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简说
- 格式:ppt
- 大小:724.50 KB
- 文档页数:29
(十一)介词、连词介词部分: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
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答: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
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
意思是……。
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语气词部分: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古代汉语教案-⾳韵学基础《⾳韵学基础》第⼀节概说⼀汉语语⾳的历史变化语⾳与语⾔的其他要素⼀样,⽆时⽆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时的语⾳是什么样的?现在⽆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致,但有⼀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古今差别很⼤。
古今汉语语⾳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之间的⽐较中窥测到⼀斑,因为语⾳的地域差别正是语⾳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系统,作为对语⾳进⾏研究的共同基础。
⽐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
三家分期⼤同⼩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王⼒的分期。
五⼒把汉语语⾳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王⽒分期,是因为王⽒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把语⾳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史的四期,同时也适⽤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罗⽒则主要是从语⾳史⾓度提出的分期;其⼆,王⽒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于⼀般语⾔⽂字⼯作者,⾼⽒、罗⽒分期⽐较细密,适⽤于专门从事语⾳史研究的⼯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
前者需要上古⾳知识,后者需要中古⾳知识,⽽学习上古⾳⼜必须以中古⾳为基础。
⼆⾳韵学与语⾳学⾳韵学(汉语⾳韵学)⼜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字学、训诂学⼀样,是传统语⾔学的⼀个分⽀。
⾳韵学和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古代汉语教案古今音异同古今音异词上古音简说上古音中古音近古名古今语音的异词。
古代汉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的有很大音异,语音古今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不读古书,在现代汉语的应用方面也可以体验到古今音的发展变化,例如,形声字,形声字的声符是标明的读音的,可用现在的读音读许多形声字,声符与读音不同,而且有时从同一个声符的许多形声字读音也不同,如,从曷符声的形声字,读音就不同。
喝、餲、鞨、褐、渴、葛、偈、碣、羯、揭、从者、锗、赭、渚翥都、堵、赌、睹、屠等,除此从现存的不同方言来者,也能说明语音是发展变化,方音表现在同一个时代横断面上是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实际上是历史发展变化形成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经济发达、交通发达、文化政治的中心,人们的交往多,各地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容合,互相吸收,发展就快一些,偏远地区,人们互相交流少,因而语音变化也就慢,现在南北方言的形成,正说明这一点,汉语语音是以音节为单位,一个音节写作一个汉字,每一个音节声、韵、调组成,古今音的差异体现声、韵、调各个方面。
一、音音的变化现看韵,杜牧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绝句,《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家、花、麻韵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迴、来、台、杯《平水韵》灰韵。
如果用现代读音读《诗经》,那么不押韵的现象就多了,对这种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没有意识到是语音发生了变化,而是以为诗人作诗时,临时改变了这个字的读音,说书享汶时用,读音去改古音,这种现象从六朝就开始,《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三字押韵,在六朝时“南”读起来就不与“音”“心”押韵。
梁...未沈重《诗音义》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及。
《语言(yǔyán)理论(lǐlùn)与分析(fēnxī)》考试(kǎoshì)大纲一、考查(kǎochá)对象本大纲供全日制攻读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入学考试科目《语言理论与分析》参考使用。
二、考查目标1、在熟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2、广泛阅读,全面了解语言学研究的各种原则方法和历史发展;3、能运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语言现象,解决学术问题。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1、简答题 50分2、论述题 50分3、分析题 50分四、考查范围古代汉语一、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三)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异体字、繁简字(四)古今字、通假字二、古今词义的异同(yìtóng)、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古今词义(cí yì)的异同(二)词的本义(běnyì)和引申义三、词类(cílèi)的活用(一)使动用(dòngyòng)法(二)意动用法(三)名词用如动词(四)名词用作状语四、古代汉语的词序(一)宾语前置(二)其他特殊词序五、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代汉语判断句句式(二)判断词的发展六、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一)意念上的被动(二)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七、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表敬副词(二)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或”和“莫”、“者”和“所”(三)介词:于(於、乎)、以、为(四)连词:与、而、则(然则)、虽(虽然)、然(然而)、之(五)语气词:句尾语气词、句首和句中语气词(六)词头、词尾八、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古今语音的异同(二)上古音简说(三)古书的读音问题九、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一)引用(二)譬喻(三)代称(四)互文(五)夸饰(六)委婉十、古书的注解、标点和今译十一(Shí-Yī)、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现代汉语一、现代汉语概述(ɡài shù)(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二)现代汉语方言(fāngyán)(三)现代汉语的特点(tèdiǎn)(四)现代汉语的国内、国际(guójì)地位(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二、语音(一)现代汉语语音基础(二)声母(三)韵母(四)声调(五)音节结构(六)音变(七)音位(八)朗读和语调(九)语音规范化三、文字(一)汉字的性质、作用(二)汉字的形体构造及形体演变(三)汉字的整理和简化四、词汇(一)词汇和词的结构(二)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三)义项、语素理论(四)语义场理论(五)语境理论(六)词汇组成(七)熟语(八)词汇发展五、语法(一)语法学基础概念和汉语语法体系(二)汉语词类(实词)(三)汉语词类(虚词)(四)汉语短语(五)汉语(Hànyǔ)句法成分(六)句型(jù xínɡ)和句式(七)句法(jùfǎ)失误(八)复句(fùjù)(九)句群(十)标点(biāodiǎn)六、修辞(一)修辞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二)常用修辞格(三)语体风格语言学概论一、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一)语言学及其分类(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三)语言学的研究目的和历史阶段二、语言的定位及其功能(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二)语言的符号特性(三)语言的系统特性(四)语言的功能三、语音和音系(一)语音学基础原理1.语音学和音系学2.语音单位3.国际音标(二)语音要素及其声学原理(三)元音和辅音发音原理(四)音位和音系基本理论1.划分音位的原则2.音位和音位变体3.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4.音位区别特征与音位聚合(五)音变理论(六)韵律和层级四、语法(一)语法学基本理论1.语法单位2.语法(yǔfǎ)层级机构3.语法运转(yùnzhuǎn)规则(二)语法(yǔfǎ)单位(dānwèi)的组合1.词法(cífǎ)规则2.句法规则3.组合层次性4.组合递归性(三)语法单位的聚合1.词类2.形态3.语法范畴(四)变换和句型(五)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五、词汇语义语用(一)词汇学基础1.词汇概念2.词汇分类、3.词义的分类和特性等(二)词义的聚合1.一词多义2.同义聚合3.反义聚合4.上下位关系5.语义特征和语义场理论(三)句义1.词义的组合搭配关系2.语义结构3.语义范畴4.真值、蕴涵和预设理论(四)语用学基础理论1.语境理论2.话题和说明3.焦点和预设4.言语行为六、文字(一)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二)文字的性质与类型(三)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四)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五)书面语七、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一)语言演变的原因、特点及其规律(二)语言(yǔyán)的分化1.语言(yǔyán)分化的原因2.社会(shèhuì)方言3.地域(dìyù)方言4.亲属语言(yǔyán)和语言的谱系分类八、语言的接触(一)语言接触基本概念(二)借词(三)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四)语言的替换和底层(五)共同语(六)语言混合九、语言系统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1.语音演变的表现2.语音演变的规律3.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二)语法的发展1.组合规则演变2.聚合类演变3.类推4.结构的重新分析5.语法化理论(三)词汇语义的发展1.新旧词产生、消亡与更替2.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关系3.词义演变内容总结(1)《语言理论与分析》考试大纲一、考查对象本大纲供全日制攻读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入学考试科目《语言理论与分析》参考使用。
上古音“也”字归部简论刘洪涛提要上古音“也”字的归部,有歌部、支部和鱼部三种不同说法,现代学者一般都信从第一种说法。
根据先秦秦汉古文字资料,凡是读音属于歌部的从“也”之字,所从之“也”都是“它”字的讹变,第一种说法其实是不可靠的。
从“也”字的本义以及韵文、假借、读若等资料来看,我们认为第二种说法是正确的,即上古音“也”字应该归支部。
关键词也它歌部支部上古音“也”字的归部,有歌部、支部和鱼部三种不同说法。
下面把他们归部的理由分述于下:一、歌部说。
代表人物为段玉裁(1775/1988:828)、江有诰(1812/1993:252)等。
我们知道,研究上古韵部的主要资料有两种,一种是韵文资料,一种是谐声资料。
“也”字作为语气词一般不用作韵脚,故而只能根据从“也”得声的字来确定其韵部的归属。
从“也”之字,如“地”、“施”、“迆”、“池”、“驰”等都属歌部,因此一般都把“也”字归歌部。
“髢”字虽然也从“也”声,但是段玉裁(1775/1988:856)作为例外处理,归支部入聲,因为按照段氏(1815/1988:628)的说法,“也”字的读音本来就在“十六、十七部之间也”。
二、支部说。
代表人物为朱骏声(1849/1984:489-490,526-527)。
朱氏把《说文》“迆”、“”、“杝”、“施”、“驰”、“阤”六字归歌部,但认为所从之“也”是“它”字的讹误。
又把“匜”、“貤”、“灺”、“弛”、“地”、“酏”等字归支部,认为“也”是“匜”字的初文,故而把“也”字归支部。
三、鱼部说。
代表人物为董同龢(1948)。
董氏(1948:173,185)采纳朱骏声随声分系的做法,把从“也”之字分别归歌部和支部。
但是他认为根据从“也”声之字判断“也”字韵部的做法是间接的,“‘也’字的地位应当由他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认为《论语》“也”与“邪”通用,因此把“也”字归鱼部(1948:93,159)。
现在音韵学界的共识是,研究上古韵部,韵文资料优先于谐声资料,而谐声资料又优先于假借、读若资料。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一、汉语语音发展四个分期: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公元601隋陆法言《切韵》、北宋陈彭年《广韵》近古音—元明清—元代北曲公元1324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现代音—公元1900北京音系二、上古音研究“古音学”之名,是清代学者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是研究先秦两汉语音(包括声、韵、调)情况的学科。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宋代吴棫、郑庠,发轫于明代陈第,兴起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隆、嘉庆时达到高峰。
1、上古韵母研究①六朝人已觉先秦韵文如《诗经》《易经》《楚辞》等不押韵、拗口→陆德明、朱熹等提出“韵缓说”古人用韵宽而不严、“叶韵说”临时改变韵脚的读法以求叶韵→南宋吴棫主张“古转声通”改读后相通、“古通”两个以上韵部可通为一部,补充了“叶韵说”的不足,发展了“韵缓说”的思路→明末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明末清初顾炎武研究古韵第一人,首创古音研究二方法:诗韵系联法、古今韵(《诗经》韵字与《广韵》)比较法,分古韵为10部→江永13、戴震25、孔广森18、王念孙21、段玉裁首创谐声类推法17、江有诰21→章炳麟23、黄侃28、王力29→上古韵11类30部诗韵系联法:《诗经》1870多个入韵字通过“系联”,即A=B、B=C、C=A归纳成韵部。
古今韵比较法:唐韵是当时保存下来的唯一的语言材料,离析唐韵以求古韵,变更唐韵结构,还古韵以本来面目,也就是说,从离析唐韵来对比、分析、归纳,拿《诗经》韵字和中古的《广韵》音系比较,从《广韵》往上推,可合的合,该分的分,才能得出古今音的变化,进而确定“古本音”。
——根据《诗》韵和《说文》谐声建立的上古韵部,只是横向描写上古韵,即静态、共时的描写,拿中古音(今音)和古韵对比、分析,就能使上古韵部建立在语音发展演变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把上古韵放在汉语语音史的发展系统之中,确立上古音在语音史上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