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972014年2月(下)科教导刊卫生管理运筹学课程BPT 教学模式的探讨王艺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190)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卫生管理运筹学》的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门课程现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设计了BPT 教学模式(Basic 、Training 、Promote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卫生管理运筹学教学方法BPT 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BPT Teaching Patter n of Oper ation Research Course in Health ManagementWANG Yiqiao(School of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90)Abs tra ctIn this artic le,we investiga te the reality that the hea lth management student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Medicine study operation research course,analyze currently existing problems on this subject according to tea ching pur-pose and education r equireme nt,and design the BPT (Basic,Tr aining,Promote )tea ching patter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Ke y words operation research on health management;teaching method;BPT teaching pattern0引言素质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刍议(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设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卫生事业对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卫生管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
自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陆续设立了卫生事业管理或卫生事业管理相关专业[1]。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边缘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至今没有统一、标准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
21世纪,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模式的变化等,这些都对原有的卫生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院于2003年开设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办学经验,还是在硬件设施等各方面都和国内其他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培养21世纪专业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我们应该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积极应对挑战。
1 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1.1 课程繁多、结构欠合理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无统一规范,在开设科目数量上,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学科数为61门,高于其他院校;总学时数为3015学时,却在各院校中排名最末,由此看出,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扩大专业的知识面,然而由于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修改调整,结果却导致课程设置“广而不精”、专业培养目标“不尽明确”,既像是行政管理专业,又像是公共管理专业,又像是工商管理专业,偏离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如此的课程体系设置很难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表1 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2 专业课师资整体素质不高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我院2003年开设的新办专业,由于缺乏充分的师资储备(目前专职教师仅6人),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仅为16%左右,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匮乏(目前仅1人),导致部分教师未能真正理解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内涵,从而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引向其他专业如行政管理、纯粹的公共管理等方向,偏离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卫生事业管理学教案(梁万年)第一章:卫生事业与管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卫生事业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 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理解卫生事业管理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卫生事业的概念与特点2. 卫生事业管理的意义3. 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4. 卫生事业管理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生事业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卫生事业管理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卫生事业管理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卫生事业概念、特点和管理方法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案例的分析能力。
第二章:卫生政策与卫生法规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卫生政策的概念、制定过程和作用。
2. 掌握卫生法规的种类、制定机构和实施过程。
3. 理解卫生政策与卫生法规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卫生政策的概念与制定过程2. 卫生政策的种类与作用3. 卫生法规的种类与制定机构4. 卫生法规的实施过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生政策的概念、制定过程和作用,以及卫生法规的种类、制定机构和实施过程。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卫生政策与卫生法规在实际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卫生政策和卫生法规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卫生政策与卫生法规在实际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卫生组织与管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卫生组织的类型、功能和结构。
2. 掌握卫生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理解卫生组织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卫生组织的类型与功能2. 卫生组织管理的的基本原则3. 卫生组织管理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生组织的类型、功能和结构,以及卫生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角色扮演法:模拟卫生组织的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药事管理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①柯发敏,郭秀蓉,高晓威*(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药事管理学是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市场营销学、中药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内容多、重点与难点多、知识点琐碎并且更新快,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
针对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院校药学、中药学、市场营销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探索对药事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对于课程的重、难点的把握,运用雨课堂、超星教学平台、微信群、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等手段积极进行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药事管理学教学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关键词]药事管理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6-0068-02一、课程介绍药事管理学作为药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中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基本教学科目,是药学类、中药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是国家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1]。
药事管理学主要讲授药事组织设置及其职责,药品管理立法,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信息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药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药学技术人员管理等内容。
本课程为药学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从事药学实践中的主要管理知识和必备的药事法律、法规知识。
药事管理学总课时32学时(2学时/周),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课时相对较少,法律法规又是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抽象,大多为枯燥的法律条文,如果授课教师仅仅是靠传统方式讲授则相对枯燥,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并且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发展的要求,学生会慢慢丧失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程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把线上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雨课堂、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线上教学资源,探索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发挥授课教师引导、监控教学全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创新性[2],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013年02月Jour na l of Jj l i n M edi cal C ol l ege Feb.2013文章编号:1673-2995(2013)014)078-02新形势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凝思教学研究郑锴1,任丽平1,王柳行2,王钰1(吉林医药学院:1.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2.教务处,吉林吉林132013)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C,642文献标识码:A卫生事业承担着保证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国从事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的高等院校一直肩负着培养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任务。
为培养优良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必须有科学、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
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情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现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其中以本科教育为主。
全国有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机构50余个,其中本科学历教育30余所院校。
课程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大体分3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医学模块和管理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主要课程有:政治类课程、高数、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该类课程属于通修类课程,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行、审美、心理、体质、广博的人文基础知识与现代人基本技能。
医学模块主要课程有:解剖、组胚、病理、生理、生化、药理、医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类;内外妇儿、心电、诊断学等临床医学类;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预防医学类课程。
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宽阔的医学知识,为“既懂医学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总目标奠定良好的医学基础。
《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介绍管理相关理论、卫生政策和管理技术的综合性课程。
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合理地筹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系统科学。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卫生事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并在学习与中国国情适应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研究与政策相适应的卫生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健康保障制度;研究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系统本身的良性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当前正在实行的卫生政策,培养系统的大卫生观,熟悉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卫生部门主要的职能职责,熟悉与卫生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熟悉卫生系统内部运行机制,了解医疗体制改革涉及的各个部门及难点,掌握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四、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名称及性质张亮编著.《卫生事业管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二)参考书[1]梁万年编著.《卫生事业管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2]郭岩编著.《卫生事业管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李鲁编著.《卫生事业管理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4]王明旭编著.《卫生事业管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5]刘毅编著.《卫生事业管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五、课程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主要通过考勤、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课终考核采用闭卷方式。
(二)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课终考核成绩×60% + 过程考核成绩×40%六、课外学习要求课外学习(自学)要求,要求同学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等经验,撰写专题小论文,需要在课程结束之前提交。
参与式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作用及规律,并针对不良环境因素提出改善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预防医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使其具备扎实有效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能力,为今后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能否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可关系到学生知识的获取、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目前,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采取传统的信息灌输的教学方式。
这种传授知识的形式虽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和教师充分形成沟通与互动,极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预防医学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方法预防医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04-01参与式教学方法体现的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
该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应用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加强老生之间以及学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要点,并能将通过这种方式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所锻炼的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1]。
1 参与式教学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施步骤1.1 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表现欲、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烈的时期,根据此特点,为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充分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首先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进行参与式教学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所选的主题要考虑到教学对象专业的特点,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兴趣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定的了解,以保证参与式教学的可实施性。
教学的研讨内容可选取食物因素与健康和职业性因素与健康等部分内容。
在开学初,教师应将预防医学课程中将要讨论的案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升级,护理学专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提高护理学专业教育的质量,成为当今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人们对于护理学专业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护士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1. 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的护理学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如临床实习和技能操作课程,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护理技能。
2. 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护理学专业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和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师资队伍的改革:护理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成为改革的重点方向。
三、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案例1. 实践教学的改革:某大学护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安排临床实习和技能操作课程,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
2. 教学模式的改革:某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预防医学》作为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后简称“卫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如何更好地让卫管专业学生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以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将来更好地运用卫生事业管理手段为人群的健康服务,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不断凸显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本校卫管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8-02
预防医学课程作为我校卫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学》教材,卫生学教材共三篇:环境与健康、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以及医学统计学方法,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以及医学统计学方法分别在社会医学和卫生统计学中学习,我教研室承担环境与健康部分的教学。
环境与健康部分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管专业的重要基础科学。
环境与健康揭示生活居住环境因素、职业因素以及食物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利的因素、消除和改善不利的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
它对于卫生事业管理工作者熟悉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卫生监督法律法规,掌握现代化卫生管理的理论与技能十分重要。
结合我校卫管专业开设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提出几点关于本门课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设想。
1.加强卫管专业学生对学习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在卫管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卫管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没认识到这门课程与今后的工作究竟有多大关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顾名思义,卫生事业管理,在学习中以学生会不自觉的以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为主,而忽视了预防医学这样的非管理类课程。
此外,我校卫管专业学制四年,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在第六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选修的双学位课程、考研、毕业以及就业上。
因此,有必要对卫管专业学生开展关于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
如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通过师生交流让明白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培养目标,类似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对公共卫生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卫生概论》这样的课程,每门课的课程负责人都要向同学们讲述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及相关知识,以加深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认识。
同时还要了解有关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各种职业环境与职业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很多的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人群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
只有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同学们才能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和大卫生观,才能立足人群,从群体观的视野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扩大视野、拓展思路,才能有意识的去学习和掌握医学的基础
知识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去提高和促进人群的健康。
2.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针对本校卫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课堂气氛。
如在“案例分析”课堂上可以选择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情景式教学或现场式教学模式,提高本课程实用性的特点,实现课堂信息传递的多极化;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准备中的惰性。
按照我校对卫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要求,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因为卫管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同属非预防医学专业,所以我校卫管专业学生的一部分实验课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在一起,实验课教学内容也是一致的。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卫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如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
4.改革考核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教研室承担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教改项目,已经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此考核形式适用于卫管专业,包括课程的形成评价和结果评价。
这门课程的总成绩评定包括60%的理论考试成绩加上40%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实验课表现和实验报告成
绩的综合。
卫管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也是采用了这样的评价考核方式,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严格要求和执行,所以直接影响了考核和教学效果。
建议增加平时的阶段性考试,将阶段性考试成绩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案例讨论与交流等关键环节的分数,并且要在平时成绩考核中有具体体现,真正做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为了提高卫管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以便将来更好地运用卫生事业管理手段为大众的健康服务,非常有必要对卫管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从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改革考核形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淳,王晓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展预防医学教学的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9(11):216-217.
[2]朱肖菊,朱朝辉,王晓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创新导刊.2011,5:220.
[3]朱昌蕙,陈丹镝,马骁,等.公共卫生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改革趋势[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3):295-297,305.
[4]张乾勇,周勇,朱俊东,等.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5:
17-18.。