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序列及参数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58
磁共振成像诊疗常规2023版第一节MRI检查基本常规(检查前准备】1.接诊时,核对患者一般资料,询问病史,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目的和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请临床医师务必写清,以免检查部位出错。
2.询问患者是否属禁忌证范围。
如未发现禁忌证,再发给患者“MRI检查预约单”,预约单的内容应包括检查时间,各部位MR1.检查前准备,禁忌证等。
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按要求准备。
3.对腹部及盆腔部位检查者,应向患者讲清胃肠道准备的方法。
对宫腔内置有金属避孕环而又必须施行检查者,应嘱患者先取出避孕环再行MR1.检查。
4.对预约就诊者,先核对一般资料,询问是否按要求准备,再进行登记,建档。
对复诊患者,应查阅老片,以便对照。
5.进入检查室之前,应去除患者身上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品及电子器件,以免引起伪影及对物品的损坏。
如:假牙、发卡、钥匙、小刀、钢笔、硬币、手表、耳环、项链、戒指、磁卡、照像机及手提电话等。
6.向患者认真讲述检查过程,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合作。
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时射频脉冲的噪声,扫描过程中不得活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与工作人员联系。
注意:不可向病人提示“幽闭恐惧症”,以免起到负作用。
7.婴幼儿、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应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由麻醉师用药并陪同),提高检查成功率。
8.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1.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所有抢救器械、药品必须齐备。
(禁忌证]1.心脏起博器携带者,人工金属瓣膜和角膜。
2.颅脑手术后颅脑动脉夹存留患者。
3.危重病员需心电监护和/或抢救。
4.体内有金属性药物泵,如糖尿病患者体内有胰岛素泵。
5.体内有金属异物或术后安置金属物(眼球异物、人工关节、金属固定器等)。
6.妊娠三个月以内的早期妊娠患者属相对禁忌证。
[操作步骤】1.选择合适的检查线圈。
2.根据检查申请单的要求和检查部位确定线圈和磁体中心位置。
3.层厚应视检查脏器结构而定,例如脑垂体和肾上腺的检查宜取薄层(3~5mm),肝脏等较大脏器,可取10~15mm的较厚切层。
第1篇一、基本原理医疗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被置于强磁场中时,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被激发,产生共振信号。
通过检测这些共振信号,可以获取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二、主要参数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目前,医疗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场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1.5T: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成像,图像质量较好。
(2)3.0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特别适用于头部、脊髓、心脏等部位的成像。
(3)7.0T及以上: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适用于神经学、肿瘤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扫描时间扫描时间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系统对被检部位进行数据采集的时间。
扫描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磁场强度、线圈类型、成像序列等。
缩短扫描时间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医生工作效率。
3. 成像序列成像序列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对被检部位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
常见的成像序列有:(1)T1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对比度,适用于观察解剖结构和肿瘤。
(2)T2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水分含量,适用于观察炎症、水肿等病变。
(3)DWI(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水分扩散情况,适用于观察肿瘤、出血等病变。
(4)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适用于诊断血管性疾病。
4. 层厚与层间距层厚是指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被检部位每一层图像的厚度。
层间距是指相邻两层图像之间的距离。
层厚和层间距的选择取决于被检部位和解剖结构。
5. 翻转角翻转角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激发氢原子核所需的能量角度。
翻转角的选择会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6. 激发次数激发次数是指在一次成像过程中,对被检部位进行激发的次数。
增加激发次数可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7. 线圈线圈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的装置。
线圈的类型和性能会影响图像的质量和扫描时间。
30T磁共振参数要求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性、高分辨率、多功能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领域。
影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因此磁共振参数的设置对于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至关重要。
以下是30T 磁共振参数的要求:1.磁场强度:30T磁场强度是指MRI设备的主磁场强度,30T的主磁场强度相对较高,可以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2.脉冲序列:T1加权和T2加权序列T1加权序列适用于结构清晰、组织对比度好的影像,T2加权序列适用于显示组织水肿、炎症和肿瘤等病变。
3. 空间分辨率:0.1mm × 0.1mm × 0.1mm空间分辨率是指MRI影像中最小可分辨的空间单位大小,30T磁共振要求的空间分辨率为0.1mm × 0.1mm × 0.1mm,可以显示出更加细致的解剖结构。
4.继发波:梯度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可以在保持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缩短扫描时间,提高成像效率。
5. 脉冲重复时间(TR):短至10ms脉冲重复时间是指两个连续脉冲的间隔时间,30T磁共振要求的TR 要尽可能地短,以提高扫描速度和减少运动伪影。
6. 脉冲间隔时间(TI):短至50ms脉冲间隔时间是指选择性反转脉冲和激发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30T磁共振要求的TI也要尽可能地短,以获得更清晰的T1加权影像。
7. 磁场均匀性:小于10ppm磁场均匀性是指磁场在空间分布上的均匀性,30T磁共振要求磁场均匀性小于10ppm,以避免磁场偏移导致的影像伪影。
8.平均信噪比:大于100dB平均信噪比是指MRI影像中信号和噪声的比值,30T磁共振要求平均信噪比大于100dB,以获得清晰的影像和准确的诊断信息。
9.渐强技术:采用优化的渐强技术渐强技术可以在成像时通过调整梯度强度和方向来进一步优化影像质量,30T磁共振要求采用优化的渐强技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
总之,30T磁共振的参数要求非常苛刻,需要设备具有高磁场强度、优化的脉冲序列、高空间分辨率、短TR和TI、良好的磁场均匀性和信噪比等特点,以实现高质量的成像效果。
飞利浦磁共振参数序列篇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飞利浦作为医疗设备领域的领先品牌,其磁共振设备在临床应用中备受青睐。
在飞利浦磁共振设备中,参数序列的选择对于影像质量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飞利浦磁共振设备中常见的参数序列。
常见的参数序列包括T1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DWI序列、ADC序列、以及动脉磁共振序列等。
每种序列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影像特点,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参数序列进行扫描。
T1加权序列是一种结构成像序列,适用于显示解剖结构和组织形态。
T1加权序列对脂肪组织有较高的信号强度,对水分有较低的信号强度,因此在显示脂肪和骨骼结构方面具有优势。
T2加权序列则适用于显示水分含量较高的组织,如肌肉、脑组织等,对这些组织有较高的信号强度。
T2*加权序列则适用于显示含铁血红蛋白的组织,如出血灶、血管瘤等。
除了结构成像序列,飞利浦磁共振设备还具有功能成像序列,如DWI序列和ADC序列。
DWI序列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情况,可以对组织的微观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对于早期癌症、脑梗死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ADC序列则是根据DWI序列测得的数据计算得出的参数,可以更直观地显示组织的弥散情况。
动脉磁共振序列是一种用于显示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的序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飞利浦磁共振设备在动脉磁共振成像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参数选择,可以满足临床医生对于血管成像的需求。
在选择参数序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参数序列具有不同的扫描时间、空间分辨率和对患者的要求,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飞利浦磁共振设备还具有丰富的参数调节功能,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参数的微调,以获得更适合临床诊断的影像。
总的来说,飞利浦磁共振设备中的参数序列选择对于影像质量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参数 -回复
磁共振参数指的是在磁共振成像(MRI)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参数,它们对于获得清晰的图像和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磁共振参数:
1. TR(重复时间):指的是图像序列中两次脉冲之间的时间
间隔。
较长的TR时间可增加磁共振信号的重复次数,使得信
号对比度增加,但扫描时间会延长。
2. TE(回波时间):指的是在脉冲激发后,信号回波到达接
收线圈的时间。
较短的TE时间可增加T2加权成像的对比度,较长的TE时间可增加T1加权成像的对比度。
3. 矩阵大小:表示矩阵中的像素数目,用于控制图像的分辨率。
较大的矩阵大小可以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但扫描时间会增加。
4. FOV(视野):指的是在扫描期间可视范围的尺寸。
较大
的FOV可以覆盖更大的区域,较小的FOV可以提供更高的图像细节。
5. 平面:MRI可以在多个平面(如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中进行图像采集。
选择适当的平面有助于显示感兴趣结构的详细信息。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磁共振参数,实际应用中还有其他参数,
如脉冲序列类型、改变信号对比度的磁场强度、磁图像的厚度等,这些参数的选择依赖于具体的临床需要和研究目的。
磁共振不同序列的原理与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用于医学领域。
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脉冲与人体内的水分子进行相互作用,通过检测信号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各种序列的选择对于获得准确的图像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磁共振序列及其原理和临床应用。
1. T1加权图像T1加权图像是一种基本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常用于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构。
T1加权图像主要利用不同组织中的原子核自旋松弛时间的差异来实现图像对比的调节。
在T1加权图像中,脂肪信号较高,水信号较低。
这种序列在显示解剖结构清晰、脑脊液与囊性病灶显示良好方面具有优势。
临床应用上,T1加权图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位置、体积和浸润程度,对于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2. T2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是另一种常用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可用于显示组织的水分含量和水分子热运动。
T2加权图像中,水信号较高,脂肪信号较低。
相比于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对于肿瘤、炎症和水肿等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
临床上,T2加权图像常用于检测和评估炎症损伤、水肿、水样囊肿等疾病。
此外,T2加权图像还对于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颅内结构及脊柱椎管疾病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 弥散加权图像弥散加权图像是一种显示组织内部微小结构及水分子弥散状况的序列。
弥散加权图像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扩散来提供不同的对比。
在该序列中,组织中的限制性扩散产生低信号,而自由扩散则产生高信号。
临床上,弥散加权图像常用于脑部和肝脏的评估。
特别是在脑卒中早期诊断、定位和判断卒中灶的大小、肝脏病变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4. 动态对比增强序列动态对比增强序列是一种通过注射对比剂并连续扫描来观察组织对比剂的分布和动力学变化情况的序列。
动态对比增强序列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病变类型、评估血供和血管情况。
磁共振基本序列及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磁共振现象对人体进行成像的无创检查技术。
它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疾病,包括肿瘤、脑血管疾病、骨科疾病等。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的原子核(大多是氢核)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作用下的共振现象,生成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序列主要有横断面(T1加权和T2加权)、矢状面和冠状面。
不同的序列在成像原理、参数设置和图像显示方面有所区别,适用于不同部位和病变的检查。
T1加权序列是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序列之一,它通过特定的参数设置使得脂肪组织呈现高信号(白色),而水和其他组织呈现低信号(黑色)。
常用的脉冲序列有快速梯度回波(Fast Gradient Echo,FGE)和推迟梯度回波(Turbo Spin Echo,TSE)等。
T1加权序列适用于显示解剖结构,如脑灰质、白质和脑脊液。
T2加权序列是磁共振成像中另一个重要的基本序列,与T1加权序列相比,它在信号强度上相反。
T2加权成像使脑脊液和脑灰质呈现高信号,而脂肪和骨骼呈现低信号。
常用的脉冲序列有常规普通脉冲(T2WI)和涡旋涡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等。
T2加权序列适用于显示病变和水肿等病理改变。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序列,如增强扫描序列和弥散加权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通过给患者注射对比剂,在血管和病变中增加信号强度,用于观察血管供应情况和病变的强化情况。
弥散加权序列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磁场中的扩散情况,对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组织改变进行观察。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中有广泛应用。
首先,在神经科学领域,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诊断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并能提供脑部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其次,在骨科领域,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检查关节、骨骼和软组织等,如关节退行性变、软组织肿瘤等。
再次,在心脏领域,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观察心脏构造和心功能,并且对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检查有高度准确性。
MRI扫描参数调整方法改善图像质量MRI(磁共振成像)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无创检查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详细的身体内部结构图像。
然而,在进行MRI扫描时,图像质量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扫描参数的选择、病人的体态以及仪器的性能。
因此,优化MRI扫描参数以改善图像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MRI扫描参数主要包括扫描序列、扫描时间、空间分辨率、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翻转角度(flip angle)和磁场强度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MRI扫描参数调整方法来改善图像质量。
首先,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对图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扫描序列有不同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T1加权图像可提供更好的结构分辨率,适用于解剖学信息的获取;T2加权图像对病变的显示更敏感,适用于炎症和水肿的评估。
因此,在选择扫描序列时应根据具体的临床目的进行合理选择。
其次,调整扫描时间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过长的扫描时间可能会导致图像模糊,因为病人在扫描过程中难以保持静止。
因此,缩短扫描时间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
可以通过减少图像矩阵尺寸、减少视野(FOV)或使用平行成像技术来实现缩短扫描时间的目的。
第三,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中的像素数目,对图像细节的呈现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增加空间分辨率会提高图像质量,但同时也会增加扫描时间。
选择合适的空间分辨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对于需要高分辨率的结构,如脑部细微结构或关节软骨,应优先选择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接下来,调整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可以改善MRI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重复时间是指磁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恢复到原始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而回波时间是指激发脉冲到回波信号出现的时间间隔。
通过调整TR和TE的数值,可以增强不同组织之间的对比度。
例如,较长的TR和TE对脑脊液信号有利,而较短的TR和TE对灰质和白质结构的显示更有优势。
因此,根据图像需求,对不同扫描序列进行适当的TR和TE调整是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措施。
磁共振序列解读磁共振序列是指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使用的一组特定的脉冲序列和参数。
这些序列决定了MRI图像的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磁共振序列及其解读:1. T1加权序列:T1加权序列使用长TR(重复时间)和短TE(回波时间),以强调组织的长T1弛豫时间,如脂肪和液体。
在T1加权图像中,脂肪呈现为亮信号,而水和其他组织则呈现为暗信号。
这种序列适用于解剖学结构的显示。
2. T2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使用短TR和长TE,以强调组织的长T2弛豫时间,如液体和炎症区域。
在T2加权图像中,水和炎症区域呈现为亮信号,而脂肪和其他组织则呈现为暗信号。
这种序列有助于检测病变、水肿和炎症。
3. T2星状序列:T2星状序列是一种特殊的T2加权序列,通过使用长TE和梯度回波(GRE)得到。
它可以显示磁敏感性伪影,如金属植入物周围的信号失真。
在T2星状图像中,金属植入物周围的区域呈现为黑色信号,而其他组织则呈现为亮信号。
4. 脂肪抑制序列:脂肪抑制序列通常用于抑制脂肪信号,以提高对其他组织的对比度。
常见的脂肪抑制序列包括脂肪饱和和化学抑制。
这些序列对于检测病变中的液体或增强剂非常有用。
5. 弥散加权序列:弥散加权序列用于评估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程度。
通过使用多个不同的梯度方向和强度,可以获得弥散加权图像。
这些图像可用于评估脑卒中、肿瘤和白质疾病。
总之,磁共振序列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和参数,以及特定的图像处理技术,来产生MRI图像的方法。
每种序列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解释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疾病。
4.4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4。
4。
1层数SE序列多回波多层面(MEMP)二维采集时,脉冲重复期间最多允许层数(NS)由TR和最大回波时间TE决定。
NS = TR / (TEma +K)(公式4-1)公式4-1中:NS为最多允许层数;TR为重复时间;TEma 为最大回波时间;K为额外时间,根据所用参数不同而变化,一般用SAT和Flow Comp时K值就大。
另外特殊吸收率(SAR)也是层数的主要限制因素。
4.4.2层厚层厚取决于射频的带宽和层面选择梯度场强。
层厚越厚,激发的质子数量越多,信号越强,图像的信噪比越高。
但层厚越厚,采样体积增大,容易造成组织结构重叠,而产生部分容积效应。
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高,而信噪比降低。
扫描时要根据解剖部位及病变大小来决定扫描层厚.4.4。
3层面系数层面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层间距和层面厚度。
层面系数=层间距/层面厚度´100%上式表明,层面系数与层间距成正比,而与层面厚度成反比。
当层面厚度固定时,层间距越大,层面系数越大。
当层间距固定时,层面厚度越厚,层面系数越小。
层面系数小时,相邻层面之间会产生干扰,从而影响T1对比。
4.4。
4层间距层间距(GAP)即不成像层面。
选用一定带宽的射频脉冲激励某一层面时,必然影响邻近层面的信号,为了杜绝成像之间层面的干扰,通常采用如下解决办法:(1)增加层间距:一般要求层间距不小于层厚的20%。
层间距过大,容易漏掉微小病变;层间距越大,图像信噪比越高。
(2)如果扫描部位或病变较小,不能选择过大层间距或无层间距时,应采用间插切层采集法而不选择连续切层法,以克服相邻层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信噪比。
4.4.5接收带宽接收带宽是指MR系统采集MR信号时所接收的信号频率范围。
减少接收带宽可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可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
同时,减少扫描层数,扫描时间延长,并增加化学位移伪影。
MR激发脉冲使用的是射频波,其频率范围称为射频带宽或发射带宽。
磁共振常用序列解读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在MRI中,不同的序列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以便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磁共振序列及其解读:1.T1加权成像(T1WI):这种序列对组织的T1弛豫时间敏感。
在T1WI上,脂肪和骨髓质通常显示为高信号,而骨皮质和空气则显示为低信号。
2.T2加权成像(T2WI):这种序列对组织的T2弛豫时间敏感。
在T2WI上,骨髓质通常显示为高信号,而脂肪则显示为低信号。
3.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这种序列对组织中氢质子的密度敏感。
在PDWI上,脂肪和骨髓质通常显示为高信号,而水和蛋白质则显示为低信号。
4.流体动力学成像(FHI):这种序列可以检测组织中流动的液体,例如血液或脑脊液。
在FHI上,流动的液体显示为高信号,而静止的液体则显示为低信号。
5.扩散加权成像(DWI):这种序列可以检测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情况。
在DWI上,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可以反映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6.灌注加权成像(PWI):这种序列可以检测组织中的血流灌注情况。
在PWI上,血流灌注的情况可以反映组织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7.增强成像(CEI):这种序列通常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以便更好地观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在CEI上,增强的组织通常显示为高信号。
以上是磁共振成像中常见的序列类型,每种序列都有其独特的成像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序列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1\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DWI,矢状面的T1WI,颅脑外伤患者加做T2 Flair序列。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二、肝脏磁共振检查技术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5-30分钟三、肾脏磁共振检查技术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四、前列腺检查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以前列腺为中心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T1WI、T2WI,了解前列腺肿瘤侵犯者可行冠状面T2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五、盆腔磁共振检查技术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矢状面T1WI和T2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六、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2WI,冠状面屏气重T2WI脂肪抑制序列。
七、四肢骨骼、肌肉磁共振检查技术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 和脂肪抑制序列T2WI,矢状面T1WI 脉冲序列:TSE、GRE八、四肢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 ,矢状面或冠状面T1WI和T2WI。
磁共振各序列的时间。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产生身体内部图像的技术。
在MRI扫描过程中,不同的成像序列(protocols)被用于捕捉不同类型的组织和病理信息。
每种序列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参数,这些参数包括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和反转时间(TI),它们对成像质量和所需时间有直接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MRI序列及其大致时间范围:1. T1加权序列(T1WI)TR:短,约几百毫秒(ms)TE:短,通常小于20msT1加权成像对解剖细节的显示非常好,常用于评估大脑、脊髓和关节等的结构。
2. T2加权序列(T2WI)TR:长,通常超过2000msTE:长,通常在80-100ms左右T2加权成像能够很好地显示水分和其他液体,对于检测炎症、水肿和某些肿瘤非常有用。
3. FLAIR(流体衰减反转恢复)TR:非常长,通常超过5000msTE:中等至长,通常在100-150ms之间TI:中等,通常在1500-2500ms之间FLAIR序列特别适用于检测大脑的水肿和病变,如多发性硬化斑块。
4. DWI(扩散加权成像)TR:中等至长,通常在3000-5000ms之间TE:短至中等,通常在60-100ms之间DWI能够检测早期脑梗死和其他类型的组织扩散异常。
5. GRE(梯度回波)TR:短至中等,通常在400-800ms之间TE:非常短,可以小于10msGRE序列常用于检测出血和微小血管异常。
6. EPI(回波计划成像)TR:非常短,通常在2000-3000ms之间TE:非常短,通常小于50msEPI是功能MRI(fMRI)和DWI的基础,能够快速获取图像。
注意事项实际扫描时间还受到扫描区域大小、所需的空间分辨率、序列的具体参数设置以及机器的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厂家的MRI设备以及不同的软件版本可能会有不同的最优参数设置,因此上述时间仅供参考。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或技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需求选择合适的序列和参数设置。
磁共振成像中的序列设计和优化策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强磁场和高频电磁波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在MRI中,序列设计和优化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直接影响到成像图像质量、扫描时间和临床应用的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磁共振成像中序列设计和优化策略的相关内容。
序列设计是指根据成像目标和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脉冲序列和参数设置,以获得所需的图像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
在序列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扫描时间,因为长时间的扫描会增加不必要的不适感,并浪费资源。
因此,应尽量选择短时间的序列,同时保持较高的图像质量。
其次,需要根据所研究的组织结构和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成像序列。
比如,对于脑部成像,T1加权像可以提供较好的解剖结构信息,而T2加权像则对病变的显示更敏感。
此外,增强序列可以通过注射对比剂,提高血管病变和肿瘤的显示效果。
在序列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参数设置的优化。
磁场强度、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等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图像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
例如,高磁场强度可以提高信噪比和图像分辨率,但相应地增加了扫描时间和运行成本。
TR和TE的设置则影响到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之间的对比度和病变的显示效果。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情况和研究需求,进行参数的调整和优化。
序列设计和优化还需要考虑到动态成像和减少扫描伪影的问题。
动态成像可以提供时间信息,用于研究生物过程的动态变化。
此外,动态成像还可以通过参数的调整,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实现更准确的病变检测和诊断。
减少扫描伪影可以通过位置校准、脂肪抑制和敏感度校准等方法来实现。
这些优化策略可以减少伪影的出现,提高图像质量和可靠性。
在MRI序列设计和优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重复性。
MRI技术中的磁场和射频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避免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