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工作记忆广度
- 格式:docx
- 大小:48.31 KB
- 文档页数:11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记忆。
与外显记忆(有意识地回忆过去事件和知识)不同,内隐记忆难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来测量,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例如,我们在骑自行车、打字等熟练动作中,往往不需要刻意回忆具体的步骤,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这就涉及到内隐记忆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加深对人类记忆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
2、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效果。
3、探讨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学习材料:选取一组无意义的字符串,如“KJW78”、“LTH92”等,共_____个。
2、测试材料:分为两组,一组是与学习材料相同的字符串(旧字符串),另一组是新生成的无意义字符串(新字符串)。
(三)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字符串的新旧程度(旧字符串、新字符串),因变量为被试对字符串的识别正确率和反应时间。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学习材料,每个字符串呈现_____秒,要求被试认真观看,但不需要刻意记忆。
学习结束后,让被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以干扰其有意识的记忆。
2、测试阶段随机呈现测试材料,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字符串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
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正确/错误)和反应时间。
四、实验结果(一)识别正确率被试对旧字符串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新字符串(t =_____, p <005),表明存在内隐记忆效应。
(二)反应时间被试对旧字符串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新字符串(t =_____, p <005),进一步支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
五、实验讨论(一)内隐记忆的存在实验结果明确显示了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学习过的字符串有更好的识别能力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有力地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定向遗忘效应是指个体在记忆过程中,通过有意选择性地记住或遗忘某些信息,从而实现对记忆内容的有效控制。
近年来,定向遗忘效应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究定向遗忘效应在记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影响定向遗忘效应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定向遗忘效应在记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2. 分析影响定向遗忘效应的因素,如指导语、材料类型、被试特征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50个无意义音节,分为两组,每组25个。
3. 实验步骤:(1)向被试者介绍实验目的和过程,确保被试者理解实验要求。
(2)随机分配被试者,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接受定向遗忘指导语,控制组接受正常指导语。
(3)向实验组被试者提供定向遗忘指导语,要求被试者记住15个音节,忘记5个音节。
向控制组被试者提供正常指导语,要求被试者尽力回忆所有音节。
(4)被试者学习材料,学习过程中,实验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提醒,确保被试者按照指导语完成任务。
(5)学习结束后,对被试者进行回忆测试,要求被试者尽可能回忆所有音节。
4. 数据处理:记录被试者回忆正确率,并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被试者在回忆测试中的正确率为70%,控制组被试者的正确率为60%。
实验组正确率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
2. 分析实验组被试者,发现记住的15个音节中,有12个被正确回忆,忘记的5个音节中,有3个被错误回忆。
说明定向遗忘效应在记忆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3. 分析影响定向遗忘效应的因素,发现指导语、材料类型、被试特征等因素对定向遗忘效应有显著影响。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定向遗忘效应在记忆过程中确实存在,通过有意选择性地记住或遗忘某些信息,可以实现对记忆内容的有效控制。
2. 指导语对定向遗忘效应有显著影响。
实验组被试者在接受定向遗忘指导语后,正确率显著高于控制组。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讨记忆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记忆性与非记忆性学习条件下的学习效果,分析记忆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分组:将3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第一组为记忆性学习组,第二组为非记忆性学习组。
3. 实验材料:选取20个简单易记的单词作为实验材料,每个单词包含一个图片和一个文字。
4. 实验步骤:(1)记忆性学习组:在实验开始前,向记忆性学习组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要求他们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忆实验材料中的单词和图片。
记忆结束后,进行5分钟的复习,巩固记忆效果。
(2)非记忆性学习组:在实验开始前,向非记忆性学习组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要求他们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观察实验材料中的单词和图片,但不要求记忆。
(3)记忆效果评估:在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记忆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单词和图片的识别、回忆、再认等方面。
三、实验结果1. 记忆性学习组:(1)识别: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识别方面表现较好,正确率达到80%。
(2)回忆: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回忆方面表现较好,正确率达到60%。
(3)再认: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再认方面表现较好,正确率达到70%。
2. 非记忆性学习组:(1)识别:非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识别方面表现一般,正确率达到50%。
(2)回忆:非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回忆方面表现较差,正确率达到30%。
(3)再认:非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再认方面表现一般,正确率达到50%。
四、实验讨论1. 记忆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识别、回忆、再认等方面均优于非记忆性学习组。
这说明记忆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记忆性学习策略:在实验过程中,记忆性学习组通过反复记忆和复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这提示我们在实际学习中,应注重记忆性学习策略的应用。
工作记忆与压力下“Choking”现象的关系摘要:压力下“Choking”是指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大型运动竞赛中常出现此类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将其运用到各类实验当中,并与工作记忆相联系。
本实验采用模运算和图形推理测验探讨工作记忆和压力下“Choking”的关系。
结果显示:高工作记忆组在高压力情境下模运算正确率显著低于低压力情境下的模运算正确率;高工作记忆组在高压力情境下的推理测验的正确率低于在低压力情境下的正确率,甚至落入低工作记忆组的水平之下。
关键词:工作记忆;“Choking”现象;模运算;推理测验一、引言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概念最初由Baddeley和Hitch于1974年在分析短时记忆的基础上提出,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1]。
Baddeley 等人最先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成分模型,即将工作记忆分为三部分:视空图像处理器、语音环和中央执行系统[2]。
视空图像处理器用于操纵视觉图像和空间信息;语音环负责储存和控制语音信息,对接收母语和第二语言词汇起到重要作用;中央执行系统类似于注意的控制系统,作为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用于协调和分离子系统,对于如下棋等技能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影响尤为显著。
随着研究的深入,原有工作记忆的模型中又加入了情景缓冲器这一新的子系统,为视空图像处理器、语音环与长时记忆间的交流提供平台[3]。
工作记忆的能力通常是由工作记忆容量来反映。
工作记忆容量也叫工作记忆广度,指要求被试同时进行作业时,能回忆的最大项目数[4]。
研究多采用双任务范式来开展实验,一些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大概是3~4个项目,并且已证明工作记忆的容量存在个体差异。
研究还显示语言理解、问题解决、数学运算、推理等多种高级认知活动都受到工作记忆的影响,工作记忆是这些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认知能力[5]。
体育赛场上常出现“反胜为败”的现象,在关键时刻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与奖牌擦肩而过;在重大考试中一些名列前茅的考生却发挥失常……心理学上称之为压力下“Choking”,即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一、引言短时记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保持少量信息的记忆能力。
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以及短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二、实验目的1、测量被试的短时记忆容量。
2、研究不同材料类型(如数字、字母、词语等)对短时记忆的影响。
3、分析干扰因素(如噪音、情绪等)对短时记忆效果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被试,他们均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二)实验材料1、数字序列:由 3 位到 9 位的随机数字组成。
2、字母序列:由 3 个到 9 个随机字母组成。
3、词语序列:选取常见的、熟悉度较高的双字词,组成 3 个到 9 个词语的序列。
(三)实验设计采用 3×3 因子设计,自变量为材料类型(数字、字母、词语)和序列长度(短、中、长),因变量为被试正确回忆的数量。
(四)实验流程1、被试进入安静的实验室,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面对电脑屏幕。
2、实验开始时,屏幕上会呈现一个指导语,告知被试本次实验的任务和要求。
3、首先呈现材料类型(如数字序列),然后按照序列长度依次呈现相应的序列,每个序列呈现时间为 2 秒,间隔 1 秒。
4、呈现结束后,被试需要在 10 秒内尽可能多地回忆并写下所看到的内容。
5、每种材料类型和序列长度进行 3 次测试,测试顺序随机。
(五)干扰因素控制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外界干扰。
同时,在实验前告知被试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一)不同材料类型的短时记忆容量1、数字序列:平均正确回忆数量为_____。
2、字母序列:平均正确回忆数量为_____。
3、词语序列:平均正确回忆数量为_____。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材料类型对短时记忆容量有显著影响(F(2,_____)=_____,p < 005)。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是指人们对于短暂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也被称为工作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一串数字、一段话或一张地图等信息,然后进行相关的思考和决策。
而瞬时记忆实验就是为了研究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
首先,我们给参与者展示了一系列的数字,每个数字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大约只有一秒钟。
然后,参与者需要在数字消失后,依次回忆出他们刚才看到的数字。
实验进行了多次,每次数字的数量也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参与者的瞬时记忆能力随着数字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当数字的数量超过了参与者的记忆容量时,他们往往只能记住部分数字,或者干脆忘记了其中的一些数字。
这说明人们的瞬时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地存储和处理信息。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了参与者在回忆数字时的一些策略。
有些参与者选择将数字以口诀或者联想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能够增加数字在记忆中的可持续性。
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倾向于将数字进行分组,比如将连续的数字划分成几个小组,这样能够减轻记忆的负担。
这些策略的使用表明了人们在瞬时记忆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除了数字的数量和记忆策略的影响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因素对瞬时记忆能力的影响。
例如,参与者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其瞬时记忆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年龄较小的参与者和受过较高教育的参与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瞬时记忆能力。
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大脑更加灵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学习和记忆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此外,我们还对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进行了测试。
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时,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与瞬时记忆实验的对比,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
参与者在瞬时记忆实验中的表现与他们在工作记忆测试中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
这表明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虽然有一定的重叠,但也存在一些独立的特征。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信息处理的需求日益增加。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作为人脑信息处理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个体在完成认知任务时,需要消耗的认知资源。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认知负荷对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分析不同认知负荷下工作记忆能力的变化;2. 探讨认知负荷对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机制。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无认知障碍。
2. 实验材料:采用两组实验材料,分别为高认知负荷材料和低认知负荷材料。
3. 实验步骤:(1)被试在实验前填写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3)第一组被试接受高认知负荷实验,第二组被试接受低认知负荷实验;(4)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完成一系列工作记忆任务,包括数字记忆、字母记忆、图形记忆等;(5)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正确率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在完成数字记忆任务时,所需时间无显著差异(t=0.78,p>0.05);2. 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在完成字母记忆任务时,所需时间无显著差异(t=0.52,p>0.05);3. 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在完成图形记忆任务时,所需时间无显著差异(t=0.91,p>0.05);4. 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在完成数字记忆任务时,正确率无显著差异(t=1.26,p>0.05);5. 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在完成字母记忆任务时,正确率无显著差异(t=0.38,p>0.05);6. 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在完成图形记忆任务时,正确率无显著差异(t=1.10,p>0.05)。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认知负荷对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不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在本实验中,工作记忆任务难度适中,被试在完成任务时,认知负荷处于适宜水平。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书41144028 李晓萌艺设1102班一、实验环境时间:2013年5月16日15:3:28地点:宿舍所用计算机主要性能指标:Windows7操作系统***********14英寸显示器分辨率为1366×768 16位以上真彩色Windows7操作系统二、实验者信息姓名:李晓萌年龄:21性别:女籍贯:山西三、第一次实验设置实验时间:2013年5月16日15:3:28背景图形:stndbkgd.jpg目标图形:stndtrgt.bmp显示时间:1000间隔时间:5000最大显示数目:15最小显示数目:5显示次数:40第一次实验结果分析2.以刺激目标数目为横坐标,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如下,用做图法求出注意广度,即50%被正确判断的目标数目。
3.注意广度随着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个体对实验数据出现时的集中程度也会影响注意广度,最终导致注意广度有所差异。
注意广度随着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第二次实验设置实验时间:2013年5月16日 15:11:7 背景图形:stndbkgd.jpg 目标图形:stndtrgt.bmp 显示时间:1000 间隔时间:5000 最大显示数目:15 最小显示数目:5 显示次数:40第二次实验结果分析1.统计对不同数目目标的正确判断的百分数,并列成如下表格:2.以刺激目标数目为横坐标,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如下,用做图法求出注意广度,即50%被正确判断的目标数目。
目标数目 5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结果呈现次数 3 4 4 4 3 4 4 3 4 4 3 答对次数 3444313 0 0 2 2 正确百分率100 100 100 100 100 2575673.注意广度随着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个体对实验数据出现时的集中程度也会影响注意广度,最终导致注意广度有所差异。
注意广度随着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而有所不同。
系别:心理学系 班级:03级 姓名:范妍 本组成员:廖卉、范妍、杨扬子、吴俊玮 实验日期:2004年11月9日
教师评定:
工作记忆广度 摘要 该实验以中文句子为材料,用Daneman和Carpenter的阅读理解测验的范式测量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结果表明: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近似呈现一个均值为,标准差为的正态分布;男性和女性在工作记忆广度方面没有显着差别。 关键词 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容量 阅读理解测验 性别差异
1、 导言 1974年,Baddeley和Hitch[1]在早期短时记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概念[1],用工作记忆模型代替了原来单一系统的短时存储的概念。总的来说,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认知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其特点有二,一是能够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1],即记忆与其他高级认知功能,如言语理解、思考、计划等同时进行,这是工作记忆与只强调存贮信息的短时记忆的一大区别。二是其容量是有限的。 工作记忆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由注意控制的中枢执行系统,与集中注意、计划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它与两个服务系统协同工作:一个是保持和处理视觉的和空间的映象的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另一个是语音回路,它存储和复述以言语为基础的信息,对于新知识的获得比如母语和新语言词汇的学习是必需的。有许多的实验证据表明了这三个系统的存在。图1是简化了的三个系统的图示:
图1 Baddeley和Hitch(1974)简化了的工作记忆模型 工作记忆广度即工作记忆的容量。 Daneman和Carpenter 1980年创造出的测量工作记忆容量的方法[2],要求被试阅读一系列句子,随后回忆每个句子最后一个单词,工作记忆阅读广度用被试能够正确阅读并记住尾词的句子的个数来测量。与单纯的数字记忆广度、单词记忆广度测验不同,工作记忆测试要求被试能够正确理解句子并且记住单词,即要同时完成理解与记忆两种工作,这符合工作记忆的理论概念。Daneman等人的实验[2]证实了工作记忆容量与许多理解测验有高相关,即工作记忆在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短时记忆广度与理解测验则没有相关。 此后,还有研究者用其他方法对工作记忆进行了研究。比如Turner和
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 中枢执行系统 Engle的操作-单字广度测验[3]。他们给被试呈现如下的算式与单字: (4×2)-1=1 SNOW (3×1)+4=7 TABLE 要求被试口算这些式子并验证结果,然后读单字,最后让被试回忆所有的单字。算式-单字串是逐步增加的,能回忆出的单字数代表记忆广度,而且这种测验结果与阅读理解测验也存在相关。这种方法测量的即是被试的工作记忆能力。 Daneman和Merikle在1996还证明工作记忆容量是存在个体差异的[2]。用上述方法测量工作记忆广度,如果被试能回忆4个以上的单词,通常就被认为有高的记忆广度,而如果他们回忆个单词以下就是低的记忆广度——这些是多次试验和多个句子的平均数。 因为工作记忆广度是个体可用于完成短时认知任务资源的测量,研究者们能利用它来预测各种任务中被试的表现行为。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概念已经很有成效地应用于个别差异的研究中[4],激动人心的是工作记忆测验还和以推理为基础的智力测验之间有非常高的相关[4]。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智力的概念联系起来,显示了其对心理测量学的巨大潜在价值。 本实验以中文句子为材料,用Daneman和Carpenter的范式测量工作记忆广度,考察这些被试工作记忆广度的分布状况,并检查被试性别对它的影响。
2、 方法 被试 被试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03级本科生24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12人,年龄17~23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按照性别自然分为两组。 仪器和材料 装有Psykey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 红黄绿三色反应键盒 纸 笔 145个中等长度的简单句,分为练习阶段以及2~7这五个广度水平,每个广度水平都有5套句子,每套中的句子数等于该套的广度水平,练习阶段句子数与2水平的相同。句子半随机呈现,以保证在每一水平上,每套句子都有一半是通顺的,另一半是不通顺的。 句子示例:我没有任何理由反对这参加他次比赛。 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都是双音词,词频大致相等,都比较高。 字体为宋体,大小14。 实验设计 本实验依次向被试呈现一个一个句子,要求被试在判断句子通顺与否的同时记忆句子的最后一个词。若每一套的每一个句子被试要判断正确并且记忆正确,才计这一套为“正确”,若这套中有任何一处错误,则这一套为“错误”。 只有当上一个水平的五套中做对了两套或以上,才能够进入下一个水平的测验。最后的记忆广度值按以下方法计算:当最高水平的测验做对了三套或以上时,其工作记忆广度就是该水平数(也就是该水平每套中的句子数);做对两套时,则为水平数减;只做对一套,则退到前一水平看其正确个数。例如在3水平上,5套中做对了3套,阅读广度计为3;做对了2套,阅读广度计为;做对了1套,阅读广度计为2。 本实验根据性别把被试自然分为两组,测量每名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并考察性别对它的影响。 实验中对句子的长度和复杂程度、句末词语的次品、句子的呈现时间、红色叹号的呈现时间(即提供给被试对句子通顺与否做出反应的时间)、被试的年龄、学历等变量都作了控制。 实验在安静的公共计算机机房进行,对被试的视力和利手性也作了控制。 实验程序 被试距计算机显示屏一臂距离坐好,拿好反应键盒,桌上准备好纸和笔。 2.4.2 先进行练习:屏幕中央依次显示句子,一次一句,每句呈现4s。要求被试大声朗读句子。句子呈现完毕后,出现一红色叹号,要求被试迅速判断刚才阅读的句子是否通顺并作出反应。如果通顺,按“红”键;不通顺,按“绿”键。同时还要在心里记忆句子的最后一个词。例如:呈现句子:
我没有任何理由反对这参加他次比赛。 被试按键判断(这题应按绿键)并记住“比赛”。 按键反应后红色叹号消失,接着呈现下一个句子。如果被试不按键反应,4秒后红色叹号自动消失,呈现下一个句子。 每套句子呈现完毕后,暂停,被试把所记忆的句子的最后一个词按先后顺序写在纸上,写完后点击“确定”再开始继续下一套句子。五套全部做完之后,屏幕呈现输入框。被试把写在纸上的词按顺序输入,如有回忆不起来的,空出那个位置,输入完毕点击“确定”。 被试可以通过练习阶段调整朗读句子的速度。 2.4.3 正式开始实验:被试从记忆广度水平2开始做。对于每套句子,只有当判断通顺的任务和最后词语的输入两者都正确,才能算这一套做对了。每个水平做对了2套或以上的,才能够进入下一个水平,直到记忆广度水平7。被试要一直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高水平。 2.4.4 按照记忆广度值的计算方法计算每位被试的记忆广度值,并填在记录表中。
3、 结果 附录中列出的,是全体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及性别对照。 表1中是全体被试工作记忆广度的分组次数分布表。
表1 工作记忆广度的分组次数分布表 工作记忆广度 次数 百分数p p% 累计次数 累计百分比(%) 0 24 0 24 0 24 1 24 1 23 1 22 2 21 3 19 6 16 4 10 3 6 2 3 1 1
根据表1画出全体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的分组次数分布图,如图2。
01234567
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工作记忆广度
人数
图2 工作记忆广度的分组次数分布图 算得以上分布平均值和众数为,中数为,标准差为,全距为5,四分距为。
分别算得男女被试的平均工作记忆广度及标准差,列在表2中。 表2 男女被试平均工作记忆广度(标准差) 性别 工作记忆广度 男 (.3276) 女 (.3146)
根据表2画出男女被试平均工作记忆广度的对比图,如图3。
0.00.51.01.52.02.53.03.54.0
工作记忆广男性
女性
男性被试女性被试 图3 男女两组的平均记忆广度(标准差)对比
对男女两组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作水平的独立样本t检验(双尾),结果表明:男性被试(M=,SE=.3276)与女性被试(M=,SE=.3146)在工作记忆广度上没有显着差异:t(22).642,p.527。 4、 讨论 从表1和图2中知道,工作记忆广度的分布,全体被试的平均值是,其中记忆广度为的人数最多,有50%的人得分小于等于。均值等于众数,又约等于中数,再结合标准差、全距和四分距,虽然从图2中看到、、三个分数的人数都是0,但我们仍认为工作记忆广度的分布近似是一个均值为,标准差为的正态分布。一般来说,这种心理能力的测验,总体大都呈正态分布,所以这个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也符合前人关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差异在大量实验和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即,如果被试能回忆4个以上的单词,通常就被认为有高的记忆广度,而如果他们回忆个单词以下就是低的记忆广度。大部分人的工作记忆容量都处于中等水平,高水平或低水平的工作记忆容量都是少数的。 观察表2和图3,以及水平的独立样本t检验(双尾),都显示在17~23岁这个年龄段,男性和女性在工作记忆广度上的差异不明显,这也是符合预期的。两个性别在这方面的容量差不多。 从方法上看,本实验中测量工作记忆广度的方法,要求被试判断句子是否正确的同时要求记住一个数字,符合工作记忆同时加工和存储的概念,抓住了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关键区别,所以测量的是工作记忆而不是短时记忆。 对比Turner和Engle(1989)的测量方法,本实验用对句子的阅读和理解这个任务来体现工作记忆的“加工”部分,而Turner和Engle(1989)用的是口算算式的任务。前人证实这两个方法之间存在相关。本实验用的阅读理解测验的方法,加工和记忆都是针对文字信息,也许更符合在人在学习书本时工作记忆所发挥的作用。并且,本实验使用中文材料,而Daneman和Carpenter的经典实验使用的材料是英语。本方法适合于测量中国人的工作记忆容量。
5、 参考文献 [1] Baddeley,A.D.,and G.Hitch.Working memory.In The Psychology of Leaning and Motivation,vol.8,G.A.Bower,ed.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