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生物导学案的优势与不足及解决策略作者:张芳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4期(湖北省嘉鱼县第一中学)摘要:新课程标准呼吁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此种背景下,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
但它也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优势;劣势;策略一、导学案的优势1.教与学目标性强传统教案中,教学目标、重难点只有教师本人知晓,个别教师也只是课前给学生说说而已,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
而在导学案上,学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且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学习时可以随时回顾目标,这样学习的指向性就会更加明晰,在实施导学案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演员而是导演,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展示,教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
教师应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和学生的自学能力上,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2.有助于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导学案通常是在上课前1天就发给学生,学生要先预习才能填写,因此,导学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起导航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梳理知识,明确重难点,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学生有了对新课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主动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听课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
3.学案的编写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要落实好学案教学,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设置导学案上下足功夫,提高教学质量。
二、导学案的不足1.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有限高中生的全天时间被安排得比较满,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缺少独立自主学习生物的时间,学生如果预习时间不够,预习方式未能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会流于形式或成为简单的习题课,很难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预习任务,又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无法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导学案(全册共75页)介绍这份导学案是基于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的研究指导,共涵盖全册内容,共计75页。
导学案提供了逐课时的研究目标、重点内容、研究方法等,帮助学生系统地研究生物知识。
目标- 通过研究本教材,掌握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核心知识点和概念。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 提供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源,帮助学生有效研究和提高成绩。
特点- 该导学案使用简洁的语言,突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 导学案提供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思维导图、实验记录、练题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 通过教材的精选和总结,该导学案减少了学生的检索时间和研究负担。
内容结构该导学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编排,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研究目标和重点内容。
导学案中的每个课时都包含以下内容:- 课时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研究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研究目标,帮助学生明确研究重点。
- 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讲解、实验、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 思考题:提供一些思考题,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练题:提供一些练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使用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逐页逐课时地使用该导学案。
建议学生在课前预教材内容,然后结合导学案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提供的研究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
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思考题和练题来巩固和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
希望该导学案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帮助,促进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 能力方面: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三、自主探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存在______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_____中进行的。
疑问:1.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到细胞质中去的呢?推测有一种物质能够作为传达DNA信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______。
2.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填写下表完成RNA与DNA的比较3.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①DNA双螺旋解开,DNA___得以暴露,其中___提供准确模板;②游离的___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即__与A 碰,__与 T碰,__ 与 G碰,__ 与 C碰,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_____连接到正在合成的_____分子上;④合成的_______从DNA链上释放,而后,______恢复.4.转录得到的RNA仍是碱基序列,而不是蛋白质。
那么,RNA上的碱基序列如何能变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呢?即m R NA如何将信息翻译成蛋白质?总结翻译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①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如何?一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4种,4 =4,不行。
二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16种,42=16,不行。
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64种,43=64,足够有余。
最终,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决定一个氨基酸,___________________称作一个密码子。
如右图所示一条mRNA 片段,有3个密码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U U A G AU A U C 请大家查密码子表,分析密码子的特点: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特定的氨基酸;(2)有的氨基酸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密码子;(3)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
高中生物必修2课堂导学案(年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1.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高中生物导学案设计【摘要】“学案式教学”转变了过去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基于自主学习模式下探究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计的原则和形式,尝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主学习导学案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6-02传统的教案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的教学方案,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导学案导学”,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导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蓝本,因此导学案设计的质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为使导学案发挥最大作用,在编写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而积极地思考。
2.启发性原则导学案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编写和设计,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思想。
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真正让学生动脑,思考,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
3.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围绕学生而制定,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法指导、问题探究、自我检测、课后反思等要素。
4.探究性原则导学案要精心设计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层层推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
5.层次性原则设计导学案时,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设计时要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中,把导学指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导学案的内容设计包括: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习指导、知识梳理、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限时训练、拓展迁移等内容。
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取恰当的导学案形式。
第3节胚胎工程第2课时胚胎工程技术及其应用学习目标1.概述胚胎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原理2.简述胚胎工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课前自主探究一、体外受精1.试管动物: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在受精,经培养发育为后,再进行移植产生的个体。
2.体外受精技术的主要步骤:、和。
3.过程卵母细胞的采集(培养至期)↓精子的获取(要在体外进行处理)↓受精4.体外受精的意义(1)提高动物的有效措施。
(2)为胚胎移植提供可用的提醒试管动物和克隆动物的不同(1)生殖方式不同:试管动物属于有性生殖;克隆动物属于无性生殖。
(2)培育的技术手段不同:试管动物需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克隆动物需采用核移植、胚胎移植技术。
体外受精技术并非胚胎自始至终都在体外发育,而是胚胎发育的初期在培养皿或试管中,培养一段时间后需移植到母体内继续发育。
(3)是否遵循遗传定律:试管动物遵循遗传定律;克隆动物不遵循遗传定律。
二、胚胎移植1.概念:是指将通过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2.步骤:胚胎移植主要包括供体、受体的,配种或人工授精,胚胎的收集、培养或保存,胚胎的,以及移植后的检查等步骤。
3.过程(以牛的胚胎移植为例)4.意义(1)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
(2) 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
(3)对供体施行处理后,增加后代数量。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1)源于选择性必修3 P62“相关信息”:超数排卵是指应用外源促性腺激素,诱发卵巢排出比自然情况下更多的成熟卵子。
(2)源于选择性必修3 P62“思考·讨论”: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三、胚胎分割1.概念:采用将早期胚胎切割成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
2.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
3.操作对象及要求: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将它移入盛有操作液的培养皿中,在显微镜下用或分割。
在分割囊胚阶段的胚胎时,要注意。
4.胚胎分割的意义(1)促进优良动物品种的繁殖,产生相同的后代用于遗传学研究。
谈诱思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新课程中如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诱思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关键词】诱思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主动学习;导学案1.诱思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
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实践摸索过程中,生物组教师认真学习,进行讨论与反思。
在讨论和反思过程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打破“教学就是教课本”的观念,树立“大教学”的教学观,树立“课堂教学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理念,教学课程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把原先的“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最后,全组教师达成共识,即以优秀导学案设计为载体,逐步构建符合现代教、学策略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诱思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教师提供导学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问题导学阶段)——教师依据学生在导学案指导下的自学过程中发现和生成的新问题为议题,让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逐一讨论,达成共识,老师点评,使知识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
(即合作探究阶段)----完成随堂训练题,对本节课的知识通过题进行巩固拓展,老师巡视督查,提醒纠正不良习惯和做法,(即达标检测阶段)。
2.诱思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2.1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要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
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为尝试进行新型的导学案设计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word导学案-生物知识点总结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第12课时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目标导航 1.简述果胶酶的作用。
2.检测果胶酶的活性。
3.探究温度、pH和酶的抑制剂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及果胶酶的最适用量。
一、基础知识1.果胶酶的作用1)果胶的成分及作用:果胶是植物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
2)果胶酶的作用:果胶酶能够把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____。
3)果胶酶的组成: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____________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提醒由于原核生物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因此这两类生物的细胞壁均不能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
2.酶的活性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酶的活性:是指酶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____________来表示。
2)酶的反应速度:用____________内、____________中反应物的________或产品的________来表示。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首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3.酶的用量酶用量过多,会导致酶的________;酶用量过少,会________酶促反应的速度。
因此要得到适宜的酶用量,需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二、实验设计1.探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实验原理①果胶酶活性受温度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________;超过一定温度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当达到一定温度后,酶的活性____________。
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的趋势可用下图表示:②通过测定____________内滤出的________________大小来判别果胶酶的活性的原理是:果胶酶将果胶分化为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可通过滤纸,因此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果胶酶催化分解果胶的能力。
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
作者:黄伟林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运动的逐步推广,“导学案”这一新型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这对于生物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立足于教学实践与感悟,从合理设计导学案,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科学应用导学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主动学习导学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入手,就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发表见解与看法。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生物;教学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并集体研讨后不断修改完善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
导学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地分析与阐述。
一、合理设计导学案,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生物导学案不仅是学生的导学作业,同时也是生物教师的教学作业。
导学案要求生物教师要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知识面不仅要广,知识把握程度也要深,教师设计导学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后,还要提前备课,与其他教师交流商讨,最后使导学案不断完善。
合理设计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批改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解答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上的疑惑。
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同时也不断丰富着教师的知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设计“种群的特征”这一课的导学案时,除了“什么是种群?什么是种群密度?种群空间特征”这些基本问题,课本还介绍了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笔者对马世骏先生比较感兴趣,搜集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在课上时笔者给学生分享,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也是笔者增长知识的过程,多方面收集与生物有关的材料,可以增强导学案的趣味性,使导学案更加精彩。
合理设计导学案,既培养了教师的责任心,同时也使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不断
提高。
二、科学应用导学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导学案的科学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导学案是学生在课下预习时的良好辅助工具。
通过导学案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通过导学案预习可以明确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把自己困惑的问题在课上提出来,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学习,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
时地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着重讲解学生学习的难点。
导学案的科学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有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打造了生物高效课堂。
例如,在教学“细胞生活的环境”时,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体液?成分组成是什么?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指什么?什么是内环境”等,并让学生思考“白细胞、呼吸酶、血红蛋白是否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属于内环境吗?”最后设计了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
学生在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可以清晰了解“内环境”是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在课上有些学生提出了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等是否属于内环境的问题,笔者给学生讲解了这个问题,这是人体特殊的外界环境,还有学生提问了其他问题,笔者都一一回答。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地解决了疑惑,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主动学习导学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导学案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导学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让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学习范围、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对于自己困惑的知识点主动去翻阅教材,查阅资料,争取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学生主动学习导学案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充分体现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了自己对知识的感知与理解,提升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自我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这一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笔者设置了许多基础知识的填空,就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具体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实质、特点、影响因素;人脑的言语区功能等,这都学生需要不断地翻阅课本,自行掌握,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设置了一些自测题,考查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通过主动学习导学案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促使自己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合理设计导学案,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科学地应用导学案,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主动学习导学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有着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菊芳.浅谈高中生物导学案的编制[J].文理导航(中旬),2015(2):77.
[2]张之玫.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设计探索[J].广西教育,2017(8)(7):32-33.
注:本文内容为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YZSH-2017-C-
c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