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照海为主治疗不寐机理探析姚启龙
- 格式:ppt
- 大小:274.50 KB
- 文档页数:28
十二原穴治疗失眠失眠,中医学病名为“不寐”、“不得卧”,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现代医学常见于神经衰弱,认为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失衡,导致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紊乱而致。
《内经》最早阐释了失眠症的病理机制,认为不寐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营卫不和,《伤寒杂病论》分析失眠的四种原因:阴虚火旺热邪亢盛火邪上炎阳虚血虚十二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称为原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循行于腕、踝关节附近的本经上,又称“十二原'。
肺-太渊《难经》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若情志过极,肺气虚耗,肺脏不安,人不得寝。
针灸太渊有效地促使经络中的肺气回归肺脏中潜藏,以补肺气之虚。
当肺魄得藏,则睡眠得安。
大肠-合谷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
阳明经多血多气,针刺合谷可以调合气血、疏表泄热、理肺通腑。
合谷配太冲被称为四关穴,具有镇惊安神的作用。
胃-冲阳冲阳穴为足阳明胃经原穴,可调节胃腑虚实。
足阳明胃经经别“上通于心”,足阳明胃经“主血所生病,冲阳穴有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之功。
《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
泻冲阳使胃气调和,宁心安神。
脾-太白太白穴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具有健脾祛湿养血之功效。
脾为后天之本,故太白穴诸虚百损均多有疗效。
临床常见心脾两虚型失眠,宜补太白健脾气,补大陵生心血。
且足太阴脾经“注心中”,故针刺太白穴对心亦有调节作用。
心-神门针灸神门可补心火,生心血;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多梦易醒)效佳。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灸神门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小肠-腕骨腕骨穴为手太阳小肠经原穴。
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心火偏亢,痰热蒙窍,致心神失常,泻腕骨可清心火,散痰热。
腕骨穴又具有清上焦热、通利清窍、清理湿热的作用。
故针对由火、痰等病理因素引起的失眠证有一定辅助作用。
膀胱-京骨京骨为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具有调节膀胱腑气的作用。
中医关于“不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人体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卫阳能入于阴“阴平阳秘”,则夜寐安。
如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导致不寐病证。
一、病因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安寐。
此外,浓茶、咖啡、酒类等刺激性饮品亦可造成不寐。
《张氏医通·不得卧)云:“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2.情志失常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而不寐,或由喜笑无度,心气涣散而不寐,或由心虚胆怯,暴受惊恐,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沈氏尊生书·不寐》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眠。
3.劳逸失调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神失养而不寐。
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致心神不安。
《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
”4.病后体虚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
或由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不寐。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总属其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二、病机1.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阴。
2.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因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阴精内守,卫阳外护,阴阳协调,则神志安宁。
针刺照海穴治疗失眠症128例
涂新生;彭懂承
【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
【年(卷),期】2009(018)003
【摘要】失眠症,又称为不寐。
其症状为入睡难,容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等。
笔者采用针刺照海穴的方法治疗本病1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1-11)
【作者】涂新生;彭懂承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广东,东莞,523770;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广东,东莞,5237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针刺申脉、照海穴为主治疗失眠症52例 [J], 刘伟哲
2.针刺丘墟透照海穴治疗胸胁痛100例 [J], 刘芳琴
3.针刺廉泉,通里,照海穴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失语100例疗效观察 [J], 谭玉华
4.针刺配合走罐治疗青少年失眠症128例临床观察 [J], 夏东斌;黄泳;李小敏
5.针刺照海穴治疗手术后尿潴留34例 [J], 王羽;王佩;张旭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脏原穴治疗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是每周至少出现 3 次且至少持续 3 个月的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一种类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约有 30%的人患有至少一项失眠相关症状,而因诊断标准的不同,失眠症的患病率约为 6-15%。李春雨、杨运达等医家研究五脏原穴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满意且操作简单无副作用,还可以缓解失眠带来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慢性失眠 1.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3)中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的条件: (1)患者主诉或由照护者观察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症状: ①入睡困难。 ②睡眠维持困难。 ③觉醒时间早。 ④到睡眠时间仍不肯睡觉。 ⑤无照护者干预时入睡困难。 (2)患者主诉或由照护者观察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症状: ①疲劳或缺乏精力。 ②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 ③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功能受损。 ④情绪易烦躁或易激惹。 ⑤日间嗜睡。 ⑥行为问题(如多动、冲动或具有攻击性)。 ⑦积极性、精力或动力不足。 ⑧易犯错误或易出事故。 ⑨对自己的睡眠质量过度关注并感到不满。 (3)在充足的睡眠机会和适宜的睡眠环境下仍存在上述的睡眠和觉醒困难。 (4)每周至少 3 次出现上述睡眠和觉醒困难及相关日间症状; (5)上述睡眠和觉醒困难及相关日间症状至少持续 3 个月; (6)上述睡眠和觉醒困难及相关日间症状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更好的解释。 2.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中医诊断标准: (1)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难寐,重者彻夜不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健忘心悸,多梦等症状; (3)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中医病机 1、与天地阴阳变化相应 《灵枢·营卫生会》言:“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阐明人体有关睡眠的生理机制:夜晚时阳衰阴盛而入睡,清晨时阳盛阴衰而苏醒。强调人应天时,人身阴阳之气消长与天地阴阳变化相应。 2.与卫气出入相关 《内经》认为天地昼夜阴阳变化影响人身阴阳之气盛衰,而出现“昼精而夜寐”的生理现象。睡眠的生理机制亦与卫气出入相关。《灵枢·口问》记载:“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提示卫气昼行于阳、夜入于阴。这一卫气运行规律是形成人体正常寤寐生理节律的基础。 3、五脏调神 张景岳指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神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神藏于五脏,它既是五脏功能状态的体现,又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状态。 五脏产生五脏神,五脏神乱所致不寐各有不同特点:心“神”不安于舍的不寐特点是迟寐(入寐困难),甚至彻夜不眠;肺“魄”不安于舍的特点是睡眠轻浅,极易惊醒;脾“意”不安于舍的特点是入睡前多思纷纭,不能自主;肝“魂”不安于舍的特点是恶梦纷纭,呓语,梦魔(即梦境惊险,欲呼不出,欲寐不能)、梦游(即睡眠未醒,因梦而起床探作);肾“志”不安于舍的特点是醒得过早,多见于老年人。 取穴 取穴:双侧太溪、神门、太渊、太冲、太白、照海、申脉。 原穴治疗失眠依据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灵枢经校释》谓原穴是“处于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真气之所过”的部位。原,即本源,根本之意。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真元之气。原气愈是充沛,脏腑经络功能就愈强健,反之则脏腑经络机能低下而诸病自生。 五脏原穴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 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古籍中记载神门穴治疗心神疾病。在《素问·刺疟》、《针灸甲乙经》中有:“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神门)”。《循经考穴编》中有:“主痴呆癫痫,健忘忡悸及心痛心烦,咽干面赤,手臂寒,掌中热”。近代临床报道也用神门穴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产后心肌病、早搏、心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精神病、狂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失眠。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古籍中记载太冲穴多治疗肝脏病候。在《灵枢·厥病》中有:“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黄疽,热中,善渴,太冲主之。”《脉经》、《千金要方》有:“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季夏刺太冲”。近代临床报道用太冲穴治疗肝硬化腹水、肝昏迷、病毒性黄疽性肝炎、阳黄、慢性活动型肝炎、胆道蛔虫症、胆绞痛、经前紧张症、痛经、倒经、不孕、乳少、气厥等。 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古籍中记载太白穴多治疗脾脏病候。在《针灸甲乙经》中有:“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千金要方》有:“主腹食不化,膨胀,腹中气大满。”“喜呕,泄有脓血。”近代临床报道则用太白治疗腹胀(萎缩性胃炎)、脾虚泄泻等等。 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古籍中记载太渊多治疗肺脏病候,在《针灸甲乙经》中有“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太渊主之”。《脉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云:“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季夏刺太渊”。近代报道应用太渊治疗胸肺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哮喘。 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古籍中记载太溪多治疗肾脏病候。在《脉经》、《千金要方》中有:“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若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此为可治,季夏刺太溪”。近代临床报道太溪穴治疗肾绞痛、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尿失禁、尿潴留、尿频、不育、阳萎、不射精、无精虫症、精液异常、痛经、不孕等。 照海、申脉皆为八脉交会穴,分别通阴、阳跷脉。《灵枢·大惑论》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说明失眠与卫气出入失常、跷脉阴阳偏颇有关。照海、申脉穴合用,可以调理阴阳跷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 《灵枢·卫气行》中有关卫气夜行于阴的记载:“其始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换言之,卫气在白天循行二十五周后,夜晚则由阳入阴并以肾、心、肺、肝、脾的顺序注于五脏之中,这一过程是卫气夜间循行的一个周期。卫气在夜间按照这一周期循行二十五次后复归至眼睛,从阴出阳。 照海、申脉穴的针刺顺序以先补阴后泻阳的原则实行。如《灵枢·始终》言:“阴盛而阳虚,先补真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真阴,后泻其阳而和之。”补照海、泻申脉以达交通阴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