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评论-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7.20 MB
- 文档页数:11
一.作者简介:董豫赣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人称“老董”,是《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曾获清华大学光华二等奖获,北京工业大学1998年度教学优秀奖。
已建成的建筑有清水会馆2003.3-2006.9、红堡2003.3-2006.9、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水边宅2002等。
出版了《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败壁与废墟》等书籍。
近年来迷恋造园,相关作品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为此新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通选课,从几年前三十余人的清冷小课发展为百余人的拥挤大课。
二.内容概要《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由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课近十年、广受欢迎的通选课讲稿整理而成。
全书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第一代四位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加以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中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最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化问题。
史论结合,辅以众多建筑作品的赏析,图文并茂,是一本很好的现当代建筑史入门书。
三.本文特点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有很深刻的理解。
他把对书中文字的理解融会到对建筑的诠释当中。
在书中曾引用于过《巴黎圣母院》的一段话“艺术家随心所欲地建造主教堂。
不再神秘、神话和规则,有的是奇思妙想和一时兴起。
只要神父安排了大堂和祭祀,别的事他就管不着了。
四壁是艺术家的天下。
建筑这本书不再属于僧侣、宗教、罗马;它属于想象、诗歌、人民。
那个时代写在石头上的思想享有的特权,完全可以与今天的出版自由相比拟。
这是建筑的自由。
”作者用这段话表达了他对教堂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在教堂作为宗教避难所的情况下,艺术家才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表达思想,无论是世俗的生活,还是辛辣的讽刺。
基于建构视角的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研究摘要:中国最近20年地发展,从城市规划,商业模式,软件工具,到建筑立面,等等。
复制、重复累加,成为整个社会发展地主要方式。
现在还处于起步时期,又很不幸地受到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地冲击,混乱是必然地。
当这种表面的认知,成为习惯,被行业默认的话,是很危险的。
鉴于此,本文从建构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并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探索。
关键词:建构工匠形式董豫赣Abstract: China’s recent 20 years development, from the city planning, business mode, software tools, to the building’s facade, and so on. Copy, repeat accumulate, become the main way to social development. Now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period, and unfortunately by developed countries to the industrial age after the impact, the confusion is inevitable. When the surface of the cognitive, become a habit, the default by industry, it is very dangerous.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n this problem and make some not mature exploration.Keywords: construction form建构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于20世纪50年代重新进入当代建筑理论的视野,而英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1995年出版的《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把当代建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传统建筑⽂化中值得我们反思与探讨的有许多,譬如对我们建筑⽂化中的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技术传授的⽅式、对建筑艺术属性的忽视、皇家建筑与民宅的反差、“墙⽂化”的强⼤及其负⾯效应等等。
在这⾥,着重谈谈我们“继承传统”的误区和如何突破重围,凤凰涅槃。
关于继承传统的误区。
尽管在这⼤变⾰时代,许多⼈仍唯恐失去传统,也就是失去⾃⼰⾏动的指归。
因此,“继承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号频率特别⾼,⼏乎与当年西⽅⼈“反传统”的⼝号同样响亮。
诚然,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问题是,传统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正⾯的部分,⼜有消极、负⾯的部分。
⽽有些⼈由于“过去”的情结过重,继承的背后往往掩盖着负⾯的东西。
表现在建筑⽅⾯的主要是: 1.“继承”成为对前⼈的形式和风格的单纯模仿和重复。
近20余年来,古建符号胡拼乱贴,⼤量仿古建筑的出现就是有⼒的说明。
这种“西装加⽠⽪帽”的“假古董”,使我们许多城镇变得不伦不类,有的变成⼀个充斥着“建筑垃圾”的⼤杂烩! 2.“继承”成为抵制⾰新的挡箭牌,尤其抗拒“反传统”的要求和努⼒。
殊不知,推陈出新乃是艺术(包括建筑)的常规,否则艺术就不可能保持其⽣命活⼒,从⽽导致枯萎。
在这⽅⾯,反传统是艺术⾰新的推进器。
反传统的⼈并不是不要传统,他只是不想重复前⼈有过的东西⽽已。
众所周知,西班⽛⼈毕加索、达利、⽶罗,特别是建筑⼤师⾼迪,都是具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艺术家,但他们⼜都是反传统的猛⼠。
因此,反传统是⼀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鲁迅就是⼀个既善于继承传统,⼜敢于反对传统“⼤呼猛进”的伟⼤⽃⼠! 3.继承传统的实质是学习前⼈的创造精神。
凡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即既不重复前⼈的,也不重复他⼈的,甚⾄也不重复⾃⼰的。
因为重复是匠⼈的习性,⽽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
早在60年前,⽑泽东在其《讲话》中曾讲过这么⼀句很有艺术见地的内⾏话:“模仿(即重复——笔者)乃是最没有出息的⽂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当代中国建筑学之现状= 时间:2002-10-30 03:25 点击:109次=作者:伍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整个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
全世界建筑业的目光都集中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大城市。
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公司、建筑设计机构都纷纷抢滩中国。
在当代中国,仅就建造规模和建造速度而言,当代中国建筑业所面临的机会恐怕是世界建筑史上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
建筑学在中国也因此而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注。
建筑学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
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文化意义相比,建筑由于它的大规模和高耗费、日常性和持久性而使它在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方面有着极大的容量。
因此建筑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最大的物化。
在西方国家,从古到今建筑学都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艺术门类。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宫殿花苑,还是寺庙宗祠,又何尝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最充分体现?历史上醉倒了多少文人雅士,今天又让全世界多少人流连忘返的中国园林,它里面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境界又岂止仅仅是一种物质建造活动?一座建筑,有时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
例如天安门对于新中国的意义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个城楼的意义。
建筑给人类创造出使用价值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价值。
而且,建筑的使用价值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而它的精神价值却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大。
换句话说,建筑的精神价值比起其实用价值更深刻、更久远。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建筑的创造者--建筑师,就更应该被看作为一个精神的创造者。
他必须具有一个艺术家的素质。
建筑师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职业。
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的建筑师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不到一百年。
有学者认为,中国建筑师到现在才进入第四代。
因此,在中国很多人不熟悉建筑师这个职业。
直到现在在国营设计院里还没有正式的"建筑师"称呼。
中国现代建筑的思考【摘要】中国现代建筑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实践后,出现了文化缺失的尴尬处境,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设理念则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传承提供了许多崭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条将文化灵魂注入到中国现代建筑的道路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文正是通过对其建设实践的分析,从而得到启发,有助于我们在设计实践中得以有效学习运用。
【关键词】中国现代建筑;场所精神;工匠精神;人文回归在迈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成群的楼房在高效率的驱使下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
但是,犹如工业流水线般的产品注定千篇一律。
可怕的是,当我们生存的城市如同一个个工业复制品的时候,往往也就缺少了自身的文化和艺术气息。
如同一部前苏联电影里描述的一般“主人公从自己的城市来到另一座城市,找到了同一条街道(连名称都一样),进入了同一片小区(与自己居住的小区一模一样),找到了同一栋楼,进到了同一楼层,用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同一扇门(连门都和自家的一样)”。
当然,艺术总是夸张的,但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被工业化、标准化所劫持的城市面貌。
个性的缺失让我们无法找到那个深植于我们灵魂中的那个家乡。
当所有城市都以一个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文化和艺术的迷茫让人们感到困惑。
正是在这样的现状背景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横空出世,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建筑可以如此艺术化地表现自我,承载历史”,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引人深思的,但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其实建筑本应如此:一、场所精神的发掘与塑造在目前的土地开发中,出于最大化利用的考虑,环境现状往往被人遗忘,而人工生硬的室外场地大行其道,建筑是以自大而又狂妄的姿态出现。
但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规划设计展现出了另一种理解。
这片位于杭州市郊的美丽小区依山傍水,生态环境条件优越。
而著名建筑师王澍在片校区的设计中自然不会忽略特定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在设计中充分尊重了周围的环境,并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到了校区的规划设计之中,将建筑的场所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现代建筑的评论一、关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口号下的建筑创作与评论的标准问题1.当今世界建筑界的脉搏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发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
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7年以布伦特兰(Brun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可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从国际建协2O次大会的议题来看,建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与自然进行全面的对话。
今天“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
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
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2.美学标准的发展世纪更替,建筑学领域的拓展,不仅使建筑学的体系框架发生了变化,也使建筑师对建筑学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论提出了再认识。
建筑美学可算是建筑学体系中老资格的一个分支。
从《建筑十书》、《模式语言》、《形式美的原则》到我们今天建筑学的教科书,古典的比例、尺度、色彩等美学原则一直左右着我们老一辈和新一代建筑师对建筑的评判标准,至今它也仍是我们许多专家在对国优、省优和部优建筑进行评判时不可不提的关键点。
以往如若某位专家或口头或撰文,以连篇累续的美学原则来评价一幢建筑是如何如何美或如何如何丑时,只要他的美学原则引用得无误,众同僚大约都会颔首称是一致曰正确。
可是就在传统建筑学被拓展、建筑师被更广博的知识和技术所武装、人类要求在改造生存环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今天,一定会有不止一位建筑师站出来大声提出异议:我们以前一直公认为美的建筑,放在人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从资源评价、景观评价、生态环境分析、无废无污绿色建筑等方面来评判,它还能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吗?传统建筑美学的原则是否应当更新?或许现在或将来某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用发展了的美学原则再来检验我们当初的结论会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当代建筑现象浅谈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建筑设计越来越具象化。
建筑最先达到的目是吸引眼球,张扬自己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建筑师的目的。
外来文化的强势造成了我们的极度不自信,当代的建筑现象归根到底可以说是文化的缺失的结果。
关键词:当代建筑、具象化、文化缺失一、引言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建筑应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和艺术,因为它要花费大量的物质资源才能建成,而且它还具有使用功能,建筑艺术表现的目的和手法要受到制约。
文学、艺术中可以有愤世嫉俗、消极玩世,可以极为写实,也可以极为浪漫,但是在建筑创作中,创作的目的只能是积极的,手法只能是中性的。
原因就是建筑花费的金钱是社会的而不是建筑师的,建筑是用来使用的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品。
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的建筑吧,只以自己为中心,竭力表现自我,不顾环境、肆意张狂。
二、建筑的具象化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建筑设计越来越具象化。
不管是什么建筑,最先达到的目的一定是吸引眼球,张扬自己已经成为大多数建筑师的目的。
即使建筑外形不很抢眼,也会起一个“天外来客”的名字和一串不知所谓的理念,将构思当成文字游戏,把简单的问题尽量的复杂化。
建筑已经失掉了建筑的本质,只能用巨大的感官刺激来填补内在的空虚。
两千多年前维特鲁维那句著名的“ 坚固、适用、愉悦”,为人们拨开迷雾道出建筑的本质,与今日的“适用、经济、美观” 不谋而合。
建筑发端于它的实用性——为人们遮蔽风雨,而发展于人类文明的演进,并成为了每个时代的见证。
时至今日,建筑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成为承载人类情感、展现技术文明的特殊产品同时。
建筑的形式美体现了“ 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与秩序” 五大原则的综合美。
功能合理、逻辑清晰、结构科学、形式可观一直是建筑设计的准则。
伴随多元文化的到来建筑流派也愈加纷杂,建筑师对待这些原则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当代建筑师急切的打破秩序和惯性,挑战平庸,希望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建筑。
但是极端的夸张并不能给建筑带来个性和美,甚至还会葬送建筑本身。
中国建筑领域摘要:1.中国建筑领域的历史与发展2.中国建筑风格的特点3.中国建筑领域的现状与挑战4.中国建筑领域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建筑领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就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风格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中国建筑领域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建筑风格的特点、中国建筑领域的现状与挑战以及中国建筑领域的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建筑领域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商朝和周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宫殿、庙宇等建筑。
到了秦汉时期,建筑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长城、故宫等著名建筑相继诞生。
隋唐时期,建筑风格趋向华丽,建筑规模更为宏大。
宋朝时期,建筑技艺达到了巅峰,各种建筑类型和结构得到了完善。
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更加注重装饰,细节处理更加精细。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建筑风格的特点。
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环境景观的融合;2.以木结构为主,注重构件的稳定性和可塑性;3.重视对称和轴线布局,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秩序感;4.善于运用装饰元素,表达出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建筑领域面临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建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1.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2.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建筑的品质和环境可持续性;3.建筑行业人才结构失衡,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参差不齐。
最后,我们来展望一下中国建筑领域的未来。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建筑领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建筑;2.强化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建筑的品质和环境友好性;3.加强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中国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
关于建筑评论前言历来评论是创作发展的必要因素,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创作的发展。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建筑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意识、观念和标准的纷繁。
曾经有人呼吁重新研究诸如"建筑美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今建筑评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建筑学还是不是具有客观规律与法则的科学?",如此等等,真的使我们建筑师坐不住了。
笔者几年来与国内外一些同仁多有切磋,也作了一些设计和研究,偶尔在建筑杂志上也有几篇拙著发表,自以为感悟颇深,今有机会写出也希望能与同行交流。
一、关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口号下的建筑创作与评论的标准问题1、当今世界建筑界的脉搏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发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
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概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7年以布伦特兰(Brun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可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从国际建协2O次大会的议题来看,建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与自然进行全面的对话。
今天"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
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
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2、美学标准的发展世纪更替,建筑学领域的拓展,不仅使建筑学的体系框架发生了变化,也使建筑师对建筑学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论提出了再认识。
遍地高楼不胜悲——论新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中国建筑吧遍地高楼不胜悲——论新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若说起中国建筑,我认为只能从中国古代建筑谈起,毕竟19世纪90年代在欧洲大陆掀起的新艺术运动使得国外的建筑大都在传统的基础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特别是沃尔特·格罗佩斯,米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三位建筑师的“三人五原则”以及包豪斯学院的建立将西方建筑从此带向了现代主义风格的道路,而此时的中国呢?从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直到1979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建国之后,中国建筑迎来现代主义整整比西方晚60年,所以中国现代建筑能拿出来当一个经典例子来说的并不多。
那么,就往历史的方向上看去吧,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中国建筑真正具有“美'”这一属性开始,中国建筑就与园林密不可分了,这一点也刚好和我所学风景园林这一专业相契合,因此每每提起园林建筑便眼放精光。
但是,这一枚举便又发现,中国古代园林大体可分为私家宅园和皇家苑囿及某些时期在城市郊外形成的一种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建筑为辅的游览景区,其官民同乐的公众性质有类于现在公园的郊野园林三类,可既是谈中国建筑,那么建筑为辅的公共园林便可暂且放过,而私家园林虽然做得精致,有些诸如拙政园一类真可算得上是精美,但对于大多数私家园林来说,其建园原因一部分是出于隐逸,“使居有良田广宅···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
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埃,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这段《后汉书·仲长统传》实在是古代隐逸之士走出岩穴蓬户,为自己创建新的居住环境和悠闲生活的重要宣言。
由此可见,园林对于避士的隐士或落难的文人来说,首先是维持生计的需要,然后才是个性的保持,那么这样缺少个性的园林建筑也不必过多讨论。
那么另一种私家园林的建园可能呢?就是历代富豪权贵构园了。
可即使权力再大,财富再多,也不及天子举国之力,倾国之财来得声势浩大。
阐述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美学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政治的革新等催生而出的哲学思想,无不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态,最终都将在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推进其演进变化,故建筑思潮的变化源于哲学思想的演进革新,并以建筑设计的形式得到表达。
一、西方建筑思潮、建筑美学观念变化的影响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社会,这段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建筑形式、建筑风格随之发生多种变化,但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却没有太大的改变。
然而从近代到本世纪初这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建筑美学思想发生巨大变革致使建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等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异变[1]。
这种由于时代发展而导致的建筑审美逆反变异导致单一审美标准已经不复存在,开始追求多义与含混、推崇偶然性和个性表现、非总体性、混沌-非线性与非理性,建筑美学的范畴在现代社会中已被扩展,致使当代诸多的建筑设计师都趋向于追求特异、新奇的建筑造型设计效果,这些都已然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建筑的美,不应该是简单的“新”、“奇”、“特”,应该是有内涵的,它渗透了人文、社会、文化以及人心理上的影响,并试图向人们传达这些特质。
在欧洲,那座于1892年开始建设、建成后多次进行内部改造且地处法国里尔市中心的里尔美术馆,于1990年代,由于要安置从因瓦里迪斯博物馆移入的浮雕,且自身需重组馆内功能、扩大使用面积、更新馆内设施,因此委托伊博斯和维塔特进行改造设计——改造过程中,拆除了1930年代建设的中庭楼梯和1970年代加建的板楼,随后于瓦卢里街旁建设了一幢纤细的、以玻璃作表皮的“方盒子”,这样便形成了美术馆改扩建后的整体建筑规模。
由于两位设计师曾与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共事,故他们认为建筑设计与创作应赋当代建筑潮流特色,他们在反对复古思潮的同时亦不赞同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不顾城市肌理、无视周围环境的行为,故里尔美术馆的改扩建过程中除了对旧馆进行原貌恢复外,新建的大楼在设计过程中以简单的几何形体、透明的玻璃幕墙这些充分反映当代建筑特色的形式和材料,使得其与风格华丽且庄重的旧馆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也宛若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与奢华古典的卢浮宫一样,达成了“新旧”和谐共融的效果。
当代建筑的评析发布时间:2021-04-22T10:54:45.080Z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2月34期作者:康晓力[导读] 当代建筑(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从字面的意义讲就是:康晓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45摘要:当代建筑(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从字面的意义讲就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建筑”,它区别于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主要是更加具有“当代性”,也就说说更接近于“此时此刻”。
本文选择对某个“当代建筑”进行评析,主要是考虑从当代人、当代建筑师的角度去体会距离我们更近的建筑,更加游刃有余和感同身受。
关键词:当代建筑;1.1什么是“现代”?“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在5世纪晚期用来区分当前时期——按现在正统的说法是基督教时期——与异教的和罗马的过去。
1.2什么是“现代性”?现代”就是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可以吧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过它自己的“现代性”。
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即“现代性”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所认为的“现代性”往往都只是这个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特征,而并非这个过程自身的特点。
在一些英文文献中,常用小写字母开头的modern architecture表示广义的现代建筑,以大写字母开头的Modern Architecture或Modernism表示狭义的现代建筑。
在本文中用“现代建筑”表示广义的。
现代建筑经历了如下的发展阶段:19世纪西方建筑界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是复古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
在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潮流影响下,建筑师对实用功能和结构技术不甚重视,在他们的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艺术高。
这种建筑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唯美主义。
当时的大本营是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因此,这样的建筑潮流又被称为学院派建筑。
对中国当今建筑的思考作者:李小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4期李小佩(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现在为了改变这个现实,大家都在呼吁“回到建筑本源”,如何在多元化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看待我们自己的建筑、自己的文化应当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通过实地考察了皖南一带的徽派建筑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地域性特色浓厚的地区和建筑中还保留着独特的风情,才能自信的登上国际舞台,获得本该属于它的认可与掌声.关键词:盲目追求;回归传统;独特风情;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与国际融合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2-0076-02作为一种实在的文化载体,人们通过建筑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地域、社会的生存、延续、衰减、消亡的历史过程,建筑深重的凝聚了每个历史时代,镌刻着每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中国建筑创作在借鉴西方的道路上如何实现融合与创新?现代与传统如何调和?保护与重建孰轻孰重?中国建筑的个性在那里?诸多问题需要求解.如果说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也不为过.然而在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三大趋势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尤其是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使具有古老历史却又年轻充满活力的中国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在我们面前慷慨了摆上了一桌世界级的满汉全席.人们的思想深远了,眼界拓宽了,认识丰富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东西,新鲜罕见的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刺激我们的视觉.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内的很多建筑所采用的样式、理念几乎都是引自国外或者是简单的模仿尤其是欧洲、北美的建筑设计.无可厚非,在我们各方面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学习与借鉴,能更好的与世界接轨.不管是洋为中用还是古为今用,国内确有很多,真正思考的人,他们心怀诚意,认真研究模仿对象,确实做到洋为中用;抑或潜心创造,中西结合,最终作出自己的设计.但是纵观现在的国内建筑市场,出现很多的“盲目追求”.首先是盲目追求世界之最,开发商或政府的项目追求地标性、唯我独尊,追求形象、追求业绩,比如广州的新电视塔以及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都在追求城市之最.很多企业总部也在追求企业形象的霸权式表达.其次,很多建筑盲目追求超现实的意境.如京津新城凯悦酒店的建筑风格模仿南非迷城,采用超现实的亚特兰蒂斯风情.再有,不少建筑盲目追求异国风情.下面的画面似乎很常见:小开发公司在外墙弄个仿欧的假的雕刻装饰,大点的公司在入口设个科林斯式的柱式,屋顶围一周雕塑,但这雕塑还必须得是来自西方古典的人物造型,装饰欧式穹顶,再来个哥特式的尖顶以此来向世人证明它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在中国,非洲的、南美洲的、澳洲的、殖民时代的、罗马式等各种建筑风格都得到了诠释,可悲的是唯独没有自己的风格.还有很多商业建筑盲目追求浮华的橱窗式展示效果,盲目追求电影布景效果,只注意建筑的一张皮,做界面化的处理,至于里面的功能是否舒适、合用却被忽略.此外,在中国大剧院之后,各地也出现了为求新意不计成本的大剧院项目.有的大剧院建成后,因无法负担高额运转费用,又在追加节能设计.想要传承点本土特色的公司也就随手拿来古代的窗子,搬个九世纪花纹的石雕,美其名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部分中国建筑师带着最初坚定的信念,似乎能冷静的面对浮躁的各种爆炸般的现实广告,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论、学说、学派、形式,也难免象迷失的小舟,失去那最初的方向.“美”和“好”被他们任意的诠释肆意的篡改.近些年有很多不知名的建筑师在认真地实践,好建筑出现的也不少,而我们需要去发现这些好作品并做好宣扬.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这个问题不是教育的问题,却是评价标准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有品质的标准,有底线就必须拿出来,以此来宣传一种真正的优秀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有人说中国建筑师只有资格参加残奥会.听起来有些残酷,却决不危言耸听,不健全的人格问题可能是大问题,但真正的问题是肢体残缺.经过观察,你或许会发现中国建筑师被肢解了,主观的或者客观的,不管是历史演练导致还是体制原因,但追究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中国的建筑师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没有担起该担的重任.近些年的中国建筑无法拥有自己的本质特色;同时建筑师、普通人和社会主流对于建筑的评判标准也被渐渐的模糊甚至扭曲.导致近代的中国建筑存在很多过分追求所谓的“美”的价值,而严重脱离功能需求、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可怕现象.建筑师过分夸大了建筑“美”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关注建筑的内涵.“美”不是产生建筑的根本原因和存在意义,只是建筑内涵的外在表现.有个老前辈问过我们:艺术是什么?美术是什么?书法是什么?全中国人都会写字,都会画画,可是能成为书法家、艺术家的是哪一类人?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文学品质和修养.成为建筑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建筑技术层面什么都可以达到的时候,做多大的建筑都不是问题,因为这只是表面的.但你的建筑是否设计得有艺术美感、有品味这才是内在的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仍然强调:品质第一.要创造出真正的好建筑,就要追溯中国建筑的最本源.中国80年代的建筑可圈可点的甚少,我们的很多建筑师不能把承诺变成现实,只会说大话、说空话.现在为了改变这个现实,大家都在呼吁“回到建筑本源”.作为建筑师,如何在多元化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看待我们自己的建筑、自己的文化应当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某本书里一个宗师谈禅说:在没有参禅,不懂禅学的人看世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人开始学禅的时候,在没有悟道的时候,他看到的世界是看山不是看山,看水不是水;而当真正领悟到了,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很朴素,因为它形成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当今,人类逐渐忘记建筑最基本内涵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快速的放弃传统,建一系列不环保、不安全、不合理、不舒服的房子;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说「建筑可持续使用五百年或一千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类的房子都不是被用坏的,而是被拆掉的,这是个巨大的浪费!马上就山穷水尽了.有一天水会比石油贵,最可怕的是,所有人对此几乎都感到漠然、没有诚意.」现代我们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变得平淡无奇,失去特色.我们本该特有的风情只剩下一些淡淡的色调,而如今,连这些淡淡的色调也正在渐渐褪去,在它消失殆尽之前我希望人们重视传统文化,设计师重视传统文化,政府重视传统文化.我通过实地考察了皖南一带的徽派建筑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地域性特色浓厚的地区和建筑中还保留着独特的风情,才能自信的登上国际舞台,获得本该属于它的认可与掌声.在中国过去20年城市建设高潮中,在房地产领域,人们对于房价、土地、拆迁、融资等问题进行着不厌其烦的、深入再深入的研讨,但对建筑文化、城市风格问题却少有问津,中国建筑业飞速发展,建筑数量迅速增加,满足了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但是集合起来的建筑物作为城市景观,却是千城一面,毫无特色.无论你身在哪一个城市你都能看到相似的建筑,相似的室内设计,相似的景观设计,看到在消费、审美上对民族风格的迷失.以经济实力为轴心形成的开发商的概念指导着建筑风格的霸权式规划设计,使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充斥着洋概念,以至使我们的众多城市与以往的历史文脉相割裂.在此之前,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就批评说现在房地产自身除了存在着“跑、冒、滴、漏”等很多微观方面的问题外,更应引起注意的严重的问题是在宏观上存在着不节能以及规划的千城一面.众多中国建筑业界的建筑师们对当今的放眼望去的城市建筑风格感到汗颜.今天的中国,剧烈的造城运动,以各式形态的建筑时刻刷新着城市的面貌,但也使城市人渐渐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城市面貌.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什么样的风格都有,什么国家的建筑样式都有,什么样的主义都有,唯独没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一位建筑儒商卢铿将当代新型建筑中大量存在的现代但没有任何民族语言的建筑风格称为“共和国的无风格”.如今,上海的两城八镇找了10个国家的建筑师来做整体规划,浦江做成了意大利式的.对此卢铿亦颇有感慨,他认为,中国的上海应该成为我们民族建筑规划的一个典范城市,而我们的官员、发展商、建筑师把我们最宝贵的未来城市的蛋糕整个拱手给了外国人,这是在建筑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残酷破坏,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破坏.我们的城市往往因权力审美,也就是长官的审美偏好和意志直接决定了什么模样建筑的产生.卢铿十分尖锐地指出,忽略美学教育,权力审美、老板意志、崇洋心理,以及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忽视,建筑师缺乏创新精神,是造成“共和国无风格”的原因.城市建筑可谓是在世间保留最长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的工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是世界最大的投资,可目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思考在城市建设中所包含的艺术问题.卢铿呼吁开发企业,应该关注中国传统风格.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历史有文化底蕴的宝贵财富,欧洲的风格不适合中国,中国的就是中国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在中国也非常不和谐.中国特别需要的是现代民族风格.中国是大国、古国,并将要成为一个强国,我们太有理由去继承中国传统,去创造自己的风格.我们的优秀文化最终是要输出的,而不是靠纯进口.我们应主张积极传承本土精神的新东方主义,新东方主义作品不仅尊重了传统和本土的艺术又有所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兴趣与审美需要;新东方主义有着广博而深渊的东方文明和文化基础,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新东方主义作品以扬弃的哲学态度尊重了西方的古典和现代艺术;新东方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本土的艺术品或者与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并列共存而不显得唐突,该风格将会是未来的趋势.——————————参考文献:〔1〕潘古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渊上正幸.现代建筑的交叉流——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中国本土建筑的发展及思考 第一章:引言 - 介绍中国本土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背景 - 概述中国本土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及对当代建筑实践的启示
第二章:传统建筑的演变 - 回顾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程,介绍主要建筑类型和风格特点 - 分析传统建筑在设计理念、施工方法、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
第三章:现代本土建筑的崛起 - 介绍20世纪以来中国本土建筑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分析现代本土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关系及对传统元素的继承、创新和变革
第四章: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思考 - 分析当前中国本土建筑面临的挑战:商业化、标准化、浮华化等 - 探讨解决方案:注重实用性、深入探究本土文化、注重团队合作等
第五章:结语 - 总结论文全文,强调中国本土建筑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 呼吁建筑师们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中国本土建筑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多元化背景。几千年的文明史,揭示了一系列大量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风范。傍晚的灯火,乡村的古老、庄严的宗教场所、古代城际之间的互通,这些都是中国本土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和技术创新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施工方法以及材料选择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观念以及物质文化等多重要素,塑造了其独特的风格。例如古代建筑学的核心是和谐序律,将建筑视为自然与人类相互融合的生态环境,使建筑群体完美地融入自然环境中。建筑中的细节、布局、色彩等方面无不体现出这种哲学核心。在施工方法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工匠技艺,采用了独特的木结构、斗拱等形式,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代表成果。在材料选择方面,传统建筑往往选择当地的自然材料,例如用木材、石材或土坯等为建筑提供材料,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使得建筑有着自然美感和文化内涵。
中国本土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不断创新和变革的过程。现代本土建筑的崛起虽然与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不同,但对传统元素的继承、创新和变革也是显著的。在建筑项目中,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例如中式庭园、传统彩画、水墨画等,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深厚需求。
当代建筑评论 1 当代建筑评论 结课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联系电话:
2014.4 当代建筑评论
2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
摘要:(150字以内) 本文从当前中国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为重点,深入分析思考了王澍获奖所带来的启示。并详细分析了笔者从中归纳出的对于传统建筑现代演绎的三种手法:“以古法造古制”、“以今法喻古制”、“今造”与“古制”在建筑中的共存的思考与评价,为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思路。
关键词:(5个以内) 中国建筑发展现状,传统建筑传承,传统与现代结合,地方性与中国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速度、大体量、超高度的建筑不断出现,中国建筑在惊叹其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变革,“千城一面”、“曼哈顿区”遍布全国的现象让人们慢慢从对西化建筑的迷恋中清醒过来,并开始反思: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到哪里去了?我们到底期望一种什么样的建筑空间环境?
1 中国建筑现状思考
城市化的浪潮给中国建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必然要回归本土特色,即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寻求地方特色作为落脚点,才能有长远发展下去的潜力。在《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一文中,作者指出:“飞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不相匹配,以致我们的建筑创作在发展中矛盾重重、积弊甚深。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已成为制约我们建筑设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1) 我对作者三“失”的观点非常赞同,现阶段无论是在建筑设计中的学术问题还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工程中,这三点问题与缺失十分突出,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所反映出的是建筑文化价值被歪曲以至被否定的现状,建筑的当代建筑评论 3 存在越来越脱离建筑基本原理的要求;“跨文化对话失语”所反映出的是传统建筑文化被西方的建筑文化所排挤,传统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找不到合适的容身之所;“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的副作用则更为明显,政府及领导权力在建筑领域的泛滥和越界严重干扰了建筑正常运行机制,催生出了许多畸形的“建筑怪胎”。 在我看来现阶段建筑的发展环境并不理想,最为突出的一点在于:中国本土建筑进入了成长中的茫然期,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套合适的“建筑语汇”使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质在西式建筑占统治地位的建筑现状中“合理发声”。但这是社会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到现今阶段的必经痛苦,对于现代化的热望使建筑师自觉学习并运用西方现代建筑形式,然而出于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又使建筑师回归民族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我们只有认真思考清楚我们到底要怎样走下去,中国的建筑才能以中国标志在世界建筑中争得一席之地。 谈起中国建筑的传统继承,我自觉有些矛盾,一方面中国建筑的断代感并不明显,传统成为一条绵延不绝的河,将中国的建筑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唐、宋、元、明、清的坡屋顶形制一脉相承,只是在结构和细节特点中有所发展和调整,整体的传统特色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但并没有出现像巴西利卡、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等等西方建筑中的截然不同的建筑时期分层;但另一方面,中国建筑传统的继承却明显出现了较大的断节,我们的上一辈并没有把中国建筑的“软件”——“精神气”真正传递下来,现代的中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的认识、体会被那些束之高阁的古建殿宇所隔离,试问我们对于传统的起居美学、生活美学、空间美学有多少精辟而切身的体会?我们对于建筑的传统实际上从器物到思想,从空间认知到身体的体会都是缺失的;我们对于传统是膜拜的、虔诚的,但却无法走近,传统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书本上的、图像上的、抽象的、异我的,隔离的东西,所以我们一直找不到像日本建筑那样,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跟传统形成的自然或者与生俱来的关系。 中国的建筑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在于,传统的哲学价值观对于传统建筑的思想理论体系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建筑一出生就是从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等等这样的哲学思想根基上生长起来的。所以中国建筑的传统回归不能片面地从表象或形式上入手,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传统与现代的讨论必然需要从价值观的重新定位上寻找契机。这样我们传统建筑的回归才能避开风格化、视觉化、图象化、符号化的倾向,真正将传统建筑中的中国韵味释放出来。 当代建筑评论 4 2 获奖对中国建筑的启发
由于在传统建筑的传承方面存在着:对传统城市缺乏理解、对传统建筑缺乏理解、对自身的文化、自己的建筑师缺乏自信、城市面貌越来越单一化、盲目城市化等主要问题,很多中国建筑师开始关注“中国建筑性”,他们或主张“地域建筑现代化”,承接传统、转换创新;或主张现代建筑地域化,直面当代、根系本土;或主张对中国文化的“抽象继承”,注重“内化”,追求境界;或强调建筑师个人对传统和文化的理解,突出个性化、人文化的表达,2)而王澍,便是其中的标杆式人物。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王澍的获奖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社会关注,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建筑的一种主动的亲近与重视,毕竟中国已经一跃成为现阶段最大的建筑市场,数以万计的外国建筑师想要在中国的建筑市场上分一杯羹,对中国建筑师的一份大奖与肯定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但王澍的获奖——一个致力于探讨传统型与地方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的获奖,这更是对中国建筑的一剂“强心针”,引导着建筑师们去思考:中国建筑到底缺少了什么?为什么获奖的是王澍而不是众多工程经验、实际建筑作品累累的中国建筑师中的某一个?王澍的获奖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 在我看来在王澍普利策奖的背后,有着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国建筑现实。首先,正如前文指出,中国建筑市场的巨大商机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中国传统建筑以及社区生活方式几乎在现代建筑功能化的浪潮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普通使用者开始觉醒: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建筑空间与特色的气氛到哪里去了?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的尝试和将传统与新技术结合的作品就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为什么会在中国建筑新与旧变革的迷惘大潮中选择王澍,作为传统变革与本土建筑自我觉醒的标杆?这个问题答案的核心在于王澍的设计理念,正如一根缝合线,将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追求与肯定,与西化的建筑现实有力地缝合连接起来。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王澍为代表,踏出了传统建筑现代演绎的第一步,他的“钱江时代”、宁波博物馆以及象山校区设计——即使我们现在并当代建筑评论 5 不能确定他的主张是否是顺应建筑的、是否能经过历史的选择、去粗取精后沉淀在建筑发展历程中,这就要时间来检验。王澍率先进行了将浓厚的传统文化、乡土特色融入到现代潮流中的尝试,这在当前中国建筑界“崇洋风盛”、“求快求利”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可贵。
3 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的发展思考
带着从王澍身上得到的启发,我认为作为建筑师,尤其是面对着佩戴着传统“徽章”的建筑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不仅仅要从自己的眼睛、审美角度出发去寻求传统合适的角度和折射点,更应该试着从建筑的眼睛中看出去、从观赏者的眼睛中看出去,去审视环境、建筑、传统:传统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现代的空气中,才能真正地以现代的环境氛围承托起传统的重量?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手法才能释放传统建筑的内在精髓? 我粗浅地认为,现阶段面对传统建筑传承表现,建筑大体分为三种不同的倾向:“以古法造古制”、“以今法喻古制”,以及近来出现的“今造”与“古制”并存的倾向。这三种倾向在不同的建筑传统环境中有不同的侧重与选用。下面我就从我的认识谈一谈我对传统建筑表现的想法和分析。
3.1 “以古法造古制”的理念思考
其中第一种倾向强调“以古法造古制”,这也是较早出现的对传统建筑的态度,即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复原传统建筑的形制和特点。这一偏向在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中较为多见,也在复原传统的古建筑群中有所涉及,但在新建筑的建造中却较少出现,原因在于在建筑鉴赏水平提升的今天,我们对于新建的“假古董”都有一种较为强烈不认同感。 不可否认,这种“以古法造古制”的对传统建筑的诠释较为低级,而在一定程度上却迎合了普通大众对于传统建筑的审美需求,由于游人有对直白浅显的传统空间及建筑的观赏需求,所以这种复原的传统建筑群还是具有存在的价值与建筑观赏市场。例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大唐芙蓉园是一座仿唐朝建制修建的观赏性建筑园林,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如下图所示(图1,图2,图3),包括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杏园、陆羽茶社、唐市、曲江当代建筑评论 6 流饮等众多景点,其主体建筑仿唐朝建筑的最高规格建立,为重檐庑殿顶,水景环抱建筑群,绿树掩映,创造了一派簇新而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群。 虽然是以古法制造的仿古建筑群,但由于较为严谨的建造形制和针于普通游客的游园定位,使得大唐芙蓉园的古典园林环境十分宜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味十分充足。
图1芙蓉园仿古重檐庑殿顶及水景 图2大唐芙蓉园正门 图3大唐芙蓉园建筑群近景 然而,在传统建筑的修复中,这种“以古造古”的方法在我看来不是一种理想的对传统的诠释。以胡雪岩故居的修复改造为例,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这座江南豪宅,占地面积10.8亩,为当时杭州最大的私宅之一。但修复并没有选择“留白”的方式,即将新修的部分标明修缮的时间,与原物保持明显的分界,对于修缮胡雪岩故居不是一次新的建筑设计,而是对历史文物的忠实临摹。故居修复工作为了使胡雪岩宅邸能够作为历史的真实生活载体,向社会公开征集故居历史资料,做到一砖一木、一梁一雕都事出有据。 这种"修旧如旧"、"原状复原"的胡雪岩故居修复工程引起了较大的分歧,根据国际上古建筑保护的权威纲领《威尼斯宪章》,并且在原址上重建使得原址与修复部分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