国,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就较简单,再加上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确定了美国的中心地位,美国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放手去实施其全球战略。
无疑,从地缘关系来看,一个国家邻国越多,处理彼此间关系就越困难。
但另一方面,在邻国众多的客观条件下,只要通过主观努力,实施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可以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利用邻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自己。
反之,如果盲目自大,横行霸道,邻国必群起而攻之,从而麻烦不断,内外交困,何谈发展与崛起?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崛起意味着国力的扩张,首先是经济规模上的扩张,也包括贸易规模上的扩张。
另外,崛起还表现在外交舞台的扩大上,对地区事务与全球事务参与范围的扩大上。
这样,在崛起这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中,我国不可避免地会与周边国家产生各种各样经济、政治利益上的摩擦和碰撞。
所以,首先受到中国崛起直接影响的就是地缘上与中国接近的周边国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小发展中国家拉开了距离。
周边国家对我国的担忧随之而生。
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国家,在吸引外资上大大落后于我国,加上部分外资又从这些地区转向我国,它们对我国的戒心更强了。
中国威胁论也因此再掀波澜。
近几年来,我国外贸规模的扩张更令人吃惊。
反观周边国家,外贸规模虽有扩大,但它们的排名基本未变。
另一方面,我国与周边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迅速增多,除了与美、日、欧、韩不断发生摩擦外,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邻国,也开始对我国出口的某些商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
中国在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
自古以来,印度洋一直是重要的贸易航线和经济中心。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体之一,而中国在印度洋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
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
大部分是中国对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出口。
中国通过印度洋贸易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项目,加强了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经济联系,推进了该地区的贸易和发展。
中国在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涉及到政治和安全等多个领域。
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活动也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在南海争端问题上,中国的行动引起了印度、美国等国家的担忧。
在印度洋贸易中,中国与印度的竞争也备受关注。
印度作为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在该地区的经济和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和投资竞争,可能会对印度洋地区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产生影响。
总之,中国在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对中国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和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在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维护区域安全和稳定,促进各方合作共赢,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印度洋贸易体系的连接与发展印度洋是一个连接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拥有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
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联系和经济发展受到海洋的约束,这也就意味着印度洋海洋贸易体系的发展与连接对于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历史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
随着欧洲的进入和殖民时期,印度洋海洋贸易得以发展,并形成了以葡萄牙、荷兰、英国为代表的贸易帝国。
这些帝国通过航线的控制和海上堡垒的建立实现了对贸易的垄断,并将欧洲的商品和技术带入了亚洲。
随着殖民时期的结束,印度洋沿岸国家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经济和贸易政策。
其中以印度为代表的国家通过自主化的政策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技术,并发展了多种贸易形式,如服务业、IT和石油等新兴产业,使得印度经济快速发展并成为亚洲的发展中心之一。
二、印度洋贸易体系的现状今天,印度洋贸易体系在地理、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洋沿岸国家中涵盖了全球最为发达的经济体和最为贫穷的国家,这意味着印度洋贸易体系存在因国家之间经济差距造成的贫富分化,以及冲突和政治矛盾。
同时,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洋基础设施和安全形势也制约了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发展。
许多国家的海洋基础设施落后,海洋安全问题和海盗问题日益严重,这都直接影响了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发展。
三、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前景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发展与连接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国际货物贸易数据,印度洋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它向北美、欧洲和亚洲输送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并成为了印度和中国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洋贸易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机会,特别是在民用航运、渔业和旅游等领域。
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发展也会带来许多挑战和压力。
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差距、领土争端和安全问题都可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发展造成困难。
然而,缩小各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差距、合理界定海域和争端解决机制等措施都有望消除这些障碍。
亚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贸易往来亚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贸易往来亚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的贸易航线,连接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
这条路线的开通不仅在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本文将就亚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济影响以及文化交流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亚洲的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当时,中国汉朝皇帝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
然而,陆上交通的不便之处激发了人们对海上贸易的兴趣。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海上贸易在亚洲取得了巨大发展,在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之间形成了繁荣的贸易网络。
二、经济影响亚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在经济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这条贸易路线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中国以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闻名于世,而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则出产珍珠、香料和贵金属等商品。
通过海上贸易,这些商品可以迅速传播到各个地区,满足了不同地区居民对各种商品的需求。
其次,海上贸易极大地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的繁荣。
商人们通过贸易提高了财富,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城市的成长和繁荣。
同时,运输业也得到了发展,船只数量的增加为贸易提供了便利。
三、文化交流亚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航线,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通过贸易往来,各个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这导致了艺术、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文化交流。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绘画和雕塑技艺传播到了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同时,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宗教方面,佛教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通过商人和僧侣的传播,从印度传入到东南亚地区,再向中国和日本等地扩散。
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佛教成为一个亚洲范围的宗教。
在语言方面,经过海上交流,汉语、梵语、阿拉伯语等语言的一些词汇也被相互借用和交流,丰富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字。
总结:亚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一条重要贸易航线。
中国与印度商品贸易结构分析作者:陈琳来源:《商情》2017年第28期【摘要】近期随着中国与印度两国贸易空间的不断扩展,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已经被中国位居,并且上升成为印度第三大出口市场。
本文在研究近十年中印贸易数据的视角下,首先探讨了中印双边贸易近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现状,紧接着文章结合中印近些年互相出口的商品种类结构,最后分析了中印商品贸易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印贸易;商品结构一、中印商品贸易发展规模现状解析从2000年到2015年,中印交易总额由最初始的29.14亿美元惊人上升到708.3亿美元,贸易增长了近24.3倍。
2004年中印贸易额跨过百亿大关,然而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印的双边贸易在2009年受到历史以来最大冲击减少到433.81亿美元。
在金融危机后两国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措施,使得两国经济迅速恢复,到201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点突破了700亿大关。
2011~2015年间,贸易额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但总量没有太大变化。
2015年中印贸易额708.3亿美元下降幅度较小,较上一年仅减少1.1%。
二、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分析⒈近几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中贸易数量在前六位的依次为矿产品、纺织品原料、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机电产品。
占比百分之六十以上,表明自然资源类产品是从印度进口的主要产品。
⒉在2010年之前从印度进口的商品比重大小为矿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占比最多的产品是矿产品,比例达到了40.1%~55.48%。
⒊然而,自2013年开始,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结构顺序发生了重大改变,纺织品及原料、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依次按比重大小,纺织品及原料占主导地位,且矿产品的比重大大减少,此时印度经济改革出口主要依赖于印度第二大劳动力来源的纺织品。
⒋在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中,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在2005~2015年比重分别为12.06%~15.1%、12.88%~15.08%,这些年比例持续上升,这是因为印度自然资源丰富且种类居多,进而资源密集型产品较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印度中国的贸易关系
作者:郭松燕
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12期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新兴经济体,中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呈现出稳步增长
的态势,中国目前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逆差
国,印度是中国南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虽然中印贸易增长快,但是贸易不平衡、两国贸易结
合度不高并且贸易结构虽然互补但是呈现一边倒的形式,不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与经济的持久
发展。
【关键词】贸易结合度 商品结构 产业内贸易
一、中印双边贸易概况
自1950年,中印建交60多年来,两国关系走过不平凡的道路。一直以来,中印关系面临
多重严峻挑战,但最紧要的仍然是如何管理日益发展的双边贸易。中国和印度是经济增长最快
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总和占世界总人口近40%,两国的贸易合作对两国国民、对亚洲
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都有重大影响。10年来,中印双边进、出口额及贸易总额,都有显著增
长,但是总规模仍偏小,与两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际贸易地位不相匹配。中印贸易额占印度总
额的比重从2004年4.4%增加到2014年的9.2%,期间在2010年比重达到10%,中印贸易额占
中国外贸总额比重在2011年达到最高2.0%。此外,印度自中国的进口贸易额增长速度高于对
中国的出口,表现为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种进口与出口的结构性不均衡,势必
会引起印度对中国出口扶持政策等因素的担忧,必然会设法避免中国进口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二、中印贸易紧密度
为了衡量近年中印贸易的变化趋势及两国贸易密切度,除借助两国双边贸易额的绝对值来
分析外,还需要采用将两国贸易关系密切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的综合指标,我们通过贸
易结合度指数来考察:
TCDab=(Xab/Xa)/(Mb/Mw) (1)
式(1)中:TCDab表示b国作为a国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
额;Xa表示a国的出口总额;Mb表示国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的进口总额。如果TCDab
与TCDba均大于1,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紧密,两国互为对方重要的出口市场。表1即为
2004~2014年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十年间,两国相互间贸易结合度指数的波动方向基本一致,均呈“倒U”型的变化轨
迹,指数平均水平不高。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于2007年达到峰值1.29,随后递减;
印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仅有2005~2007年大于1,2005年达到峰值1.27,2014年跌
落至最低点。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新兴经济体,中国与印度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未随着两国
之间贸易绝对额的增加而增加。第二,2004~2006年,TCDIC较TCDCI高,但差距不大,之
后各年TCDCI略高于TCDIC,而且差距逐渐增大,这说明中国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更高一些。
第三,两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在2006年前后开始处于递减趋势,可能是因为印度贸易逆差加
剧,贸易摩擦逐渐频繁,印度与中国在贸易往来不平衡。
三、中印贸易结构
(一)中印双边贸易趋于互补性
为对两国贸易关系做出更加全面理解,有必要在微观层面上对贸易结构及趋势做进一步的
探究。数据的来源分类采取成蓉(2011)选取H.S.1996编码01-18类、供92章商品的进出口
数据,并结合贸易商品的要素特征,将所有商品分为三大类。
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各具特点,趋于互补性:(1)2004~201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
商品结构变动并不明显,始终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而且比重略微上升,自然资源密集型与劳动
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低水平。(2)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在2004-2010变动平稳,
期间,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是出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类型,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从2010
年71.9%下降到2014年45%,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从2010年17.6%上升到30.2%,资本
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份额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小。
(二)双边贸易产业贸易偏弱
国与国之间相互贸易是因为国家间资源禀赋条件具有差异性,从而发生在各国不同产业间
贸易,中印两国由于经济水平和资源禀赋上仍有相似之处,而这种相似性所导致的相互竞争提
供了中印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条件。为衡量中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引入国际上通用的产业
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其进行测定。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GLp=1-|Xp-Mp|/(Xp+Mp) (2)
其中,Xp和Mp分别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经济时间内,某行业或产品组合p
的出口额与进口额。指数在0到1之间,值越接近1表示该产品组合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利用式(2)计算中印2004~2014年主要的出口商品类别的GL指数,得到表2。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对于总体类别而言,中印在出口贸易中既有产业内贸易,也有产业间贸易,表现在
不同产品类目上;对于单种产品类目而言,同样存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表现在不同时
间段上,即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波动性。
第二,对于中国与印度在两国出口商品类别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倾向于产业间贸易。
如第5类/第6类、第16类,特别是表现出明显产业间贸易的第16类在整个考察期间,在中国
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中占有重大比重。另外,虽然中印两国对同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第
17类、第18类贸易量小,中国仍具有比较优势,在两类产品上同样表现出产业间贸易。
第三,同属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第7类、第8类、第11类、第12类的GL指数均
有接近1的趋势。这与中印两国的劳动力资源都较丰富,呈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有关。另外,
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第2类(植物产品)、第15类GL指数相对较高,而第14类GL指数
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这与中国和印度是资源大国,且中国是资源稀缺国的事实相符。
参考文献
[1]赵放,李季.中韩贸易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
版),2010,(4).
[2]金缀桥,杨逢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5,(11).
[3]成蓉,程惠芳.中印贸易关系:竞争或互补——机遇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2011,(6).
[4]何智娟.2004—2013年中印货物贸易发展浅析.南亚研究季刊,2014,(3).
[5]张勇,王玺,古明月.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经济研究,2009,(5).
[6]常静,李忠斌.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中印贸易.商场现代化,2007,(17).
作者简介:郭松燕(1988-)女,湖北荆州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
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