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
- 格式:doc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39
辩证法原理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辩证法的基本原
理是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辩证法的运用贯穿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首先,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原理,它指出事物发展
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的规律。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如,世界上存在着夜与昼、冷与热、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现象。
在社会历史中,阶级斗争、社会矛盾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
只有正确把握对立统一的规律,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指导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次,辩证法强调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它指出事物
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的过程。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一部分,并得到了新事物的肯定。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
例如,资本主义否定了封建社会,但又保留了封建社会的某些成果,然后被社会主义否定,但又保留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成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之,辩证法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
规律。
正确运用辩证法原理,可以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辩证法原理,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善于从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开展和取得更大的成绩。
唯物辩证法关于两点论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指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对立不是静止的、死板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
作用。
这种对立的两个方面又统一于一个整体,构成了事物的统一体。
例如,物质和运动、质量和能量、必然和偶然等都是对立统一
的范畴。
其次,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否定,但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事物。
这
种否定不是简单的消灭和破坏,而是在保留和超越的基础上实现对
旧事物的肯定。
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推
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点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强调
了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和统一发展的过程。
这对于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从实践角度来看,这两点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使
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活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依存关系,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是三个基本的观点,它们构成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观点。
它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斗争、相互依存。
对立统一的思想贯穿于辩证法的始终,无论是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还是事物的本质和现象,都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次,质量互变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表明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量互变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也有可能出现突变和飞跃。
最后,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它表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也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是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它们构成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指导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矛盾、研究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以及认识事物的自我否定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来更好地理
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学说,实则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把握存在的方式。
辩证法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理论学说,一种科学的理论,它是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的理论。
辩证法最初是作为哲学特有方法而提出的,而作为哲学方法的辩证法是要对我们所知的一切进行彻底的、完备的、不容置疑的说明,而这种说明最终是通过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才得以实现的。
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通行教科书中普遍认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来的,还有一种认为是辩证法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辩证法的普遍性贯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每一个原理,每一个问题的论证之中。
”像这种通过通行教科书对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其实未尝不是用经验常识去解释辩证法的本质及其特点。
这不是哲学式的证明,也就自然不能够充分的证明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深刻关系。
另外针对把辩证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的解释,它实则也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法这一条线贯穿其始终。
然而,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中,是把辩证法排斥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外的。
按照通常解释,哲学基本问题被分解为关于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认识论问题”。
辩证法则变成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的另一类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辩证法通常被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即关于“存在”的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关于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的矛盾运动即关于“思维”的运动,这样辩证法就变成了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实证知识。
而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实证知识是具体科学研究领域,不是哲学研究领域,哲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同样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大学生活中的辩证法之人际交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爱情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早期,乔·威·黑格尔试图提出整个自然界,精神,历史世界都是运动和发展的辩证法,努力寻求这其中运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但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的观点还不够完善,之后有费舍巴,亚当·密斯,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一大批哲学家对相继的观点进行批判和改进,但始终都未能形成完善的观点,知道马克思的出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和研究,再实践和再研究,形成了完善的有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定为主要规律的唯物辩证法。
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不禁会问,这些跟我们又会有什么关系呢?而当我们学习完《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之后,我们应该了解到,辩证法无处不在,在大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广交天下好友,而有些人却只有同舍好友;有些人天天沐浴在爱情的幸福阳光之下,而有些人一直在抱怨对方直至分手;有些人学习工作总会考虑到班级,学校的利益;而有些人却总是风雨只身一人,独行大学校园。
这些都离不开辩证法的观点。
先给大家举两个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例子:初到大学宿舍,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个人差异,然后是地域差异、作息差异,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宿舍之间的矛盾,这样的例子生活中笔笔皆是。
一个女生宿舍,6人,分成三个小团体;大城市来的两个女生成一派,气势上感觉比较强大,像三国时代的“魏国”;从农村来的两个女生,虽然经济条件差一点,但威武不能屈,就像“蜀国”;两外两个从县城来的女生自成一个小团体,但夹在中间,有时左右摇摆,有时从中协调,就像“吴国”。
刚开始,由于存在误解,“三国”纷争,引发了不少事情。
比如在作息时间方面,大城市来的女生嫌农村来的女生起得太早(由于存在误解,起床声音较大),影响休息;农村来的女生说大城市来的女生晚上太闹(上网、和男朋友打电话),影响睡眠;而县城来的女生则说你们一个太晚、一个太早,我们根本无法入睡。
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法三个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一、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
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
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
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
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辩证法定义辩证法(dialectics)是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源自于古希腊的逻辑辩证过程,其三种基本形式为: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近代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的发展是由它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的。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一词,出自希腊语“dialego”,传入中国,与中华道根思想文化相合,扩大增强其内核。
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
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马克思把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改造成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对立统一规律提炼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毛泽东把对立统一规律概括为矛盾规律。
矛盾规律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斗争性,导致了后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对称辩证法恢复了同一性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主导地位。
从易经的对称辩证法思想到今天的对称辩证法理论体系是辩证法发展的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
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转化。
而辩证法的五大
范畴则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质互变、必然偶然和可能
必然。
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既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事物灭亡和转化的根源。
矛盾
的特殊性则强调每个事物内部的矛盾都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需要
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而矛盾的转化则指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会发生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强调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
的矛盾双方,但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事物的
统一整体。
否定之否定则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是通过不断的否定和
超越前一阶段的状态,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量质互变指的是事
物发展过程中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又反作用于量的变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必然偶然和可能必然则是指事物发展的
规律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和可能性,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总之,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刻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辩证法基本原理
辩证法是哲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论,也是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方法。
它是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指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这种
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例如,水的对立统一体现在液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
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而在高温下会变为液态。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推动了水的循环变化,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第二个基本原理。
它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简单的线
性发展,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也包含着对旧事物的肯定。
在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
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
质量互变是辩证法的第三个基本原理。
它指出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质量的变化
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的。
当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这种质量互变的辩证法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总之,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
这些原理贯穿
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只有深刻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事物的不断进步。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系统和历史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首先,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对立统一指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矛盾和对立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劳资之间的对立、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对立和矛盾,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处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质量互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质量互变指的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事物的质量和性质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不断的,质量互变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点,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否定之否定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原理之一。
否定之否定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否定,新事物被肯定,然后新事物又被否定而产生新的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发展是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对旧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积极创造新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不断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的核心是斗争论(矛盾论)。
或者说,辩证法就是矛盾论。
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上只有两种世界观,一种是辩证法,一种是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根本上对立的两种世界观。
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是认为:斗争与联合相联结。
这个思想也是辩证法作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形而上学基本特点是认为:斗争与联合相脱离。
它或者只见斗争,不见联合,或者只见联合,不见斗争。
这里所讲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形式上的概括,而非内容上的概括。
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古希腊哲学认为它是论证和分析命题中的矛盾、揭露谈话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
德国哲学家G.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研究对象本质的自身矛盾,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宇宙观。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思维中的辩证法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编辑本段]古代朴素辩证法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辩证法的含义范围很广,从辩论中的一种反驳技巧,到对定义做系统评价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划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他有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是古代辩证法的代表人物,他们多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包含着许多合理的辩证内核,例如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
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
又如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也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
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等。
这些都阐述了事物相对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勇怯、劳逸、动静、迂直、利患、死生等等。
书中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和“因敌而制胜”,代表了朴素的“主观要符合客观”的唯物思想,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客观的形势,还取决于战争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一方面,他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说“胜可为也”,原因是只要研究敌我双方具体的情况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
可以说,《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战争中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很多人认为:古代辩证法朴素直观,大多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对构成世界各个元素与部分认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备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
[编辑本段]唯心辩证法从斯多葛派哲学家时代起到中世纪末,辩证法一直同形式逻辑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更晚一些,康德用术语“先验辩证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这种假相出现在试图在现象和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应用知性的范畴和原则时。
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编辑本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采纳了黑格尔的定义,并应用于他们对社会和经济过程所作的解释中。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它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的结果”,即内因决定、外因影响(促进或延缓)。
[编辑本段]★马克思的辩证法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改革,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革除、创新,如果干什么事情都要以书本怎么写的,规定怎么说的,领袖怎么讲的,过去怎么办的,别人怎么干的为根据,改革就寸步难行。
(摘自1993年6月10日听取安徽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既要突出主旋律,又要坚持多样化;只有坚持多样化,才能更好地表现主旋律。
(摘自1990年2月20日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必备条件教学研究论文属学术论文中的一种,与一般的议论文或教学经验体会的文章是不同的。
一般议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以外的某些现象(问题)提出某种见解与主张,并加以论述的文章。
教学经验体会或心得主要是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某些教训或收获有感而发地用文字记录下来,或帮助记忆,或积累某方面的资料;当然,也包括一定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只是教研的某种火花或萌芽,还没有上升到科研的层次或阶段。
教学研究论文则是专门对教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问题进行科学探讨、研究的文章。
它同以上两者相比较,或者视角、侧面不同,或者层次、阶段不同。
那么,论文要求必备哪些基本条件呢?第一,科学性。
就是要求论文的作者能正确地反映教学研究的对象——教学理论或实践,并揭示其规律。
这就要求作者(教研者)的论述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是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是首尾一致的,而不是前后矛盾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
科学性既要求立论的观点正确,又要求知识的准确性,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研究对象的规律,还会使读者困惑或引起误解。
第二,客观性。
客观性与科学性是紧密相关的。
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客观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客观性要求对于教学研究对象的事实全面、周密地考察研究,然后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这里,初学者易犯的毛病是以偏概全或用个别例子得出结论。
列宁说:“偏见比无知离真更远。
他还一再强调要重视“观察的客观性”。
撰写教学研究论文亦应如此。
第三,创见性。
就是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创见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它能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开辟出新的科学道路,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研究论文的创见性正在于此旷能在美术教学领域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点上提出一个新颖而正确的看法,是非常不容易的。
至于那些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或带有全局性、整体意义上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就更是不容易做到了。
当然,有时某种新的看法即使是正确的,也可能难以一时为人们所接受,甚至遭到反对。
这就要求教研者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
正确的东西经过实践检验,终究会得到证实与承认。
第四,平易性。
教学研究论文是宣传教学科学真理的文章,应容易理解。
要尽量做到不仅专家看了能懂,就是一般的美术教师,乃至部分兼职的美术教师(这在目前我国农村中学里为数众多)看了也能懂。
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因为讲究学术性的教学研究论文,为了研究的深度,就要讲些抽象道理,使用专门术语。
要做到平易近人,就要使论文深入浅出,语言明白好懂。
2。
构成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要素构成教学研究论文的要素一般包括:论题,也就是题目;署名并工作单位;内容提要,也就是文章的要点;关键词语,也就是文章中关键的单纯词与合成词;正文,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序论、本论、结论三段式,其三段式的安排又可根据内容而形式灵活多样,如:结论-----本论----,本论---结论,序论----总论---各论---结论,序论---本论之一----结论之一----本论之二----结论之二----本论之三-----结论之三……;引文注释与参考资料;写作时间。
3.教学研究者应有的道德修养教学研究工作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得到他人的帮助,尤其参考他人的成果,一定要对他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示感谢,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文章中予以注明。
这是科学研究应有的道德修养。
美术的教育教育的美术----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永安二中:苏章腾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和魅力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优秀美术作品的熏陶和感染,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因此,美术不仅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特殊手段。
关键词:1、美术学科德育--即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相关内容,以感化陶冶的手段,通过以审美观点达到情感。
2、美育: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
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3、美育任务--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论文提纲:一、摸清情况,正视现实二、分析情况,研究对策三、寓教于乐,正面教育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和魅力去激发学生的美感,它以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为原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优秀美术作品的熏陶和感染,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蔡元培曾对美育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
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明确:“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
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目前,课程改革己成为我国教改发展的一个鲜明主题,走进新课程己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