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语文考试(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16
2024 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 分)1. 默写。
(10 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3)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4 分)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建筑,如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见证了上海的沧桑巨变;这里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展示着上海的蓬勃发展。
上海的美食也令人回味无穷,小笼包汤汁鲜美,生煎包外酥里嫩,本帮菜浓油赤酱,别具风味。
(1)请用正楷字将“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抄写在田字格中。
(2 分)(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
(2 分)3. 名著阅读。
(6 分)(1)《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性格各异。
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3 分)鲁智深武松林冲(2)《简·爱》中,简·爱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和平等的女性。
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她的这一性格特点。
(3 分)二、阅读(4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12 分)【甲】《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一、文言文(39 分)(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毕第 6--7 题(4 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 7.分)(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毕第 8--9 题(8 分)【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四)阅读下文,完毕第 10--13 题(12 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②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注释看不清晰)。
②纸鸢:风筝。
10.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 分)⑴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 ) ⑵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 )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可怜白发生”体现的作者情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1.用当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2 分)子何以知之?12.本文情节波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 分)秦王将猎---- ----韩生劝止 ----------------------------- 韩生释疑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 分)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B 阐明了上海交响乐园过去的音乐录制条件十分简陋。
上海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章标题:《春天的约定》文章内容:(略)(1)文章中“春天的约定”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答案:春天的约定指的是作者与友人每年春天都会去公园赏花,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从文章中找出“春天的约定”的具体含义。
(2)文章中作者对春天的感受是怎样的?(6分)答案:作者对春天的感受是热爱和赞美,认为春天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需要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态度。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章标题:《科技改变生活》文章内容:(略)(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科技改变生活的例子?(4分)答案:文章中提到了智能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改变生活的例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需要从文章中找出科技改变生活的具体例子。
(2)文章中作者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看法是什么?(6分)答案:作者认为科技改变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需要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言文标题:《岳阳楼记》文言文内容:(略)(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需要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4分)A. 2x + 3 = 7的解是x = 2B. 3x - 5 = 10的解是x = 5C. 4x^2 - 9 = 0的解是x = ±3D. 5x^3 + 2x^2 - 3x - 6 = 0的解是x =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能力。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满分150分)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
(18分)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3.,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5.,亭亭净植……(《爱莲说》)6.虎见之,,以为神……(《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
(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1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12分)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2024届上海中学中考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佝偻.(lóu)驾驭.(yù)日薄.西山(báo)越俎代庖.(báo)B.蓬蒿.(gāo) 分歧.(zhī)怏.怏不乐(yàng)鞠躬尽瘁.(cuì)C.菡萏.(dàn)伎俩.(liǎng)度.德量力(duó)即物起兴.(xìng)D.案牍.(dú)慰藉.(jì)鞭辟.入里(bì)长吁.短叹(yú)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是()A.食无定味,适口为佳。
美好语言的标准必须遵循两条:有效,悦耳。
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或许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B.读书讲究一个“博”字,而评书讲究一个“透”字。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之透,从而有一孔之得、一己之见,足以为己、为人镜鉴。
C.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D.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
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3.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学史可以;学诗可以;学伦理可以。
①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②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③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人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重的工作压力往往造成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一、名句名篇默写默写与运用(1)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小张去夏日西湖游玩时,看见了美丽的花朵,浅浅的草坪,他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来表示。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四、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上海的初夏来得很快,杨柳依依,小申在学校的会心亭进行诗歌创作,请你帮助他完成作品哦。
(1) 以下哪个不适合作为诗歌创作时需要查阅的内容()A. 诗歌的写作方法B. 诗歌吟诵的方法C. 诗歌表达的情感D. 诗歌的意象(2) 小申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你认为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 寻找意象——分析意象——体会情感B. 分析意象——寻找意象——体会情感C. 体会情感——分析意象——寻找意象D. 寻找意象——体会情感——分析意象(3) 小申写了一首诗,同学们在阅读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请你在下列三个建议中选择一项并说说该项建议的好处。
初夏一阵阵读书声水声,花香飘来,飘去我们毕业了建议一:把“一阵阵”改成“一片又一片”建议二:把“花香”改为“荷香”建议三:把“很多个梦”改成“很多颜色的梦”(4) 同学们根据《艾青诗选》,紧跟着小申也写了很多诗。
他们创作了《毕业诗歌集》请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你:《艾青诗选》按照时间来编排,目的是________。
我:我们不能这样编排,这种编排方式并不合适我们。
你:那我们要怎么编排比较合适呢?我:我认为可以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3.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揭开大熊猫“变色”之谜①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为什么只能拍出“黑白照片”?一直以来,在生物学研究中,这个看似玩笑的问题却成了严肃课题。
202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一、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曹雪芹。
B.《水浒传》讲述了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
C.《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
D.《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
(答案)D二、下列诗句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答案)A三、下列成语与古代文学作品对应错误的是:A. 画蛇添足——《战国策》B. 滥竽充数——《韩非子》C. 刻舟求剑——《庄子》D. 亡羊补牢——《史记》(答案)C(注:刻舟求剑实际出自《吕氏春秋》)四、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B五、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B. 古代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宵节”,正月十五称为“春节”。
C.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
D.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答案)D六、下列诗句中,描绘的是春天景色的是:A.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答案)D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C. 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也是佼佼者。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解答题(共4 小题,满分40 分)1.默写(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2.阅读下面的诗,完毕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ft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对的的一项是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体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阅读下文,完毕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觉得饵,能够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波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阐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哀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4.阅读下文,完毕下列各题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历年上海中考试卷和答案以下是的示例:一、语文试卷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2分)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悉如外人:悉:②并怡然自乐:怡然:答案:①悉:全,都。
②怡然:快乐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案:①沿着溪水行走,忘记了路的远近。
②老人和小孩都快乐的样子。
(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哪些景象?(2分)答案: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景象。
(4)桃花源人为什么能“怡然自乐”?(2分)答案:桃花源人能“怡然自乐”,因为他们远离尘世的纷争和战乱,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宁静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18分)父爱如山小时候,我总觉得父亲是一座山,高大、伟岸、坚强。
他总是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用他那宽厚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高烧不退。
父亲连夜背着我去医院。
一路上,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我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那坚实的脊梁,心中充满了安全感。
长大后,我渐渐发现,父亲其实也有脆弱的一面。
他也会为工作烦恼,为家庭琐事忧愁。
但他从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总是用他那坚强的外表掩饰内心的脆弱。
如今,我也成了父亲。
我更加理解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父爱如山,它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案: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①父亲背我去医院;②父亲为家庭承担重担;③我理解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语文(解析版)(初三)中考真卷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l4.留取丹心照汗青5.芳草鲜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经典诗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中所有题目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
小题1注意“疑、邻”的写法。
小题2注意“灿烂”的写法。
小题3注意“志”的写法。
小题4注意“汗、青”的写法。
小题5注意“芳”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小题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
【小题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答案】【小题1】身上衣;口中食【小题2】CA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
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一设问句可知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根据选项一一分析,判断正误,B中“何所营”体现了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却无法实现的悲惨生活。
D中“愿天寒”是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况。
上海市中考语文考试(解析版)————————————————————————————————作者:————————————————————————————————日期: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1.默写(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huā)然:象声词。
③阍(hūn):守门的人。
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②鼠何名老虫(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二、现代文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
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
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1)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填入第⑤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B.所以C.即使D.如果(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论点:①②③④(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5)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爸爸教我读中国诗程怡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③。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①;②。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1)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西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欢欢:(2)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欢欢:有的。
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3)①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3)②而得名……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
(见图)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
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A.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①黄浦、浦东是因而得名②奉贤、闵行是因而得名。
四、写作8.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1.默写(1)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晴》)(2)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解答】(1)却疑春色在邻家(重点字:疑)(2)星汉灿烂(重点字:灿烂)(3)必先苦其心志(重点字:志)(4)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汗青)(5)芳草鲜美(重点字:鲜)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裳和口中食。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