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改良术消融慢径对快径传导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79 KB
- 文档页数:1
射频消融治疗15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目的:回顾性总结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 VNRT)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随访观察笔者所在医院15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158例患者中,2例复发,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心律,无死亡病例。
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标签: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三度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应用临床以来,现已成为A VNRT的首选治疗方法,总体成功率约98.8%[1]。
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2月-2013年4月158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评价RFCA治疗A VNRT的疗效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2月-2013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RFCA治疗的A VNRT患者158例,其中男72例,女86例;年龄36~57岁,平均(42.0±5.1)岁,均有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病史,其中7例曾有晕厥发作病史。
合并冠心病患者13例,高血压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其余患者经临床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1.2 方法术前常规行三大常规、血生化、凝血象、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生心动图检查,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至少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
以Seldinger法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冠状窦、希氏束电极、右心室电极后行心房、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经程序刺激后未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则给予异丙肾上腺素2~4 μg/min静滴,提高心率20%~30%后再行程序刺激。
明确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后,在右前斜30°下将大头导管钩在希氏束电极和冠状窦电极之间,标测到小A大V波无H波后,采用温控消融仪以中位法改良房室结慢径,出现慢交界反应视为有效,否则重新标测消融靶点。
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表时间:2013-07-23T17:19:30.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杨志敏颜涛[导读] 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A VNRT安全有效,较常规X线透视下标测定位准确可靠,可减少放电次数,缩短X线曝光时间。
杨志敏颜涛(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个旧 661000)【摘要】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将1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CARTO组(在CARTO指导下行射频消融)和对照组(在常规X线下行射频消融)。
比较两组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14例均即时消融成功。
CARTO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107.9±24.2min vs 116.9±21.6min, P>0.05) ,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7.1±4.1minvs 13.9±5.1min , P<0.05) ,放电次数显著减少(3.3±2.5 vs 6.9±2.1, P < 0.05) ,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63.2±80.1s vs 351.9±95.3s, P<0.05) ;术中及术后无一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病例。
结论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AVNRT安全有效,较常规X线透视下标测定位准确可靠,可减少放电次数,缩短X线曝光时间。
【关键词】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导管消融术 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060-02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之一,其折返环路主要由房室结慢径路和快径路组成,根据激动在两个径路的传导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慢快型、快慢型和慢慢型,临床上最为多见的是慢快型,激动经过慢径路前传和快径路逆传形成折返环路[1,2]。
2003年ACC/AHA/ESC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解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YRT)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约占50%,多见于成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婴幼儿较少见。
以反复发作的快速性心悸为特征,心电图上可见到P波缺如或QRS波终末部变形的P波。
绝大多数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心率变化范围为100〜280次/min。
1房室结折返的电生理在正常心脏,房室结区为心房和心室之间惟一的电学连接。
房室结区是一个复杂的解剖结构,位于Koch三角内。
Koch三角边界的前上方山Todaro腱构成,后方是冠状窦,下方是三尖瓣环。
真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前上部位,询上组纤维分布心房肌周围, 即快径路纤维。
后下组纤维即慢径路纤维向下行至冠状窦口。
当房性期询刺激的配对间期轻度减少(10ms) , AH间期突然增加至少50ms,诊断为房室结双径路。
房性期前收缩下传时,激动阻滞在快径路而循慢径路下传,然后自恢复传导的快径路逆传, 形成典型的AVNRTo少见的情况下,快径路的不应期短于慢径路,与前述相反,激动从快径路顺传,而从慢径路逆传,可产生不典型的AVNRTo虽然最初认为,折返环局限于真房室结,但现代观点更多地认为结周心房组织参与了折返环的形成。
电生理检查证实AVNRT不需要心房组织参与而能维持心动过速。
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AVNRT通常无明显病因,Hayes等报道部分病例有家族倾向,提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大多数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在年龄较大患者中,可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其发作与终止为阵发性,突发突止性,在少数患者有一逐步终止过程, 首次发病后往往反复发作,并持续多年,但其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并非恒定不变。
某些患者可山饮酒、吸烟、运动或吃刺激性食物等诱发。
常见的症状是心悸,无特异性, 同时伴有快速而规则的颈部搏动感以及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
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有气促、胸痛。
房室结改良术消融慢径对快径传导的影响刘怀霖 袁义强 李靖 韩可军 AVNRT是室
上性心动过速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RFCA多采用消融房室结慢径,其终点为不能诱发AVNRT。
本文通过对71例AVNRT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性研究消融房室结慢径对快径前向传导功能的影
响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和RFCA确诊为AVNRT
的病人71例(均为慢一快型),男34例,女37例;年龄13-71岁,平均43.1±17.6岁;心动过速
发作史6月-33年;心动过速130-220次/分。5例合并高血压病,1例合并心房扑动,2例合并
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1.2临床分组:患者分三组:①慢径消失组,41例消融后慢径完全消失;
②慢径残存组,25例消融后慢径尚残存,但随访中未再发AVNRT病人;③复发组,5例消融后慢
径尚残存,在随访中AVNRT复发病人。1.3检查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
穿刺右颈内静脉,左、右股静脉,放置冠状窦、高右房、希氏束及右室标测电极。同步描记体
表心电图I、Ⅱ、aVF、V1导联及腔内心电图。行心房、心室程序剌激不能诱发室上速者,给
予异丙肾上腺素静点诱发。房室结改良采用慢径消融法。以慢径消失为消融终点;若慢径残存,
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点仍不能诱发AVNRT亦可作为终点。术后重复电生理检查,与术前同等条
件下测定房室结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1.4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2-30月。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电生理参数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消融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采取配对t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径消融对快径前传功能的影响:①慢径消失
组,消融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分别为392.7±71.4ms和347.3±41.Oms(P<0.05),其
有效不应期分别为338.6±48.1ms和293.2±56.4ms(P<0.05);②慢径残存组,消融前后其
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分别为379.4±57.lms和331.3±39.2ms(P<0.05),其有效不应期分
别为341.5±57.3ms和311.8±39.2ms(P<0.05);③复发组,消融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
期分别为365.1±42.4ms和347.6±47.3ms(P)0.05),其有效不应期分别为340.3±45.7ms和
341.2±37.2ms(P)0.05)。 2.2慢径消融、快径前向传导功能与复发关系:所有病人随访2-30
月,71例病人中5例复发,经第二次消融成功,至今未再复发。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66例
病人消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较消融前明显缩短;而复发组5例病人消
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较消融前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消融前后其快径有效不应期几乎
不变。[!--empirenews.page--]3讨论3.1慢径消融对快径前传功能的影响:本回顾性研究结
果为:慢径消融术后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房室结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明显
缩短,复发组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无明显缩短,这与国内外学者的报告相同。这
说明,房室结快慢径并非彼此无关的通路,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慢径存在抑制快径的传导,完全
或几乎完全消除慢径的抑制作用可能会明显改善快径的传导功能。 3.2慢径消融、快径前传
功能与复发的关系:本研究71例病人中有41例慢径消融后慢径完全消失,另30例慢径消融后
慢径仍存在,其中5例病人在随访中复发。其余25例病人虽有慢径残存,但随访期间无AVNRT
发作。以上结果表明,慢径消融后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均有明显缩短,而复发组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无明显缩短或几乎不变。提示慢径
残存及术后快径前传功能无明显改善与复发有关。所以,AVNRT慢径消融最好达到慢径消失,
若慢径残存,亦应消融到快径前传功能明显改善,即快 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明显
缩短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